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雷恩大兵》網友討論-2


標  題: 我在部隊中的經驗—談雷恩大兵觀後感
發信人: SMALLDDT.bbs@bbs.pu.edu.tw (小毒),     98-10-03

    昨天,利用部隊中休假的時間抽空去看了搶救雷恩大兵,感觸良多。

我覺得國軍對於軍官的培養可能沒有美國那樣的落實,今天如果將我們部隊中的連長投入電影中的任務,能將所學應用在實際,並不惜犧牲達成任務的可能寥寥無幾。今天身為軍隊中的一份子,絕對不會失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但是如果各位實際深入瞭解部隊中的任務,可以發現我們的部隊已經從內部開始腐爛啦!

我在服役的部隊中,師長可以為了自己對外的門面,要求連長做一些非部隊能力所及的任務,例如做家俱裝潢等等…,而且我們部隊只有十多人,並不是一般的實兵聯隊,我們已經盡力的達成任務結果換來的只是師長的冷嘲熱諷,說我們品質不良等等;令人寒心不已。

我們要求的不是激烈的讚賞,我們要的是盡力後真正的安慰;國軍如果不從高層的主官做起,一味的粉飾太平,到頭來不是軍心渙散,就是步上國家滅亡這個路程。

> -------------------------------------------------------------------------- <

標  題: 雷恩大兵的視點
發信人: diablo.bbs@aidebbs.edu.tw (暗黑破壞鬼),     98-10-03

感覺這部雷恩大兵之所以撼人心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一開始的搶灘中,攝影機是以一個「參戰者」的身份帶領觀眾的視野,而非以往戰爭片採用「旁觀者」視野來看。

所以觀眾可以感同身受那子彈在身旁飛舞、射穿鄰兵腦袋,甚至掉進水裡時的那種窒息感,觀眾溶入了那個視野,跟著士兵下水、衝鋒、臥倒和躲避直撲而來的子彈,而且那麼靠近子彈,每顆子彈打在身旁的那個金屬撞擊聲是最恐怖的,它提醒了我們,子彈不是「砰砰」的煙火,而是一顆疾射的金屬,那時可以充分感到人體和金屬之間的不對等,人體是如何的脆弱。

> -------------------------------------------------------------------------- <

標  題: Re: 別再罵翻譯官了
發信人: GATTACA.bbs@will.m1.ntu.edu.tw (水藍色的鐵達尼..),    98-10-03

> >  作戰時靠的是經驗 況且厄本是文書士   其他的兩兵是打過無數陣仗的
> >  您以為下士班長都像大專寶寶訓練班或新兵訓練中心一樣威風八面ㄚ?
> >  部隊裡 官階是官階 經驗是經驗  外行硬要領導內行 不死也去掉半條命!

>   不過最後面他很厲害   他親眼目睹他放走的那個德國人殺了自己的同胞
>   他最後還是下手殺了那德國人   替他的同胞報仇

......說是報仇未免也太晚了吧:P

.....我覺得厄本這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性的脆弱面...
......當德國人與腿軟而癱坐在地上的厄本交身而過時 在我周遭傳來許多"真沒用"
"好ㄋㄠ喔"之類的話語....其實在一瞬間閃過我腦海的也正是這些話語....
.......不過後來想了想..或許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吧...

......誰知道我們真正臨上戰場 面對同伴的死亡(之前一位腰部被子彈貫穿而血流全身的士兵眼睜睜地在厄本的面前死去)和求救呼叫..我們是不是會正如厄本毫無招架地被恐懼和無力感所吞沒??.....

.......當然我們一定會有既定的英勇形象和期望的軍人應為..但是這是否能套用到對人性的評價上...或者說 我們真的能對所謂的人性做出什麼評價嗎?評價的標準又再哪裡?

......也許這樣的"不應該"只是「某種人性」在面臨某種狀況下所做出的直覺的求生反應也不一定...我們卻很容易以既定的印象作為依憑的標準 將厄本的行為灌上"不正確"的標籤 並給予它一個名稱--"懦弱"....

......而"懦弱"的厄本也知道這樣的"懦弱"行為是不應該的呀..否則也不會矛盾地失聲哭泣

.....而且以"多元人性論"來說 有些人的本性就正是那種被以為的"懦弱"啊..能夠說他犯了什麼錯誤嗎........說來說去還是戰爭所製造的大錯誤...........:)..

> -------------------------------------------------------------------------- <

發信人: richliu.bbs@bbs.yuntech.edu.tw (皮皮豬),         98-10-18

用所有的不合理突顯「戰爭」的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是不是存在,
勇敢的人不一定在存活    懦弱的人不一定死亡

這種例子太多了    用各種衝突手法導出戰爭的一面    例如:
有人幫「一個將軍」裝鐵板,事先沒有和駕駛員說,使他失速降落,
害死了二十餘人   而他們要去救「一個 Ryan」,也要犧牲他們八個人

厄本懦弱不敢開一槍,最後那個德軍如果不喊出厄本   厄本也不會開槍吧.

有些人看過這部片之後,會說這只是一部戰爭片    這種人大概可以看得
很開心,畢竟他們離戰爭那麼久了    有些看過這部片,會說這是戰爭
這種大大概可以看得很難過,他們還知道戰爭是什麼

其實叫我去前線作戰,我懷疑我是不是有作戰的能力
我大概就是厄本,至於 Ryan ,我不敢想,至少他很勇敢面對戰爭

> -------------------------------------------------------------------------- <

發信人: chroma.bbs@bbs.mgt.ncu.edu.tw (chroma),        98-10-22

倒也不必討厭厄本..其實他的存在實在是為此片增加了不少深度, 這個角色一直試圖在一個非理性的氛圍之中講道理, 伸張人性價值, 但是一旦面對殺戮的現實, 他卻無法實現他所企望瞭解的 brotherhood..

在巨大的非理性殘酷中, 在槍聲咻咻蓋過一切的戰爭中, 任何人性價值都顯得蒼白失色與懦弱無能..他最後那一槍, 雖然為時已晚, 卻也標示出受到真實戰火洗禮之後, 他不再是他自己了! 不知是該恭喜他還是該為他悲哀? 成長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 -------------------------------------------------------------------------- <

標  題: 大家眼中的厄本----
發信人: jjjc.bbs@bbs.ncku.edu.tw (阿轍),     98-10-23

唉~雷恩大兵大夥認真討論劇情    大家回想到厄本仁慈地放走德軍
跟遲遲不敢上樓解救同僚    感到非常失望與不解

其實想想這也是除了戰場真實外,人性真實的一面    在大家拋棄原本安定的
生活,投入戰場    可能大家都沒打戰的經驗   不會有人一上戰場就很神勇殺敵
雖然敵人非殲滅不可,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殺人的勇氣,即使不用受法律制裁

厄本 他本是一法,德文翻譯官,並不像其他人主攻前線    基於這次任務,
面臨路上須殲滅敵人的可能性   並不像戰場大多數的大兵,是身兼百戰的老將
也因如此 大夥攻佔雷達站時,讓他躲在後面,等他們清除
而遇到苦苦哀求的德兵,對於不曾殺敵的厄本,難免會有憐憫的一面
而主張釋放戰俘,如果當場槍決,或像米勒作法一樣
都沒錯,也都對,必竟戰爭是沒有對錯之分的~

至於遲遲不敢上樓,我想全聯軍不會只有他會這樣吧~  "殺人"總是要很大的
勇氣,雖然你不殺人,但敵人會殺你    但對於一翻譯官,可能沒想這麼多吧~
最後他還是把那釋放的德兵槍殺或許他總算認清戰爭的本質吧~
這只我對於厄本膽小之餘,另一方面的看法

> -------------------------------------------------------------------------- <

標  題: Saving Private Ryan
發信人: Stormy.bbs@fpg.m4.ntu.edu.tw (等待凋零的楓葉)    98-10-03

~每多殺一個人  你就離家更遠~
好喜歡這句話    簡短但是深刻地描繪了戰爭帶給人們的荒謬    不知不覺地
人漸漸地同仇敵愾    漸漸地殺人不眨眼    漸漸地對於死亡失去了敏感

~以前  我說我的工作是老師  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
在這我的身世卻是個謎    或許  我改變了許多~
對的    一旦涉入戰事    人生命中的某些部份    可能就已宣佈死亡

片子始於一個老人的回憶    隨著記憶將我們帶回二次大戰的現場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歐馬哈海灘    一艘艘登陸艇在大風浪中衝上灘頭
接受著德軍無情地掃射與滿地的地雷陷阱    鏡頭像個背著攝影機的戰地記者
隨著眾人上下起伏    不時陷入水中    接著又浮上水面    血腥  慘烈
以前看過的任何戰爭電影在此都被比為小孩子看的童話故事

血肉橫飛的場面    提著自己的斷臂的士兵    腦漿噴出的犧牲者
開場十分鐘以內    觀眾不是被一陣接著一陣的影像所痲痹
就是持續在一股可怕氣氛的震撼中

經過近四十人的犧牲    搶灘終於成功    鏡頭又帶給我們戰爭的另外一個真實
的面貌  復仇    終於佔了上風的美軍    對於幾乎不抵抗的德軍進行了近乎
屠殺的殲滅行為    甚至無視於已經投降的德軍    這就是換取和平的代價
堆砌在仇恨之上    人們習慣於先犯錯再來反省

多年以後的我們會想到這一場政治家的殘酷遊戲之中
可憐的小棋子忘我地互相殘殺    為的只是一個應該可以在桌上達成的和平
不經令人對政治感到一股畏懼    一將成名萬骨枯    大概就是這樣吧...

