何處是我家 Nowhere In Africa


發信人: shinystars@kkcity.com.tw (~心的出發~),          看板: movie
標  題: [電影介紹]何處是我家
發信站: KKCITY (Sat Mar  8 11:46:24 2003)

2001年出品 35釐米    彩色 141分鐘    級數: =>MPAA     輔導級=>台灣
導演: 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編劇: 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史蒂芬妮齊威格(Stefanie Zweig)
演員: 茱莉安柯勒(Juliane Kohler) 米勒尼尼茲(Merab Ninidze)
           馬賽斯哈貝奇(Mattias Habich) 史迪迪安朱洛(Sidede Onyulo)
           卡洛琳伊克斯(Karoline Eckertz) 莉克卡(Lea Kurka)
國別: 德國      類型: 劇情       發行: 向洋(台灣)

得獎記錄:
入圍第六十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代表德國角逐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德國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紐約影展(High Falls)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華盛頓首府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劇情簡介>
    1938年,猶裔德國籍的韋特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帶著妻子葉緹和小女兒小蕾,告別父母,從遙遠的德國移居至肯亞。剛開始,他太太葉緹很不適應肯亞落後的生活,時時刻刻想返回故國,小女兒小蕾卻對當地的生活處處存著新鮮、好奇,尤其與他家的長工歐瓦無話不談,相處十分融洽。

    由於對新生活認知的差距,夫妻間的間隙也逐漸擴大,在其間葉緹認識了另一個同胞胥金,微妙的感情也就此滋生。二次大戰結束,韋特得到了祖國律師的職位,正當他欣喜欲狂地急著返回德國之時,卻發現葉緹和小蕾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她倆會捨棄這裡的一切隨他返回德國嗎…?

    敘述小女孩隨著父母移居肯亞的成長歷程,故事簡單明瞭,演員們包括大人、小孩、白人及非洲原住民,出色的演技,加上動聽的音樂及純熟的攝影技巧,將會深深地吸引著你。

    更令人佩服的是導演忠實地呈現出肯亞的原始面貌及生活,毫不渲染亦不誇張,也不像一般遊記或報導風景之類的雜誌,只著重在拍攝當地日出、日落及動物在原野大地奔馳的風景畫面。導演帶領外景隊在當地駐紮好幾個月,完全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所以當你在電影中看到「歐瓦」那樣大公無私地愛護著小蕾,你也會很想擁有像「歐瓦」一樣的朋友。

    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心繫家鄉親人的安危,卻又面臨婚姻破裂的種種煎熬,其他導演會讓劇情煽情地發展下去,但卡洛琳卻以一種充滿感性而詼諧的的手法來處理,著實令人讚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堪稱是德國近年來最大的製作,格局也比卡珞琳前兩部作品擴大許多。

<拍攝背景>
    本片是根據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的原名自傳小說「Nowhere In Africa」改編。1932年出生於歐洲中部西里西亞(Silesia)的史蒂芬妮就如同電影情節,她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亞的奈洛比,在那裡,她與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濃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與自身文化融合為一,書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設性的提及,與一般有關「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

    本片導演卡洛琳深受感動,三年前就與她聯絡,展開了細膩而漫長的籌拍工作。由於外景隊開拔到非洲肯亞的Mukutani村莊拍攝,在那裡他們駐紮了快八個月,見到了該村的落後、貧困、沒有醫療設施、嬰兒死亡頻繁、水電的缺乏…等種種慘況,導演於是集合了本片的主要演職員,成立了「募庫塔尼基金會」(Mukutani Foundation)來籌募基金,並認養奈洛比貧民區的四十位兒童。

<導演介紹>
    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1964年出生於德國,高中畢業後就到美國住了一年,回到德國後在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實習,之後在慕尼黑專攻電影,邊讀書邊在電視台打工,獲得不少知識。1992年她為電視台拍了一部兒童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1995年開始籌拍「走出寂靜」,是一部敘述聾啞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獲得不少獎項,包括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她拍了第二部作品「冰淇淋的滋味」(Annalouise &Antow),此片亦獲得不少國際獎項。

