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境界》網友討論-2

作者: jimulder.bbs@ptt.csie.ntu.edu.tw (覺得睏了……),     看板: movie
標題: 【美麗境界─真實與虛擬的對抗】
時間: 批踢踢實業坊 (Thu Mar 28 00:42:36 2002)

                 【美麗境界─真實與虛擬的對抗】
                 「我有兩個頭腦,卻只有半顆心。」
                        ~約翰納許(John Nash),一九九四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由《阿波羅十三號》導演朗霍華所執導的《美麗境界》成為本屆奧斯卡獎的最大贏家。抱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近年來以虛擬的形象進入電影時空中讓觀眾認同,然後再用力點醒觀眾幻想與真實的電影十分常見。其中以大衛芬奇的《鬥陣俱樂部》、華氏兄弟的《駭客任務》和前一陣子的《香草天空》為其中翹楚。

這些電影都在探討,一旦虛擬和現實間的界線被打破了,人類的決定是什麼?我們應該去相信由虛擬世界帶來的真實感,亦是打破一道道莊周夢蝶的擬象?

《美麗境界》描述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提出者,約翰納許(John Nash),一生受到精神分裂症所苦,最後靠自己的意志力地克服幻覺,並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故事。約翰納許於一九四七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他不遵循傳統的教育方式,常常翹課獨立鑽研發展出自己的原創理論。因此還得罪了不少的師長同學。 儘管如此,約翰納許最後提出一套推翻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而這份論文讓他 得到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職。

此時正值冷戰時期,約翰納許以其專業領域為了國防部解開了敵方的密碼,而那能力也一併打開了他心中潘朵拉的盒子,與真實難以分辨的擬象世界從此成為他生活的一部份。約翰納許開始有了被害妄想症,認為國安局的「老大哥」正在利用他為國家進行情報搜集的工作。這個幻覺引導了約翰納許數年,隨著冷戰時期恐共心理的增加,他甚至懷疑蘇聯的共產黨員欲對他不利。

而這一切的疑神疑鬼終於引來校方的注意。約翰納許被關進了精神病院,並且開始接受治療。而因為服藥的副作用讓他無法做為一個正常人,於是他決定以自己的意志力去抵抗擾亂他生活的幻覺,加上妻子的默默支持,他熬過數十載與幻覺共存的年頭。約翰納許在一九九四年獲諾貝爾經濟獎。

在《美》片中,描敘約翰納許對於蘇聯的恐懼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六十年代,美蘇兩國的冷戰和麥卡錫主義讓美國人蒙上一層恐共的薄紗。為了國家安全,國安局(NSA)持續對進入美國境內的資訊進行檢索與解碼的動作。美國已逝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著作《一九八四》中,將國家安全局描述成所謂的「老大哥」,以「國家利益」為由變造篡改事實以配合國家的政令宣導。而約翰納許對「老大哥」的形象也受一般美國人對「黑衣人」(Man in Black)的概念,進而建構出黑衣黑帽的特務威廉帕奇,對自己進行著資料搜集的動作。

從《媒體先鋒》、《遠離家園》、《阿波羅十三號》到《美麗境界》,導演朗霍華顯示了悠游於各類型電影的才華。《媒體先鋒》(The Paper)用記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嘲諷了媒體從業人員處理新聞的嘴臉;《遠離家園》(Far and Away)拍出了標準好萊塢的愛情史詩片,卻因全球票房不佳而被打入冷宮;《阿波羅十三號》則讓朗霍華鹹魚翻身,精采的敘事方式和有條不紊的運鏡細膩地呈現三位太空人、地面中心和民眾的互動。

跟其他商業大片的浩大場面相較,《美麗境界》刻劃許多約翰納許的生活細節,如普林斯頓時的狂妄、對同學、教授間的不尊重,以及惡劣的人際關係。他一直幻想出室友的形象跟自己對話,藉此遠離他不屑一顧的同伴。約翰納許致力發展自己的學說,卻忽略了在一個群體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

在《美》中的約翰納許,是自大狂妄的。他不認同其他團體對於傳統知識追求的方式,只是執著於自己的原創理論。約翰納許將自己的理論寫在鏡子上,或許傳達了約翰納許某種程度的自戀。但這種自戀的意義相近於希臘神話裡納西希的攬鏡自照,無法接納他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頭。

台灣大學裡部份教授的態度也是如此。他們認為自己站在學術的頂端,進行著認為除了自己之外無人可取代的研究。這種自大的心理普遍出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不但將自己帶進學術的象牙塔中,也給了學生不良的示範。約翰納許在得到精神分裂症之後,若非在前妻的細心照顧和朋友的支持之下,決無可能走出精神分裂的陰霾。

納許說:「我有兩個頭腦,卻只有半顆心。」數學天才擁有超於常人的智商,若沒有一個美麗的心去體貼、接納別人的世界,勢必只能在自我架構起來的世界中,進行著自我對話的迴圈而無法自拔。惟有接納他人,開放自己的心胸,才能算是真正擁有"A beautiful mind".

