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背山》網友討論-1

發信人: henwen@kkcity.com.tw (踏雪尋梅浪跡萬仞山),     看板: movie
標  題: 斷背山觀後感(有雷..)
發信站: KKCITY (Fri Jan 13 13:38:36 2006)

其實..我也不知道寫這篇好不好    因為    大部分的人應該是沒有看過得
我在美國已看完了   不過由於是聽英文的   所以有些也許不盡正確
....
斷背山   是一部同性戀的電影...他帶給我做大的衝擊是
其實美國是很保守的    很多地方...是不可以接受同性戀
因為同性戀...主角失去了工作    因為同性戀...主角失去了家人
因為同性戀...主角最後居然被打死在路邊

基本上...這是一部好電影    以下為大意  
希斯是一位牧場的幫手...  傑克是一位texas牛仔
他們因緣際會來到斷背山幫一家小公司主人牧羊    因為彼此的相知與相惜  
他們很快得就陷入熱戀   但是她們的戀情被農場主人發現

之後工作結束    希斯回家去結婚    傑克去參加德州牛仔大會
傑克也在大會上認識了他的老婆    過了四年    希斯有了兩個女兒...
傑克也有了一個男孩    傑克因為想念希斯    便開車去找他
隨後他們的戀情被希斯老婆發現

又因希斯老婆跟希斯時常吵架    牠們便離婚了  
雖然希斯之後也認識新的女孩子    不過都因為不能忘記傑克而終告分手
亦雖然沒有任何伴侶在身旁    希斯仍不能常常跟傑克在一起
這讓傑克十分不能接受    就在最後一次的分離後
希斯收到了被退回的明信片    裡面說收件人傑克已經死了

希斯打電話給傑克妻子    得知傑克出車禍... 而事實上    傑克是被人拖到路旁
打死的    就如同希斯小時後    看到同性戀被人打死在路邊一樣

最後    傑克妻子告訴希斯    傑克死前說他這一聲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斷背山
可惜...妻子說他不知道斷背山在哪    希斯告訴她..說他知道..

然後    希斯便拜訪傑克的家人(爸爸跟媽媽)  希望帶走傑克骨灰回到斷背山
傑克家人不肯    但是還是讓希絲帶走傑克的一樣遺物
希斯從衣櫃中找出兩件掛在一起的襯衫    這兩件襯衫一件是傑克一件是希斯的
是他們在斷背山牧羊時    最後穿著的

最後    希斯便小心的把這兩件襯衫連同斷背山的明信片
一起掛在他的衣櫥裡    有些話..不能說    有些愛..在心中...

> -------------------------------------------------------------------------- <

發信人: fish66@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斷背山  電影觀後
發信站: KKCITY (Tue Jan 17 23:23:02 2006)

關於心情;
昨晚走出微風國賓    今午又將斷背山小說讀了一遍

很想對李安致敬  身為異性戀的他為同志所做的也許超過許多同志名人如蔡康永
他不斷將弱勢的同志拉到主流媒體前  為同志發聲  給予將心比心的疼惜
並且從不以同志慣見的或激烈或誇張或矯情或標新立異的方式吸引注視
總是溫暖  不企圖批評任何一方地陳述他所閱讀到的人間現象
這回電影在主流媒體大放異彩  我們的好日子應該又向前邁進一小步了吧

關於劇情;

相較原著,電影顯然加重了恩尼斯妻子以及其離婚後相遇的酒吧女侍兩人的戲份,
似乎要讓異性戀觀眾有更多的參與感,讓本部電影不只是一部同志電影,
而是一部陷落於時代環境的愛情,所以,

當艾瑪撞見先生與男人接吻後的好幾次表情特寫  心情起伏
當恩尼斯見到女侍有了新歡  對她說  也許是我不夠風趣吧
而女侍哭著回答  讓女人陷入愛情的不是男人的風趣

這些點滴 原著沒有太強調    但都讓電影觀眾心有戚戚焉
看到一部關於一對同志戀人以及他們的家人 他們的戀人 的時代故事
一部男同志的愛情故事    格局被李安拉到一種普世的感受與價值

也許    將男男床戲減到最低也是為了邀請保守人士來進入這個世界
而我只有一點納悶    原著裡 傑克被父親狂揍時瞥見父親有包皮的這一段
在書中顯然是主角內心成長的一大轉折   為何 電影完全不提呢?