    2000春天年她籌拍這部「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花了兩 年多的時間,即到了2001年才拍完,本片讓卡洛琳的功力更見純熟,壯闊的場面調度,精緻的技術,流暢的劇情,讓她又入圍了第六十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連續三部影片皆獲得 國際肯定,39歲的卡洛琳功力令人不敢小覷。

from:http://movie.kingnet.com.tw/

> -------------------------------------------------------------------------- <

發信人: witt.bbs@cia.hinet.net (先聲奪人),           看板: movie
標  題: http://www.truemovie.com/ 影評:何處是我家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Tue Mar 18 00:15:10 2003)

何處是我家 (Nowhere in Africa) ★★★★ [4/4]

描述二次大戰時猶太人受納碎德國迫害的電影不勝枚舉,來自德國本地的「何處是我家」卻用全新視野來解讀這場紛紛擾擾,場景搬移到了地中海對岸的非洲,完全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陳腔濫調,並不訴諸悲情,而用真情流露來感動人。隨著戰事逼近,這群隔海移民只能從家書或廣播中探聽納碎迫害史,雖然屠殺慘劇並未實際降臨在他們身上,但是我們清楚看見家鄉的浩劫如何剝奪了他們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付出的代價不比那些選擇留守家園的親人低,戰禍遺害可謂無遠弗屆。

猶太人在二次大戰被隔離屠殺前夕,男主角就有遠見帶妻女一行三人來到非洲避難,意味著他們必須放棄所有家產來到新大陸另起爐灶,這對視錢如命的猶太人來說格外困難,太太一開始以為是來度假,把積蓄全部拿來買洋裝,來到非洲才發現完全派不上用場,在這裡「價值」必須重新定義。

男主角在德國原本是名律師,來到非洲後卻無處施展抱負,他反倒把象徵威望的律師袍送給了曾救過他一命的黑人廚子。在這片尚未開化的土地上,求生本能便是唯一的一技之長,他被迫開始學習狩獵技術維持基本尊嚴,但畢竟有違天性。

夫妻兩人原本門當戶對的婚姻到了非洲開始產生危機,他們開始面對最不願意碰到的生計問題,活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讓人生價值微不足道。也唯有認清婚姻的本質並非建立在財富、地位上,他們彼此的關愛歷久彌堅,才是維繫整個家庭運作下去的動力。

期間他們曾數度分隔兩地,包括了被英軍抓去當俘虜,突顯出猶太人裡外不是人的窘境;當風波平息後,男主角又立志從軍爭戰,再度與妻小失去聯絡;最後大戰結束,男主角被德國重新徵召成為律師,準備動身回國時,妻女感情上卻已經和非洲大陸無法分離了,他們得面對婚姻是要繼續維持下去或是放棄的難關。

電影劇本實在優秀,我們看見劇中所有轉折都是大環境因素下所不得已的作為,特別是這些事件都是歷史上有憑有據所發生,在其他二次大戰猶太人電影中,我們大多直接看見猶太人集中營被迫害的每個步驟,在「何處是我家」裡運用隔海觀戰的技巧,卻同樣體驗了戰亂所造成的流離失所。

更有甚者非洲大陸的天災一樣造成衝擊,尤其尾聲前夕的一場蝗災令人印象深刻難以磨滅,這是本片的最後一個轉折,安排的恰到好處,男女主角重新體認了不可缺少對方的事實。

本片一家三口的觀點並無偏廢之虞,三人對於來到非洲生活都有深刻而獨特的感想,這個猶太家庭並非典型的傳統猶太家庭,他們對於自己的宗教並不算虔誠,反而對於德國認同的情感比較多,悲哀的是卻被納碎仇視,被迫同室操戈,這提供了觀眾一個另類思考的餘地,並非所有人都是民族主義至上。

至於從小就在非洲長大的小女孩則另當別論,對她來說非洲就像她的家一般自然,可以和諧融入當地人群中,也更進一部發現了黑人與白人或者猶太人與其他白人在先天上、文化上的差異。