接下來有關片名的主題才出現    一個近乎神奇    既有人情味又沒人情味的
特別命令    一個八人組成的特遣隊將去解救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二等兵
米勒在難以說服部下的情況下說   ~他最好值得我們的解救~
對於一個絕對服從的忠貞戰士    他絕對相信命令的正確性    兄弟犧牲了
也只能希冀解救更多的人來撫平心中的不平與不安
此時  為了一個人    他們可能戰死沙場    誰的心中不會矛盾...

於是    隨著這個荒謬的任務    這個特遣隊帶給我們一段戰爭之旅
也呈現了許多戰士們的心境    一些片中的小插曲不時地撼動人心
一如卡帕佐為了一個小女孩而死在異鄉    醫官偉德死前無助地呼喊著母親

而帶給這部戰爭電影無比的真實性的角色    恐怕是非翻譯官厄本莫屬了
這個人包含了人性之中懦弱與青澀的極端性格    在特遣隊中簡直是一個
足以害死大家的"狠角色"    而口中有的卻是滿腔的熱血與抱負以及對於
人道主義的推崇    不禁令我們懷疑    在我們這個沒有真正經歷過戰事的時代
口說無憑地呼籲大家為國犧牲    或者是一味地傳播人道思想的人
在真正的戰爭中會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呢?(並無貶損之意)

在最後一場戰役中    厄本的懦弱使得兩名機槍手因為缺乏彈藥而提早犧牲
在面對敵人時還膽小地放下滿身的彈藥投降    令人為之氣結    然而
卻又那麼真實    在那個人命微不足道的世界裡頭    為了活命而產生的
那股懦弱感    真的那麼不可原諒嗎    或許    我們沒有在戰場...

麥克與米勒的那段對話...~或許  許多年以後    我們會覺得這個任務是我們
所進行的唯一有意義的任務~  然而    他們都沒有辦法活到最後
再也沒有機會在子孫面前述說這場慘烈的回憶  ~希望我值得你們壯烈犧牲~
雷恩的愧疚與悲傷    真的是在銀幕面前有點感動的我們可以了解的嗎
或許...

~那只是個名字  對我而言沒有意義    但是  要是我必須找到他  才能回到
我妻子身邊    那  這便是我的任務~ 米勒的那一段話    說真的
激起了我對軍人生涯的一種浪漫感    也許
一個很有信仰的人    才能是一個真正忠心的好軍人吧

我們離戰事是那麼地遙遠    然而現實環境中似乎又離戰爭很近...
也許    我缺乏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信仰    真的懷疑自己
心中藏匿著一個小小的厄本    那麼的令人厭惡    但又是同時又令人同情...

> -------------------------------------------------------------------------- <

標  題: 阿良觀影感-搶救雷恩大兵(含劇情)
發信人: liangr.bbs@angel.fy.edu.tw (愛寫影評的阿良),    98-10-03

阿良觀影感-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ayn)

期待已久的電影,終於在9月27日得以觀看,片中開始以推軌鏡頭拍攝一位老人走向十字架墓園,後面跟著一群人,剛開始並沒有交代這些人跟此老人有否關係?不過這不重要。看完電影就知道了,有幾個鏡頭是停蠻久的,(低角度拍攝墓園十字架,延續到鏡頭末端)

事後想起來,原來是導演要暗喻,鏡頭裡這些十字架下的人,都是同在大戰中陣亡的將士,慢慢的鏡頭Zoom In到老人的臉部的特寫。(這一招,常看電影的人都知道,就是此人要回憶某些事情了。)前幾十分鐘的情節,正是要醞釀劇情後來的發展。哀怨的音樂。歲月痕跡刻在老人的臉上,要讓觀眾開始融入劇情了。。

原先的猜測,以為老人就是”湯姆漢克 ”演的主角。後來才知道猜錯了,(不過還真的有點像,是沒有像麥特戴蒙那麼像啦!)小看了導演編劇的手法了,這就沒有一般電影無須看到最後,就知道結局的一般通病了!霧濛濛的天氣,日期是1944年的6月6號。

一艘艘載著準備搶灘的聯軍,(小弟一次真正看到這種鑑是在小金門當兵時,這種船載著從大金門運來的生活必需品,有罐頭,礦泉水,也有彈藥箱,油桶等軍用品,尤其是彈藥箱,好重!菜鳥就是運補工差的主要人員。我當然也有經過這一個”階段”。)

鏡頭特寫某人的手,(微微的顫抖)拿起水壺,喝起水來,鏡頭也拍到湯姆漢克的臉了!從這一幕,便會聯想起來之前的老人是否為米勒上尉?這有點會被誤導。有當過兵的人都曉得,在衝鋒,或作戰前夕,該準備的動作都已完備,如上刺刀,裝滿子彈夾,只等命令下來。其他的動作根本不可以做!別說是喝水了!如果因為他是”上尉”而有所特權的話,我就沒話說了。(說出來屁一下)這是電影,也無須太嚴苛了。

後來我覺的,這喝水的動作,是導演刻意安排給米勒上尉的一個很明顯表達出他有一個”抖手”的怪毛病。而且米勒喝水的時機也有一定的脈絡可尋。如:生死存亡之前、後。對一般人而言,喝水並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但對米勒上尉而言,喝水所能表達的含意,可說是非常的多了。”抖手”是因為米勒心裡的害怕所導致?還是因為當老師長期寫黑板所導致的毛病,還是???有太多的可能,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令人深思的問題。。。

剛看到抖手的情形時,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樣,直覺的認為米勒是在害怕。事實是否?到達海灘上,運輸艦一停,馬上就遭到機槍的掃射,有點疑問,一般的戰爭型態,先由砲兵轟炸敵陣地,或飛機轟炸,趁敵人還在慌亂之際,步兵才會開始進攻,以減少人員的傷亡,所謂步戰砲協同作戰。所以認為在搶灘之前,應有聯軍的轟炸機會先轟炸過敵陣地、或先進行破壞敵地雷等工作。結果劇中並沒有,如果是歷史本是如此,就是小弟的少見多怪,自作聰明了。

在小金門擔任海防部隊,對於海岸線的防禦當然是很了解,只要在陣地左右翼各安排一隻機槍,中間部份適當的位置再安排步槍,每隻槍有固定的射界,型成綿密的火網。只要堅守陣地。敵人是很難進攻的。如果有一連的兵力守住陣地,要有將近一營的兵力才有機會搶灘成功,也就是說,需要一比三的兵力比、甚至更多。

防守的一定是比較吃香。以逸待勞嘛。人多就是用來挨子彈、犧牲的,人海戰術。一波波的攻勢。讓敵陣地的機槍打的過熱,槍管過熱就要換,不換的話槍管就會變形,之後子彈就很難打的出去了。中間換槍管的時間,就可以讓其他人繼續搶灘。在前方挖工事,以讓後來的弟兄隱蔽、掩蔽、前撲後繼,完成任務。

好戲正要上場:答答的機槍。打在準備下船的英勇聯軍大兵的身上,那一幕開始就叫人血脈噴張,彷彿來到了當年的戰場上?機槍打在大兵身上的那幾幕,一點也不誇張。以機槍的威力,把一個人打成肉泥是綽綽有餘的。(機關槍打沒裝甲的坦克都能打爛了,而況是”人”)連在水底都無法避免被擊斃,機槍在一兩千公尺內,可說是威力最大的射程內,射界範圍裡的”東西”別想要存活了,能躲過的。運氣真的是太好了。

轟隆隆的槍砲聲,讓我再次想起當兵時,每一段時間所實施的演習:對海射擊,據點的各機槍同時射擊,有步槍,機槍,等。尤其是五零機槍,每打一發,碉堡內就翁翁的響個不停,老舊的碉堡好像就要塌陷一樣?聲音真是大。

米勒上尉眼看著眾多的弟兄,被砲火,機槍,打的亂七八糟,四分五裂。也無能為力。導演拍攝的手法,幾幕以手持攝影機來拍攝,似拍記錄片的手法。(這種手法在日片幾部中也有利用到,如”失樂園”中拍攝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忙碌的情形,情書裡幾幕跟隨著女主角藤井樹的身影,好像在拍個人的寫真?

