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 Shine

發信人: ventelp.bbs@ptt.cc (灰藍色車廂),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問題]有人看過"鋼琴家"這部片子嗎??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Fri Jun  4 20:43:54 2004)

"鋼琴師"Shine    劇情簡介:
此片改編自澳洲著名鋼琴演奏家大衛赫夫考的真人真事,  敘述天賦異稟的的大衛出生在保守的猶太家庭,  自幼即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學習鋼琴,  小小年紀就綻放傲人的演奏才華,  少年的大衛在某次比賽後 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提供獎學金,  不顧父親以斷絕父子關係為要脅 毅然決然離家到倫敦求學,  儘管大衛的表現深獲教授們的賞識,  但與父親決裂所留下的陰霾卻一直揮之不去,  在一場重要的演奏會上 大衛完成了高難度的拉三協奏曲 但精神也隨之崩潰...

回到澳洲後 大衛在偶然的機會裡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在她的協助下重新登台 為他的音樂生涯再創第二春...

這部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大衛精神病發前 和之後,  大衛精神病發前的故事發展有明線和暗線,  明線為被片中音樂人所諭為"世界上最難的曲子"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是大衛的爸爸從大衛小時候就希望他能夠駕馭的曲子,  暗線則是猶太家庭的保守傳統價值觀,  認為家庭是不可拆散的 家中成員是要團結一心的(源自二戰時猶太人遭屠殺),  再加上家中貧困的經濟情況 單純的大衛從小就背負著莫大的壓力

與爸爸決裂赴英求學後 大衛一直非常的用功,  教授對他期望頗高 希望他能夠在演奏會上(算是比賽)表演拉三,  而他也重新扛起父親對他的期望,  拉三是一首很激情的曲子 大衛全心投入

在那個時期 他的心忘我地在音符間遊走 與對父親家庭的愛和矛盾緊緊糾纏,  直到演奏會結束 他的心也因此碎裂了

大衛精神病發後 劇情環繞在大衛單純 天真 無造作地與周圍朋友互動交往的過程,  以及他如何又走出自己的路 不再迷惘 並覓得了他的妻子 同樣也是知己,  一整部片下來 貫徹首尾的就是那份對音樂的熱愛,  只要用心 人生也可以過得既單純又精采,  別違背了自己的真心

沒看過的趕快看呀@@"""!!!傑佛瑞洛許以此片奪下97年奧斯卡影帝

> -------------------------------------------------------------------------- <

發信人: "我十三歲" ,        看板: movies
標  題: Bravo! 鋼琴師 David Helfgott
發信站: Chiu (Sat Mar  1 01:10:39 1997)

剛看完 " 鋼琴師 " 的試映會,  與其說是一個鋼琴師的故事,  不如說是   <<愛的傷害和復原>>.    家庭---人一生中最大的依靠,  但也可能是最大的殺手, 傷害隱於無形. 理由卻正大光明, 如主角的父親掛在嘴邊的 " 我比誰都愛你 ".

一部悲劇性的電影傳達出來的竟是生命的熱情,強軔. 很難不為主角的才華, 瘋癲, 境遇 而感動唏嚧.

配樂原聲帶可以在看完電影後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CD內文的英文解說千萬不可以漏掉, 裡面註明了重要曲目的特殊義意.  例如:  "大黃蜂的飛行"  是促使主角東山再起之作.  而蕭邦的前奏曲"雨滴" 則是他在餐廳表演時最受歡迎的點播曲.  ...諸如此類. 必看不可!

結尾令全場觀眾又一次驚呼的是, 螢幕打出 (正在安排今年十一月邀請 David Helfgott 來台演奏).    我期待的不是他著名的 Rachmaninoff 鋼琴協奏曲No.3  , 而是他這股在人生廢壚中從不放棄, 重新燃燒的精神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

> -------------------------------------------------------------------------- <

發信人: yihshin.bbs@bach.mc.ntu.edu.tw (蠟筆小新),     看板: movies
標  題: 「鋼琴師」觀後感
發信站: 台大醫學院◎楓城杏話◎ (Mon Mar 24 10:56:23 1997)

看完「鋼琴師」, 走出戲院, 耳際縈繞的是優美激昂的古典音樂, 眼前暫留著影片中唯美流暢的畫面; 然而對於劇情似乎有些許困惑不解之處。回到寢室,  抬頭瞥見書架上一本「創傷與復原」, 若有所悟....