「何處是我家」可能不像你想像中那麼簡單,不僅是男人、女人在新大陸上學習如何獨立生活的奮鬥故事,也不只是小女孩面臨國家認同問題:「何處是我家?」這麼抽象的問題而已,說穿了,它用一個小家庭學習愛的故事,來檢視大時代的動盪不安,他們沒有其他選擇除了緊密相依。能夠見微知著,十分高明的做法。

相關電影:
亂世忠魂→★★★★、心塵往事→★★★★、辛德勒的名單→★★★★
美國天堂→★★★、心田深處→★★★、戰地琴人→★★☆、夢遊非洲→★★
全文出自[TRUE電影] http://www.truemovie.com/

> -------------------------------------------------------------------------- <

發信人: alberts.bbs@fpg.twbbs.org (誰能教我圍棋呢),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何處是我家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Wed Apr  2 18:18:56 2003)

著名影評人聞天祥在評「何處是我家」時,也將導演卡洛琳林克的其他兩部片拿來比較。他認為,比起前兩部(「走出寂靜」與「冰淇淋的滋味」),「何處是我家」的格局顯然大多了。跟著聞天祥的這個提示,我們可以看到,「走出寂靜」講的是一個女孩在面對親情與個人生涯發展的衝突時,她本身的焦慮以及她與親人間互動的改變,基本上是以一個家庭為處理範圍的小品。

第二部「冰淇淋的滋味」,卡洛琳已把觸角伸展到階級的議題,講述著兩個貧富懸殊的小孩間,讓成人們汗顏的真摯情誼。至「何處是我家」,卡洛琳有了更寬廣的視野和雄心,在技術上,她把整個場景拉到廣大的非洲草原,展現了雄厚的調度功力;在內容上,她同時處理了好幾個議題,諸如文化的碰撞、歸屬與認同、情慾的糾葛;而且,她更把故事扣合到二次大戰這個大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看到面對戰爭這頭巨獸時,一般平民百姓的掙扎與無力。

不過,卡絡琳令人佩服的是,在這麼大的架構之下,她並沒有特別去追求某一問題的解答。她並不以解答者自居,所以她也就沒有單一的問題意識。她提出許多問題,然後讓劇情隨著這些問題自然地發展。功力不佳的導演若持這種態度,很可能就讓整部影片失焦,但卡絡琳卻手法純熟,將整個故事講得栩栩如生。

「何處是我家」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絕佳的政治判斷。在納粹剛興之時,猶太裔的男主角(韋特)便已經嗅到危險的氣味,因此想盡辦法,終於如願舉家遠遷非洲肯亞。然而到了肯亞,原本在德國被迫害的女主角(葉緹),卻在面對非洲的人民與風俗民情時,興起了優越的心理。這個心理,使她雖然勉強定居下來,卻始終抱持著過客心態,盼望著離開這一塊令她厭惡的土地。

然而,無情的戰火,終於漫延到非洲大陸,韋特最後還是成了戰俘,被迫離開家人。遭此巨變,葉緹終於了悟到,面對戰爭時,階級、富貴、禮教等等都是虛幻不實的,唯有思考如何生存下來,才是最實在的生命課題。從此,她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非洲大陸,看她的處境,看她的家人。

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她生存下來了,而且生存地很好。她努力種植,她的生命與這片土地已密不可分。在葉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歸屬和認同並非僵化不變,而是可以移動的。

然而,吊詭的是,原本一手將全家移至肯亞的韋特,雖然與肯亞人民和平相處,但卻始終保持著對德國的認同。他是一個政治行動者,他有能力作政治判斷,對德國懷有堅定的使命感。這份國家認同,讓他決定德國才是他正確的歸宿。因此他在肯亞是失根的浮萍。

當戰爭結束,新德國建立,肯亞對他而言已無意義。他又一次祭出他男性和家長的權威,把全家再帶回了德國。現在有趣的是韋特和葉緹的女兒小蕾的認同問題了。

小蕾自小隨父母移民肯亞,在她形塑認同的時期幾乎都是在非洲渡過的。她幾乎是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非洲,而且很快地認同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然而好幾個潛伏的因素,諸如她與其他玩伴明顯地不同、她所受的歐式教育、她一直記得她是猶太人,還有終於在十多年後再隨父母回到德國,這些都預示著她會遇到更大的認同危機。

她的認同會如她母親一般地移動嗎?還是如同她父親一樣,為著某種理念而繼續維持著對非洲的認同?當她的父母於不同時期在非洲感到「nowhere」時,回到德國的小蕾,是否會有相似的感受?這是看完本片後,最引人想像的一個問題了?

