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 Children of Heaven


發信人: DARCHUAN.bbs@ptt.csie.ntu.edu.tw (大二時想做件事),    看板: movies
標  題: 【電影介紹】天堂的孩子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Wed Jun 30 20:06:32 1999)

影片扣人心弦,風格一如「遊子」「狗臉的歲月」「新天堂樂園」
發音:伊朗  片長:95分    級數:普通  映期:暑假第一檔
發行:中影/向洋聯合發行

.蒙特婁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伊朗國際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
.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導演、編劇:馬基麥吉迪(Maid Majidi)
製片:伊朗青少年天資發展協會(Institute for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Young Adults)
演員:米爾法洛克漢生麥恩(Mir Farrokh Hashemian)
       芭哈兒絲迪吉(Bahare Sedigi)
       艾米爾納吉(Amir Naji)
       法蘭絲堤莎拉巴迪(Fereshte Sarabandi)

劇情簡介:
  生於貧窮家庭的阿里,在半途中把妹妹莎拉修補過的舊鞋弄丟了,由於知道家境困苦無力添購新鞋,阿里叮嚀妹妹絕對不能將此事告知父母。

 但這雙舊鞋是莎拉唯一的外出鞋,第二天要穿什麼去上學呢?兄妹倆想出了一個方法,兩人換穿阿里的外出鞋,早上莎拉先穿,下午再換阿里穿,在其間發生了佷多波折。

 在同時,兄妹倆終於在學校發現了莎拉的那雙舊鞋,被另一女生穿著,跟蹤之下,才知道這位女孩家境比他們家更窮,兄妹倆只好放棄追討。

 除了在週末陪著父親至豪宅兼差打工外,阿里還是一直希望幫妹妹買雙新鞋,意外地他得知有一學童馬拉松賽跑,第三獎是最新型的跑鞋,阿里排除一切障礙,報名參加,他不想得冠軍,他只想爭取到第三名,第三名就好.....

幕後花絮:當初馬基麥吉迪為本片籌募拍片基金時,到處碰壁。因為他們認為「貧窮」這種體裁不夠刺激,連政府單位也拒絕他的申請,幾經波折,終於獲得『伊朗青少年天資發展協會』的支援而獲得經費。

由於經費來源有限,拍攝的工作天數必須仔細掌控,才不會超出預算,於是馬基麥吉迪率領他的班底,開拔到首都德黑蘭近郊的商店、窄巷、學校、公園等實地取景,一共花了70個工作天終於大功告成。

結果這部影片在伊朗當地上映時大獲好評,不但獲得伊朗影展三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也創下伊朗有史以來此類影片最賣座的電影,如果不是伊朗政府規定學童看電影免費,該票房還要高上目前票房的兩倍。

本片也是首部伊朗影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有圈內人傳說由於泛政治化的因素只能入選,不能得獎,這部扣人心弦的影片,據導演表示,他要傳達的意念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人類的犧牲奉獻,親子的關係以及責任感,這些特質是不分國籍和疆界的。

因此本片在美國上映至今,票房口碑皆不錯,可見美國觀眾一樣可以從影片中獲得共鳴。
   
演員背景:本片所有的演員皆是非職業演員,尤其是飾演阿里的男孩是無意中發掘的。導演馬基麥吉迪為了符合劇情需耍,特別選在德黑蘭最窮苦的地區尋找片中的男主角,在長達數月的選角過程中,他看了35000位學童,但還是沒有相中一位十全十美的。

有一天他走進畫畫教室,在教室後面看到一位男孩在那裡低泣,打聽之下原來那男孩(米爾法洛克漢生麥恩)忘了帶筆記本被老師罰站,於是導演及助理把這男孩帶到另一間空的教室,再仔細瞧,發現眼前這位男孩就是他一直在找的男主角。

在當時,米爾誤認導演及助理是督學,對於導演及助理提出的如成績,在校表現等問題都用托辭來掩飾,並稱說他患有健忘症,所以才忘記帶筆記簿,導演馬基麥吉迪知道他在說謊,於是告訴米爾本來要找他當新片男童星,但現在米爾患有此病,一定無法記得住台詞,他只好另尋他人。米爾一聽,馬上告訴導演他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只好假裝有健忘症,其實他是個很正常的學童。