但這處理的並不好,搖晃的太厲害,過度的表現手持攝影機的移動性。還有燕尾蝶裡拍攝樂團演奏的情景,等也都有利用到手持攝影機。比較起來日片在使用的時機還是差了些,過度的使用也是缺點之一。)

”搶”片裡的處理,能完全讓人沈浸在歷史的鏡頭裡。鏡頭噴到血了,也不擦掉。完全呈現出真實的一面。(為什麼會更顯得真實?因為手持攝影機拍攝下的畫面,就好像真是你在現場看一般,一般攝影機的觀點大多是第三者的立場,或是窺視者(廣角鏡投下)的立場,而以拍記錄片的方式,能在使觀點任由第一人稱(我)或者第二人稱(你)來切換,經由在場人的眼中,看到的事物,是最真實的,不經休飾的!)

搶灘的鏡頭中,並不以廣角鏡展現,而使用中長鏡頭,長鏡頭,特寫的方式。更能使畫面更具有壓迫感、也能明顯的描寫事態的嚴重性,適時的沒有音效,聲音停止,慢動作畫面(這一幕,在最後幾分鐘的情節裡湯也相同的情形,就是湯在觀看整件事情的經過,當事者的立場。

他看到情景都是慢動作的(弟兄們一個個在他的眼前倒下,死狀慘烈)。也聽不到別人說什麼?好像三魂七竅丟了一大半了?等到米勒上尉回神過來時,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是幾秒?幾分鐘?這一段時間,是湯嚇壞了嗎?嚇的失去自我意識?

看電影的人會誤以為已經離開了這個情景,那段空白的時候,雖沒有聲音,腦子裡還是隱隱約約有著槍聲砲聲。。好像自己配音?這段時間就是讓觀賞者有個品嚐的時候,然後聲音又繼續的傳來,再次的震撼你的心!又回到這個殘酷的一幕了。有人在尋找著什麼東西?東張西望。原來是手被炸斷,要檢回他的手臂。(還是不失美國人的幽默,再怎麼嚴肅的劇情,多少都會有個笑點,好來烏電影裡常有的)

還有另一個有點好笑、但也有些遺憾的一幕,某位士兵被子彈擊中頭部,因鋼盔保主了生命,剛為自己的幸運高興之時,禍不單行,當他拿下鋼盔時,就被迎面而來的子彈擊斃了!搶灘成功時,鏡頭也才轉換成有點廣角的鏡頭,給人一種壓迫後釋放的感覺,(運輸艦不斷的從海上駛近,部隊人潮不斷的從船上下來。。)

整段的搶灘,砲聲,士兵們的哀號聲,彷彿來到了人間煉獄。砲聲聯想到大專集訓,結訓前的”震撼教育”趴在地上爬過低絆網,耳邊有隆隆的地雷聲,機槍掃射聲!(比起片中,還是小巫見大巫)哀號聲聯想到在幹訓班進”毒氣室”接受”噴嚏性毒氣”的洗禮,裡面沒有防毒面具,十幾個人擠在一間一坪不到的小密室裡,任由分隊長戴著防毒面具燒著毒氣藥丸。

沒多久空間裡充滿辛辣味的毒氣,此時每個人的自律神經已失去功能,就開始流眼淚、流鼻涕、流口水、咳嗽不停,呼吸困難,說不出來的難過。大叫大吼,哀求能馬上出去。。自我意識也模糊,這就是那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況,這時受不了的人就發狂了,展現出人類的求生慾望,拼命的敲擊用野戰餐桌檔起來的洞口,(外面可是由幾十個人頂住的)

有人發狂的亂撞,有人苦苦哀求分隊長不要再燒了,”放我們出去!!”時間好像停止,過得特別慢。時間一到,大伙像狂牛般衝向門外,離開這個毒氣室。眼淚流的滿臉都是地上都是口水,喉嚨咳的發痛。過一陣子情況還好轉。有人說:給我一百萬叫我再進毒氣室我都不幹。經歷了這一次,了解毒氣的可怕,雖不致死,但折磨人的程度可不輸任何一種刑求。從我們這一期之後,後面的學弟都已感受不到”毒氣室”的威力了,因為已經廢止進毒氣室的課程。現在連當兵的人,我看都少有機會能體會這人生少有的經驗感受囉!

我並不覺得片中拍攝下的戰爭場面有過度的宣染,而使人噁心、不舒服。唯有這樣才能讓世人了解”戰爭”的可怕與無情。當過兵的人尤其能體會,看到片中的武器裝備、爆破筒等,就像當年在部隊中,地上爬滾,戴著重重的鋼盔,由上級指揮,往前衝,完全不能有個人主義的存在。這一部電影,可以被世界各國的軍事單位作為”教材”來使用了,絕對夠真實,也夠合理。

好不容易在死傷了眾多的士官兵之後,攻下了這一個據點。上面又派給”湯”另一個任務,就是本片的重心所在,找出”二等兵雷恩”,並讓他平安的回家。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都陣亡了,家中只剩他一個兒子!士官對米勒說一句話:也許最後我們會發現,拯救雷恩此人是這場戰爭裏唯一有意義的事。。發人深省一句話!

此時米勒上尉就要找尋他的”TEAM"了,因為翻譯官掛了,只好由別的單位找一個人來擔任翻譯,能說德文,也聽的懂德文的人物。就只找到一位戰鬥經驗不足,都是在後方擔任畫地圖,等文書事宜的”菜鳥下士”。這角色就是一般電影裡會有的弱勢的一方,在電影的情節發展中,擔任使觀眾為他提心弔膽,做些拖累眾多英雄的錯事,有時會害死別人,但自己永遠也不會死。所謂傻人有傻福。天空疼好人。。

當然”好來烏”並不知道這中國的俗語,只是電影裡慣有的公式,觀眾愛看這種情節嘛。如:異形4裡一位坐在機器輪椅的人,酷斯拉裡黑人擁有的一隻小狗。世界末日裡那位蘇聯人,天雷地火裡被綁架的小孩。他們角色定位就是和”厄本”一樣用來製照某些緊張的情節!

找尋雷恩的過程,及後來的”橋樑保衛戰”(守住橋樑,讓後來的聯軍得以順利進攻)就是本片的重點所在。一行人八人就展開了找尋雷恩的任務,因為雷恩的部隊空降之後與聯軍失去聯絡,也造成找尋雷恩的困難度。

導演還利用一個笑點來挽回一點目前正是有點難過的觀眾心情:(片子裡的情節,多事讓觀眾的情緒大起大落,悲苦中有點幽默,苦中作樂。但整部片子的感覺還很令人悲淒,一部片子如果重頭到尾都是令人難過的情節,並不會使人印象深刻,唯有在悲哀中即時加入幽默,笑點,才能使觀眾永難忘懷,本片史匹芬史匹伯就做到這一點了!)

米勒找到一位叫”雷恩”的人。向他說明其兄已經罹難了,他也難過一陣子,沒想到再詳細詢問之後,才發現。。雷恩說:弟弟還在讀小學,怎會死再戰場上?我猜想是因為英文裏弟弟、哥哥是同一個字()所以才會造成”這個雷恩”被誤認而不自知。

八人中個個是米勒所精心挑選出來的(那位厄本是濫竽充數,例外!)當八人前進搜尋雷恩的下落時,中途也難免遇到聯軍,其中發生一段小插曲:

下著雨,聯軍搜索著砲火下殘餘破爛的房屋,一位人兄坐下來休息,碰到了一根”大棍子”倒下的大棍子竟撞倒了一面牆。裡面藏了近十人的德國佬?誇張的不是牆怎這麼的脆弱,一敲就倒,而是外面來了一堆的聯軍,(一牆之隔)德國佬竟然不知道?還是他們要伺機行動?來個突襲?如果不是牆倒了,還不知道是誰要突擊誰?

