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波灣戰爭的菜鳥大兵實錄
發信站: 摩卡小築 (Tue Feb 14 21:34:34 2006)
鍋蓋頭】JARHEAD╱電影介紹
原著:安東尼史沃福 排行榜暢銷經典作品
導演:山姆曼德斯(美國心玫瑰情)
演員:傑克葛倫霍、彼得塞斯嘉、傑米福克斯、克里斯古柏
正式上映:2月24日(五)晚場起
劇情大綱
1990年夏天,年僅二十歲的第三代軍人安東尼史沃福被派到沙烏地阿拉伯的沙漠,打第一場波灣戰爭。2003年,他根據他的參戰經驗寫出一本暢銷書《鍋蓋頭》。
他將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坦誠幽默的筆觸,娓娓道出一名年輕大兵接受訓練的艱辛過程,以及開戰之前令人感到挫折沮喪的漫長等待。史沃福的著作擠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九週,並被譽為「經典作品…這是關於1991年波灣戰爭震撼人心的回憶錄,也將成為關於從軍生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部著作真實描述了數百萬青年士兵共同的經驗。」
他描述的波灣戰爭和各大報紙或電視新聞報導的完全不同。故事描述一群粗魯好色,全身髒兮兮的菜鳥大兵,因為戰爭隨時可能展開感到興奮害怕,同時有因為戰爭可能不會發生感到挫折沮喪。這群年輕人突然被派到地形險惡的沙漠地帶,開戰之前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拿防毒面罩當美式足球來打發時間和發洩精力,或是等待來自家鄉的信件和黃色刊物,或是賭毒蠍大戰,或是在遠離家園過的耶誕節喝得爛醉。
這群美國大兵彼此看不順眼,對政治局勢不甚瞭解,也不確定他們能得到他們當兵想得到的好處。但是他們在這地獄般的生活中,也激發了他們願意為對方犧牲性命的同袍情誼,也是這些被戲稱為鍋蓋頭的菜鳥大兵發誓永遠信守的承諾....
關於本片
這本備受好評的暢銷書籍,敘述1990年代初期的陸戰隊員生活,在許多方面都深受讚譽,他坦誠不諱地用不恭的言詞敘述自己身處的世界──從第三代士兵(史沃福的母親受孕於1969年,當時他的父親正值越戰的休假期間)的第一人稱觀點來口述周遭的戰況。
取代典型士兵形象的是一群年輕募兵,穿戴汗濕的沙漠裝備,熱愛搖滾音樂,愛看色情照片,嗜殺的慾望日益高張、卻又未能滿足。
在接受了狙擊殺人的訓練之後,被派駐到荒涼、不宜人居的沙漠裡,士兵們因為內心衝動難耐而產生內鬥(因為看不到敵軍,而且眼看著愈來愈不可能與敵軍交戰),在行為上放浪形骸,對長官不尊重,進而藐視他們被派來解救的平民…這一切的陳述都是出自於一個士兵的口中,他在入伍之前喜歡卡繆,更勝於陸戰隊的艱苦生活。
史沃福說:"如果要我敘述波灣戰爭的故事,我要說的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在 1988 年十二月加入陸戰隊的時候,我才十八歲。有些年輕人很嚮往陸戰隊的生活,而我在成為步兵之後,看到一群人扛著更好的步槍和更棒的裝備,我後來才得知他們是狙擊手,頓時他們身上蒙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史沃福在因緣際會之下,得以從步兵升格而為精英STA(監視與目標追蹤小組)排的偵察狙擊兵,他說:「步兵可以發射一萬五千枚子彈,每擊不中卻能掙扎以求生,而狙擊兵卻要為一槍命中而死──我就像上了癮一樣。」
不過,這位年輕的狙擊兵和他排上的同袍,在獲派之後才發現自己面臨的,是和自身的期望全然不同的經驗,他說:「我所受的訓練是叢林戰,或是對付從東邊發動攻擊的共黨敵軍;這是我們受訓的重點,不料我們突然陷入沙漠中…根本連沙漠的偽裝都沒有,沒人準備好在沙漠中打這種仗,遇到了就不得不面對。」
導演山姆曼德斯覺得這種茫然失措的經驗,是讓史沃福的親身經驗談和其他戰爭故事截然不同之處;導演抓到了部隊身陷沙漠的諷刺意味,他解釋道:「雖然這部電影是以沙漠風暴為背景,但是矛頭卻指向了現代。
早在傑克葛倫霍出生之前,我們就在處理中東的問題了,其實我們斷斷續續地在沙漠裡待了很久,當時和現在的情況有很多相似處,比如在 1991 年,他們和謎樣人物海珊交戰──他是出了名的會誇大自己的武器和軍隊,而到了 2004 年,他在大規模破壞和核子武器方面的虛張聲勢還是死性不改;