> -------------------------------------------------------------------------- <

發信人: angirl.bbs@ptt.csie.ntu.edu.tw (小小的難過),        看板: movie
標  題: [心得] 推薦何處是我家(有含部分劇情)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Sun Apr 20 01:02:23 2003)

  今天享受一個人去看影的滋味      用掉春暉4月底即將到期的電影交換券
  由衷的推薦這部電影      讓已經冷血很久的我     掉下眼淚來
  果真擊敗英雄的片是有兩把刷子的

  何處是那三個人的家呢?    對於想當披上黑袍卻不幸流落異鄉的男主角
  在非洲無法展現他的長才   老婆認為他無能    沒辦法讓小孩唸書
  三餐沒有肉吃    他想回到一個可以讓他回復自信的地方
  可以讓他的婚姻回到之前衣食無缺的甜蜜狀況   所以經過千辛萬苦後
  還想回去德國他心目中的家是曾經害他流離失所的德國

  對於本來養尊處優的女主人    以為短時間就可以回到過去生活
  所以帶了易碎的磁盤    還把要買冰箱的錢拿去買一件在非洲用不到的
  晚禮服    那時她的家是在德國    等到她體認到不可能回去
  漸漸因為生活上跟老公的磨擦    感情愈來愈疏遠
  連老公被俘虜也寫不出一封家書給他    他老公要從軍她也不隨他而去

  她留下來接觸這塊土地    看見他們將要死的女人抬出家外    讓她慢慢死亡
  她的悲慟至極    及他們要回到德國前搭火車的中間
  與賣香蕉的非洲女子間的真摯對話    那時她心目中的家應該在非洲

  而三個人當中適應能力最強的小女孩    當歐瓦抱起風塵僕僕來的小可愛
  她就喜歡這塊土地    跟他們一起玩    一起爬樹    學習非洲語言
  說故事給他們聽    演戲給他們看    當她要離去的時候
  她最捨不得的就是歐瓦了    當她知道他爸執意要回德國    她先想到的
  就是可不可以帶歐瓦去    歐瓦不想跟他們告別    想假裝自己要去旅行
  帶著狗要遠離時    真的會讓人除了捨不得還是捨不得
  我想無庸置疑的小女孩的家是在肯亞

  其實我覺得演技最好的就是那個小女孩    雖然年紀小
  但歐瓦就曾對她說過    你爸爸還像個小孩    你要幫他
  她了解父母感情生變  母親跟別人上床    但她卻希望父母感情能趕快變好
  就像躺在父母中間    像一個甜蜜溫馨的家庭

  她眼中的非洲    是一個處處充滿驚奇的地方    她願意冒險進而參與盛事
  因為她付出感情    所以要遠離時最不捨的就是她    捨不得非洲的人事物
  就像一本我也很喜歡的書-我的野生動物    裡面的小女孩一樣
  自然的生活在非洲    跟蜥蜴接吻    坐在大象上    學習非洲人射箭
  那種在他們    身上散發的眼神和表情    是自然而然的
  好像她們就是在非洲出生    她們是屬於非洲的
 
  至於希特勒的迫害   不用畫面的表現也展露無疑    一封一封的家書
  斷斷續續的收音機    和男主角回家後激烈跟老婆做愛後
  說出家人死亡的消息    不斷的衝擊著觀眾的想像
  家對他們來說    只要是三個人或四個人(未來出生的弟弟)
  在一起共渡難關    那裡就是他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