可憐的二等兵卡帕佐,是八人小組中第一個死的,只怪他太大意了,只顧抱著那位小女孩,不願聽米勒的話,才會”橫死街頭”被阻擊手擊中肺部而死。八人小組在不知道敵人在哪的情況下,紛紛躲在掩蔽處。幸好有神射手二等兵傑克森,適時又大快人心的幹掉了阻擊手,(兩阻擊槍望眼鏡對看,先開槍的先贏!)導演對八人的性格大多有稍微的描述到。傑克森在開槍時口中唸唸有詞,一種庇佑的神力來源,還是心裡安慰,(他說的內容不知是不是聖經?小弟不才,沒讀透聖經,還望指證!)

醫官魏德在教堂的休息的那一晚,也稍微的介紹到了自己,與母親的親情。。假睡,讓母親以為他睡了。眾人也與米勒詳談。此時米勒入伍前的身份還是一個謎,他們還在猜測到底他以前是作啥的?

隔天繼續找尋雷恩的下落,遇到敵一股於前方高地,擁有重型武器機關槍。。眾人多說要繞道而行,不要與其正面衝突,但米勒獨排眾議,一定要消滅這一群埋伏德軍。為了就是怕聯軍會遭他們暗算,分配位置時。唯獨少一個跑左翼的人,好像這是一個塞虧(台語)沒人要去。他們也非常的心不甘情不願的。。任務就是找雷恩,何必再與德軍衝突?這是除了米勒之外每一個人心裡所想的吧?

後來醫官”魏德”自願跑左翼,脫下了不必要的裝備。經過一陣激烈的突擊攻勢之後,把敵機槍摧毀,不過魏德卻中槍了。大伙一擁而上,做急救的工作,止血、打嗎啡針,血還是一直的冒出來,眾人始終還是抱著能救治的心態,極力的搶救,但是子彈打破肝臟,魏德也知性命不保,回天乏術了,就請他們在打幾隻嗎啡針,讓他”安樂死”。看到他的慘狀,真是又令人鼻酸。。

之後發現德軍還有一位倖存者,米勒讓他挖掘魏德的墳墓。米勒因為這件事,自己走到一個地方偷偷的哭,(領導者是不能有個人情緒的,因為這樣會影響弟兄們的心情)是他間接害死魏德的。喝了幾口水(手還是微微的顫抖)。看到那位厄本對德國佬那麼的好,請他抽菸。得寸進尺,又不做事。想起軍中的這種人,就一肚子火,真想來個”不當管教”咧。

德國佬看到一群人圍過來,又在那講些諂媚奉迎的話,聽了真是倒胃口。米勒當時真不該把他放走,如果是我,我就讓他一樣矇著眼睛向前走,利用德軍自己的”機關槍”把他打的稀八爛,以報弟兄被殺之仇。。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本來二等兵萊賓因為這件事要離開小隊,不願再因為這樣而罔送性命。幸好米勒的即時化解危機,使軍心不致渙散。

當小隊在平原上發現敵裝甲車,隱蔽之後。裝甲車由”雷恩”所炸毀。陰錯陽差的因而找到了雷恩,(這幾幕也是有用到手提式攝影機)導演給雷恩的角色安排也算是蠻勇敢的,不是那種懦弱小人(他不願就這樣回去,他要留下來與弟兄並肩作戰)。不然觀眾一定會加恨於他,為了他死了那麼多人,好像那八人,或其他的弟兄都沒有父母,只有雷恩有父母?

導演把一個家庭,母親死了三個兒子,只剩一個兒子,的事情嚴重化。把其他人的生死低調處理。只要雷恩能平安的回到他母親的懷抱,結局就算圓滿了,多死幾個人又算什麼?在戰爭之中,沒有什麼值得欣慰的事,如果因為一個人能挽回一個家庭,那也夠了。(死了三個兒子,夠慘了吧?其他人沒有他慘,當然就得當他的踏腳石,使他平安的回到家。)

最後的一戰,也是本片的重頭戲,剩餘的六人也在此役中陣亡了數位。神射手二等兵傑克森,在鐘塔上被坦克轟爛。二等兵梅利西在與德佬的糾纏肉搏戰中被刺刀刺死,(都怪厄本無即時的供應彈藥,害怕驚惶的癱在樓梯間,還眼睜睜的看德佬離開。)麥克霍威中士被機槍擊中胸部,死不瞑目。

米勒上尉為了要按下炸彈的按鍵,不惜一切的衝向前,遭到疑似先前被放走的那位德佬的開槍子彈由背後貫穿出右胸而成為致命傷。如果真是他開的槍,真是應驗了中國俗語: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縱虎歸山。。?顫抖的右手,連續開槍對著迎面而來的坦克車,一種無奈,等死非戰到最後一口氣為止的情狀。後來坦克雖被炸毀,不是米勒擊中坦克,而是轟炸機來了,把坦克炸毀。

八人之中僅剩兩人:厄本還有二等兵萊賓,可惡的是,厄本還眼睜睜看著米勒被德軍擊中,而不敢出手。真是窩囊到了極點!最後他能親手擊斃那位德國佬,總算是對死者有點交代了?!(那位德國佬多殺了好多人咧)

米勒在最後的保衛戰中,又發生了當初在搶灘時的”症狀”。聽不見任何的聲音,只看到一些片段的畫面:雷恩坐在地上像娃ㄦ般驚慌失措,麥克霍威中士死在面前,眼神可怕,萊賓不知道說些什麼?等等。。。死前向雷恩說一句:”好好活下去!”果然,雷恩活的好好的,還帶了一堆”眷屬”來到公墓看”米勒上尉”。

總之,本片在運鏡、音效、演員演技、配樂方面都有相當的用心處理,佩服導演不但能拍出侏羅紀公園這類的娛樂片,也能拍出”辛德勒的名單”與”搶救雷恩大兵”這一類的劇情片,實在是厲害。

本篇利用三個晚上的時間寫完,沒有為誰寫,也沒有要顯得自己厲害等。。只是看到一部如此令人感動的片子,怎能不動動手來打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觀後感呢?文中說到電影拍攝技巧的部份還是很少,只怪自己還不夠深入的了解電影的拍攝技巧,書要再多看一些了!多是評論劇情的合理性,說多了難免覺得厭煩。。。

我想我會再看此片一次,甚至兩次。。的,原因是想在更清楚了解導演拍攝的緣由,每一個畫面的處理效果,希望我每看一次,就有所收穫。

另外,有幾句朋友看完此電影的觀感,借用來作為我這篇觀影感的結尾:

心中有許多的想法與感觸糾結,對於親情,友情,對於人類,對於集權主義。。在不願意,命令,人性的爭扎下,製造了一種叫戰爭的遊戲,戰爭的行動可以剷除自大,獨權主義的份子,戰爭的行動可以維護和平,戰爭的行為可以製造英雄,只是,英雄必須以肉體來換取。

至於你,看完本片的感想是如何呢?

> -------------------------------------------------------------------------- <

標  題: 我從雷恩看見了和平的重要
發信人: yuka.bbs@bach.mc.ntu.edu.tw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98-10-04

昨天看了雷恩大兵這部片,咳!有五分之二的血腥鏡頭讓我頭皮發麻,掩著手看下去。

原來,看見真實的事件,看見這事件的殘酷後,我的反應是如此。從前書中所講二次世界大戰的殘忍,對我而言僅是個字面上的意思罷了,但是當這個殘忍加上了畫面,加上了聲音,加上了無數的屍体時,那真是令人無法目睹。

我慶幸自己看到這部片,讓自己去了解戰爭的可怕,及知道它到底的意義是在那。沒有人是該送死的!不止美軍,德軍也是!當戰爭爆發僅是一方想統治,另一方不想被統治,這樣的理由就該犧牲那麼多人玩這場戰爭遊戲嗎?人類為了利益可以引發戰爭,但回過頭來,這麼做還真是不值得。

再想想自己的同胞,當初的八年抗戰也是一群人用鮮血去換來的,他們也是得為了國家,為了中國人的未來而戰,一想到這,我竟全身發冷啊!