雖然當時和現在是天壤地別,可是也極其相似,依舊是在灰色地帶中,強要分出黑與白。這部電影想超脫非黑即白的境界,引導你走出現代戰事的複雜性,用非審判性的態度,探討人類為何總是想參與戰爭。」
史沃福的敘述(還有布洛以爾斯的劇本)最醒目的特質,是不但呈現出沙漠地面戰事的怪異現實,還表達出同排的士兵在每件事的觀點上竟如此大相逕庭。不過,刻意沒有清楚說明的是當時情況的政治局勢,只有透過庫格(他在偵察狙擊兵當中,是一個語無保留的理論家)的三言兩語帶過,他說他們之所以上沙漠前線,純粹是為了保護石油巨頭的投資而已。
多數人都沒想到政治情勢,只是想上陣殺敵,宣稱「其他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他們是帶著武器去執行任務的一群人。布洛以爾斯提到了人類與殺人機器之間的關係:「我剛從越南回來的時候,好想念我的武器,帶著步槍就能感覺到一股原始的息息相關,就好像牛仔騎著他的馬一樣:牛仔下了馬以後,還是雙腿開開地走路,因為他已經和馬合而為一,就好像你和你的步槍一樣。
如同史沃福的敘述和布洛以爾斯的回應,戰時的士兵所經驗的,是超乎現代平民所能理解的領域──士兵所做的每件事都殘酷累人得讓人激動亢奮,從軍事訓練和演習到實際作戰,都一樣地單調刻板。
對他們而言,欣賞【現代啟示錄】、【殺戮戰場】和【金甲部隊】等現代經典電影,就像是一種春藥,讓他們更渴望上陣殺敵,發揮他們磨練已久的戰鬥技巧。這些主題再加上史沃福在炙熱沙漠中成長的故事,成了改編電影最佳的題材...(UIP環球影業提供)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7353/
> -------------------------------------------------------------------------- <
發信人: cinerama@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Jarhead〈鍋蓋頭〉 / Final Destination 3
發信站: KKCITY (Sat Feb 25 02:00:38 2006)
Jarhead〈鍋蓋頭〉 - 報告班長美國版
首先是 Jarhead,為什麼說是報告班長美國版?並非〈鍋蓋頭〉屬於搞笑片,而是整體看來,像是一部軍旅電影,多過於預期中的反戰電影。
近年來的戰爭片不勝枚舉,往往到頭來皆有反戰意識的出現,例如 Three Kings〈奪寶大作戰〉以及 Lord Of War〈軍火之王〉(本片與這兩部片的調性極為類似)。
而拍攝過〈美國心玫瑰情〉一舉成名的英國導演Sam Mendes,他的特色就是運用他外國的眼光去看美國本土的現象,〈美國心玫瑰情〉便是以犀利的角度觀察美國傳統家庭,而〈鍋蓋頭〉則是美國的軍隊。
而 Sam Mendes 往往不贅加過多個人觀點,純粹給予客觀的態度,以致於〈鍋蓋頭〉幾乎就是「敘述」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新兵入伍到參與波灣戰爭的來龍去脈,要看主觀的評論少之又少,這樣的處理並非不妥,可是相較下叫難以予人深刻印象,而且論對白精彩程度,也稍遜〈軍火之王〉一截。
--
我的部落格(音樂,電影):
http://blog.sina.com.tw/cinerama/
> -------------------------------------------------------------------------- <
發信人: zarathustra@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鍋蓋頭/Jarhead》:想射精卻無處射精的苦悶
發信站: KKCITY (Mon Mar 6 03:16:34 2006)
將《Jarhead》輕易歸納在所謂的「反戰」電影的論調框架內解讀,這樣的結論容易理解,卻些許草率籠統、似是而非.仔細審視全片故事背景與情節安排和人物內心成長機轉之後,我更樂意宣稱導演 Sam Mendes 的《 Jarhead 》表現出針對「戰爭本質」「軍人使命」以及個人自由、政治理念相對「國家機器」威權權力政策正當性的納悶、質疑、反思、與詰問.