> -------------------------------------------------------------------------- <

作者: Ariya@kkcity.com.tw (Love Me Tender)     看板: movie
標題: 「美麗境界」私人觀後感
時間: KKCITY (Wed Apr 10 00:48:39 2002)

如果有一天,發現生命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人不是消失了,也不是死了,而是──從來就不存在──會是怎生感覺?

那一定是人間地獄。

男主角不擅處理人際關係,我猜想「查理」是他所幻想的可以接受他、給他鼓勵的那一個生命中無法替代的「好朋友」──或許,多了一些自我滿足的成分在吧?男主角一生想要成為名留千古的偉大數學家,無法接受失敗的他幻想了一個會站在自己身邊的好朋友和他的可愛姪女,以及國防部給予任務的秘密間諜──天知道這些人根本不存在,男主角活在虛幻與真實之間,同時也迷惑了觀眾,懷疑每一個在片中穿梭的人,是幻覺,是真實?

男主角不得不面對現實──令人很難過的現實──當我知道「查理」只是男主角幻想出來的不存在的人物,同樣地感到深沉的難過。那一個一路支持男主角到現在的人,從來未曾存在。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聯繫是什麼?女主角撫摸著男主角的臉,將他的手滑過她的臉,直至她的心口。

不要用大腦去分辨,用心。

用心感受別人所帶給你的「愛」……或許,女主角想要表達的是這樣的一個訊息。可是,要如何用心去感受?「愛」是一個非常虛幻的名詞,要如何去感受這麼一個飄忽不定的東西──

我認為是體溫。

擁抱、親吻、撫摸……很簡單的可以明瞭愛意的動作,傳達溫暖的體溫。眼神、語言都是過眼雲煙的東西,只有體溫是可以深刻地記憶在肌膚上,滲入心口的東西。無法表達心中的真正感受的時候,將一切回歸原始,以撫摸的方式傳達給對方……我想,這就是「愛」了。

愛沒有任何形式與形狀,只有溫度。

男主角由女主角傳達給他的溫度開始去分辨所謂的真實與虛幻。他開始不理會那些幻覺,不和他們對話──就算是幻覺,也是曾經給予他鼓勵和支持的幻覺──如何割捨才是對的?

最後,男主角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看過「榮耀」的地方,得到了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榮耀」。他們紛紛將筆遞給他,露出了尊敬的笑容。

他達到了。

男主角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縱然那些幻覺永遠沒有離開他──但是,他有了更真實的,可以抵抗幻覺的東西──那就是愛。妻子給予他的「愛」,兒子給予他的「尊愛」,眾人給予他的「敬愛」──他再也不是孤獨的一個冰冷的人。

「A Beautiful Mind」──美麗境界,指的或許是男主角一生走過的美麗的風景,和他達到的美麗的境界,以及,用心感受到的,美麗的愛。

※     ※     ※

談一點幕前(?)的東西。

故事由男主角成為研究生開始,整體的拍攝氣氛良好,後來界於虛幻與真實之間的處理也拿捏得極佳,別說男主角感到迷惑,連觀眾都開始懷疑到底哪個才是幻覺,哪個又才是真實。

我很喜歡「美麗境界」的配樂,將整個故事的氣氛帶得很好。

羅素克洛的演技的確不同凡響(雖然我不怎麼欣賞這人),將男主角彆扭又古怪的肢體動作演得恰到好處。後來男主角深陷於找不到真實的恐懼與想要放棄自己的哀傷經由眼神的流轉傳遞到觀眾的心中。

無法否認羅素克洛的確是一個厲害的演員。

> -------------------------------------------------------------------------- <

發信人: silentocean@kkcity.com.tw (寧靜海),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談]美麗境界
發信站: KKCITY (Fri Aug 23 17:47:28 2002)

以前都把標題取成「影評」,後來覺得太自大了,而且不合原意。我個人只是分享我對這部影片的看法以及所得的感觸,並非要針對電影的缺點加以針貶,所以以後把標題改成「影談」,也希望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分享對電影的看法。

上個星期到高雄的二輪戲院看了羅素克洛的「美麗境界」,大概是被預告片誤導了;我原本以為這是部描述天才遭遇的溫馨電影,但我只猜對一半;這部電影的確是描寫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經濟學家約翰奈許的「類自傳式電影」,但其中的劇情部分,包括驚悚氣氛的營造以及精神疾患上的詮釋,都不是一般自傳式電影所能比擬的。在這邊我始終有一個疑問,到底是編劇改編得太誇張?還是約翰奈許的人生太傳奇呢?這個疑問就留給大家自己思考吧!