飾演妹妹莎拉這個角色是芭哈兒絲迪吉,在片中他是害羞兼內向的小女孩,導演在芭哈兒絲迪吉所就讀的小學發現她,但她不想演戲,透過她父母及老師多次的的遊說,這小女孩才答應參與演出。

尋找飾演父親的角色,也頗費週章,因為這位父親需含有土耳其的口音以符合劇情的需要,結果尋遍了15個特別的茶室,試鏡了50位職業及非職業演員,導演還是覺得不滿意,最後選用了由友人推薦在空軍任職而深具舞台經驗的軍人叫阿米爾納吉。

導演的告白:拍攝「天堂的孩子」原意是出自我朋友親口告訴我的一則真人真實故事,這對共穿一雙球鞋的兄妹就住在我這位朋友的隔壁,這段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並且決定改拍成電影,雖然我從來沒有見過這兩位小孩,但心靈深處對他倆產生一種愛意 及敬意。

在我拍攝前作 「my father」時,我就著手編寫本片的劇本,我每天很專注地花八至九個小時編寫,共花了四至五個月,我把這個故事告訴每位朋友, 每位朋友都說這個故事太棒了,但也有人建議我不要把這部影片照現實一樣拍得太淒涼,這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意願,所以我才加了一些有趣的橋段。

其實這倆位小兄妹所遭遇的窮苦情境,我也感同身受,早期我們一家七口也是生活在一個單一的房間裡,沒有家俱,沒有電視,唯一的電器就是只有兩個頻道的唱機,唯一的消遣就是在夢裡漫遊,回憶。

電影中父親為了生計到富豪家打工,與我家裡當時的狀況也有雷同,我祖母也是在富豪家當女傭,那家的男主人很詳和,非常善待當時六、七歲的我和我的祖母。在每個社會,都有富、貧的問題,尤其在我們伊朗這個問題非常凸顯,所以我覺得唯有靠藝術去探討才能激發當局者的一些省思。

當然,有人批評我在這部影片中所表現出的貧窮程度令人置疑, 怎麼可能有家庭窮得連一雙鞋子都買不起?他們的疑點沒有錯,但在這部影片中所探討的貧窮是從孩童的看法為出發點,是這兩位兄妹認為他們的父母無力替他們購買新鞋,這種純真的想法我們是不容置疑的,鞋子弄掉了,對該孩童來說是一種悲劇。

"天堂的孩子"最難的部份就是結局,我本來想做個"大圓滿"結局,後來與我的班底工作人員研討後,把我原來的構想稍作修改,變成一個既溫馨又很特別的結局。

雖然孩童很容易親近,但真正要了解並與他們打成一片並不容易,但我卻藉著兒童而更能了解到成人世界,並能進一步與他們溝通。

> -------------------------------------------------------------------------- <

作者: WayneYa.bbs@redbbs.cc.ntut.edu.tw (阿苦),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天堂的孩子
時間: 臺北科技大學紅樓資訊站 (Sun Jan 30 22:44:56 2000)

這是一部令人感動的片子 ..但我覺得並不是悲傷呀...反而羨慕片中的孩子 ..
單純的心...很容易就能夠滿足...只有很單純的願望...想想我們的生活
已經擁有這麼多了...然而我們的慾望卻一直不滿足...常常覺得不快樂...

而他們所求的只不過是一雙鞋罷了...不是第一名...不是更多的玩樂...
他們才是住在天堂的孩子...對他們來說...要使他們快樂是多簡單的事情...

其實快不快樂..都只是心理的感覺罷了...和外在的環境並沒有關係...
全看你用什麼心情去面對...懂得感恩...你也是天堂的孩子 ...
不過還是有點看不懂...最後那些金魚意味的什麼呀??

> -------------------------------------------------------------------------- <

作者: bluecloud.bbs@fpg.m4.ntu.edu.tw (水藍色的雲),        看板: movie
標題: Re: 請問天堂的孩子
時間: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Jan 21 19:06:10 2000)

: > 剛看完天堂的孩子    最令我不解的是    好像還沒看到結果就劇終了
: > 想要問最後的畫面    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據前面的前輩們的說法是  在回教  金魚代表的是寬恕
  我想  這樣解釋的話  也許是說
  阿拉已經原諒 他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丟的事了吧.....