原來“和平”二字是辛苦得到,努力推持下的成果。希望現在正在戰爭或內亂的國家,也可以獲得這樣的結果。

> -------------------------------------------------------------------------- <

標  題: [轉載] 可貴的生命.....
發信人: blueway.bbs@bbs.mis.cycu.edu.tw (神啊請多給我點錢),  98-10-05

上個週末擠不上返鄉度中秋的列車,待在中壢左右也是閒閒無事,便和學弟一同到遠東看午夜場的『搶救雷恩大兵』。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討論這部片子對於戰爭場面的描述,總覺得難以體會,直到進場影片開始播放後十分鐘,美軍開始搶灘,血淋淋的場面所帶給全場觀眾的震撼。

當登陸艇將艙門放下的剎那間,德軍重機槍的子彈即狂掃而至,艇上排成兩列的士兵連第一步都還沒來得及踏出,身上已然多了幾個銅板般大的彈孔,肉帶血四處亂飛,半條船上的人就這樣掛了。落水的人被射進水中的子彈貫穿,照樣無法倖免。

登陸的士兵開始亂跑,因為除了機槍外,又多了德軍的榴彈炮,美軍被炸得血肉橫飛,一個斷臂的士兵四處找他的右手,有的人斷腿動不了,有的人躺在沙灘上哀嚎,因為他的大小腸都流出來了.......。沒能即時躲到大西洋長城下蔽護的人,不是屍體,就是屍塊。

在德軍猛烈的火網下,美軍一時無法逼近德軍陣地,只能在掩蔽物下束手待斃。德軍的火力絲毫不減,即使有鋼盔護頂也照樣射穿不誤,有個大兵的M1鋼盔被子彈擊中,或許是因為鋼盔弧度的關係而被彈了開,大兵訝異地脫盔檢視,同袍正為他的幸運道賀時,哪知禍不單行、福無雙至,另一顆子彈已然擊穿他的腦袋。

美軍的劣勢直到湯姆漢克斯所飾的上尉連長率兵突擊才結束。當美軍逐一掃蕩碉堡中的德軍,德軍由事先挖好的坑道逃竄,一群美軍站在坑道頂緣,由上向下瘋狂射殺,感覺好像在圍殺老鼠一樣,趕盡殺絕,毫不留情。

當美軍登陸成功、完全殲滅灘頭敵軍,鏡頭轉回原先登上的海灘,一長串全是第一波攻勢下犧牲的士兵屍體,放眼望去幾無盡頭,海水滔滔襲上灘岸,顏色像極了木瓜牛奶。戰爭的殘酷如此,絕非身處太平之世的我們所能想像,有人責怪史匹柏將戰爭的畫面拍攝得過分逼真,是譁眾取寵,然而真正的戰爭便是這麼地令人怵目驚心,嘔之欲出。

同樣是描寫D日登陸諾曼地的電影『最長的一日』顯然太過美化了戰爭的場面。懷想高中的時候,一度還想報考憲兵學校,當個堂堂正正的革命軍人,老天,現在只希望李登輝先生別把中共激怒了,將台灣拖向戰爭之路,也希望老共解放軍大員能讓他們的戰士們多看這部片,讓他們想清楚,想挑起戰爭的代價是如何的慘重。

片中還有許多令人諷刺的事,例如一架101空降師的滑翔機,因為超載而失事,許多傘兵罹難,追根究底竟是為了該師的副師長一人方便;搶救雷恩的特遣隊一名成員想帶戰區的小女孩同行,但忽略自己正身處險境,而被德軍狙擊手一槍打中,想救人卻救不了自己;因為翻譯兵厄本的一念之仁(??),放走了一名德軍,結果養虎反招虎噬,以致一名隊員和特遣隊長遭其毒手,正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戰場上對敵人仁慈,便是對自己殘忍;給敵人一線生機,即是為自己鋪一條死路。厄本的作為,給人一種鄉愿的印象,給人一種不曉世事的感覺,因為他的懦弱,使得同僚喪失火力支援,也間接害死了那個猶太裔美軍,最後他似乎勇敢地站出來,打了那個德國佬一槍,但傷害已然鑄成了。雖然他精通德法文,但他的知識顯然並不能幫助他,因為他缺乏真實地面對戰爭的體驗。換個角度來想,過慣了安逸生活的我們,猝然面對這樣的情狀,試問又有幾個人能做得比他還好?

寫到這裡,突然有一個想法:好像還有很多人沒看過這部電影,很難想像我講述的電影場面,倒不如開個SC的地圖,對戰雙方都用人族,守方在山坡上建三四個龜殼,裡頭藏幾個陸戰隊員,後方部署兩三輛坦克,就當作是德軍;攻方以陸戰隊和噴火兵為主力,完全沒有重型火力支援,作為美軍一方,雙方均無飛機等高科技武力,而且進化程度一樣。如此試試看攻方得以多少兵力,才能完全消滅守方,就能體會到這場搶灘行動美軍打得有多辛苦與慘烈了。

> -------------------------------------------------------------------------- <

標  題: 德軍, 塑膠袋, 狗屁倒灶及其他
發信人: rilee@bbs.ee.ntu.edu.tw (Professional),     98-10-08

  Well, 不是要來長篇大論的啦, 只是真的看不下去 :ppp
  光一個德軍的問題也能爭這麼久喔?! 那我也來爭一爭:

  在二樓殺死美軍的德軍, 和被厄本殺死的, 不是同一個.
  這兩個德軍, 部隊不同, 制服不同, 頭髮顏色不同, 而且, 會說的語言不同.
  前者比較胖, 後者比較瘦.
  雷達站那一個, 不但會說英文, 還會唱美國國歌咧,
  樓上那個, 一直都是說德文, 向Mellish說:你的地獄快結束了. 也是德文.
  當然, 導演和DreamWorks也說明過了, 不過網路上我還找不到稿子.

  二次大戰的時候還沒有塑膠袋, 不過搶灘時我們都看到包著步槍的東西了.
  Actually, 那是一種叫polifilm的東西做的. 當時美軍是有在用這種袋子.

> -------------------------------------------------------------------------- <

標  題: 搶救雷恩大兵
發信人: antartica.bbs@will.m1.ntu.edu.tw (圖書卡的愛情), 98-10-10

星期四去看了這部片子   之前的影評只看了一些  看過的同學跟我說
片子很殘忍  很血腥   但是在開始搶灘的那一幕  讓我感觸良多
戰爭真的是殘酷的  還記得他們在搶灘時  始終上不了岸  有一位士兵說
至少給我一次機會吧  因為機關槍一直掃射  一點上岸的機會都沒有
當時在心中也會有一種給他們一點機會吧   但是在那同時我又想到
我到底是站在哪一邊的呢   事實上兩者都不是  我又祈求什麼機會呢

如果真的給別人機會了  就等於送自己走上死路   如果德軍的機關槍停止
一兩分鐘  它們的陣地便會被攻陷  生命可能因為那一兩分鐘而消失
前面搶灘的畫面真的很殘忍  但我卻比較著戰爭和現實生活何者較殘酷
只是沒有血淋淋的畫面而已  現實的生活卻藏著許多銳利的刀鋒
如同最終在閣樓上近身相搏的兩人  最後刀子緩緩地插入了心窩

歷史真的是用一條條的人命換來的  每一次的戰爭都是無數的殺戮
在一顆顆子彈設出後  就是一條人命的消逝  而國防部在此時能做的
是一封封打好字頌揚捐軀軍人的白紙黑字  一切多言無義
就如同這片的主題  去搶救一名士兵  但其背後卻犧牲了更多的人
這一切是否值得  我想這是永遠都解不開的
每當國防部致死亡士兵母親的信被念出時   我總感到一陣深切的諷刺

而湯姆漢克的角色讓我想起了  西線無戰事的主角  他也曾經是一名年輕的學生
受著國家主義的鼓舞而上站場   原本單純的他  在多次的戰役中  由菜鳥變老兵
懂得分辨各種武器的聲音  在彈火中求生存   當初看那本書的時候  其實有點
羨慕他們軍中那種打屁的日子  現在才懂  沒有這些  日子是過不下去的

米勒說  它只知道  多殺一個人就離家更遠   這點我有點贊同  卻又為這句話
其後所產生的真實學到了更深切地教訓  和現實
在經歷了一切之後  那些回了家的士兵 又如何面對新的生活
不是放放鞭炮  張燈結綵的慶祝就算了  而是在午夜夢回後的惡夢
一次一次在夢中面對著死亡的迫近  死亡的真相
回家後是什麼樣的世界   我幾乎都無法想像了

而厄爾  我想它是一個罪真實的人物了  軍人受訓要接受命令
而他是每個人心中的懦弱  膽怯  卻是每個人最不願意去面對的弱點
當那名被他放走的德軍說出  我的朋友  厄爾  時
那是諷刺又殘忍的  我想我也會把他殺了  但是一切都已無用了

片中  最感動的句子  湯姆漢克死前說的話  我想也是為一切解答
為一切尋求出路的方法   earn this
我永遠也不知道這一切換回了什麼

> -------------------------------------------------------------------------- <

From: "Blacky" ,     98-11-09
標題: 雷恩大兵--又一部被史匹柏搞砸的電影

雖然因為史匹柏執導猶豫了很久,但是看了介紹又很喜歡這個故事,心裡想說這樣的故事怎麼拍也會很感人吧!?

