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維若妮卡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作者: haruhiko.bbs@bbs.cs.nccu.edu.tw (),         看板: movie
標題: 《雙面維若妮卡》:維若妮卡的完滿自我之旅
時間: 政大貓空行館 (Wed Mar  8 04:14:45 2000)

  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倘若我們自覺生活困苦、有志難伸,或是慨嘆於自己過去的放棄夢想而屈就現實,我們也許會想:可不可能,有另外一個「我」存在於世?如果另外一個「我」存在,他又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和「我」之間,相同的地方在哪?不同的地方又在哪?我們之間,是否有某種絲線連繫起雙方,一方之一舉一動皆可影響到另一方?

  電影《雙面維若妮卡》,即是描述這種雙方生活在同一世界的兩地(波蘭與法國),卻長得一模一樣,且彼此心靈相繫有感應的故事。這種感應與羈絆,表現於波蘭維若妮卡的對父親表示:「我好像不是只有一個人。」此外,更表現在她們的音樂天賦上。波蘭維若妮卡的從事歌唱,晚於法國維若妮卡的音樂教學,但兩人共有的音樂天賦,讓波蘭維若妮卡初試
啼聲之際,即獲選成為音樂會合唱團SOLO。

        其次,波蘭維若妮卡因心臟發,而在音樂會的演唱中死去的同時,正在與男人作愛的法國維若妮卡,則突然感到一陣莫明的悲傷,並且在之後辭去音樂工作。一旦波蘭維若妮卡死去,雙方之間的感應斷了,法國維若妮卡也辭去音樂工作,這顯示出音樂是她們相當重要的連繫。

  波蘭維若妮卡的自白:「我好像不是只有一個人」,以及她們的各種習慣、穿扮、愛用的物品的相類似,顯示出兩位維若妮卡的心靈或可視為趨近同一。在這個前提下,波蘭維若妮卡的死去,將使得法國維若妮卡有少了一半的自己的寂寞感覺。因此,全片後段便是法國維若妮卡找回失去的一半自己,使自己完滿為一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主導者是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不斷地將波蘭維若妮卡的物品寄給法國維若妮卡,使得法國維若妮卡藉由這些物品而與波蘭維若妮卡再度建立起聯繫。於是,法國維若妮卡因為波蘭維若妮卡的對亞歷山大的愛意,而對亞歷山大產生莫名的愛戀。

  亞歷山大最後終於把法國維若妮卡約至波蘭相見,在一番追逐後兩人來到與片頭亞歷山大投宿的同一家旅館,而旅館櫃台交給他們與片頭亞歷山大投宿時的同一號房。之後,亞歷山大和法國維若妮卡作愛,此處可解釋為法國維若妮卡在實行波蘭維若妮卡未完成的事:雖然在片頭,亞歷山大告知波蘭維若妮卡所住的旅館與房號,她卻未曾到過此房;然而法國維若妮卡卻來了,而且與亞歷山大發生性行為。如此,法國維若妮卡可說是承繼了死去的波蘭維若妮卡的生命。

  作愛完畢後,兩人發現了法國維若妮卡之前在波蘭無心所拍到的波蘭維若妮卡的照片。如此,法國維若妮卡終於真切地知道還有另外一個自己的存在的事實。於是,過去模糊的感應,如今由清楚的照片取代。此刻,法國維若妮卡不僅由於清楚地了解到:確實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同時她也因為找回或承繼死去的波蘭維若妮卡--另外一半的自己--的生命,而終於使自己完滿為一。

        最後一幕,法國維若妮卡回家高興地對爸爸大喊:「我回來了!」顯示出法國維若妮卡尋找另一半自我之路的結局的完美。

  這結局只有法國維若妮卡與其父親的存在,而亞歷山大則被排除。這顯示出亞歷山大對於法國維若妮卡而言,不過是找尋波蘭維若妮卡的工具性存在。而法國維若妮卡與亞歷山大的作愛,對於法國維若妮卡而言,亦僅有承繼波蘭維若妮卡生命的儀式或象徵意義。

