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男歡 Drole de Felix


作者: politicals4@yahoo.com.tw (政小四),              看板: movie
標題: 好奇、冒險,作自己──《你愛男歡》
時間: http://groups.google.com/ (Sat Mar 16 15:23:49 2002)

  「2002台北電影節」的「城市影展」中,唯一與男同性戀扯得上關係的電影,就是《你愛男歡》(Drole de Felix, 2000)了。《你愛男歡》的主角菲力,正是一位男同性戀者;然而,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位HIV 感染者。

        不過,似乎是為了扭轉一般大眾對HIV 感染者的誤解,也似乎是為了鼓勵世界上所有的HIV 感染者,在喜劇的氛圍中,本片主角菲力被塑造成個性樂觀、自由自在的人。遲鈍一點的觀眾,面對菲利的快樂生活,恐怕得等到菲利於醫院與其餘感染者進行對話,才能領悟到他感染了HIV。

  那麼,本片的大旨,是不是就是「去HIV 感染者的污名」呢?詳言之,既然本片主角菲利作為一位HIV 感染者,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有個情感伴侶∕BF,有份工作,有運動習慣,有喜怒哀樂),情緒也沒有特別憂鬱害怕,那麼似乎就與一般大眾心目中所想像的HIV 感染者形象,有段相當大的差距。

        透過本片的傳播,大眾可以認知到HIV 感染者的生活與一般人無異;主角所呈現出來的健康形象,由於符合一般大眾的價值觀,也可為HIV 感染者的形象加分。如此一來,加諸於HIV 感染者身上的誤解與污名,即可去除。換句話說,本片的確有其去HIV 感染者的污名的功效。

  本片固然有其去HIV 感染者的污名的功效;然而,本片的大旨卻不止於此境。畢竟,本片絕大多數的時間,乃是刻劃、琢磨著「家人」二字。本片主角菲力,在扶養他的生母逝世之後,才得知自己素未謀面的生父仍然活著;因此,他開始了一段前往馬賽的尋親之旅。菲力一路上結識了不同的人,與這些人經歷了不同的事件,但同樣的是:他們讓菲利有家人的感覺。

        不管是字幕上特意打出的「我的愛人」、「我的弟弟」、「我的奶奶」、「我的表哥」、「我的姊姊」或是「我的父親」,他們雖然都與菲利毫無血緣關係,但他們都與菲利經歷了情感交流的感動。因此,本片的確點出了一個重點:家人未必要有血緣,有血緣未必有家人的感動。

  由片頭到片尾,菲利慢慢地由血緣執著,歸向於實質的自我感動。於是,曾經與「姊姊」的小孩爭論何謂「真爸爸」的菲利,來到馬賽之後,竟然打消了與生父見面的初衷。如此看來,本片的確是一部闡揚「作自己」人生態度的電影。由血統執著∕外在論述歸向自我感動∕自我愉悅,這豈不是作自己?不信上帝的柏拉圖,竟然被雕刻在基督教的教堂上;明知收看芭樂狗血連續劇會被眾人恥笑,但還是依照自己的愉悅取向而收看;菲利執著於自我政治立場的結果,則是繞路、迷路、車禍……。總上所述,本片試圖藉由各種例子,來影射暗喻執著與作自己之間的得與失。

  《你愛男歡》的美國上映片名 "Adventure of Felix, The"(菲利的冒險),簡要地說明了電影的內容大旨。菲利由諾曼地前往馬賽的旅程中,目擊了殺人事件,與「弟弟」一起偷車開去玩,和「表哥」在草叢中打野炮,故而的確是趟冒險之旅。然而,冒險除了意指這些形下的大膽行為,更指涉了形上的菲利個人內心的轉折變化──擺脫世俗血統論述(親生父親),面對自我真實愉悅(沒有血緣的家人們)。

        片尾,總是留著大鬍子的BF,因刮去鬍子而露出了下巴,而菲利滿意地看著他;而後,全片以海景作結。確實,沒有好奇心,不敢冒險犯難,不願踰越既有的論述框框,怎能得知自我的真實愉悅所在?豈不就是因為有好奇、能冒險,我們才能在作自己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政小四 91/3/16〈好奇、冒險,作自己──《你愛男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