  所以最後一幕是  阿里把他那  傷的粉可憐的腳放入水池
  金魚就游過來 碰碰他的腳   再下一幕是  他爸爸已經幫他們兄妹
一個人買一雙鞋啦.......  覺得它的結局真棒!!!!

> -------------------------------------------------------------------------- <

發信人: blackukuku.bbs@bbs.svdcc.fju.edu.tw (black),        看板: movies
標  題: 《天堂的孩子》
發信站: 輔仁大學美少女夢工場 BBS 站 (Mon Jun 14 16:21:30 1999)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導演馬基麥吉迪(Majid Majidi)是比阿巴斯更晚一輩的導演(阿巴斯生於1940年,馬基麥吉迪生於1959年)。《天堂的孩子》是他執導的第三部電影。

伊朗的電影,近年來最為人知的電影類型,莫過於兒童電影,這部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哥哥阿里為了買菜把妹妹送修的鞋子放在水果攤的箱子上,被收舊貨的人給順勢帶走,因此只好回家叫妹妹不要告訴爸爸,因為他們家生不出錢來買鞋,媽媽又生病;隔天妹妹只好穿著阿里那雙破舊的球鞋上課,然後下課在衝衝忙忙的將鞋拿回家給上下午課的阿里穿,總之,艱辛到了極點,每天都要穿鞋、換鞋,兩兄妹每天就過著不斷奔跑的日子.....

阿里也每天想辦法再得到一雙鞋,跟爸爸上城工作,希望爸爸能賺點錢幫妹妹買鞋最後還參加長跑比賽,因為只要跑第三名就有一雙球鞋,好拿去換女鞋給妹妹穿。

裡面反映著伊朗的窮苦,感覺上對下層的生活充滿著關懷;當阿里和爸爸前往都市當臨時原丁時,所見的,不是高樓參天的大廈就是一棟棟裝有門鈴的豪宅,跟他們為了一雙鞋的苦境相差極大;

整部片最感人的地方為阿里參加長跑比賽,為了跑第三名而拼命,可是因為阿里過於心急,跑著跑著,反而得了第一名,當賽後頒獎時,阿里臉上毫無一絲微笑,只是掛著兩行淚被大官們相邀拍照..最後的結局一點都不俗,適時的結尾,讓這部片更加精彩希望大家都到電影院去欣賞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快樂的電影!

> -------------------------------------------------------------------------- <

發信人: eruption.bbs@ptt.csie.ntu.edu.tw (MIKE),         看板: movies
標  題: 平凡的感動--天堂的孩子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Sat Jun 26 22:54:09 1999)

引言--
伊朗一向以兒童電影聞名世界  像(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白氣球)
都是經典佳作   而這一次  第三代導演MAID  MAJID又再次將這類電影
帶到另一領域    劇情更感人  手法更豐富  電影語言更成熟
內在含意也更多元且值得玩味

劇情--
阿里不小心將妹妹莎拉唯一的鞋子弄丟  基於家境的貧困  他們決定
不告知父母    為了解決上學的問題  兄妹開始接力  莎拉早上穿阿里的
布鞋去上學    一下課立刻衝回家換給哥哥--當然阿里是免不了會遲到了
而故事也就在他們換穿的過程中開始展開

兄妹後來發現鞋子是被一女孩撿走  兩人遂決定去要回    但到那女孩家
才發現對方家境居然更窮苦  對望之下  很有默契地決定放棄那雙鞋

一次無意中  阿里發現馬拉松賽跑第三名可以得到一雙鞋
於是他排除萬難想盡辦法得到獎品  但卻在陰錯陽差下得到冠軍
當所有官員師長記者圍繞著阿里歡呼慶賀時
他卻忍不住啜泣了起來--因為他只要第三名就好

個人想法--
說實在話  這部電影的劇情是再簡單不過了  但它的張力卻相當驚人
或許正因為平凡所以才令人動容吧

導演的意念明顯可見  他一方面在批判社會的同時--尤其是貧富不均的對照
一方面又表達對人性光明面的肯定--不管是窮人的樂天或家人的感情
而兒童正好是最佳的媒介  因為他們天真的眼光將一切歷歷呈現

手法值得提的有兩點  第一是關於賽跑那段  導演利用交錯手法
在阿里努力跑步時  穿插妹妹為避免哥哥遲到而奮不顧身跑回家的片段
另外又加上兩人為鞋子煩憂的對話  三者匯流下  使得這場比賽格外具有意義
它不再是單純的馬拉松  而是阿里為兄妹兩人的感情在努力
我永遠記得今天在電影院時觀眾情不自禁為阿里加油的聲音
也打從心底佩服導演醞釀氣氛的高段

