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烈愛 Frida


發信人: shing519.bbs@fpg.twbbs.org (Serendipity ),        看板: movie
標  題: 揮灑烈愛 Frida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Feb 14 10:08:21 2003)

揮灑烈愛 Frida        上映日期: 2/14上映
製片: Lizz Speed Roberto Sneider      原著: Hayden Herrera
導演: Julie Taymor
演員: Frida Kahlo.....Salma Hayek
             Diego Rivera.....Alfred Molina
             David Alfaro Siqueiros.....Antonio Benderas
             Leon Trotsky.....Geoffrey Rush
             Tina Modotti.....Ashley Judd
編劇: Gregory Nava Anna Thomas Edward Norton   攝影: Rodrigo Prieto
國別:美國    年代: 2002    出品: miramax    發行:邁拓
官方網站:  http://www.miramax.com/frida/

  ‧ 劇情

一九二五年九月的一場車禍永遠改變了芙烈達卡蘿的一生,當她乘坐的公車撞上一輛電車時,許多人不幸喪命,而芙烈達也身受重傷。她在數個月的痛苦治療和復健過程中,日益感到孤立和寂寞,於是她把心力投注在作畫當中,藉以忘掉她的痛苦。而她的父母為了支付龐大的手術和醫療費用不惜耗盡家產,在捉襟見肘的財務困難之中,他們仍然無怨無悔地支持愛女對繪畫的狂熱。

當芙烈達能夠行走後,她決定跑去向知名大畫家狄耶哥里維拉求教,而狄耶哥不只是受到她傑出畫作的吸引,更受到她堅忍的毅力、獨特的魅力和美麗所吸引。狄耶哥認為芙烈達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但是芙烈達卻對他愛恨交織,儘管如此,他們仍在 1929年8月21日結婚。

芙烈達的母親並不贊成這項婚事,主要是因為他們年紀相差21歲,還有狄耶哥拈花惹草的風流行徑。他們身邊的好友也不看好這段婚姻,但是他們仍然誓言相愛到老,而狄耶哥的前妻露佩瑪琳也和芙烈達成為閨中密友。

狄耶哥於1930年受邀到美國繪製巨幅壁畫,他們立刻成為藝壇名人,狄耶哥非常享受他在美國造成的轟動,但是芙烈達卻渴望回到墨西哥。

芙烈達在歷經懷孕及流產的不幸遭遇後,將痛苦和孤寂畫入作品中,接下來的幾年內她雖然曾數度回到墨西哥,並參加了母親的喪禮,但是她最後還是決定回到紐約,陪伴在狄耶哥的身邊。

他們於1933年12月回到墨西哥,並且建造了一座精心設計的新家,但是好景不常,芙烈達發現狄耶哥竟然和她的親妹妹發生外遇,於是他們決定分居。當狄耶哥終於還是回到芙烈達身邊後,他請她幫助安頓流亡墨西哥的俄國革命領袖托洛斯基,極具魅力的托洛斯基和芙烈達發現他們互相吸引,兩年後他們終於發生戀情。但是托洛斯基終究還是離開了她,而她也決定獨立自主,不再仰賴任何人。

 1939年1月羅浮宮買下芙烈達的一幅自畫像,這也是羅浮宮第一次收藏拉丁美洲畫家的作品。雖然她受到法國知識份子喜愛,但是她卻對他們虛偽的言談感到厭倦,於是又回到狄耶哥身邊,但是她卻發現狄耶哥打算搬到加州,並要求跟她離婚。

這時芙烈達的健康再度亮起紅燈,而她的情人托洛斯基也遭刺遇害,加上狄耶哥對她的刻意疏遠,她的病情越來越糟,但是她仍然憑著一股堅強的毅力支撐下去,並向醫生說:「趕快把我醫好,好讓我作畫。」

出乎她的意料,狄耶哥竟然回來希望和她重修舊好,他們於1940年12月再婚,但是她的病情卻沒有好轉,她在進行更多的手術期間創作了她最受好評的畫作。在她長期住院的期間,狄耶哥都一直守在她身邊,但是她終究逃不過死神的召喚,在她和狄耶哥結婚25週年的兩星期前,在睡夢中去世。芙烈達逝於 1954年7月13日,她47歲生日過後的一個星期。(摘自Look)

