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 Pecker

作者: seasea.bbs@bbs.ym.edu.tw (sea),     看板: movie
標題: 山腰電影院  10月3日週三晚上6點播出  貝克
時間: 陽明大學神農坡資訊站 (Sun Sep 30 14:44:41 2001)

路邊的小野花

一直忘不了電影中小小貝克的身影,這一個18歲在三明治店工作的小男生,隨手帶著一台小小的相機,把他在生活中許多小小的感動紀錄下來。

無論是自稱看見瑪莉亞顯靈的老祖母、或者是他已然變性卻風情萬千的「姊姊」、還有他在洗衣店工作性感而獨立的女朋友、甚或小至垃圾桶中「做愛做的事」的老鼠…,追隨著貝克的鏡頭,我們見識到了藍領階級尋常生活中的驚奇與美麗。這一種感動是很原初而真切的,就像貝克用傻瓜相機所捕捉到的尋常人生。

貝克的故事總是讓我想到鈴木大拙在「禪與心理分析」中所談到兩種看待藝術的眼光,並為以東西方兩位大詩人的短詩為例。一首是著名的俳句詩人芭蕉的詩:

當我細細看    啊,一朵薺花    開在籬牆邊

另一首則是西方詩人但尼生的詩
牆上的花    我把你從裂縫中拔下…
握在掌中,拿到此處,連根帶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麼,
一切一切,連根帶花    我就能夠知道神是什麼    人是什麼

鈴木大拙在分析這兩首詩時點出這兩種眼光的不同:東方式的沉默而千言萬語,對比著西方式的滔滔雄辯和理性分析;還有東方式的與物同化、情感合一,對比著西方式的情感疏離以及據為己有…(請注意,芭蕉只是安靜地欣賞著花,而但尼生卻要把花摘下,發出天問之語。)

  在我眼中的貝克就像是現代繁華都會中的古詩人芭蕉,他對藝術與的生命的摯愛如此的沉靜、自然與可親,而不幸地,隨著劇情的轉折,貝克被藝術經紀人羅莉所挖掘,在羅莉汲汲營營要把貝克的作品推向藝術商業機制時,背後這一種但尼生式的精神便與貝克芭蕉式的精神產生了嚴重的衝突,也擾亂了貝克的生活與創作。

品味、階級及其虛偽

電影的後半段,我們便看到貝克置身於紐約的人文薈萃以及功利主義中而顯得格格不入。我們看到所謂的「名人」與「大師」不可一世的眼光,趨附流俗的談吐與品味,貝克的天真與土氣反而成了這一些「過度包裝」的都會人短暫的救贖(或者說是麻醉)。

其實在大都會的藝術與生活的品味中我們鮮少看到生命的感動與美麗,反倒瞥見了所謂品味下面所蘊含的階級意識以及階級的壓迫與虛偽。多少居於弱勢階級的年輕創作者往往在這一個過程中,不是被其收編而喪失純真、便是為其所犧牲而沉淪墮落…。難怪一些優秀的藝術創作者總是選擇離藝術與消費的權力核心最遠。

電影中的貝克中就是做了明確的選擇,因為他深愛生活與藝術甚過於其他的附加價值:舉凡名聲、金錢、與權力….。我想,真情真性最為美麗吧!

> -------------------------------------------------------------------------- <

作者: GABRIEL.bbs@bbs.cs.nccu.edu.tw (羚羊妻子),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山腰電影院  10月3日週三晚上6點播出  貝克
時間: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Wed Oct  3 15:08:03 2001)

這真的是一部很有趣的片子喔
不過我想看過的人應該不多,因為它只有出 vcd 並沒有排上院線
透過相機鏡頭映照出所謂城市人的矯蹂造做和小鎮居民的真誠的迥異個性

另外男主角貝克攝影功力真的是一流的,是屬於寫實派風格
如果不論電影,那些照片是真的能打動人心的,有大師級的潛力

貝克有句話說的很好,他小妹妹讓他知道人是要找些事情來耽溺於其中的
虔誠的祖母與聖母馬麗亞塑像,總之這是一部十分清新的小品

> -------------------------------------------------------------------------- <

作者: absinthe@kkcity.com.tw (RandomHeart),       看板: movie
標題: Re: 推薦Pecker
時間: KKCITY (Mon May  6 14:11:48 2002)

> >   為什麼Pecker後來就使用他經紀人送的相機..
> >  用原來的傻瓜相機照不就好了嗎
> 不懂什麼意思?

噢  我的意思是指--他的經紀人不是有送給他一個包裹,(叫快遞or郵務吧)
她經紀人隨即打電話給Pecker問他有沒有收到-那一段啊
之後(從出席紐約xxx博物館的個人影展後   他回到了巴爾的摩,
每個人看到Art(某報)描述巴爾的摩的居民為 culture-challenged
文化受到挑戰的(意指文化水平低),

他爸爸也很生氣報紙因為他與收入為零的收銀機的照片刊出
而評論"巴爾的摩人的貧窮, 而他只是開玩笑的拍了一張照片而已
這種以大都市文化metropolitan centralism去建立一套"主流"的文化觀點
因為Pecker的攝影個展, 而以為拍到了真實(poor reality)

 之後Baltimore的居民都拒絕讓Pecker攝影, 不願被錯誤的解讀,
或隨意的評判   嗯. 彷彿新的伸縮鏡頭的照相機,
'象徵著不受歡迎的特定角度、特定觀點的攝影與評判

影片後在Baltimore(因他拒絕經紀人在紐約惠勒美術館的個展安排,
主張紐約人應到 Baltimore來參觀他的作品. 而這些照片,
就是高級伸縮鏡頭相機所拍出來的  

而當紐約客來到Baltimore看到自己巨幅的相片, 易地而處,  自以為主流的紐約客
在Baltimore的居民眼中也成為文化受到挑戰一群(此為另一個意指, 文化庸俗)
新式的伸縮鏡頭, 好像天殘腳一般, 在戲劇裡頭扮演一個惡魔黨使用的武器

 =而Pecker, 在最後, 好像並沒有換回使用他的傻瓜相機..我很不解
 Pecker的傻瓜相機, 在我的意義裡, 是自然.  是沒有角度的自現

> >  還有他女朋友對他很生氣, 因為Pecker打算正要跟經紀人黑修
> >  在投票的booth裡跟她女朋友講了一堆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舉例..
> >  三言兩語就擺平了~我覺得沒啥睡服力..

> 因為他女友認為兩人的生活不適合,但pecker開啟她的心智,
> 一切平凡的事物從中都可找到藝術。
> 而且她女朋友願意復合,
> 1 應該是考慮他立刻追出來,
> 2 她看到經紀人勾引他的前後
> 3 她兩人已久的感情

> 我個人認為不是因開啟她的藝術心智使然,
> 她女友的確有此潛質,因為她是個有堅持的人。
> 另外也可以解釋做所謂的「藝術」也許只是人為抄作的論點。

> >  倒是我很欣賞他有第三隻手癖好的朋友
> >  因為Pecker毀了他的career之後, 他就到gay bar的舞台上,
> >  跟他complain說自己的事業進行不下去了..倒是蠻ironic的..
> >  大體上, 我喜歡這樣的B級小品

> 劇本並不B級,預算B級倒是真的。
> 這部片的調調很像慾望城市,而且蠻好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