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電影『鐵達尼號』── 人類處境的分析
時間: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Mon Feb 14 01:30:05 2000)
鐵達尼號在諸多「不可能沉」的理由下,硬是離譜的沉沒了;事後研究其沉船原因,可以發現有一百個以上的錯誤不應該犯;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百個錯誤不要「同時犯」,鐵達尼號是真的永遠不沉沒的;結果,人不能成為上帝,一百個錯誤無緣無故同時發生,根本不可能沉的鐵達尼號還是沉沒了……
本文錄自信望愛全球資訊網「陳韻琳‧蘇友瑞專欄」http://www.fhl.net/
作者:psycho.bbs@bbs.cef.org.tw
● 前言:
透過電影鐵達尼號大手筆的製作,一時間全世界都感染了這股流行。電影,本身可以做為一個純粹的藝術,也可以做為一個時代人心的反映。對我來說,奇士勞士基的『三色』、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柏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等,這才是做為純粹藝術的電影之最高明的典範。不過,欣賞『鐵達尼號』這種好萊塢電影時,我將不會使用純粹電影藝術的要求來面對這些流行電影,我要問的是:為什麼會流行?為什麼我們會受感動?這種情況反映了怎樣的時代心靈渴求?
老實說,台灣人與東方民族,不見得能理解鐵達尼號事件在西方歷史文化中的震憾。納粹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文化大革命都比鐵達尼號事故悲慘太多了,但是為什麼鐵達尼號事件能成為一個注目的焦點?
● 宣稱理性勝利的時代遭遇反撲:
十九世紀的歐美文明是一個『理性勝利』的時代,科技發展與知識進步不斷的在文明史上留下許多驚人的成果。尼采宣稱『上帝己死』,重點在於『是我們殺死了他!』。因為理性成就如此高的社會,靠『人』就可以使社會達到理想,天國的奧密將可以透過人類的知識得到完整的地上國之實踐。
於是,鐵達尼號的建造,公然向上帝挑戰:這是一條『永不沉沒』的世紀郵輪。
然而,鐵達尼號卻在諸多『不可能沉』的理由下,硬是離譜的沉沒了;事後研究其沉船原因,可以發現有一百個以上的錯誤不應該犯;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百個錯誤不要『同時犯』,鐵達尼號是真的永遠不沉沒的;結果,人不能成為上帝,一百個錯誤無緣無故同時發生,根本不可能沉的鐵達尼號還是沉沒了。
我們可以試想這樣的一個『當頭棒喝』對當時企圖以理性殺死上帝的歐美文明是多大的震憾;對他們來說,基督教文化精神一直強調的『人是有限』的基本精神,在理性發展的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幾乎都被毀棄。結果,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如此瘋狂相互毀滅的心靈墮落。於是,歐美文明以理性殺死上帝的思潮走向,至此不再相信理性科技,走向後現代思潮,質疑理性的無能並且積極尋找『全新的替代上帝』。
這種對『人類無限』理想的失落與質疑,或許就是鐵達尼號事件如此成為一個歷史焦點的原因。曾經代表人類科技文明最高成就的『永不沉沒之輪』,最後仍只能在重重錯誤中沉沒。
不過,這種震憾終究只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心靈而己,為什麼在這個二十世紀末的時代,這種震憾會重新成為流行風氣呢?
於是我仔細欣賞了電影『鐵達尼號』,試圖從中發現人心的渴求。
● 『鐵達尼號』反映的時代心靈:
我發現這部電影表達的是『自由』與『負責』的壯麗呈現,也就是電影高唱『自由』與『負責』兩個重要的價值,把一切做出這價值的角色都給予光輝的表達。
對於女主角羅絲而言,她和男主角的愛情被導演詮釋成『心靈的解放與自由』,男主角死後,羅絲答應他要好好活下去,永不放棄任何求生機會。然後電影最後一幕一幕流覽整個老羅絲珍藏的照片,我們看到她開飛機、兩腿分開像男生一樣騎馬、演戲......她的藝術生命透過男主角的救贖,而成為自由解放的人生。
男主角為什麼有這種救贖羅絲的能力?因為電影把男主角塑造成一個『自由』人,全身的家當就是一身衣服,除了藝術心靈外別無他物。所以搭上鐵達尼號只因為賭贏了錢,參加貴族宴會仍能說出人生大道理。電影特意塑造一個『自由』的男人遇到一個『壓抑』的女人,於是,自由得到勝利,女人得到愛情的救贖。
環繞這個中心主題,透過沉船的各個不同時間不情節,導演強烈表達一個『負責、盡責』的社會。船員們認真執行『婦孺先上』的原則,他們雖然無形中成為階級壓迫的共犯,讓三等艙旅客無產階級遭受迫害。然而,那是他們基於維持秩序的『責任』而進行的共犯行為。人為了盡忠職守的負責精神而不得不為惡,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做惡,只能說是人的無奈。
所以鐵達尼號的設計者勇敢面對自己的設計不良,而直接面對死亡;船長面對自己指揮不當,而面對死;樂團演奏者面對『用音樂安撫人心』的責任,而面對死;工作人員用自己身體接電維持電力,而面對死。在這些壯麗的影像中,導演呈現一個『勇於負責』的社會,對比其中許多自私、膽怯怕死、耍手段的各種人。
這種『自由』與『負責』為不會是電影對時代最大的呼喚?要比愛情至上的情懷,『英倫情人』比『鐵達尼號』還更勝一籌;當然鐵達尼號的熱度也可能來自徹底的商業宣傳和明星塑造、高明的電影特效;但是,這股流行熱潮會不會真實反映某種人心渴望?