> -------------------------------------------------------------------------- <

發信人: musicfaye.bbs@ms1.me.nctu.edu.tw (Hingis退休!),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過揮灑烈愛嗎
發信站: 交大機械 BBS 站 (Thu Mar 13 00:42:21 2003)

不錯    只是拍的有點像流水帳..有人會覺得不夠深刻吧    但是看完也算了解
了Frida這個畫家了    我以前不知道她..  然後ashley judd的戲分有點少..
但她那一段還挺重要    電影裡也有Frida的畫.真的很漂亮..很有個人風格
也有書..書也不錯看..而且有好幾張Frida的畫的照片
也有她本人的照片..她長得還不錯耶.

> -------------------------------------------------------------------------- <

發信人: JMfan@kkcity.com.tw (我要看陌路天堂啦~),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過揮灑烈愛嗎
發信站: KKCITY (Thu Mar 13 02:00:36 2003)

> 只是拍的有點像流水帳..有人會覺得不夠深刻吧

    贊成,尤其是意外發生之後,更像流水帳了。

> 也有她本人的照片..她長得還不錯耶.

    看得出來莎瑪海耶克為了這部片真的下了很大功夫。我覺得化妝也蠻
    值得一提,真的很棒,竟然可以把活生生的人畫得跟在畫裡一樣…

> -------------------------------------------------------------------------- <

發信人: vodka0709@kkcity.com.tw (VODKA),     看板: movie
標  題: 推薦..筆姬別戀
發信站: KKCITY (Sun Mar 23 15:18:25 2003)

故事摘要
描寫芙烈達奇情的一生,她的藝術天份與個人傳奇色彩徹底結合,在動盪的年代以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創作無比充滿真實情感的作品,既具政治文化感染力,又有強烈個人藝術色彩。在她悠悠一生中,她超過一半時間活在痛苦與疾病的深淵,卻能將肉體的困境,轉化成一幅又一幅的藝術品,令人動容。

芙烈達與狄亞高的情愛關係是芙烈達的創作一大泉源,他們擁抱著共同的藝術與政治世界,經歷兩次婚姻,在不忠邊緣徘徊,卻能廝守終身,愛得離經叛道,亦愛得堅持令人感動。

影評
以天才妙筆,畫出最驚世駭俗的浪漫情色;人畫合一,才情無雙-本世紀最傳奇女畫家,一生神秘激情故事首度搬上銀幕。榮獲奧斯卡6項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

> -------------------------------------------------------------------------- <

發信人: dolphinfly@kkcity.com.tw (深海中的小海豚),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聞天祥專欄-揮灑烈愛&時時刻刻
發信站: KKCITY (Wed Jun  4 01:08:41 2003)

揮灑烈愛
導演:茱莉泰摩
演員: 莎瑪海耶克 亞佛瑞摩利納 安東尼班德拉斯 愛德華諾頓

時時刻刻
導演:史蒂芬戴爾卓
演員: 妮可基嫚 梅莉史翠普 茱莉安摩爾

【揮灑烈愛】是部濃豔、華麗的傳記電影,無論攝影、美術、服裝、配樂,都能看到精雕細琢、考究模擬的功夫,想必未來在奧斯卡也大有希望;不過這部份的成績,絕大功勞還是應該歸給芙烈達,也就是本片所刻畫的主人翁。因為這一切,幾乎都是從她的畫作所延伸出來的。

但我並不認為【揮灑烈愛】是部出色的作品,因為整部電影充滿了流水帳式的無力敘事,從芙烈達改變命運的車禍開始,就淪為過度簡單的編年史,而無法對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命,做出對等、有力的詮釋。

我們雖然被告知芙烈達的創作是用生命痛苦激盪出來的,但影片缺乏的正是這股讓人感同身受的力道。充其量只讓人覺得:從女主角沙瑪海耶克到各技術部門,都盡力貼近芙烈達和她世界的外觀,形似但終究無法神似。甚至在面對某些可以較犀利政治與性認同議題上,也都流於奇觀的提供,欠缺真正碰觸核心的勇氣。

