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名詞釋義

發信人: alien1234.bbs@ms1.me.nctu.edu.tw (我是減和加...XD),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蝴蝶效應
發信站: 交大機械 BBS 站 (Sun Apr  4 13:41:15 2004)

:         請問蝴蝶效應有什麼涵義嗎?

蝴蝶效應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玆(Lorenz)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問題和假設。在一次計算中,因為對初始輸入資料的小數點後第四位進行了四舍五入,而造成了輸出結果與上一次的迅速偏離,使前後計算結果的兩條曲線相似性完全消失了。

20年之後,洛倫玆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一問題,即為“蝴蝶效應”。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玆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他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蝴蝶效應”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後來被人們推廣到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

發信人: fya.bbs@bbs.cs.nthu.edu.tw (壓力?哪有什麼壓力),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問題] 蝴蝶效應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Fri Apr 16 22:46:47 2004)

> 我想問一下...這些事情和蝴蝶效應有啥關聯...小翅膀能創造無比的力量

美國科學家,也就是以混沌理論聞名的科學先知 羅倫茲(Edward Lorenz)說,再好的觀測,再深的了解及再強的電腦,也只能使天氣預報準確至某一程度。以它的原則,超過2星期的每日天氣預報是不可能的,

原因是初始天氣的微小誤差會隨著大氣模型時間的增加而變大,  即使一個極小的變化都可能在幾天後變到如此大,而使天氣受到普遍的影響。羅倫茲在60年代發展他的理論,這個理論隨後被命名為「蝴蝶效應」,  原因是他在1972年半開玩笑地在科學會議上提出一個問題:「巴西蝴蝶翅膀的舞動會使德州發生龍捲風嗎?」

羅倫茲指出,每個蝴蝶翅膀的舞動和每個人類活動都會反應到全球天氣中,因此,追蹤每個因果關係注定要失敗。即使數值模式不能預測一個暴風雨的未來,但是它們仍能估計整個季節所有天氣事件的平均狀態,在這種情況下,  蝴蝶效應是他們進行的最後競賽。

========================================================

發信人: maydark.bbs@micro.bio.ncue.edu.tw (香蕉鮪魚馬丁尼。),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閒聊]驚 蝴蝶效應另一版本!!!!
發信站: 吟風‧眺月‧擎天崗 (Sat Jun 26 21:06:58 2004)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一辭出自「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探討非線性、非均衡變化中的規則與趨勢模型),意指「牽一髮而動全身」、「細微事件能夠產生巨大的改變」。

那為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而不說是蟑螂、螞蟻、蜻蜓等其他昆蟲效應呢?因為混沌理論中一個著名的舉例是這樣說的:「在北京上空一隻翩躚飛舞的蝴蝶所造成的空氣振動,很可能觸發紐約的暴風雨。」故名之。

這部電影取名作「蝴蝶效應」,指的就是這個名辭的本意:
「牽一髮而動全身」、「細微事件能夠產生巨大的改變」。

========================================================

發信人: woow.bbs@bbs.nchu.edu.tw (暑氣逼人),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何謂蝴蝶效應?
發信站: 興大天樞資訊網 (Fri Jul  2 07:17:00 2004)

> 其實我很久很久以前看過蘿拉快跑我就覺的 這種同時間的時空內
> 有事物改變而來影響到未來  讓我覺的很奇秒

在「渾沌理論」當中的「蝴蝶效應」,意謂渺小不起眼的事件或現象,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中,可能會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例如在中國北京一隻蝴蝶振翅,會輕微改變氣壓,而這些擾動又將改變附近地方的氣壓,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一個月之後,太平洋對岸的美國芝加哥就會因氣壓被改變而下雨。

氣象學家 Lorenz 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論述某個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一切要從1961年的冬天說起。當時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常他只需要把溫度、溼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然而這一天,Lorenz想更進一步了解某段紀錄的後續變化,他把某時刻的氣象數據重新輸入電腦,讓電腦計算出更多的後續結果。在那個年代,電腦處理數據資料的數度不夠快,所以在電腦算出結果之前,足夠他喝杯咖啡並和友人閒聊一陣。

在一小時後,結果出來了,他看得目瞪口呆。兩相比較原來的資訊和現在的結果,他發現初期的數據雖然差不多,但是越到後期,數據差異就越大了,就像是兩筆截然不同的資訊。而問題並非出在電腦,而是他輸入的數據差了0.000127,這些微的差異造成了天壤之別,由此也說明了要長期、準確地預測天氣,根本是不可能。因為初期的微小差異,真的會造成後續連鎖反應,呈現始料未及的驚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