> -------------------------------------------------------------------------- <

作者: StevenRyu@kkcity.com.tw (::渴~ DeSirE ~望::)      看板: P-takito
標題: 慾嬌龍的《斷背山》
時間: Sat Jan 21 04:17:46 2006

    在《斷背山》裡我看見了「壓抑」,而這正是我認為導演李安這次處理得淋漓盡致的地方。

    此片在一開始就用著緩慢的步調拉景,一拉便是20年,讓我感覺恍如看了一步三小時的長片。李安的東西有著一貫的慢調,年少輕狂時觀賞過不少,但總令人按耐不住。這部片的成功元素很多,即使頗受好評也得了金球,仍希望親自看看這些元素。

    劇本/原著

    由於沒看過原著,無法分辨設定是來自於哪裡。本片中有許多關於時代的設定,可以說是原著及電影成功的必要元素。兩個男人的感情開始於1963年,那時尚未發生石牆事件,美國的同志還是處於不可見的狀態,沒有網路、大量雜誌、彩色電視。兩個男人勢必以封閉的方式發展戀情。

    從劇中的角色打扮、背景布置,工作由人工開始機械化,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時代變化,也同時襯托出主角感情的凝滯感。機械化暗示牛仔的沒落,牛仔的沒落暗示兩人的命運必定改變。

    演出者/主角

    兩位主角的演技個人十分欣賞,寡言、剛直等鄉野性格一開始就表現得令人印象深刻:高興也打架、不高興也打架-還記得曾經年少未馴的自己曾經歷的階段。不過在那個環境下,兩位一直保持著這樣的人格結構,像是談著一場永不衰變的愛。

    其中 Jack 年輕的時候很帥,像個美男子,眼神總是猶疑不定,似乎是在試探著其他同類的存在。這樣的一雙眼睛,剛好也詮釋了Jack的角色-渴望愛也渴望被愛、在飄盪中尋找安定-即使飄到墨西哥找男妓,始終還是無法忘記斷背山。

    另一個角色 Ennis則是越老相越有味道,他的雙眼像是一對寶石,散發著堅定而燦爛的光。這雙眼睛也成功傳達 Ennis的性格-以不變應萬變,工作、家庭、婚姻、愛,看似別無所求,其實要的就是最簡單的。兩次在Jack懷中因即將分離而又哭又怒的戲,是以往很少見的同志角色有的-以往同志劇容易將角色塑造為「過度能忍」的程度,要不是不掉淚,不然就是哭得死去活來,少了剛柔並濟的感覺。

    有一場 Ennis難過到在路邊哽噎到嘔吐的安排,也是夠寫實了。

    壓抑/主題

    我在這部片看到的主題是壓抑的情感。當然這會是諸多愛情片會做的安排,如果感情得來太易,就少了價值感,不易引起共鳴。可以壓抑的原因很多,同志愛是其中一種,要如何才能讓這種壓抑,讓觀眾讀到?導演在這裡採用單純化的方式,跟片中環境背景、時代背景造成符合的調性-如同《美國天使》《石牆》等劇,採用強烈的色調、尖銳的議題、大量的歧視來配合大都市的背景。

    《斷背山》裡面絕對有提到歧視,不然兩位主角也不會愛得這麼辛苦。不過,從頭到尾,只有在第二天出現「You know I am not queer.」這一句有提到同性戀,之後再也沒有。用演的來呈現-一對同志慘死的口述、旁人有意無意的諷刺-這使得歧視用更確切的方式表現出來,它的確本來就是無聲的。被歧視的主體(同性戀)不能被討論,歧視就埋藏在更深的地方。

    這些靜默,使得沒有出現太多同志片具有的衝突:沒有出櫃、沒有暴動、沒有遊行、沒有AIDS、沒有政治鬥爭、沒有社會運動。只是兩個人彼此結了婚,各奔東西後,又再重逢。就跟看家庭劇一樣,觀眾不需掙扎就可以接受整部戲。

    整部劇不斷重複類似的意象:見面、分離、又見面、又分離。每一次見面,兩人都略有改變。每一次分離,兩人就不免靜默。每一次靜默,就強化一次壓抑的情緒,觀眾也可同時接收到這樣的情感。這便是我在本片中看到最強烈,也處理得最好的情緒了。
--
剛看完就寫,有點消化不良。看官們請多包涵 ~"~

> -------------------------------------------------------------------------- <

作者: Stormy.bbs@whshs.twbbs.org (Illusionist)        看板: movie
標題: 斷背山:繚繞沈鬱的偷情野營
時間: Sun Jan 22 22:09:26 2006

我忍不住想起凱薩琳死去的山洞,被沙漠包圍的情愛,眼前只有一片荒蕪,連哀悼的飛翔都難逃宿命地墜身於灼烈的火焰。

冷清蒼涼的大漠星空下,凱薩琳與艾莫西的情愫在悄悄燃起,隨後在時代的巨流中囚困飄晃,那段被摯友、國家與時代同聲詛咒的愛情,萌芽於沙漠,沈墜於沙漠,沙漠裡,埋藏著他們愛情的所有音符。