反觀【時時刻刻】,雖然沒有【揮灑烈愛】的富麗氣派,而且還有三名女主角彼此瓜分戲份,卻激盪出更精彩、也更深刻的角色情感與心理性,甚至足以放大為女性與時代的寓言。

首先本片的劇本寫作技巧,極為精緻。茱莉安摩爾飾演身處二次戰後的家庭主婦,看似有著平靜安逸的郊區生活,實則快窒息於這個偽裝的生活中;梅莉史翠普則是21世紀的女性,既跟同性情人同居十年,卻也同時照顧因愛滋而瀕臨死亡的前任情人(而且他是個男同志,由艾德哈里斯飾演);兩個時空的女性從看似毫無相關,到隨著劇情開展,逐步顯示其在性認同與愛情處境的類似。而她們又跟吳爾芙(妮可基嫚飾演)及其創作的小說「戴洛維夫人」息息相關、互為對照。

片中的每個轉場或換鏡,雖然算計到近乎炫耀的地步,但至少都不是單純無意義的技法,而是聯繫起不同時代女性處境加以對照或呼應的橋樑,讓影片激盪出對於時間、性愛、自覺的多重意義。相較於本片導演史蒂芬戴爾卓的前作【舞動人生】,本片的內斂深沈,令人詫異;但在同性情慾上的暗潮洶湧、欲蓋彌彰,倒是一脈相承的。

至於三姝競演,各擅勝場。妮可基嫚的節制(以及化妝的幫助),與她過去的外放節奏大異其趣;梅莉史翠普依然適時以爆發力十足的痛哭,展現其學院派方法演技的可怕精準(不僅嚇壞觀眾,恐怕連演對手戲的傑夫丹尼爾也被嚇到);但我個人覺得茱莉安摩爾的表演最富曖昧性與層次感,讓觀眾對角色的認知從疑惑而至豁然開朗,層層開展,卻又不露痕跡,最得我心。

from:kingnet電影網

> -------------------------------------------------------------------------- <

發信人: poetry0907.bbs@ptt.cc (清風舞細柳),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過揮灑烈愛嗎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Thu Nov  6 18:30:43 2003)

: 戲裡的frida表現出生命中最強烈的部分、當然都是非常正面的!
: 大概個人覺得比較敗筆的是,沒有負面的。
: 動畫處理很不錯,結合著她著作的畫、也很棒!但是也有人語評很悶,
: 經典,大概就是在FRIDA跟TROTSKY、還有發現她丈夫跟她妹妹那一段,
: 已經是整部戲的很後面了

如果Frida沒有經過那場慘痛的車禍,也沒有今日這個傳奇女畫家的出現吧,尤其是她樂觀灑脫的一面,讓我非常欣賞。

相信沒有一個女人能忍受的了像迪耶哥那樣的風流無度,而芙烈達並不是自怨自艾地躲在角落哭泣,而是選擇將她的精力揮灑在畫作中,並瀟灑地享受他豐富的藝術人生。雖然內心深處飽受折磨,然而表現出來的對抗命運的決心堅毅無比。

但是令我困惑的是,藝術家的生活一定得那麼複雜嗎?彷彿要經歷許多
豐富的感情生活才能將藝術徹底發揮,突然覺得他們的世界好亂~
有墮落的亂也有精彩的亂,芙烈達屬於後者。

> -------------------------------------------------------------------------- <

發信人: getlaw@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揮灑烈愛
發信站: KKCITY (Tue Dec 23 00:55:48 2003)

 如果不是這樣一部傳記電影,很可能,我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在那一個年代,在地球的另一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女子,用她的風格強烈的畫作還有性情,在中美的墨西哥寫自己的傳奇。藝術家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去重組創造表現他們所感受到世界,在美的領域裡他們是遠遠超越的;但是敏感似乎也讓他們的感情世界,有倍於常人的起伏和艱辛。

她是一個克服嚴重車禍傷害重新生活的堅毅女子,是個政治思想前進的左派,是用色強烈構圖前衛的天才畫家;卻也是受困於丈夫處處風流的可憐妻子。電影點出了她生平重要的(人、事還有作品),對一部片幅受限的電影而言,完整的訴說了一個奇女子短暫卻絢爛的一生。

