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紐倫堡大審 Nuremberg


發信人: alberts.bbs@fpg.twbbs.org (誰能教我圍棋呢),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新紐倫堡大審」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Wed Apr  2 18:14:03 2003)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列強決議以海牙的國際法庭追究戰犯責任的方式終結戰爭,世所矚目的德軍戰犯大審也隨後登場,眾人期待這是一場還原公平正義、開展和平時代的審判,各國輿論高度關注,場外同盟各國也基於不同的國家利益爭相競逐大審的主導權,歷史上著名的紐倫堡大審就在這種背景之下暗潮洶湧的進行著。

紐倫堡大審經常成為後世討論衝突和解的模式,國際法庭的審判原本不是只有戰勝與戰敗的意義,但是最後卻總是會成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結局,因為大審所具有的報復意函,因此即使被迫接受了審判的戰犯也將難以打從心底服氣認罪。

這部「新紐倫堡大審」的處理方式,不只是呈現出審判當時的質問與答辯,編劇也別有用心地穿插安排一些有趣的細節,讓人們更注意到人物背後的人性,正因為突顯出這些眾人以為毫無人性的德軍戰犯的人性一面,才能還原問題本身,不是出在一個人是否是一個具備正直、忠誠、友愛的好人或是一個無惡不作、泯滅人性、心智不健全的大壞蛋,這些細節的安排打破好人與壞人的區分,卻因為這種矛盾性的突顯,使得我們徹底反省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個人」的精神瘋狂,卻是一種集體意識與理性。

第一條線是自開始就鋪陳的德軍元帥戈林與美軍大兵泰斯之間的友誼,中尉泰斯受命看管戈林,泰斯在經由盟軍的敵對宣傳以及在戰爭中的慘痛經驗而痛恨戈林,並且以像是人對待畜生的態度對戈林拳打腳踢或是折磨,在戈林一次心肌梗塞之後,監獄主管為了一種不願意戈林在未受審判與最終絞刑之前就輕易死亡的心態,要求泰斯妥善照顧戈林的健康,兩人之間的互動居然開始有了奇妙的轉變。

泰斯開始友善對待戈林,而每日戈林在出庭回來之後也會告訴泰斯情況,泰斯開始傾聽戈林講述希特勒與德軍的事,戈林也很喜歡這個「如果在他麾下會是個很優秀的年輕軍人」,最終戈林還將自己隨身的懷錶送給泰斯,泰斯在看到戈林自殺之後難過的掉眼淚。很多人一定會認為年輕無知的泰斯終究被納粹強大的煽動力所洗腦,但毋寧說是回歸到人與人之間最普通的交往,而如果在承平時期他們原本可以是情同父子的忘年之交。

其他還有希特勒禁止打獵,因為他愛護動物,注重自然環境保護,同時也是素食主義者,這也與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形成強烈對比;戈林與其他德軍的家屬出現在劇中也是有趣的點,戈林的妻子生活非常悲慘,會見丈夫時顯現的夫妻情深、父女情深,面對丈夫的即將接受絞刑,與猶太人家庭即將進入集中營、毒氣室的分離情境也無二致;

聖誕夜裡,盟軍法官與檢察官齊聚歡樂杯銧交錯,充滿了戰勝的歡樂與平安氣氛,鏡頭一轉監獄裡德軍戰犯排排站,同聲高唱德語的「平安夜」也是一片祥和;為盟軍首席檢察官作僕役的謙和德國人,在宴會中面對俄國人要求小餅乾的普通動作,卻憤而轉身離去不願意服侍俄國人,這些小小的動作,突顯出許多矛盾,有製造出戰爭者的性格矛盾,也有戰爭製造出來的仇恨繼續延續。

劇中另外兩個值得讚賞的安排,一是盟軍為攻破德軍戰犯心防而安排的猶太裔心理醫生,這位心理醫生慢慢的貼近戰犯的內心,而當戈林知道心理醫生竟然是猶太人,態度也立即轉變。另一是德軍戰犯陣營中每一個戰犯不同的心理路程剖析,有些戰犯感到絕望、有些戰犯堅持原有的信仰、有些戰犯自始至終究感到良心不安有意懺悔、有些戰犯則是以服從命令別無他法作抗辯、有些戰犯一心只想逃避死刑、有些戰犯甚至裝瘋賣傻。