結果我還是失望了!

先從大家一致推崇的諾曼第登陸談起吧,在那驚天動地,血肉橫飛的二十分鐘裡,我看不到一個黑人士兵。

事實上,執行諾曼第登陸的美國大兵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黑人。史匹柏記得在搜救小隊中為自己加入猶太人,卻忽略了這個事實。(美國的老兵協會已經為這點提出抗議)。

再來說說開場和結束前的老雷恩片段,史匹柏依然照例把自己最為人詬病的"矯情"展露無疑。就像辛德勒名單中連恩尼遜在火車站哭訴的那一段一樣,用力的演技,濫情的對白,還有莫名其妙的情節推演(老雷恩說得好像是五十年來第一次來到米勒墳前),不但引不起共鳴,還令人噁心的直想奪門而出!

實在很為這個故事可惜,或許只有史匹柏才能掌握這麼多資源,拿到這麼多預算,找到這些稱職的演員,但是,交給更適合的導演不是很好嗎?例如,拍現代啟示錄的柯波拉。

至於史匹柏,我很期待適合他的諸羅紀和法櫃奇兵系列續集。

> -------------------------------------------------------------------------- <

發信人: LQY@bbs.ee.ntu.edu.tw (Li),         98-11-09

閣下不知道是從那裡看到這個數據的?美國黑人在二戰中第一次上戰場
不是在諾曼地,是在突出部之役,之前他們都是軍中的廉價勞工,
閣下「黑白」不分也不是那種不分法。同時美國的老兵協會有抗議?
奇怪,我在美國都沒有看到這個這麼重要的新聞。
請問閣下是從那裡道聽途說來的這個消息?

> -------------------------------------------------------------------------- <

發信人: Man.bbs@vlsi1.iie.ncku.edu.tw (無所屬),          98-11-15

> 事實上,執行諾曼第登陸的美國大兵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黑人。
> 史匹柏記得在搜救小隊中為自己加入猶太人,
> 卻忽略了這個事實。(美國的老兵協會已經為這點提出抗議)。

     呵呵...70%是黑人?你是由哪邊得來的資料?  非常肯定是完全錯誤...
     美軍一直到1943年登陸義大利才有"團隊"的黑人參戰,
     也就是黑人連隊,整連士兵是黑人,軍官是白人,原因是
     白人一直懷疑黑人的忠誠度..

     1944年6月諾曼地主攻單位幾乎都沒黑人連隊,(可能根本沒有)
     黑人連隊當時還是示範單位,算是實驗性質的..

     實在很懷疑美國黑人的戰力,無關種族歧視,非洲的黑人為了自己
     的國家可以賣命,但美國黑人大規模參戰是韓戰...算是不分勝負
     (世界第一強國居然對北韓和中共還平手?!),而後的越戰,在部隊中
     最會出問題的就是黑人,他們認為這是白人的戰爭(有福要同享?有禍
     不同當?),部隊中吸毒販毒最大比例都是黑人,軍心渙散士氣不佳就打
     了個敗仗,波灣戰爭不要提了,全美國的科技力量打一個落後的伊拉克
     當然沒問題,何況不是全面戰爭..

     黑人在美國受岐視是值得同情,但他們對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到底是出
     多少力可能值得商確...

> -------------------------------------------------------------------------- <

標  題: 搶救雷恩大兵......
發信人: Adanpolo.bbs@bbs.im.tku.edu.tw (亞典波羅),    98-10-11

看完搶救雷恩大兵,有許多感想,首先想稱讚的,是Tom Hanks演得真的很好,第二想說的,是史蒂芬史匹伯真的是名不虛傳的大導演,整部片拍的一氣呵成,震憾且感人。

我想整部片要表達,不是戰爭英雄的彪炳戰績,而是戰爭的殘酷。從片頭的搶灘登陸,到最後的一役,死亡和慘呼伴隨著震耳的硝煙,不斷地緊壓觀者的心,再沒有比這樣的一部寫實的片能喚起人們心中反戰的念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綿延十數年,戰場橫跨大半個世界,死傷慘重…….亦是人類有歷史以來最慘重的一次。然而不管是哪一方的理由都一樣,或許是想把自己的正義推廣到全世界,或許為捍衛正義而挺身抗戰,充其量不過都是在反覆人類血腥歷史中最愚蠢的那些醜(丑)劇罷了。戰爭的真實意義何在?

像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講得一樣,實際上一陷入戰爭之中,很多事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了,就像曾經是老師,回了家可能連老婆都不太認識。記得很小的時候看的〝藍波〞,當一個歷經殘酷戰爭終能踏回故鄉的老兵,發現自己的一切早在血腥的戰場上被剝奪、磨損,那種痛苦與無助,也是深深反應出戰爭的殘酷。

還有〝異域〞,那群被遺留在遙遠異鄉的國軍,他們的戰鬥,或許是不得已,或許是反共,然而如果生存本身的意義都被戰爭完全取代了,那戰爭還有什麼意義呢?

"搶救雷恩,或許是這次戰役中唯一有意義的任務。"

"我每次犧牲一名弟兄時,都告訴自己這是為了救另外二、三個,甚至十個人的生命,只有這樣想,我才能讓自己繼續待下去…….我已經陣亡了九十四個弟兄了……."

雷恩一家四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相繼戰死沙場,或著在初遇雷恩時的那個場面,〝Your brothers were killed in combat〞〝Which one?〞〝All〞……這段對話,看到了還笑得出來的,只有坐在戲院而不是處在戰場的我們吧….然而年輕的雷恩還是不肯放棄袍澤先行離去……….

第二次看是隔了一週的星期五晚上,事先知道劇情,讓我能將自己從單純的感動中抽離出來,細細觀察每一個大兵是如何詮釋自己的角色,以及這部片還希望帶給我們哪些感觸。

首先是前二十分鐘的俄馬哈灘頭搶灘戰,我想全戲最血腥的部份就都集中在此了。斷了一隻手的士兵恍惚地在地上翻找著自己的手臂、隨著炸彈的爆炸在半空中飛舞的殘肢、一面慘叫一面試著想把腸子塞回體內的士兵、被火燄桶爆炸捲進去的三個人化成一陣血雨、米勒上尉拖著的傷兵在轟的一聲後只剩下半截、通訊兵被爆炸剜去了整張臉、數不盡的斷手斷腳的傷兵在地上翻滾哀嚎……..坐在電影院裡的我僅僅是不停地顫慄,但若是處在那地獄般的灘頭上,面對猙獰的機關槍和炮彈,又會是怎樣的懼怕呢?

鏡頭一轉轉到大後方的一個打字房內,一群婦女在打字機前不停的打不停的打,那打不完的竟然是宣告一個個士兵死亡的通知單。荒謬?我不知道,或許要動用很多打字機打出更多的訃文本身正是戰爭最實際最真實的一面吧。從一個個不知名的打字員依循著慣例般的文章內容,宣告著一個個疼愛孩子的父親或著活潑好動的青年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再聯想到一個個遺族的家庭面對單調的文字後隱藏的巨大的傷痛,再怎麼的安慰似乎都餘事無補的無力感不禁籠罩上全身。

在教堂中,眾兵在睡前的閒聊,溫馨中充滿了傷感,在誰也不知道明天的此刻是否還活著的戰爭中,活著的人不由地想起遠在故鄉的父母,或許也算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幸福吧。對照著醫官正在抄寫的,沾滿了鮮血的卡帕索的遺書,那已死的人是絕對地再沒有回憶,甚至回到家門的機會了。

在預定的集合地點,眾兵從飛行員手中接過名牌,試圖找到雷恩。一整袋的軍籍牌,曾經掛在某群人的頸上,現在卻在小桌上疊成座山,被人像撲克又像數籌碼般翻弄著,這是何等的諷刺!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早就不再被當成人看待了,不管是否完成任務,死去的人,其實跟斷掉的肢體或血跡斑斑的軍籍牌差不多,失去了利用的價值,除了證明戰爭的荒謬和殘酷外,它們早以化成接近廢物的存在……..。但是看在即將要去空降的傘兵眼裡,被人像玩具一樣翻弄著的名牌,或許荒謬地像死神的祝福一樣令人心悸吧…….。

在接下來突破一處德軍陣地的衝鋒中,衝在最前面的米勒、梅利西和傑克森沒事,醫官魏得卻不幸被機關槍掃到,整個胸腹部都是彈孔,鮮血不斷的湧出連水都來不及洗盡,很痛吧,對不對?痛得我不停地顫抖…….