就像永遠佇立於地表,沈靜蒼鬱的斷背山。

那是傑克與艾尼斯長年的避風港,好像青梅竹馬攜手重回關閉母校的蒼綠操場,擁抱交纏於山林雲野的天寬地廣,卻難掩天地之大而無處容我的濃烈惆悵。

然而剛出戲院的當頭,不斷重現我眼前的,不是傑克與艾尼斯的生澀擁吻,不是艾瑪與蘿琳的哀怨眼光,而是斷背山營帳前的溫暖柴火。

被嫌棄的罐頭豆子,在火焰之上顯得如此溫潤美味,或許不比現射現殺的碳烤鹿肉,然而冒氣滾燙的湯汁卻是傑克與艾尼斯肢體交愛之外所困乏的溫暖,就像熱戀情侶甘心就著粗糙湯食連夜纏交於廉價的汽車旅館,不是【失樂園】那叛逃於文化蛛網的精緻不倫,而是男人率直地解脫壓抑的樸實天真。

那隸屬於自然力的純粹之愛。

男人為征戰而立,女人為傾聽而生,這般的粗略敘述,在六零年代卻是正確無誤,於是傳統牛仔堅毅陽剛的鐵漢柔情,在此凝化為男人摻雜暴力與情意的交媾。

做為異男,我無法自在地面對傑克與艾尼斯的熱烈交合,但是我喜歡他們在溪水邊半裸的蠻力嬉戲,肩頸控制的姿態,希羅式摔角的基本體勢,千年前追求身心協調的肉體質性,如今成為初生野獸般的美麗嬉戲,回想所有銀幕裡外的粗野交歡,那終究是尋常男女的野蠻遊戲,是人類對野生動物的粗略模擬,不像這兩位山野中的男子,化身為嘻笑的熊,褪去人常的身份在林間探詢甘醇的真我。

那樣純粹的愉悅,比汽車旅館裡久違的相擁、或山邊突發的怨悔相爭更令我感動,那甘美到近乎清新的生命呼吸,讓我幾乎把艾瑪與蘿琳的憤怒淒苦都一起忘記。

奇妙的是,在黑暗戲院裡無法讓我動心的微小細節,竟然於數天之後在我心裡微微發酵,這本翻閱後依舊與我無緣的翻譯小說,在李安赴美至今終於完滿成熟的眼界下,成為一幅裊裊繚繞的音樂風情畫,在羊群的步伐裡埋藏著樂曲的節奏,在父女心照不宣的對飲下閃耀著靜物畫的清晰構圖。

我猶愛艾尼斯冒著失業之險決意參加愛女婚禮的昂然,令人不忍地想到傑克在斷背山的倉狂怨嘆,艾尼斯身上擁有的不是勇敢,現今永遠不是能夠輕易勇敢的時代,於是他們在斷背山裡纏綿,如乾旱時節蝶蛹幼蟲般吸吮著偶瞬間的歡愛,即使滿腹的不滿足不情願,艾尼斯還是卑微
寄望著平凡而安穩的年復一年。

直到傑克泉湧的的飢渴與情緒終於崩潰,宛如怎麼歷練端莊都在心中藏有青春情懷的少婦,與包裹在寡言男人表皮下自我保護的艾尼斯成為對極,他們終究是沒有家的孩子,那個家在艾尼斯幼年目睹慘劇之時,就已經徹底失去。

於是,他們繼續走向迷途,艾尼斯無法在牧場男人的陽剛之中找到答案,傑克殘痛迷惘地將情慾推往四方的邊緣,他們的心始終相繫,然而唯有在斷背山他們才能真正相擁,而這樣的擁有將永遠不被祝福,一如艾尼斯兒時的慘痛記憶,天譴般的神諭,這道神諭將艾尼斯從渺茫的幸福想像中撕裂扯遠,直到最後他的心終於微微打開,傑克卻已不復存在,徒留那一套散發著兩人氣息與血汗的陳舊衣衫。

然後襯衫會毀去,艾尼斯也終將離去,只有埋藏甜美記憶的斷背山,繼續沈靜地佇立在地表的定處,無聲地吟詠著傑克與艾尼斯嬉鬧而溫暖的歌。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

> -------------------------------------------------------------------------- <

發信人: LOCKINBOY@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調和每個人心裡的《斷背山》
發信站: KKCITY (Mon Jan 23 03:10:32 2006)

李安藉以獲得本屆金球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音樂四大獎項殊榮的電影《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005),除了深刻描寫了男同性戀情侶在20世紀中葉美國中西部性壓抑社會的艱困生存境況,也藉此反思了一些能夠普遍應用於全人類的倫理命題。