        可見心靈相羈絆的雙方,雖然過去互相影響,雖然法國維若妮卡承繼死去的波蘭維若妮卡的生命而成為完滿個體,但完滿的法國維若妮卡自然並非單一的波蘭維若妮卡,故而與亞歷山大的作愛,雖有承繼波蘭維若妮卡生命的儀式象徵意義,同時也有成為完滿而回復清明不受波蘭維若妮卡影響之實質意義。

政小四 89/01/13〈《雙面維若妮卡》:維若妮卡的完滿自我之旅〉

> -------------------------------------------------------------------------- <

作者: seasea.bbs@bbs.ym.edu.tw (sea),          看板: movie
標題: 山腰電影院本週三放映  雙面維諾妮卡
時間: 陽明大學神農坡資訊站 (Tue Nov 21 15:34:13 2000)

雙面維諾妮卡  

拍片故事

長久以來,奇士勞斯基就想拍一些涉及人類內在生活的電影(譬如:算命、預感、直覺及夢…),甚至自認為那是他拍電影以來就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在拍「雙面維諾妮卡」之前,我們便可以從他早期的影片略見端倪,直到「雙面維諾妮卡」,我們可以說他終於攀爬到一個顛峰。

其實這一片在籌拍前便發生許多機遇與巧合的事情(就像這一部電影所描述的主題一樣),譬如選角,原先奇士勞斯基屬意的安蒂‧麥克道爾,因為製作人延遲的簽約的行動而失之交臂,卻換來名不見經傳,但卻啟發導演拍片靈感、而且表現極為優異的伊連‧雅各(她也因為此片奪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另一個感人的拍片故事是關於劇中一場關鍵性的木偶戲,製作班底找了已經放棄木偶專業的頂尖藝人布魯斯‧史瓦茲,但卻在小學禮堂對200名小學生公演的拍片過程中,史瓦茲從孩子對他表演藝術的深深理解以及熱情反應中獲得了一位藝術家延續自己藝術追求的原動力,這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奇士勞斯基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一個頗令人驚異的故事,是一位美國記者的親身經歷,他發現自己出現在小說家 Julio Cortazar 的小說中,故事主角不僅與他同名同姓,而且有著同樣的經歷,而且 Julio Cortazar 完全不認識這一位記者─這是美國版的「雙面維諾妮卡」。就這樣,藉著一部電影的開拍,一個又一個關於機遇及巧合的故事延續著,告訴我們眾生有情的真理…。

同時性─上帝創造的故事

奇士勞斯基說:「雙面維諾妮卡」是一部給「情感菁英」看的電影。這一種人情感功能特別發達,極端敏感、很容易受感動,因此具有探測隱藏在事物背面價值的能力。但我更認為「雙面維諾妮卡」更是一部適合「直覺菁英」看的電影,這種人能跳脫時空因果的侷限,因此更能瞥見事物全面的真相─心理學家榮格便創造了一個詞來形容這一種現象─「同時性」(synchronicity)。

「同時性」講的是外在客觀的事物與內心世界間有一種隱然的聯繫存在,譬如電影中當波蘭的維諾妮卡因病去世時,法國的維諾妮卡總是會感到一種錐心的痛楚,彷彿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客觀的現實是波蘭的維諾妮卡因病去世了,而內心的真實則是法國的維諾妮卡感到難以名狀的失落,這兩件事隱隱地呼應著,在在告訴我們眾生有情的真理。

我喜愛的榮格學派分析師Robert H. Hopcke便曾在一本書中(意外的禮物:)如此地比喻「同時性」:我們總以為我們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我們的生命總是我們主觀的情感與創造,但生命中的某些機遇及巧合,卻將我們引領到超出我們預期的處境,往往因此也改寫了我們的人生,這一隻隱藏在命運帷幕後的劇作者是誰呢?Robert H. Hopcke認為是上帝,也就是榮格認為的「自性原型」(Self)。