電影的畫面有很迷人的色彩,極富地方特色的好聽配樂,演員的表情樣貌很有魅力,不過,真正的Frida的性格,應該比電影裡所表現出的還要激烈立體吧?這是電影不足之處…但也可能是我受中文片名「揮灑烈愛」之累,而有的預先期待。

> -------------------------------------------------------------------------- <

發信人: somnolence.bbs@ptt.cc (遍地荒蕪),      看板: movie
標  題: [心得] 揮灑烈愛—炙熱燃燒的生命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Mon Jun 14 03:20:24 2004)

花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見識了與自己的凡庸天差地遠的人生。電影的迷人之處,約莫就是在此吧。用膠捲紀錄,揮霍成一片迷人的大塊,投射的螢幕中放映著別人的故事,映像管所反射出的自己的迷離臉孔,恰與影片中的主角形成某種昏暗卻又強烈且諷刺的對比。

芙烈達,一個堅毅、勇敢、自信、狂傲、炙熱、迷人、極富感染力的角色,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女子,用一種團火燃燒的方式活著,但在猛烈之外,卻也不難看出她的細膩與溫柔。一場車禍使她身受重傷,她的脊椎、肋骨、骨盆和鎖骨都因為劇烈撞擊碎裂,她的右足被壓碎,一根細長的金屬條刺穿了她的陰道,赭紅的血跡與燦炫的金粉灑滿了芙烈達的身軀,有一種令人非常震撼的殘酷美感。面對這樣的鉅變,堅強的芙烈達仍笑著說金屬條是第一個奪走她童貞的對象,冰冷的骷髏頭、黑暗的房間,是她在意識昏迷之際與現實醫院的銜接。

很多評論寫著,這個車禍改變了芙烈達的一生,但我以為,這個車禍改變的,是她的身體結構,但絕非她的整個生命,因為車禍所造成的殘疾除了減少了她的壽命之外,絲毫未曾減損她生之風采。她仍活得如此暢快。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屬於她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幅引人入勝的風景,她與迪耶哥的愛、托洛斯基的情以及與其他女子所共享的性之歡愉,每每都是一曲曲耐人尋味的樂章。藝術家的狂放與不居小節、愛恨直來直往的個性、行動派的大膽作風在影片中處處可見,令人不得不心傾於其生命的美好與豔麗。

導演將電影與芙烈達的畫作並陳交融,從畫中的一兩抹彩影漸漸地趨向電影的真實,手法略為迷幻且銜接得非常巧妙,在在令人驚呼其段落相融的精緻性。在樹林中被許多箭射中身體的鹿(鹿的臉孔為芙烈達的面容),躺在床上時橫陳在她身上綁縛著她的樹枝、左右對襯連結著心臟與血液的兩個芙烈達等等,她的畫用色強烈大膽,處處透露出自我的強勢風格,且在強勢當中將自我的生命歷練與痛苦融入其中,都是生命力相當濃厚的美好畫作。

看了這樣的電影,總好像打破暗黑密室中的一扇玻璃窗,終於灑落幾許陽光與得以探出頭去呼吸幾口新鮮空氣般的清新,且讓我怦然心動。芙烈達活的很短暫,才四十七歲就在滿身病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畫作在八零年代中期以前,在墨西哥以外的地方都沒沒無聞,但現在她卻是全世界最受收藏家喜愛的女畫家。

雖然只有短短數十年的生命,且大半輩子都在病痛纏身的狀態下度過了,但仍不得不承認她活得比誰都精彩且美麗。或許「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己身所能對此世界的貢獻」這樣的一句話,用在芙烈達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 -------------------------------------------------------------------------- <

作者: Stormy.bbs@whshs.twbbs.org (Illusionist) 看板: movie
標題: 卡蘿的揮灑烈愛
時間: Tue Jun 14 23:45:43 2005