初步觀之,《斷背山》乃以一對男同性戀情侶之對比差異為我們展示了兩種類型的男同性戀,而這兩種男同性戀各以不同方式處理自我情欲與社會體制。傑克(Jack)面對自己確實存在的(de facto)同性情欲,選擇主動勾引恩尼斯(Ennis) ,後來甚至要求恩尼斯與他共築愛居、享受兩人生活,彰顯了他較勇於反叛當下性壓抑體制;雖然他也和恩尼斯一樣馴服地娶妻生子。

恩尼斯則因為小時候父親嚴厲的告誡,且親眼目睹男同性戀被鄉人妒恨地殺害,而無可避免地將自我形構為充滿罪惡感、絕對服從於主流性別體制、恐懼同性情欲的被虐狂主體。於是,一旦他長大後發現自己的事實情欲,不免深陷於自我分裂的情感矛盾中:一方面受自我事實欲望之驅使,接受傑克的愛,一年與傑克來往三、四次,把傑克綁得死死的;

另一方面則將佔據自我生命一大重要部分的同性情欲視為病徵(symptom) ,害怕被他人發現、被自己心中的超我(super-ego) 懲罰,從而活得既痛苦又憂鬱,甚至因而間接害死傑克。

於是簡單來講,《斷背山》為我們展示了即使在今天仍可適用的男同性戀類型二分法。傑克與恩尼斯對應了抵抗-壓抑、自我體現-自我分裂、古典犬儒主義-犬儒主義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前者的倫理價值高於後者。

不過話說回來,針對兩人愛情的悲劇性結尾,我們絕對不應片面譴責恩尼斯個人。理由除了恩尼斯其實愛得不比傑克少(李安以傑克在路邊嘔吐、哭倒傑克身上的兩個段落強調了這一點),更在於恩尼斯自我壓抑的根本緣由:上述個人兒時遭遇,以及自我失怙乏愛之境遇,使他終究難以抵抗主流體制之吸納,難以擺脫對標準社會論述的依賴,從而難以避免對自我同性情欲之愛-恨、欲望-恐懼等矛盾情結。

於是問題癥結不免來到主流與標準社會論述。李安有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如果所謂「斷背山」隱喻的是「夢想」,那麼每個人心中確然都有座斷背山。「斷背山」對於傑克而言,是與恩尼斯共度兩人生活;對於恩尼斯而言,是工作、玩主流社會的遊戲;對於傑克之父而言,是家族成員團聚共葬;對於艾瑪與露琳而言,是過一般的異性戀夫妻生活;對於恩尼斯的丈人而言,是擁有一個更符合男性標準的女婿;……。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心中的「斷背山」是如此不同,每個人所賴以汲取生命活力的意識形態幻見(fantasy) 是如此敵對。然而,在這世界上,似乎總是只有符合社會主流標準的「斷背山」能夠合法、正當、輕易地實現與獲得承認;

而少數、怪胎(queer) 、不正常、邊緣人的「斷背山」則除了不允許實現,一旦實現還可能招致仇恨攻擊與自己的生命危險。在觀察到本片這條線索的情況下,我們與其說本片只呈現了男同志的艱困生存境況,毋寧說本片更涉及了如何調和世上每一個人不同想望與幻見的普遍倫理議題。

在我看來,《斷背山》乃以片尾的兩個段落為我們揭示調和之道。首先,傑克之母以手提袋為恩尼斯包裹傑克死後遺留下來的衣服,彰顯了她相對於頑固憤怒的傑克之父,早已認同了傑克與恩尼斯的愛情;其次,恩尼斯面對女兒之懇求參加婚禮,則終於放下工作,寧可辭職也要參加。

這兩個段落所彰顯的意義無非就是去我執,而去成就他人想望;而其中所涉及的精神活動絕非一個「愛」字所能形容。相對於直覺、無反思、自我中心之「愛」,片尾傑克之母與恩尼斯所呈現的毋寧是更為深刻的倫理與生命美學:不僅痛苦地穿越自我原先的美好幻見(兒子是標準的異性戀男人;工作至上),更認同了自我長久以來所恐懼、所厭惡的病徵。

於是,我認為,李安或本片所嚮往的調和,絕非弱勢者、邊緣人片面地向強勢者、主流社會妥協,而毋寧是每個主體都能夠在穿越自我幻見、認同自我病徵的前提下,進行彼此對彼此的平等關懷與協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然而有些人卻因為來自社會體制的壓力,而羞於或恥於攀登,從而可能連帶破壞了周遭親友的「斷背山」。

因此,李安似乎是藉由拍攝《斷背山》來鼓勵我們不僅要勇於攀登自己的「斷背山」,更要協助他人攀登他們的「斷背山」。如果世上每一個人──異性戀、同性戀、跨性別、火星人、性工作者……──都能互助而登上「斷背山」,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豈不降臨?

政小四 95/1/23
〈調和每個人心裡的《斷背山》〉
http://www.wretch.cc/blog/s42006&article_id=484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