就像是電影中的描寫芭蕾伶娜死亡後蛻化為彩蝶的那一場木偶戲一樣,同時性也往往展現在生死交關的當下,甚至死亡之後仍會有再生…。 (阿智於山腰上的家)

> -------------------------------------------------------------------------- <

發信人: Join.bbs@bbs.cis.nctu (世界盡頭與冷酷幻境),        信區: movies

> blanc@Palmarama (ken chen)在信區: Movie 中提到 ==>
>   我以為導演企圖用生命孤獨存在的本質去探索另一個 "同質"生命存在的
>   可能性, 以及這兩個生命間的互動和牽連. 在我們生命前進的過程中,
>   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思想及行為上的轉變, 很多時候是我們不自知的......,
>   兩個 Veronica 的相遇正是如此, 波蘭 Veronica 在見到巴黎的 Veronica 之後,
>   用生命唱出了最完美的音樂, 而巴黎的 Veronica 毅然決定放棄攝影,
>   當一位音樂老師, 即使她開始的時候並 "不懂" , 最後她了解了
>  (一如她和 Fabbri 的戀情...).

嗯,對於人的存在,奇士勞斯基一直是抱著悲憫的胸懷的,從以前的十誡系列,和藍白紅三部曲,都可以看出他對人得存在意義的溫潤態度;他不似賈曼或格林那威的光怪陸離,也不似溫德斯個人情感成份較深的獨來獨往,他喜歡強調的是人與人的互動,也因此我們看到了雙面維若妮卡這樣的一部電影:

每個人的悲傷喜樂,除了存在於個人的內心之外,更希望能推展到與「另一個個体」分享的層次。因此世界上有了愛情。但在愛情之前呢,最親密的夥伴就是自己....所以說,奇叔叔他從「自己」開始談起,在我們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百分之百的女孩或男孩之前,人都有尋找「另一個自己」的渴望,雙面維若妮卡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   奇氏的作品裡, 一直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 很多地方都是刻意
>   的安排, 例如音樂 (在BLEU中, 亦是如此) , 以及兩個 Veronica
>   都有一個塑膠透明球,有相同整理睫毛的方式....

其實我覺得不應該以神秘主義稱之咧(這個....英語系的出點聲吧....),奇叔叔給我的感覺是他一向喜歡處裡與藝術有關的主題(這點在藍色中更是極為明顯),他借用藝術的直指人心,襯托他所要的主題,而「藝術」一詞美麗深邃的意義,又夠我們想上老半天囉,呵呵....

至於這blanc 說的「刻意的安排」,其實一部電影本來就都是安排出來的嘛,奇叔叔借用這些意像,這是他的編劇脈絡與手法,是用以串起兩個 Veronica 的一些「道具」,呵的確是刻意的....

>   " 線" 是一個重要的意像, Fabbri 用它來控制木偶, Veronica  用它當成
>   "連繫和牽引" , 有一幕是 Veronica 將線拿來和頻譜比, 當是意涵 "線" 和
>   "音樂" 有著相同的作用吧! 而 Fabbri 或許可當作是 "控制者" 的意像.

哇哈唷呵,把男人看作是「控制者」的意像,這個那個,會不會有人就這樣把雙面維若妮卡看作是一部反女性主義的女人電影咧?沒辦法,今年女性主義太紅了,說話要小心不然會被打,嗯嗯嗯....

其實我寧願把 Fabbri 解釋作牽引者的延伸,巴黎的 Veronica 遇見波蘭的 Veronica 之後,開始了她生命中一段探索與解惑的過程,就在此時, Fabbri 到她所任教的小學表演木偶劇;一開始,她便被他吸引,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藉由郵件、線、和一卷類似密碼的錄音帶,牽引著她步入他的世界。

她在一步一步發掘的過程中認識了他、接納了他,而在與他身心合而為一的時刻,了解了人生的秘密....。我寧可相信使她發掘自己的,不是那個男人,真正的觸媒是愛情,透過愛情這種完全的歸屬感,為她解答了最後的疑問....