我並不特別偏愛芙烈達卡蘿(莎瑪海耶克)的作品;在超現實主義的畫家裡(註一),她的能力並未到達出類拔萃的地步,繪畫題材以個人內省關照為主,相較之下達利、馬格利特等人在純粹才能或題材多元性上都比她來得耀眼(註二)。

然而,做為一個鮮活的個人,多采多姿、有笑有淚只是對卡蘿一生的最保守描述,她經歷了如日中天的榮耀加身,也遭遇過萬劫不復的創痛與背叛;公眾之前的她,有著行為自我任性、言論剛烈直率的印象(註三)。也因為如此,讀卡蘿的傳記,即便是平鋪直述的文字描繪,也能感受到她生命中的激盪風雨;即使不欣賞她的畫作、也很難不被她面對人生困境的勇氣與氣勢所感動。

卡蘿的不幸從童年就開始了。電影中沒有提到,六歲的卡蘿罹患了小兒痲痹,為此臥病在床前後達九個月,康復後的她必須穿戴特製的厚襪與高跟鞋,因此從小她就是同學嘲笑與戲弄的對象。

這樣的噩運,沒有造就她的自卑內向,卻將她形塑成強悍的鐵娘子;也許,她真的是月神的孩子吧。

卡蘿的父親格拉莫卡蘿是墨西哥第一位官方攝影師,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卡蘿在常人難有的敏銳視角與藝術氣息中成長著。

跟電影不同的是,卡蘿早就對當時為墨西哥頂尖畫家的里維拉(艾佛瑞莫里納)充滿著迷戀之情,十五歲的她時常在一旁偷看他作畫,甚至以肥皂塗抹梯子希望害他跌倒以注意到她—這點倒是和電影的情節頗為呼應。

卡蘿曾和好友透露:「我的野心就是為里維拉生個孩子,總有一天,我會親口告訴他這件事。」這一部份沒有放進電影,實在很可惜,卡蘿的自信與大膽絕對能因為這席話而倍顯光輝。

十八歲,卡蘿遭遇了改變她一生的飛來橫禍。車禍破壞了她的脊椎、鎖骨、肋骨、腿骨、腳掌骨,能活下來本身就是一件奇蹟,然而她因此得忍受往後超過三十次手術的極限折磨。這一段過往在電影中,從美麗、魔幻轉而黑色幽默。在車上的卡蘿,被手掌中的金粉撒了一身,眼睜睜地看著玻璃旁的自己離石牆越來越近,彷彿即將仙逝得道的苦行僧,可惜接下來等著的不是什麼極樂,而是骷髏玩偶般戲謔而荒謬的肢體重建,「死亡每晚來到我的床邊舞蹈。」卡蘿在信中如是說。

是幸也是不幸,如電影所述,這場車禍讓卡蘿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地進入了繪畫領域。在電影中也有出現的代表作〈破碎的脊柱〉,正是反映著卡蘿面對命運所帶來的無限痛楚所昇華而出的搏命作品。圖中,裸身的卡蘿被繃帶緊緊束縛著,割裂開的肉體暴露著龜裂的脊椎,身上則插滿了代表痛覺的鐵釘。

單就畫作而言,這或許可視為不折不扣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然而當一般超現實派藝術家在舒適的畫室裡頭以無關於己的隨機聯想創作著未必有實際情感的作品時,卡蘿卻以具體的圖像,將本身濃烈地痛苦表現在畫布上。或許這也是她討厭自己作品被粗暴地冠上超現實的原因之一吧。

卡蘿與里維拉的再次相遇的事實經過,與電影的敘述有些出入。由於積極加入政治社團活動—電影前段的些許言談透露了卡蘿的政治興趣—卡蘿結識了女攝影師提娜莫朵蒂(艾希莉賈德),從而在其安排的聚會上與里維拉重逢,於是他們快速地熱戀、隨後即走上了紅毯,〈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里維拉〉這幅畫這幅紀念兩人結合的畫作也出現在電影中。