或許很多人印象最差的角色,是那個厄本吧,那個貪生怕死的翻譯官厄本。尤其在最後一場戰役中,就因為的他的膽小和畏縮,不但讓補給無法送到戰友手上,還讓戰友活生生的死在那個卑鄙的德兵手下。然而這真的能怪他嗎?讓一個搞文書的從未殺過人的真正踏足戰場,難道不應該會像厄本一樣嚇得手軟嗎?難道坐在電影院或者活在這個和平的醉生夢死的我們,就可以比他更勇敢嗎?如果不是,那我又有什麼資格去評判這樣是對是錯?

我想,在戰場上沒有對或錯,只有生和死。

或許像厄本那樣做是錯的,但他茍且偷生的結果卻讓他了活下來;或許像卡帕索那樣幫助平民是對的,然而他卻死了。在戰場上的每一個抉擇,可能會保住自己和戰友的性命、完成任務,也有可能害死戰友、壯烈或無用的犧牲、甚至拖垮整個任務。但問題在於一個要部下"去死"的抉擇,有可能是對的,因為可藉此完成任務;而一個明哲保身、迴避所有危險的抉擇,也許害死戰友又讓任務失敗,但卻能讓自己存活下來。我不知道……..

人類的歷史,有兩種說法。一說有比人類生命更重要的存在,一說沒有。在戰爭開始之前,前者是對的;在戰爭結束之後,後者是對的。然而在戰爭中被吞沒掉的無數條人命,卻完完全全被忽視了做為個人生存的利益,只為了野心家的利用與煽動而中斷了自己的人生…….

一個有自覺的人,或許可能以自我清醒的認知,認清了野心家狂妄的意圖,而不接受其煽動利用。問題在能有這樣充份自覺的人有多少呢?當他們被一群盲從的國民包圍的時候,他們仍能堅持自己正確的思維,而不受旁人對待異類的眼光的壓迫嗎?若他們因義務役的身份不得不踏入戰場時,是該堅持自我的思考和省覺,還是拋棄自身成為一個戰爭的棋子?

我痛恨戰爭,因為它常常以抹殺無數的生命和可能性的方式,來順遂少數幾個野心家個人的私慾。

然而全體人類還是保持著戰爭的預備動作,以一種隨時準備自我毀滅的姿勢在生存著…….

> -------------------------------------------------------------------------- <

標  題: Re: 問一下各位看完搶救雷恩大兵後的第一個反映???
發信人: SOmega.bbs@bbs.mgt.ncu.edu.tw (殼中的靈魂),    98-10-15

    其實你可仔細想想,以史匹伯的水準,他會拍出一個只是令觀眾感到鄙夷,
    而毫無意義的腳色嗎?

    史匹柏說過,片中的厄本就代表了他自己,也代表了過慣和平生活的社會
    大眾,包括你我.從來都沒有真正身處過戰爭中,從來也都只在紙上談兵的
    我們及厄本,當親身面對血肉橫飛戰場時,是否能毫不考慮,毫不顫抖的抬
    起槍,去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這個所謂的敵人,他也是有父母與家人,也
    是有妻子與兒女的....你認為厄本膽小嗎?除非你確信自己上了戰場後,
    能表現的如藍波般勇猛,否則這只是空談罷了.

    史匹柏讓厄本活到最後,並非為了啟示觀眾"膽小如鼠就會長命",事實上
    厄本的戲份非常重(尤其是後半段),史匹柏利用厄本描述了一個由和平生
    活轉入殺戮戰場的心路歷程,如果厄本老早就死了,那這段深刻的描述也
    無法繼續.

    史匹柏也絕沒有在電影中啟示觀眾"得饒人處且饒人"是錯的.厄本當初放
    過德國人是基於一種同情,一種高階的道德標準,,理由同上,即使稱為"敵
    人",但他們事實上也曾有安和的生活,也有家人....厄本基於此標準放他
    一馬.不過史匹柏在最後打破了這項準則,他表明了同情和道德只適用在
    文明與和平之處,戰場是殘酷的,那裡不若以往的老套電影中所描述的,猶
    如史詩般的壯麗,那裡只有冷血的殺人機器才能生存,多餘的文明思想只
    是廢物.

    厄本最後明白了這個道理,他開槍殺了生平第一個人....之後史匹柏沒要
    再描述厄本了,但觀眾可以明白的是,厄本可能也終將成為殺人機器....
    史匹柏所要表達的啟示自此已相當明確,戰場並沒有英雄,只有
    冷血的兇手;戰爭並非一部史詩,而是最殘忍,最血腥,最沒有人性的怪物.
    史匹伯是反戰的,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得闡明了這個訊息.

> -------------------------------------------------------------------------- <

標  題: Re: 雷恩觀後感:台灣的世界觀被同化了
發信人: elton.bbs@bbs.ncnu.edu.tw (Thank You),     98-10-25

> 其實美軍和德軍一點都跟台灣扯不上關係   但是往往台灣的看法
> 都直接的會站在美國的這個角度來看待任何事物,可悲說!!

其實我覺得是老史的處理:片子一開始,雷先生就一定要偕著妻小哭倒在墓園,然後就等著攝影機推進眼睛(眼睛還不准正常地眨),一開始就透露了以下所件的是雷先生本人的gaze
是雷先生當年的所見所聞

所以可能不只是美國的角度,而是一種,讓所有觀眾完全搞不清楚的角度(因為接下來所接的便是戰爭場面的殘酷,等到我們好不容易撐到雷先生出現時,  卻是如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這樣看起來,之前的gaze到像是漢克司先生所飾角色的 gaze  於情感於風格都很像。但是片子在開頭和結尾都視為著雷先生本人的胖胖身軀跑,使得全片的劇情鋪陳和場面的調度到了幾近荒謬可笑的地步)

> -------------------------------------------------------------------------- <

作者: shinkyo.bbs@bbs.kimo.com.tw (shinkyo),      看板: movie
標題: Re: HBO~「搶救雷恩大兵」
時間: 奇摩大摩域 (Thu Oct  5 21:59:51 2000)

>     搶救雷恩大兵是希望拍成紀錄片的樣子,也拍的很逼真,這是它
> 的優點。不過問題也在這裡:它並不是真正的紀錄片 (我稱為「虛擬
> 紀錄片」) 。紀錄片也可以拍的很煽情,而且它是很多個攝影片段剪
> 接在一起。如果要用紀錄片去體驗真實的話,我認為還是會被扭曲。
> 如果要讓人感到戰場的血腥、被砲彈打碎的屍體的噁心,一張照片就
> 夠了。
>     加上搶救雷恩大兵的主旨是要合理化在戰爭環境下的暴力,進而
> 同意對戰爭發動者的懲罰 (同意戰後處決戰犯、要求戰敗國的賠償)
> 。當然也要支持戰勝國對敵國的無理大屠殺 (原子彈轟炸、德勒斯登
> 大轟炸) 。有這樣的意識型態,令我很難去接受他。

在下認為"搶救雷恩大兵"要表現的是
1. 給予觀眾更為接近戰爭的實態
   其實史匹柏非常想強調"真正的戰爭臨場感", 所以一開始的搶灘那段20分鐘,
   震撼力十足的"槍林彈雨", 慘烈的死傷, 以人性化的, 實務化的角度顯現,
   我想這是我看過最接近戰爭實態的一部片子. 從許多觀眾, 尤其是女性
   或是生活在承平時代的觀眾感到"十分難受"的回應來看, 史匹柏是成功的.

2. 戰爭的不合理性
   有人會說, 早知如何如何, 為何不先如何如何....其實即使完美規劃的作戰
   方案, 實行時難免因為太多因素造成差錯, 片中美軍的搶灘部隊以及空降部隊
   的離散, 造成死傷的慘重, 甚至於差一點全軍覆沒, 這其實在二次大戰大戰時,
   有太多類似的例子, 而安排這些劇情, 也是史匹柏盡可能提供觀眾強調戰爭
   "實態"的一個企圖.