這部電影劇情安排乍看之下有若干矛盾之處。例如彼得(父親)對大衛(兒子)究竟是愛是恨, 從他所表現的行為來看, 似乎令人難以捉摸; 彼得總是聲稱他是最愛大衛的人、要大衛參加音樂比賽而且要贏, 但是在大衛有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時, 卻一再阻撓, 甚至不惜以斷絕與大衛的親子關係來作威脅; 彼得常說以大衛的成就為傲, 但在大衛功成名就時, 卻不肯接納回頭的大衛....這似乎不像一般父親對待兒子的方式, 全劇結束仍會讓人留下一絲納悶。

事實上, 彼得與大衛之間並非尋常的父子關係, 而是一種「施虐者」與「受虐者」的關係。年幼時受到戰禍摧殘的影響, 使得彼得一直強調「強者才能生存, 弱者終被淘汰」的觀念, 並且以強者自居, 以弱者看待大衛。彼得以自己小時候花費所有積蓄買的一把小提琴, 被他的父親毀去的故事作為對比, 要讓大衛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感覺父親的寬大仁慈, 並使之成為一道障礙, 令大衛不敢作 "非分之想";  這是一種施虐者常用的方式, 他不但要受虐者聽命行事,  更要受虐者心存感激, 這時施虐者才有真正的滿足。

另一個特點是, 彼得一方面將大衛視為自己的延伸, 另一方面卻又把大衛視如敵人。因此, 當大衛第一次的音樂比賽獲得「最佳勇氣獎」時, 在他眼中或許是大衛的失敗, 但更像是他自身的失敗; 而當大衛真正受到肯定時, 彼得猶如鬥敗的公雞, 不敢接受 "弱者" 勝過 "強者" 的事實。大衛成功也好, 失敗也罷, 對彼得而言都無法滿足, 以致於產生矛盾。

全劇突顯兩股力量, 一是彼得所秉持「強者與弱者」的信念, 一是大衛對此信念的反抗與渴求真父愛的欲望。對外, 父親以兒子的天賦為榮, 因為他可藉此宣告他是強者 (也許與他曾因戰爭而受另一民族欺壓有關, 他要從弱者的身份翻身),  對內, 父親仍以指導者的姿態控制著兒女的一切。而大衛呢﹖為了迎合父親的要求而盡心盡力, 這樣的心理並一直延續到長大、離家、有成就之後, 對大衛而言, 與其說是 "陰影",  倒不如稱之為 "動力",  因為受虐者到最後對施虐者未必是抱著仇恨, 反而會有一種依賴的傾向。

隨著劇情發展, 彼得逐漸發覺自己強者的地位已經動搖, 警覺性高的他不得不採取各種方式阻止, 威逼、懷柔紛紛出籠, 然而大衛終究在無法忍受之餘逃出多年的桎梏。可是, 大衛那種依賴的心理化為尋求父親原諒的動力, 因此決定以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曲」這首世界上最難的曲子 (也是彼得最渴望彈奏的曲子) 來獲得回到父親懷抱的機會。

然而, 大衛忘記一件事, 他所努力的是他父親渴望卻做不到的 (如果彼得本身會彈奏拉赫 No.3,  他也不會厚著臉皮去請求羅老師教導大衛) 。因此, 在大衛成功地彈出拉赫 No.3,  以此做為獻禮請求父親原諒時, 彼得所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挫敗, 因而拒絕了大衛。滿懷希望的大衛遭此打擊, 半生所追尋的目標從此落空, 精神狀態錯亂是可想而知的。

昏倒在鋼琴邊的大衛終究還是在琴鍵中站了起來, 並重拾天才該有的光輝 (片名 Shine 的由來), 彼得由報紙中獲得這個消息, 趕來探視兒子。乍看之下,似有回心轉意的跡象, 如果觀眾有這樣的期待, 顯然會對之後的發展感到失望。事實上彼得仍然不放棄強者的地位, 這從他們父子一見面, 彼得連開罐頭都要顯示自己比大衛優秀一事可以看出; 然而大衛終於做出反抗(對父親侵略式的問話, 不再怯懦地、機械式地回答),  這使得彼得終於認清自己不再是強者而黯然離去。

走出陰影的大衛, 終於有勇氣為自己而活, 找到自己的價值。劇末, 大衛站在彼得的墓碑前, 並沒有悲戚的感覺, 然而他原諒了父親, 也從中獲得原諒。

整體看來, 這部真人真事的電影像是一部悲劇, 尤其是彼得更像個悲劇英雄,  他力圖導演一切, 世事卻無法由他掌控, 想必他的人生是鬱鬱而終的; 大衛久經壓抑, 最後尚且無法獲得父親的接納, 只能由自己解放自己, 雖說他可以活出自己, 卻不免有缺憾。

看完電影, 有許多感觸與心得, 礙於文筆欠佳, 無法表達清楚。平心而論, 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 撇開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不談, 光是其中大衛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那一段的音樂與畫面, 就已值回票價....