嘿,那個blanc 明明是台大的,我給人家搬到這邊來唏哩嘩啦譙了一堆,好好好我把它再貼回去台大計中逼逼也死去給 blanc 看....

> -------------------------------------------------------------------------- <

發信人: Emily.bbs@bbs.cs.nccu.edu.tw (醉心小王子的自由),     看板: movies
標  題: 雙面微諾妮卡之今生今世
發信站: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Mon Apr  8 22:47:24 1996)

 藉著學校一項坎城影展的活動,看了一系列的法國得獎影片。
 其中映像最深刻的,當屬「雙面微諾妮卡」了,
 其實也想了好一陣子,該不該嘗試著談談自己的想法,
 因為藝術片這種方向的感想,似乎不是這麼容易去拿捏的。

 故事的大概走向,是描述有兩個相同的微諾妮卡,
 一個在波蘭,另一個則在法國,波蘭的微諾妮卡後來去世了,
 獨留下一個法國的微諾妮卡,感覺到若有所失的飄盪人生。

 說是「相同」的,也不盡然,在我看來,兩個微諾妮卡有許多不同。
 波蘭的微諾妮卡,走路常常無故跌倒,(即使在空地行走),十分倚賴
 一條細黑的鞋帶,緊張的時候會絞弄它,喜歡拿一顆透明球看東西,
 透過那顆球,世界的東西變小了,而且顛倒了過來。

 法國的微諾妮卡,只有在戲快落幕時,(也就是她躲避那名男子的時候)
 才狠狠的摔了一跤。<我覺得在那個時候,波蘭微諾妮卡的性格,似乎
 流洩到她身上了,就好像波蘭的她去世之際,法國的她會若有所失的哀傷>

 法國的她,不愛拿透明球看世界,反而喜歡拿著放大鏡看東看西,
 從垃圾桶撿回來的鞋帶,她也沒有如何的倚賴,只是一種把玩的東西。

 好了,假如這些細微的資料,都不足以證實出編劇、導演有意去分畫出
他們性格中的迥異,那麼由導演一貫的依樣安排可以看出...。

 我們可以發現,只要是大導演奇士勞斯基的作品,裡頭的男女主角,
 都會在某個時刻看到無助的老公公、或是老婆婆。
 <藍色情挑中,朱莉看到一名老婆婆在把空罐塞進回收桶,
  白色情迷中,男主角看到一名老公公....etc.>

 而波蘭的她,看到無助的老人時,十分熱心的站在自己的窗戶喊,
 希望可以幫助她--->對她而言,衰老是很可悲、可怕的,因為老了之後,
 會變得沒有行為能力去做許多的事情,根本說來,她很擔憂自己老了之後
 的情況,因著這樣的擔憂,她希望可以儘快的幫助那個老婆婆。

 法國的她,雖然有著相同的面貌,但是在她看到無助的人時,
 只是站在門內觀看,所以呢,對她來說,衰老事實上,
 是一種無可避免的過程,自己也是必須經歷的。

 所以,就好像前兆一樣,波蘭的她並不用經歷到自己害怕的老邁。
 法國的她,順從的過日子。

 但是,編劇希望仍有一些東西可以顯示出這兩個女孩之間的關連
 (除了外貌之外) 所以鞋帶、透明球、一張不經意拍攝的照片、一首淒美的
 樂曲...都是藉以連接他們兩個的手法,賦予這部戲一點不平凡。
 <我最喜歡的,就是飯店房號的一樣,813??我忘記了,只知道點綴的很淡,
 不仔細看不會發現的>

 還有很多想法,有空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