這裡面展現出大多數兩種德國人的典型,一個是像奧茲維許集中營指揮官作證時說的,「我們只是『捕鼠器』,你問『捕鼠器』會不會良心不安,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他們並非心理變態的人,而是他們根本是奉命行事的殺人機器,不把猶太人當作人看,同時也不把自己當作人看。另外一種是身在其中,覺醒到這種殘酷血腥行為,德國軍需部長史匹爾甚至試圖暗殺希特勒來結束戰爭,而這種行為也被堅信不疑納粹思想的德軍視為叛徒。

審判最後,國際法庭的各國法官終於取得協議,決定以四種罪名來進行判決,即「密謀侵略」、「侵略」、「指揮戰爭」、「殘害人群」,判決結果惡名昭彰、臨死不認罪的戈林無異議地被判絞刑,被判刑者拒不接受選擇維持軍人尊嚴自殺,而盟軍則認為無論判他幾千個絞刑也都不足以贖其罪過;

帝國銀行總裁施赫特提供保管箱收容德軍從猶太人身上掠奪下來的各種金銀珠寶,但是這種髮指的行為卻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本人知情而獲判無罪;從頭到尾深具悔意,其勇敢認罪引起其他德軍的相繼認罪,對於審判結果有極大的影響關鍵者--軍需部長亞伯特史匹爾,卻仍然被判死刑。以法律制裁方式真的能夠顯示出真正的正義嗎?法庭的模式真的能夠彰顯良心的悔過嗎?

心理醫生最終得出一個結論,這項結論也提供了世人對於這些犯下慘絕人寰罪行的人的心理解答,他認為德國人具有三種心理特質:「服從權威」、「宣傳教育」、「缺乏同理心」,這些是導致瘋狂屠殺的深層原因。德國號稱最理性的國家,發生二次世界大戰的屠殺,你卻無法從德國人身上看到半點瘋狂的樣子,他們相信他們的理性,在理性而非瘋狂的情形下屠殺猶太人,這點才是最恐怖的。在德國人的集體瘋狂支撐下,希特勒政權就是這樣創造出來,德國人全體是創造希特勒的元兇。

這場審判的最終,英國檢察官說,希望經由盟國檢察官的這樣努力以後再也不會發生戰爭了,那麼世界和平了嗎?答案是沒有。沒有的原因從整個大審中的各個細節就已經預藏伏筆,德國軍需部長史匹爾曾經在答辯時預先提出警告,「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必須更加自制」,然而人們並沒有記取這種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才得到的教訓。

盟國檢察官在爭奪國際法庭的主導權好在國際間出盡鋒頭、俄國史達林政權同樣也在從事迫害人權的屠殺行為卻沒有人過問、俄國檢察官並非基于猶太人的慘劇而是因為俄軍在前線被德軍殺害的慘劇而對德國人深惡痛絕,以軍事手段終止了戰爭,戰敗者並非因為真心悔過因此無法心服口服,只認為是四大強權共同壓制德國;

猶太人於大審末期挾著國際同情的輿論進而要求國土建國,最後卻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趕離家園,甚至對巴勒斯坦人進行屠殺;盟軍的結合最終也因為意識型態與利益的衝突而分裂,戰爭延續著,這些衝突也構成明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公平的解決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一般。

人類還不能獲得教訓,在歷經前仆後繼的千百萬人死亡之後,在明明知道暴力與屠殺是殘酷之後,仍然有千百萬個理由繼續這種暴行,人類無法體會到只要付出極小的代價與他人分享與合作,給予公平、尊重與不受壓迫的生存條件與環境,就可以不必大費周章的耗費鉅資與人類智慧去發展軍事武器互相防禦。

萬事萬物往往也不是絕對的二分法,不是回教就是敵人、不是白人就是敵人、不是資方就是敵人,對或錯、善或惡,都是自其理性信仰模型觀之,當好幾種不同的二分法攪在一起時,有心人就可以取其需要利用其中一種二分法來支撐戰爭的理由,因此唯有一種高於這些二分法的至高真理「愛」、「同理心」、「非暴力」,以之檢驗,化解分別,才能不致陷入瘋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