這部電影原名為「A Beautiful Mind」,順著這個脈絡下去,從約翰奈許的人生四個時期去探討,何謂真正美麗的心境,何謂真正美麗的境界?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獲得許多不同版本的答案,例如從約翰身邊緊緊跟隨著的三個幽靈(說是幻覺更是貼切),我們認識到心跟靈的分野;又或者,從始終陪伴主角奈許的妻子身上,我們對何謂堅貞的愛有了更深的體悟。這些都是何謂「美麗境界」的答案,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前面也提到,這部電影的特點在於它超越一般傳記式電影的題材,在這之中,有著驚悚的元素,也有精神疾病引發的幻覺而成的現實倒亂,更有溫馨的感情和對白。在此我引用一個網站上的分期,大家會更加清楚整部電影的架構,底下也將分別討論之。

在該網站http://www.latteblue.com/latte/usa/ 所分類的四個時期如下所示:

第一 學院時期
第二 實驗室時期
第三 精神治療時期
第四 回歸時期

以上的分類,我覺得有必要修改一下,而且我個人比較偏好用心理來做分類,我的分類為:

第一 求學時期(學校時期)
第二 分裂時期(政府工作時期)
第三 精神治療時期(家庭時期)
第四 完成時期(成就時期)

這樣分類的差異在於更能突顯主角約翰在他人生與精神狀態上的差異。底下便針對這四個時期來討論劇情

第一時期,是主角約翰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求學的時期,這時候的他一心想創造出如同牛頓或愛因斯坦一般的原創性理論,因而曠廢學業。在預告片中在玻璃上寫公式一幕,可以稱作是本片的經典。(我個人覺得很帥,只是不知道玻璃怎麼夠寫?)電影在第一時期只是為了後面作鋪陳,並沒有進到電影真正的主軸,不過在這裡埋下了一個很重要的伏筆,也可以說是一個角色,不專心看還是不行的。

第二時期,主角因為原創理論而成名,並且參與政府解碼的工作。解碼那一幕也非常精采。然而後來這卻成為他人生最黑暗時刻的前兆,表面上的風光敵不過可能面臨的危險,他的內心始終被重重的壓力困擾著。

第三時期,主角因為精神分裂症而接受治療。我一直看到這邊,才發現我的專業該出場了,這不就是我應該要很熟悉的疾病嗎?(個人是唸心理系的)主角的妻子被告知約翰得了精神分裂症,他所謂幫政府工作以及解碼,都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幻覺。而且精神分裂症只能靠藥物控制,很難自我痊癒。這時候,可以看到屬於那個年代的精神分裂症治療法,是不是有一個治療方式是用氣體治療的啊?我有點遺忘了,還請大家多多提點提點。

這個時期是本片最重要的關鍵,一方面我們認識到女主角的深情,從簡單一句「醫生說如果你要殺我,叫我打給他」就讓現場觀眾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而主角也從精神分裂症中覺醒,雖然幻覺不會消失,但他決定自己克制幻覺,跟自己的腦子決鬥。

而這個部分也是我覺得最適合我們心理系學生來看的地方,尤其是有志於臨床一途的人。我們常常會陷入所謂專業權威的迷思之中,卻忽略了患者也是有主見,有思想的個體,我們需要的是對他們的尊重跟體諒,而不是以一己專業之私,壓榨患者應有的權利。

離題了,第四時期描述約翰回到學校跟幻覺奮鬥以及獲得諾貝爾獎的部分,也是本片感人熱淚的最高潮。一切的努力終於獲得成果,大家也忘記了自己看了超過兩個半鐘頭的電影。我想,編劇的功力就在這個地方,對於羅素克洛的演技,也多了一份肯定。

我想,這是一部好電影,而且覺得值得大家一看。這部片兼具多種元素之外,還多了發人深省的地方,真真正正是一部好電影。我之前看過另一版本的影評,該影評談到「在同時我也發現這部傳記的主角頓時易主,約翰奈許妻子堅持付出不求回報的「美麗境界」似乎才是值得表揚的地方,而約翰奈許本身頓時失色不少!」

我的看法則是相反的,編劇巧妙地在後來安排約翰奈許挑戰自身的幻覺,有學心理的應該知道,克服自己的腦所產生的幻覺,無疑地跟現實搏鬥一般困難,你會質疑你週遭一切現實嗎?但約翰奈許必須跟一般人認為的「理所當然」做一番戰鬥,這難道比不上他妻子的真情嗎?