第二是關於結局的部份  阿里失望的回家後  將破舊不堪的鞋脫下  觀眾看到
的是充滿傷口的雙腳  阿里忍痛將腳泡入池中  魚兒群起繞著來回地游
彷彿是在慰藉阿里身體和心裡的傷  這段很超現實的結尾不會搧情
但卻令人有相當紛雜的情緒產生  有點悲意但卻充滿希望  具畫龍點睛之效

結語--
這部電影除了攝影稍微粗糙外--有點晃動  實在沒有什麼可挑惕的了
如果你想尋求最深的感動  <天堂的孩子>絕對是最佳的選擇

> -------------------------------------------------------------------------- <

發信人: Tissot.bbs@bach.mc.ntu.edu.tw (㊣),          看板: movies
標  題: Re: 天堂的小孩..
發信站: 台大醫學院◎楓城杏話◎ (Mon Jun 28 18:07:10 1999)

一顆幼小的心怦怦搏動,額心上的冷汗未乾,眼角的熱淚卻已奪眶,斑駁了 阿里蒼白的小臉。悲劇從未停止它對孩子們的戲謔,一如它從未對貧窮的、認真的、懂事的孩子特別眷戀。依舊無情地撼動他們弱小的心靈。

然而請你們放心啊!恰如成年人面對悲劇時總是暴跳的、自怨自艾的,孩子們自有其行為模式來應對這一切。

請相信我,這則故事有最美的結局,有你深埋的童年記憶,還有你不時綻放在嘴角的微笑。

> -------------------------------------------------------------------------- <

發信人: eruption.bbs@ptt.csie.ntu.edu.tw (MIKE),         看板: movies
標  題: Re: 推薦"天堂的孩子"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Tue Jul 13 01:09:50 1999)

>   我看的時候,也覺得有些這樣的感覺,猜都猜到下一步是什麼...
>   譬如小男孩被校長罵且命令其回家,老師就出現了,說他是好學生..
>   譬如去城市找園丁當時,最後要放棄時,就出現人請他們了
>   譬如小男孩要去參加跑步時,體育老師拒絕,可是給他測試時,
>   發現跑很快     就很高興的讓他參加    還有比賽時跌倒,最後又跑贏了....
>   感覺這些旁枝末節,削弱了它的藝術價值。。。

我不太懂你所謂的旁枝末節及藝術價值所指為何
如果只因為你猜到電影的情節而否定它的話
我只能說你的想法很特殊  因為不符合旁枝末節及藝術價值的一般定義

通常所指的旁枝末節乃與電影故事主線無關者  但你上述所舉例子皆有值得
質疑之處    老師出現幫阿里說情至少有能讓故事繼續的作用
因為如果阿里沒再去上課  他如何得知馬拉松比賽  情節如何達到高潮
如果阿里叫父母來  而他們知悉了一切  劇尾父親買鞋那段情節還有張力可言嗎

阿里父親如願得到園丁工作是導演刻意所作的緩和
因為電影其中一重心在都市與鄉村之間  貧富之間  冷沒與熱心之間等對比
但導演卻不讓故事再呆板下去  讓觀眾看到都市人也有親切的一面
並且有表達樂觀的作用

老師讓阿里參加比賽那段目的是在襯托出他得到鞋子的渴望
而背後更在表達阿里對兄妹之情的重視  而這就是故事的主題
至於最後部份如果阿里不跌倒  他將如何得到第一名  如果不得第一名
故事最後那種對命運無奈之感如何表達

就我而言這些都是故事關鍵  而且去除這些將使本片失去張力活力節奏
何來旁枝末節    何來削減藝術價值
難道一部電影要相當沈悶才較有藝術價值嗎

至於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決定它的內在肌里及表現形式    就內在肌里言
本片在反應伊朗嚴重的貧富差距    並進而表達對窮人樂天及家人情感的肯定