《Jarhead》被貼上反戰的標籤是可以想像,然而,它的方法絕非影史上習見的大肆批判或對時代環境進行遣悲懷的訴苦-時空倥傯總強壓於個體生存自主.《Jarhead》聚焦觀照個體角色的命運.藉主觀角度第一人稱的在場觀察,透過主角Anthony Swofford之眼展開故事,隨著故事發展,完整表現出個人對戰爭、軍隊的正義性的自我交錯辯論與內心澎湃激盪.
得力於《Jarhead》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背景,方能有如此寫真、觀察細微且渲染力強烈的「在場經驗」.當觀眾身歷其境地融入劇情與被再現的現場,等同重返那個荒謬的現場.
所謂荒謬,經過許多壓抑、挫折、抽離之後才會無奈地了悟於心的無可奈何而屈服其中.Anthony Swofford 這位在戰場上不起眼的小角色,在昔日吹捧美國軍威、強化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居多的電影史上(例子我不必多舉,觀眾自然可以直觀回想起諸多名片),不容有其思想、行為不純粹的成分或顛覆的言論,每個軍人的向心力與榮譽感總是塑造地多麼堅固似鐵,生死不懼.
《Jarhead》的Anthony Swofford 卻活生生地嘲弄著盲目的愛國主義,以其低微卻普羅的角度揭穿政治教育電影所建構的神話.這種反英雄、反政令宣傳的言論,對經歷過軍旅生涯的人來說,相信容易會心一笑的認同.
尤其影片當中許多虛無、荒謬、百無聊賴的片段,經過名導演Sam Mendes的手法運用,使得《Jarhead》的諷刺基調神似Stanley Kubrick的《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與《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劇情中處處能夠發現雷同的戲謔、荒謬、大快人心又很成熟的刻意惡搞.
個人最欣賞一段由電視台記者分別採訪美國大兵們時的剪接.戲中戲,看見每個個體面對媒體時的反應:有被教育安分守己的制式回答,有忘我的狂舞興奮,有想念著家人,也有人乾脆沉默抗議,絕的是Anthony Swofford竟直言他根本是逼不得已來當兵的,後悔極了,也害怕極了,完全打破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傳統印象.
此段神來一筆,Sam Mendes 左右開工,既愚弄美國媒體長期再現的神話化能力,又透過媒體還原真相與言論自由.經過電影剪接,豐富影像故事的層次與框架,也放大藏在部隊政治教育底下被壓抑的真實言論.這又讓我想到Michael Moore《Fahrenheit 9/11 (2004)》曾出現過類似的言論與剪接手法.
荒謬在《Jarhead》裡頭導致角色們「想射精卻無法射精」.軍隊被派往前線,煞有其事、大張旗鼓的訓練,幹部口沫橫飛說的生動,草木皆兵的肅殺氣氛營造的風雨欲來似的.被好萊塢戰爭電影豢養的嗜血,又被精采預告片剪輯誤導的觀眾期待一場正面交鋒,卻久候不至,連駱駝商隊都能讓觀眾緊張又興奮起來,多麼可笑.
信念崩潰於真實與想像的落差之間,窮極無聊的荒漠漫渡正動搖著人心.角色想開槍,觀眾也期待第一發震耳欲聾的槍響,這種憋,這種悶,使得電影內的角色再一次反英雄形象地,既可笑又可愛的透過不停的手淫、荒誕不羈的舉止、瘋狂的行為來代替射精的高潮,開槍的慾望,這種宣洩的慾望隱忍到最後,逼迫人物狂暴.
於是,觀眾目睹 Troy苦苦哀求上級讓他偷偷開一槍,不得允許之後竟崩潰痛苦哀嚎;也目睹戰爭嘎然而止的幾乎令人錯愕時,由 Troy 與 Anthony Swofford 所引領的對空鳴槍,每個人朝不見蹤影的目標、想像手淫,眾人的狂歡,集體衰亡的哀嚎,對美國軍隊形象、美伊戰爭的正義性是一次最諷刺的嘲笑.