而強調戰爭的實態, 目的是以震撼性的場面與情節, 達到使觀眾印象深刻, 感觸
良多的教育目的.

3. 該片真正的目的與用意
   片子一開始就是攜帶三代家人前往墓園探望米勒上尉的老年雷恩, 加上片中
   不合理, 以多條人命換取雷恩的主要劇情, 很明顯的已經可以看出該片真正的
   用意是:

幸運的在戰爭中受到保護而生還, 有著幸福美滿家庭的雷恩, 其實就是今日
我美國國民的一個縮影, 也許戰爭過去已久, 日漸被人淡忘, 而大家都已視今日
的富裕美滿為理所當然. 但是, 我美國國人, 勿忘記在50年前, 有一批年輕人,
放棄家庭、事業、未來(自願或是被迫), 冒著生命的危險, 出入槍林彈雨,
身負狗屁任務, (軍人為何而戰? 為誰而戰?

對, 就是雷恩, 成千上萬幸運的雷恩, 也就是今日信幸運存活的你跟我.)
留血流汗, 甚至於付出寶貴生命, 為我們今日美滿的生活所做的犧牲!

> -------------------------------------------------------------------------- <

作者: drom.bbs@bbs.cs.nccu.edu.tw (立青),        看板: movie
標題: Re: HBO~「搶救雷恩大兵」
時間: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Mon Oct  9 00:40:40 2000)

: >   覺得滿奇怪,我覺得你一直再強調"否定"...... 一直在找這部片的不合理
: >   如果這樣,你何不去直接問史匹伯這部片的意義及要表達的東西呢
: >   每個人觀點不同,自然看完這部片就有不同的感受
: >   這部片能得獎,能得到許多影評的親賴,難道他們都只是歌功頌德?
: >   我看過史匹伯許多電影,我覺得他的作品不一定就是要表達一個主題
: >   常常可再內容中去看到一些事,而故事只是個手段,那你可以說說
: >   辛得勒名單要表達啥嗎    這部片,個人覺得他就只是呈現"戰爭",
: >   不一定從正面,也不一定從反面,只是把戰爭
: >    給你看,要你自己去想想,搶救雷恩的故事就只是個手段,重點不在雷恩
: >   也不在那幾位去搶救的人,而是從許多片段及對話去思考,就這樣...
: >   你沒辦法體會,我只能說可惜,但我也不會去說服你,因為別人看得到
: >   你卻不行,就這樣簡單.....看東西要看你從哪種角度去看,如果你一直去想
: >   這部片的不合理,你永遠只看到這部片的不合理....

: 可別這麼說   我可不是只在找否定   只是覺得片中有些我不理解的地方
: 反過來說  為什麼大家只能看到對這部片子的肯定呢
: 反而不能接受對它的不肯定呢
: "這部片能得獎,能得到許多影評的青睞,難道他們都只是歌功頌德?"
: 這也是一個值到討論的問題   試問   這部片子所得的歌功頌德多是由何而來
: 好萊塢自吹自擂的功德   有的時候只能當參考用   可別把它看得太高了
: 我的反面意見   你不能體會   我也覺得很可惜   只是覺得這部片子的評價
: 是名過其實   一部電影可以說是在講一個故事
: 至於聽故事的人有什麼心得是各自的事
: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討論一下故事說得好或不好    不是嗎

    我個人覺得本片比較煽情的部分,是一開始雷恩哭倒在地,還喃喃問家人他是不是個有用的人,這給我的感覺好像他幾百年沒來看米勒似的,不過,有時戰爭帶給人的傷痛,並非我們這些不曾經歷戰爭的人所能體會的吧,至於後面的結局,突然大批的援軍的來到,讓我們似乎又依稀看到好萊塢常見的英雄式的結局,米勒的死成為一種英雄式的儀式,米勒死了讓人突然認為米勒實在是個英雄。

這可能是電影整個情節下所渲染出來的,這或許是導演想要強調的在戰爭中的小角色,也會因為發揮人性善良的一面,而成為英雄,畢竟米勒的英雄和一般好萊塢的那種打不死的英雄是不同的,其實擺在整個大的歷史來看,米勒是啥東西,他和其他戰死的戰士一樣,墓碑一般高,米勒的名字只是個代號,對其他人絲毫沒有意義,他和其他人一樣湮沒在陰森的墳場之中,他也是許多為這場戰爭犧牲的人之一,他只對雷恩有意義。

      另外,在此影像形成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整個場景是講諾曼地登陸成功,也就是美英等聯軍已經開始反敗為勝,而且這件事好像確有其事,那麼在沒有優勢兵力支援之下,雷恩想要活下來幾乎是比登天還難,所以,基本上我認為後來的援軍的到來 ,是合理的解釋,不過,問題就在此出現了。

社會學講過擬像的世界已經成為超真實,比真實還要真實,大家也接受擬像的世界是真實的,結果當真實出現時,大家反而質疑他的真實性,我想表達的就是,只要這齣戲的時間點是聯軍開始反敗為勝,則這齣戲的結局是美國勝利,有如好萊塢的結局,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畢竟歷史上最後美國也贏得了這場戰爭,雖然美國不可能只靠他的力量贏得最後的勝利,不過,史實上來說,他最終也是勝利者。

      至於影片的表達方式,如何會引起最多人的共鳴,則是大家領會的角度問題,像我也曾和人討論過,我個人覺得雷恩給我的衝擊最大,有人則說是金甲部隊,因為 雷恩是直接呈現,金甲則是冷不防地突然呈現出人性的反擊,衝擊很大,像我就曾在台海危機的時候想過,真的開戰到底是如何光景,本人當時正在服役,雷恩剛開始那二十分鐘,真的給我很大的衝擊。

我突然領會原來戰場上生存下來也和趴數有關,試想要登陸時,那首先衝出去的人,存活機率是零,因為後面的人就是要趁前面的擋子彈的時候,找到空檔往前突破,那在登陸艇中位置的安排絕對按照官位和趴數來排,越後衝出去的人,存活的機會越大,還有像米勒在軍中被質疑他的職業,也曾經發生在我身上,也曾有人問我:班仔,聽說你是某知名大學畢業的,真的嗎?我怎磨看都不像,我當時也只能苦笑,畢竟,軍中對人性是有許多的扭曲,也許如此,看到雷恩感觸很深。

> -------------------------------------------------------------------------- <

作者: Bohemia.bbs@bbs.kimo.com.tw (流浪的波希米亞),      看板: movie
標題: Re: HBO~「搶救雷恩大兵」
時間: 奇摩大摩域 (Mon Oct  9 10:30:30 2000)

「社會學講過擬像的世界已經成為超真實,比真實還要真實,大家也接受
  擬像的世界是真實的,結果當真實出現時,大家反而質疑他的真實性,
  而你是否可能掉進類似的邏輯,也就是說你不斷質疑影片不斷複製好萊
  塢結局的模式,可是當真實來臨時,你一樣質疑。」

這也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
這只是一部電影一個故事一件充滿想像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
可是很多看電影的人也會因為您前面提到的這個因素把電影的虛構當真了
您所說的社會學的觀點小弟才疏學淺不太了解啦    我只知道這是一部電影
不是真實的    如果是真實的    那就不是劇情片而是記錄片
( 如這一檔的[性女傳奇]就是記錄片為底的 )
所以就算在真實的世界裡是聯軍如何美軍如何    電影還是電影

這只是一個故事    一個虛構的故事放在真實的歷史背景當中
我所質疑的是導演或編劇處理故事的方法
他們可以不讓故事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
這和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不是嗎

比方說…這只是比方說….特別強調是比方說以免有人誤會
比方說故事可以讓雷恩去死而讓米勒活下來不是嗎
所以一切只是說故事的方法和您提到的歷史事實沒有直接關係

所謂好來塢的英雄不只是打不死的才算英雄    我個人認為是在形成英雄的
儀式    在這部片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英雄的誕生    雖然有的在片中死去

您所提到的「金甲戰袍」也是一個我很喜歡的例子
我也覺得如果以「對戰爭的反省」來說我個人以為比雷恩來得深刻許多
「紅色警戒」一再打斷「看電影的感覺」強迫觀眾思考問題也是一種方式
雖然有很多人不喜歡但是我個人覺得也比雷恩好多了
我也覺得雷恩一片在視覺效果上給人很大的shock
不過這樣的shock是scare還是enjoy    我想也是因人而異的
也許有很多人會因為這部電影當中血腥的畫面而覺得不該發動戰爭
不過這樣的恐懼是來自physical的理由
還是經由理性思考後對戰爭的反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