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與巧克力 Fresa Y Chocolate


發信人: Hybrider.bbs@bbs.cis.nctu.edu.tw (光纖電人),        看板: movies
標  題: [電影筆記]草莓與巧克力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Apr  8 20:06:25 1997)

交大圖館地下室,我在昏睡中看完「電影中的同志」,打起精神看古巴電影—「草莓與巧克力」。

草莓與巧克力是冰淇淋的兩種口味,每個人對冰淇淋的口味都有自己偏好的選擇,政治立場和性傾向也是如此,然而這些「偏好」或「選擇」,並不影響人的本質的美好,例如情感。

情感超越性別、性傾向和政治立場即是貫穿「草莓與巧克力」的主題。片中的主角—大衛—一個大學生,代表一個自異性戀社會中成長的知識份子的典型,處處表現出「政治」正確的行為—參加古巴青年團,對同性戀者抱著避而遠之的態度。

然而,當大衛遇見富有文學藝術涵養的同性戀者「沙」(男主角的名字,我只記得一個不確定的「沙」字)時,他於大學之外的另一項學習開始了,他見識到一名同性戀者真實的生活面貌,逐步體會到同性戀者身而為人的本質,其實與異性戀者無異,甚至更為美好。

電影的最後,沙瞭解大衛異性戀傾向的僵固性,正如他對自己同性戀傾向的執著,利用精神或物質去引誘大衛變成一個同性戀者是不可能的。而大衛也終於承認沙的同志情感,雖不能接受沙的感情,但他卻被這種人類共通的真摯情感打動,放開胸懷與沙緊緊地擁抱。這「通俗煽情」的一幕,就是全片主題的具體再現。

但很明顯地,「草莓與巧克力」僅呈現了同性戀生活的光明面—沙過著高雅、富藝術氣息、衣食無虞的生活,除了娘娘腔的同性戀刻板印象外,沙明顯地比大衛整天高談政治,一味展現權力的室友好的多,然而這種偏狹的同志生活描寫,並非是同性戀者的全貌。「草莓與巧克力」只展現了同性戀者好的一面,這使得大衛的「學習成效」,變得空泛而理想化,缺乏深度。

片中最有趣的,除了大衛和沙之間的相互學習過程外,我想應該是大衛和其室友在大學中生活的情節,兩人在表面上都自稱是堂面皇之的異性戀者,但在學校宿舍中,大衛的室友(上半身赤裸)和大衛之間彼此的互動,卻表現出異「常」的親暱(這似乎是導演的有意調侃),後來大衛室友直接到沙家中談判的情節,更讓人感到大衛與其室友間關係的曖昧性(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