《Jarhead》的影像有Sam Mendes昔日作品如《American Beauty(1999)》、《Road to Perdition(2002)》等的簡潔軌跡.手法乾淨俐落、洗鍊純熟地將輕鬆詼諧與沉悶鬱卒的基調融合的完美無缺.用色上,通過彷彿沙漠塵灰迷濛的大地色調,營造一種渾濁沉悶窒息感.運鏡活撥富含寓意,不時的第一人稱主觀強化的認同感與現場性,防毒面具內的主觀鏡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苦中作樂.
構圖表現出大師功力的洗鍊:如Anthony Swofford大便時與遭燒夷彈殺害的屍體共置,腳步踏過的焦土翻出白色的砂礫,不由紛說,經過影像的力量就簡潔地表現出戰爭的無情與可怖,生命如芻狗.當油田被焚,天空驟然下起油雨,Anthony Swofford一句『地球在流血』傳神寫意又透露出無奈的指控,又多麼真情流露,觸動人心.
除此之外,音樂部分更令我激賞,無論是Bob Marley的dont worry,be happy或the doors 的break on through既諷刺又隱喻,明白典故之人更能擴大對本片的認同與佩服,尤其後者將框架連結到Francis Ford Coppola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可謂是對經典的尊崇但無疑又是極具諷刺的引用.
但最讓我感動的一段配樂是引用 Nirvana 這個「唱出九十年代年輕人苦悶心聲的樂團」一曲Something In The Way 表達 Anthony Swofford 遭兵變後的打擊加上長期陷於瀚漠不得動彈的無助嘔吐反胃感,多麼貼切又令人唏噓.光是以上三首的舉例,不難發現 Sam Mendes 與其配樂指導對於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更不提《Jarhead》內援引或提及的許多美國經典名片片名或台詞對白了.
最後提到飾演Anthony Swofford的Jake Gyllenhaal,台灣觀眾在《 Jarhead》之前相信是透過《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認識他多過於《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畢竟前者可是橫掃世界影壇的經典作品.
去年2005可是Jake豐收的一年,除了《Jarhead》與《 Brokeback Mountain》外,台灣應當不可能上映卻有機會直接發行DVD版本的《Proof》中,他所飾演的HAL那股脫俗的大學生清新氣息頗得觀眾緣,演技優異沒話說,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去找來看看.否則,Tzara更強烈建議各位去找《Donnie Darko (2001)》,這部在台灣鮮少人知的國外另類經典,看看不一樣的年輕Jake Gyllenhaal吧.
> -------------------------------------------------------------------------- <
發信人: DCHC@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Jarhead
發信站: KKCITY (Thu Feb 23 04:09:06 2006)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反戰片,美國影評人更把這部影片與《金甲部隊》及《越戰獵鹿人》相提並論。
本片改編自Anthony Swofford所著《Jarhead: A Marine's Chronicle Of The Gulf War And Other Battles》,編劇也加了原著中沒有的成分。
但看完整部片卻覺得本片不如《Why We Fight》、《Fahrenheit 911》或《Syriana》這麼明顯地批判美國政客與外交政策,導演對重要議題僅僅點到為止,甚至劇中男主角的同袍在說明美國與伊拉克戰前的友好關係時,被其他人以一句「他媽的政治」反駁而沉默。
固然各種減損士氣的言論不能存於軍隊,而成為軍隊的一員也必須放棄身為美國公民所擁有的言論自由。這就是軍隊的特質:士兵沒有獨立思考的權利。