該影評也提到「我承認這對於稍嫌沉悶的傳記電影來說是一劑強心針,然而利用傳記電影來娛樂觀眾我覺得有失厚道,況且「美麗境界」的詮釋方式似乎和精神分裂病患產生幻覺、妄想的情況不太一樣」,在這邊我必須解釋,精神分裂症的幻覺有所謂輕、重之分,重者甚至能轉現實為幻想,轉幻覺為真實,所以約翰奈許的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

另外,利用傳記電影娛樂觀眾或許有失厚道此一發言,我也存有疑義。難道這部電影有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傳記電影嗎?有或者,傳記電影一定要有其固定的形式嗎?我是持相反意見的。

該影評認為「如果是風格特別的「鬥陣俱樂部」出現這種情況還可以接受,但對於傳記題材的「美麗境界」來說就不是那樣妥當了」,我則認為若因為題材而限制,那無疑會扼殺編劇的想像。在此,對於編劇的巧妙安排,我是褒大於貶的。

不過在此也要澄清,我並非批評該影評的內容。相反的,我是借其批評發表我的看法。對於「美麗境界」,我無疑地會給予其五顆星或一百分的評價,一方面表達對羅素克洛詮釋角色上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也對編劇跳脫框框,自陳一格的安排劇情給予支持與鼓勵。我強烈推薦這部感動人心的真摯電影。

> -------------------------------------------------------------------------- <

發信人: garbish@kkcity.com.tw (別只會讀書-.-  凸),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我喜歡美麗境界
發信站: KKCITY (Sat Jul 20 16:11:28 2002)

>    像有一段約翰奈許叫他老婆走,因為他也不確定會不會傷害她
>    結果有車子的聲音,他以為她走了
>    但是她沒走,留了下來,並說醫生說如果他想殺她要趕快打電話給醫生
>    還說心是真實之類的那一段....好感人喔

這一段 這一段 我已經把中文翻譯超下來了^^
我一直相信數字,   方程式.邏輯推理,一定有他的理由,
但是當我回頭想我問我自己,   什麼是正確的邏輯推理誰決定的?
我探索這個問題,從肉體上.到精神上 .到幻覺上,再回來..
然後我發現了我身涯最重要的事.   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事情
,就是愛是一種特殊的感覺,是沒有辦法靠正常邏輯去推斷的,後來我清醒了,
這都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活下去的理,  你是我的全部,謝謝

> -------------------------------------------------------------------------- <

發信人: Cosmos.bbs@bbs.cs.nccu.edu.tw (Forever friends),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美麗境界...
發信站: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Wed Oct  9 16:23:39 2002)

電影要在短短兩小時之內呈現一個人從大學時期至年老的過程是很困難的。不僅難以取捨,更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說的合情合理。美麗境界是一部失敗的作品。雖然取捨及表現主題(精神分裂症)的方面做的不錯,但是有些小地方卻不夠仔細,或不夠合理。主角(外國名字我一向很難記得)在大學期間從來沒有向別人提起過自己的室友?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根據庭加的說法,原著小說並沒有這一位人物,是電影劇本才加上去的。)大學室友是因為病症而產生的幻覺,在大學期間他幫助主角突破困境,使主角奮發向上;但在後半段劇情,他反而開始危害主角。若說他是主角的朋友(即使是因病症而產生),那為何會有這種轉變?若說他是病症,那又為何會激勵主角?或是說病症對自己的影響是好或壞是由病人本身自身的自由意志所決定?影片中並未詳細說明。

主角最後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戰勝病症所帶來的痛苦。因為服用藥物會產生後遺症,無法真正有效的解決病症。我不是醫生,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不知"美麗境界"是否正確地描寫出精神分裂者的症狀。

好萊塢電影最厲害的地方大概是刺激感官,讓你很容易覺得電影很好看,很有娛樂性。但其中表達的觀點,有許多我無法認同,像是主角在一事無成時,同學們冷嘲熱諷;當他功成名就時,許多人又都變成他的好朋友。是否一個人一定要用成就地位來肯定自己?主角在獲得諾貝爾獎時,說他是因為”愛”而克服病症的。