婚後,隨著里維拉受聘到美國創作壁畫,配以大金剛般的戲謔,電影挺生動地交代了里維拉在美國的起落,還帶出了純粹客串的艾德華諾頓。對於美國這個機械消費國度,卡蘿感到的可怖與陌生遠高於新鮮歡愉。畫作〈我的衣服晾在那兒(紐約)〉與〈站在美墨邊界的自畫像〉都記錄著卡蘿對紐約以致於美國的反感與漠然。在美國,卡蘿承受著里維拉的冷落以及他依舊旺盛的外遇—對於這點,電影反倒是有些輕描淡寫(註四)。

然而接下來所發生的,卡蘿的流產,以及小妹克莉絲丁娜與里維拉的外遇,都再三地重創著卡蘿原已痛苦的身心,其中〈短髮自畫像〉(佐以歌詞「瞧!如果我愛的是你的髮,現在你已禿了,我已不在愛你了!」)、〈兩個卡蘿〉與〈亨利福特醫院〉是本時期值得一看的畫作。

卡蘿與托洛斯基的戀情在電影中並無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之處,倒是這一帶秀出了她的畫作〈水中所見〉,將卡蘿泡澡的鏡頭結合了油畫般的幻象。一如文章的開頭所提,後來卡蘿接受了法國藝文界的邀請,並成功地打開了國際知名度,然而她私底下對法國的沙龍文化與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不以為然,甚至對邀請她展出的布列東亦深為不滿(註五)。

電影結束在卡蘿於墨西哥舉行的個展。如〈床〉所描繪,離死亡越來越近的卡蘿,由眾人抬著到了自己的展場。畫面中的卡蘿,眼神是柔和的、態度是詼諧的,然而要以這樣的表情面對如此的人生,到底需要多麼強悍的意志與堅毅?卡蘿,真的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海耶克,可說是整部片唯一有舞台與空間發揮的角色,她的相貌與卡蘿本人確有幾分神似,中性的扮相也帶出了卡蘿不同於傳統婦女的前衛直率,去除本片尚稱瑰麗的影像(註六),本片全得靠海耶克的演出才如此可看。

不提本片眾多的客串,艾佛瑞莫里納可說是戲份第二多的要角,雖然為了逼近外型大幅增胖—原本就很壯碩的八爪博士如今成了南瓜博士—然而莫里納並未釋放出里維拉的風流多情,或許我受【蜘蛛人二】與【天堂有約】的影響頗深,莫里納怎麼看都是個和藹、熱情卻又略帶靦腆的胖教授,而不是見人就上的多情種子,更像情場獵人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反而飾演里維拉的強硬革命死對頭,實在有點諷刺。

總結來說,雖然改編過,但本片的自傳性質頗濃,不用期待看到什麼高潮起伏,而雖然眾星雲集,主要的表現依舊集中在莎瑪海耶克身上,所以也不用期待太多的飆戲。倒是作為一部想要接近卡蘿的電影,本片很適合搭配著書本一同觀賞。

註一:一如馬格利特,卡蘿並不認定自己屬於超現實派。

註二:至少在我目前翻過的藝術史書籍裡頭,卡蘿獲得的評價都相當高,甚至被稱為墨西哥近代畫家中最重要的一員,所以,繼馬蒂斯之後,我又多了個無法共鳴的大師。

註三:然而,相較於其極為花心的老公,她又顯得(相對上地)規矩異常,宛若貞德。

註四:在我閱讀的《卡蘿》(藝術家出版社)一書中,並未見到有關卡蘿為雙性戀的描述,我尚未針對此事進行資料查證,然而以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增添了整片的趣味,也增加了卡蘿的魅力。

註五:看卡蘿怎麼罵法國文人,「他們真令我做噁,該死的知識份子與腐敗的傢伙 …這些無用的人造就了希特勒、墨索里尼這一類的人…他們的虛偽做作快令我發瘋了。」她對布列東的不滿也能由以下的文字看出來,「布列東將我的畫和一堆他從墨西哥市場買來的垃圾一起展出,你能想像嗎?」

註六:卡蘿的一生頗為戲劇性,相較之下電影的敘事就顯得保守了些,固然幾個以卡蘿作品為基礎設計的橋段很不錯,但其他部份的敘事卻相對平板,或許導演想要以自傳式的步調呈現卡蘿的生平吧。我禁不住地想像,如果是尚皮耶居內來導演,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ean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