或許導演不想帶入過多主觀意識以免得罪美國部份支持這場戰爭的人民,以致本片從頭到尾並沒有清楚的主題,而只是描述一位年輕的美國陸戰隊員從新訓到上戰場後的全部經歷。
所以本片說的是一位士兵在戰爭前後的心理變化,從一個開戰前迫不及待想殺死敵人,連看戰爭電影都會幻想渴望而激動地高喊萬歲的天真菜鳥,到進入戰場後看見現實真相而瀕臨精神崩潰的STA 精英。這些戰爭的真相,並非坐在電視機前看美軍提供的軍事影像的平民百姓所能了解。
而沒有明確攻擊目標的茫然,等待出擊的沉悶與痛苦,發現女友或老婆出軌時的憤怒,看到伊拉克平民被燒夷彈焚燒成焦屍的愧疚,在黑夜中看著油田竄出熊熊烈火而下著原油雨,發現自己不過是戰場上的棋子,只能在這個煉獄中苟活並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們為何而戰?」男主角直到戰爭結束時都不曾向敵人開槍,所以只能向天空開火發洩心中不滿。看到士兵們因為發洩而開槍的畫面,我突然想到中東人民拿著 AK47 向天空射擊表示抗議的新聞畫面,頓時覺得美軍士兵與中東暴民沒有兩樣,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只是除了劇中男主角不想從軍而被迫從軍,其他同袍有加入軍隊的理由,而士官更是熱愛陸戰隊。
所以誰是戰爭受害者?或許只有當最後回到故鄉,看著闖入巴士的老兵對這群光榮返鄉的軍人高喊對國家的忠誠時,才會發現參戰的荒謬與身為士兵的無奈與瘋狂。而受過戰爭洗禮的士兵,將永遠活在戰爭中。
「當公民必須保護家園時拿起武器上陣殺敵,當戰爭結束時回家種田。」時至今日,這個古老的羅馬戰爭學理想永遠不可能重現。
XXXX
> -------------------------------------------------------------------------- <
發信人: lifefair@kkcity.com.tw (曾經愛你永遠愛你) , 看板: movie
標 題: 2/24 本週新片 影評觀影指南
發信站: KKCITY (Fri Feb 24 01:16:04 2006)
《鍋蓋頭》 Jarhead IMDB 7.3,爛番茄 59%
http://www.uip.com.tw/jarhead/
貧窮男 4
[優] 將美國大兵的訓練以及在中東戰場的荒謬,描述得頗為令人玩味,略帶自述的風格,呈現出戰爭下的人生百態與戰爭的愚蠢
[缺] 沒特別的
> -------------------------------------------------------------------------- <
發信人: firewalker.bbs@bbs.cs.nccu.edu.tw (火行者),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可以請問一下一首歌
發信站: 貓空行館 (Thu Mar 2 00:40:48 2006)
> 請問有人知道鍋蓋頭 預告片裡面的音樂是哪一手?
"Don't Worry, Be Happy" - Bobby McFerrin
"Get It On" - T.Rex
"Jesus Walks" - Kanye West
有三支預告,用上面這三首,自己碰碰運氣吧 courtesy of soundtrack.net
firewalker
--
【火行者的影評小站】 http://members.lycos.co.uk/firewalker/
電影的 心得/感想/評論 附設討論區 歡迎投稿任何電影相關文章
> -------------------------------------------------------------------------- <
作者: Stormy.bbs@whshs.twbbs.org (Illusionist) 看板: movie
標題: 鍋蓋頭:戰場詩意的消解
時間: Sat Feb 18 17:42:17 2006
近年的戰爭電影都多少摻入了詩化的風格,其中又以【紅色警戒】為當中極致,全片以大量的記憶、夢囈、隨想與辯證組構成極富文學性的記敘詩篇,而寫實色彩似乎較重的【搶救雷恩大兵】、【勇士們】、【黑鷹計畫】或影集【諾曼第大空降】等,也有著各自的詩意語言,或許來自角色的情感抒發,或許引自我們對特定歷史年代的既定情結,在如此背景下,【鍋蓋頭】的淡然平實反而顯得極為特異。