> -------------------------------------------------------------------------- <

發信人: Y1984.bbs@bbs.cis.nctu.edu.tw (時間會老,記憶也會變),   看板: movies
標  題: 《鋼琴師(shine):瘋顛下的天真-- 大衛的偽裝》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Mon Aug 18 17:28:25 1997)

不認為藝術是人類最後的救贖,因為用藝術這個字眼會造成意義上的混洧,且範圍過大。

從這部片子裏我們可以看到藝術並不是最後的救贖,而是,在成就藝術的過程中對生活的無私的愛才是人類得以獲救的力量來源。從片中來看:大衛的父親不了解這一點,造成對藝術的偏執(一心想要完成他的音樂夢),對家庭觀念的偏執,於是造成偏差的行為(一直把大衛留在身邊),而大衛因為走入了人群,得到了無所求的愛(跟她結婚女人的愛,非指男女之愛,當然也包括那女人給他的母愛在內)之後才得以繼續發揮他的音樂生命。

我認為大衛後來並沒有瘋,在他重新站起來之後,父親找他離去之後,隔著窗口在心中對父親說:「晚安」這一幕,我們可以看到他並沒有瘋,瘋只是他對反對他的世界的一種偽裝的方式而已,在這種偽裝之下,他才得以擺脫他父親的控制,而他之所以會繼續裝下去的原因是他的父親並沒有在他復出之後就不再限制他,他父親仍然繼續說著他小時候常對大衛說的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愛你…之類的話),為了擺脫他父親,他才這麼做了。

另外我要質疑的是若藝術極致表現必須是以這種神經質的方式出現的話(大衛的瘋子式的天真,他的音樂才會好),那麼我不禁要說:這種藝術不要也罷,假想這個每個人都變成大衛這樣,必須被別人照顧。那種天真是不成熟的,我認為藝術的天真不是那種孩子式的天真,而是經過淨化昇華,是不須別人照顧的天真,藝術應是以一種沒有負擔的方式出現,對人類才是有益的。

喜歡這部片子的劇情安排,因為他的結局並不是那種藝術家從此就大放異彩。大衛一直偽裝下去(因為他也已經習慣了,並且害怕改變這種現況)的結局,是和以往閤家歡喜的模式有所不同的,我認為這是這部片子最有趣的地方。

在人物的形塑上以母親這個角色最具關鍵性,由於母親的靜靜沒有作為,使得大衛無法脫逃父親的控制,也使得大衛是在一個沒有母愛的情況之下長大,所以會使得他是一隻需要被撫摸的溼小貓。

當然這部片子我想最成功的地方應該是音樂吧!真的是很好聽,尤其是發瘋的那一段,讓人既痛又快。

> -------------------------------------------------------------------------- <

發信人: kazutoshi.bbs@ptt.csie.ntu.edu.tw ( 君愛~),      看板: movies
標  題: Re: 嗨..有人看過電影『鋼琴師』嗎?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Tue Jun  8 19:53:52 1999)

:   聽說那個人還活著住在澳洲呢

他當然還活著啊!!他有來台灣表演過呢!!

我看這一部片時,心中是五味雜陳的!我對他父親的強勢和壓迫不能認同,
但卻能諒解!因為那和他的生長環境有關!!  他不能接受一個家庭的破裂,
但他卻沒想過,精神上的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縱使一家住在一起,但絲毫沒半點向心力又有什麼用呢?

除此之外,  片中呈現出主角承受來自父親壓力,  我想看過的人雖然都能知道,
但真正能體會那種壓力的人卻不多! 同樣身為音樂系的一員, 從小一路走來,
也曾有過不能忍受的時候, 幸好在良好溝通下解決, 不然,真的令人無法喘息!

整片讓我感觸最多的竟是最後一幕 ----當他再度完成演出,
再度獲得掌聲,不停的安可聲時, 激動的淚流滿面.............我竟然也哭的
無法克制..站在台上,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是相當可怕的,
雖然在音樂班已經將近13年,  但是要克服那份壓力卻是很難的!!

看到後來我竟開始羨慕他,  單純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單純的享受自己演奏的樂趣,  快樂的,近於放肆的陶醉在未完的人生裡!
雖說他精神上的異常是事實,  但是,他演奏出來的音樂才是最真實,
最自由,最奔放的!  他才真正在享受音樂的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