就表現形式言  導演利用穿插手法--阿里和妹妹跑步的交叉片段
及兩人煩憂的對話    使一場馬拉松深具意義  阿里其實是在為兄妹感情在跑呀
而氣氛也醞釀到最高點   另外本片結局不搧情  它利用超寫實手法  讓魚兒繞著
阿里的腳游    彷彿在安慰他心中的傷口  有些悲意但又充滿希望  非常特別且
脫俗    形式和實質配合下  本片成功傳達出導演的意念  藝術價值何來削減

另外此片是否太過美化小孩  這決定於個人的生活經驗
但請別忘了這是電影  如果寫實才叫好  那記錄片豈不部部是經典
本片重點在透過小孩的生活表達樂天和親情  所以美化是避免不了的
況且我實在看不出哪裡有太過分的描述  他們的所作所為很正常啊
如果是因為和阿巴斯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比較的結果
請注意--何--片重點在孩子的天真  天--片重點如上述
在此意念的比較前提下  理所當然的  天--片會較美化  但絕非是矯飾
MAID  MAJID或許有不如阿巴斯之處  但天堂的孩子確實是一部佳片

> -------------------------------------------------------------------------- <

發信人: Nathan@bbs.ee.ntu.edu.tw (Nat),           看板: movies
標  題: 再談「天堂的孩子」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Fri Jul 16 23:55:37 1999)

請脫卻意識型態來看電影。所有的電影理論、意識型態、我們主觀的
人生經驗    都可能幫助我們逐步建立觀看電影的一套模式
但是,到了最最後,請把那一切放下    有了充分的武裝,再把武裝卸下
以空樽之心,觀賞電影和一切藝術品    才不會處處染著我的影子
雖有投射,投射的是平等的眾生。

「天堂的孩子」無疑比不上阿巴斯的電影    比不上侯孝賢的藝術密度
比不上許多大導的深刻    但請看本片導演的用心和意圖
他不是要揭發現實世界的困厄殘酷    沒有明顯的批判、憤世忌俗
而是以寬和的心來看待一個理想的切片

第一個鏡頭便建立了本片的基調    看似寫實性極強的特寫──粗髒的
雙手縫補破鞋    跟著鏡頭拉遠,畫面明亮起來,可能的悲劇性隨而消失
導演幾乎決定用正面的態度呈現這故事
可以說有點童話色彩的故事,卻充滿對人道主義的理想與信念
對人的尊重,是有批判,卻是那麼輕微,例如在小男孩環顧參賽的眾小孩
但是穿插父母的關懷,導演﹝男孩﹞的眼又是多麼包容。

我覺得片中有許多經典的場景:小女孩在操場尋找遺失的舊鞋
                            小女孩追逐掉落水溝的鞋子
                             ﹝這一場景就包含了好幾重異質的要素﹞,
                            得獎的尷尬
                            小男孩最後坐擁水池
很多地方,彷彿看到了卓別林的影子

就以父子受傷後搭便車在茫茫大都市交錯的公路中離去,其中就隱含了
失敗、哀傷、寬慰;他們是都市浪子,卻是驕傲的浪子。

當然推人的壞孩子以及內心傳出妹妹的鼓勵多少是敗筆,卻瑕不掩瑜
最後演職員表快完時傳出的一聲叫賣    將整片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
本片固非鉅作,卻是可圈點的小品,絕非好萊塢手法之作。

> -------------------------------------------------------------------------- <

作者: lavandechat.bbs@ptt.csie.ntu.edu.tw (帶著妹妹去英國),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天堂的孩子"的一些問題
時間: 批踢踢實業坊 (Wed Apr 10 16:00:40 2002)

         我總覺得一些歐洲片中東片的導演    很擅長捕捉生活裡的小驚喜
         隱約記得最後阿里把跑到起泡的腳放進池裡休息的最後一幕
         導演把鏡頭拉得很近     阿里腳上的水泡幾乎看得出來
         然後金魚一隻隻地游過來游過去    一種奇特的感覺
         從胸腔的角落緩緩升起    和天地萬物很親的幸福感

         那些兒時的點點滴滴     就為了一件小事弄得滿頭大汗的心情
         離成年的我似乎十分遙遠    不過幸好有這些也一樣懷舊的導演
         把他們的記憶化為有色彩的畫面     於是語言不再是道穿不過的牆
         世界各地的觀眾各自找到兒時的片刻而紛紛會心一笑

         但是伊朗, 印度那類追憶童年的影片很有種淒涼的況味
         是歷史的創傷及長年的貧亂    使得笑容中總彷彿有一絲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