《鍋蓋頭》原作者為軍人世家第三代,參加波斯灣戰爭時才二十歲出頭,不但入伍過程與志願理想無關,波斯灣戰爭也不同於二戰、越戰或索馬利亞戰事,是場去除石油利益奪取後毫無想像空間的戰役,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回憶錄與電影作品,與前述作品最大的不同,無疑是戰場美感的消解,戰事文本冠有的浪漫情感—生死的思索、親情的想望、敵我的隔閡—在此幾乎沒有存在的空間。
這群參戰的年輕人根本無緣進入真正的戰場,他們的所在,是戰場邊緣的營地;他們有的,是永無止境的軍事訓練、無趣寥賴,思緒在僵化的環境裡逐漸地停頓,對話無可避免地空洞淺薄無趣—當過兵的多少體會過那種情境—直到終於能上戰場的前夕,幾乎沒人在乎戰爭的目的與前提,重點是想見血、想殺人,偶而有人提起戰爭的情境脈絡、海珊政權的力量來源,旁人只會叫他閉嘴、說他的話是狗屎,可能吧,這會兒可能大家腦袋裡裝的都只能是狗屎。
射擊、清槍、打手槍、喝水、撒尿,然後重複。如果你仔細看,你或許會發現,史沃福的眼神隨著參戰的時間而改變。他眼神裡唯一的光芒,出現在剛學會狙擊技巧的那段期間,那時的他,相信自己的才能,血液在體內竄流沸騰,他想要殺人,想看敵人的血噴在背景的牆上。
然而到了所謂的戰場,唯一讓他發揮作用的,是彆腳的阿拉伯語,他們操練,他們打橄欖球,他們看著同袍妻子跟鄰居互幹的錄影帶,他們在帳棚裡喝著偷買的啤酒賣命地狂歡,結果造成了這場戰役裡他們親眼所見的第三大爆破場面,最壯麗的火焰甚至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伊拉克軍方燃毀的油田,將黑暗的沙漠夜空染紅,有如地獄。
我熱愛我的工作,還有誰能親眼看到這般地獄呢?天知道史基斯這番話有幾分真心,至少以史沃福的觀點來說,這場趟旅程就是難以言喻的地獄,二十好幾的小伙子活在廣大的封閉空間裡,只能靠女友的照片虛擬的打砲,每天要聽許多人以齷齪的口氣描述自己馬子被人上的情節,久而久之,自己也開始期待所有人的馬子被其他人上。
而生活裡唯一的驚喜是對遠道來的記者露屁股,或者在屌上掛著聖誕帽扮演脫衣舞孃—想花錢買還買不到,悶到爆—換來的結果是降級處分與清掃糞堆,糞堆裡蒼蠅叢生、惡臭燻人,這就是史沃福的軍旅生活,沈悶的糞堆。
話說回來,這到底是場怎樣的戰爭?如果你身在其中,每天只能清槍、巡邏、打手槍和打屁,天知道你哪來的腦子可以去在乎。五十天過去了,一百天過去了,你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油田附近淋著黑雨、踩著乾掉的屍首,不小心還會被自己的空軍弟兄炸死,再加上眼見弟兄腦袋出問題開始蒐集焦屍,不管你原本相信什麼,恐怕都要連消帶打地消逝無蹤。
後來,無論男人做什麼,他都記得拿著槍的感覺,史沃福說著。這不像是自傲,比較像是被折磨後的殘餘哀痛。他在戰爭裡唯一一次的忘情開火,就是戰爭結束後的掃射天空,他大概忘不了他友人在長官前的崩潰,那將自己的一切賭在槍殺敵人之後的無助失落,到底為什麼成為陸戰隊,到底為什麼參與這場戰爭,通通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們想殺人,卻沒有人可以殺,榮耀、啟發、頓悟、反省,什麼都沒有,只有在無數個地獄般的夜晚裡悄悄流洩失去的時間而已,聽起來像不像你記憶中的軍旅生涯呢?除了真正的戰場邊緣之外。
所以這真的是一部毫無詩意可言的作品,至少山姆曼德斯很努力地把他慣有的詩意節奏給去除了,前段的記憶片段算是全片唯一較炫麗的技巧賣弄,之後的所有敘事都是極為簡單的紀實拼貼,搭配史沃福無力化的自言自語,那是你在營房上下鋪黑暗床位裡盡力儆醒卻又無能為力之後才有的呢喃,渴望著思索卻又無事可想的無奈,這讓本片沒有其他戰爭電影擁有的力量與野心,卻又異常地貼近著我們經歷過的軍旅生活。
畢竟我們離殘酷的戰事太遙遠,我們有的、或即將有的,大多是冗長難耐的軍旅歲月,這些「鍋蓋頭」們雖然面對著比我們更嚴酷的訓練與更苦悶的環境,但他們的心境、語彙、思緒卻更接近我們對軍營生活的印象,至少比【報告班長】接近多了。
所以,如果有人覺得這部電影窮極無聊,我也可以理解,甚至某種程度我也這麼覺得,戰爭從來就沒有浪漫過,軍旅生活也的確不那麼高潮迭起,跟本片比起來,幾乎九成的戰爭片都在努力地灑狗血了,相對來說,本片也因此缺乏著足以震撼人心的情節與敘述,除了那段沒有盡頭的、安全但平緩如地獄的歲月。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