但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他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克服幻覺,他的老婆很偉大的一直幫助他,沒有離去的念頭。但是”愛”究竟是如何幫助他克服疾病的?我看不出來。這又牽扯到好萊塢為人所詬病的問題,一定要用愛來克服一切,卻又沒有清楚的表現愛是如何可能去解決問題。或者太天真簡單的以愛來解決一切問題,天真到讓人無法接受。

> -------------------------------------------------------------------------- <

發信人: musicfaye.bbs@ms1.me.nctu.edu.tw (此過氣菲彼過氣),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美麗境界...
發信站: 交大機械 BBS 站 (Mon Oct 14 17:24:44 2002)

:   要全心全意照顧生病的另一半  而且不離不棄真的是很難能可貴

 小說裡寫的比較寫實    他們離過一次婚.
 而且alicia也再婚過   nash則曾有別的女人.並且生了一個小孩

> -------------------------------------------------------------------------- <

發信人: jill.bbs@cia.hinet.net (最討厭踩到"雷"),    看板: movie
標  題: 「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是不一樣的,請勿搞混囉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Sat Mar  5 17:03:10 2005)

部分版友常常把人格分裂說成精神分裂...請勿再弄錯啦!

精神分裂--

完整的人格結構好比是一個完整的魔術方塊,它的運作是整個的、功能一致的。而精神分裂病的人格則像是一個魔 術方塊的各個小方塊散落一地,整個都解體掉了。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障礙病人的人格結構還維持完整、統一,祇是就像魔術方塊有六個面一樣,病人的人格特徵郤是可以轉換的,而且是可以獨立運作的。

【精神分裂】詳文:http://psy.pmf.org.tw/pp10.htm

精神分裂病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一般來說,十五歲到二十歲是最常發病的年齡。它主要的症狀包括思考、知覺、情感、行為等多方面之廣泛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前兆,就如以上小王一開始出現的徵兆,這叫「潛伏期」。

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 (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的刺激)、妄想 (腦海中堅信一個不合理、脫離現實的信念)、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就如同上述小王發病時的表現,這稱之為「活躍期」。許多家屬因為缺乏對精神分裂病的認識,往往錯過了「潛伏期」的警訊,而一但到了「活躍期」時,病人多半已處在嚴重的發病狀態中了。

       由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相當特異且戲劇化,所以早期常被認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時至今日,經過精神醫學的不斷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種,有其腦結構或生物化學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遺傳基礎,可透過適當的藥物來加以治療。若病人與家屬皆能配合醫囑,用心投入治療計畫,病人對疾病與環境的適應能力應能慢慢好轉。

電影:美麗境界 (羅素克洛那部)
【多重人格】
詳文:http://www.socialwork.com.hk/socialwork/theory/06_emotion/mpd.htm

從醫學的觀點而言,多重人格障礙的病人有以下的特點:

一、病人出現的不同的人格可以是不同年齡層或不同性別的,而且每一種人格都可以獨立地與他人相處、或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補充請看回文)

二、這些人格中,有一些人格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些則否;同時,至少有一、二個人格能夠出面統合整個人的行為。

三、不同人格之間的變換過程通常是突然且戲劇化的,但再好的演員恐怕也難模倣得唯妙唯肖,也因此病人常被誤以為在裝病。

四、病人常有失憶症的現象;或者感到時間過得很快,或者不記得曾經做過的事。

五、病人受暗示傾向很高,很容易被催眠,因此在臨床上,常利用這個特點來召喚病人的不同人格。

六、在接受檢查時,除了幾乎找不到什麼異樣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憶症現象,單一次的檢查通常是無法看出病人的異樣,必須有長時間的觀察期才能發覺病人精神狀態上的病症。

七、由國外的文獻得知,有些研究指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在孩童期曾有被虐待的經驗,包括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在內。

八、多重人格障礙通常有的是漫長或一輩子的病程。

九、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為重整病人的整個人格結構,比如讓他們擺脫孩童期被虐待的創傷性經驗的陰影,讓他們學會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對壓力,不要遁入較不成熟的人格特質或行為模式中。這樣的治療過程,通常是充滿艱辛、挫折,需要無止境的包容、關懷與耐心,及高度的心理治療技巧的

小說:24個比利、比利戰爭、第五位莎莉
http://www.wisknow.com/version/institute/c4/02.htm

電影:鬥陣俱樂部、致命ID、最近台灣上映的某部片、驚悚(偽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