● 如何回應這個時代的心靈激情?
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震撼『理性至上,上帝己死』幻夢的鐵達尼號事件,在二十世紀末為了尋求『自由』與『負責』而復活。我們現在所處的心靈是怎樣的時代?為什麼我們己經擁有這麼多自由之後,女主角這種起碼的自由解放仍然能成為心靈的呼喚?擁有這麼多自由的人類,為什麼還時時需要透過自由解放來安慰自己?
在西方社會法治己成熟的現實面,如此歌頌『負責』是怎樣的心靈要求?會不會,因生命喪失一個『為何而活』的價值感,所以『負責』變成另一種型式的價值渴望。樂團的生命價值在於維持音樂到最後一刻、船工的生命價值在維持電力的最後一刻,縱使死去,這個生命是有意義的,不再歸於虛無。
因此到了二十世紀末,縱使美蘇冷戰消除、環保運動風起雲湧、弱勢反抗運動節節高漲。可惜的是,人類的心靈仍然受困於起碼的簡單問題: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們仍然覺得心靈不自由?所以只好寄情在女主角的解放?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們仍然歌頌不惜犧牲生命的責任觀?寄生命意義在價值的堅持?
只可惜這樣的時代心靈之『人類處境』考量對台灣流行的『自我修行』思考方式是難以溝通的。這樣的電影在媒體被討論成:『如何使用高超修行面對死時毫不驚慌?』,這是完全可以被預料到的。因為凡是重視『自我修行』而沒有去關懷『人類處境』的生命態度,是無法理解鐵達尼號事件對人性樂觀是多大的打擊 ── 對於西方社會,他們理解的是人類對自己能力無限的過份樂觀己經破滅;對於習慣『自我修行』的文化思維,卻獨獨能想到『不驚慌』高超的修行境界。
話說回來,為什麼在如此進步的現代社會中,卻透過鐵達尼號電影,發出這種『自由』與『負責』的心靈呼喚?人類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麼?人類能做為一生意義所繫的價值是什麼?鐵達尼號電影留下這些問題,卻彷彿以藝術、愛情做為答案。
女主角基於對男主角的愛與誓言,從此展開全新的人生;直到老年後回到鐵達尼號事故現場,重新與鐵達尼號所有勇敢赴死的人相遇:樂師、船工、船長、設計師......直到男主角;這一群人終於相會,每個人都走出了有意義的一生,難道就是導演要表達的終極意義?
對於一部商業電影的要求是不必太多的,但是一個流行文化必定反映某種心靈呼喚,這篇文章正是嘗試分析這種心靈呼喚。我希望做為一個願意積極入世的知識份子,能夠真正走入現實世界,去了解人心的喜怒哀樂,與之同悲同苦,而不只是站出自己的高超修行與豐富知識。這個時代願意傾聽的人很少,願意認真理解別人所說所行的人更少,即使是面對一個流行電影,我們的文化思維能否真正活出一個『誠懇的人生觀』?
歡迎光臨作者網站 心靈小憩 http://life.fhl.net/
2000年信望愛情人節特別專題 http://www.fhl.net/2k0214/
> -------------------------------------------------------------------------- <
發信人: zoefish.bbs@bbs.csie.nctu.edu.tw (流冰小天使), 看板: movie
標 題: 電影「鐵達尼號」── 尋求理想愛情的人性(一)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Tue Feb 11 22:06:04 2003)
本文出自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情人節專輯》憩於心靈的愛情
電影「鐵達尼號」── 尋求理想愛情的人性 作者∕蘇友瑞
『英倫情人』與『鐵達尼號』都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的商業電影,而『英倫情人』對愛情至上的描寫理應遠比鐵達尼號更具有煽動力,但是我們卻發現許多一看再看『鐵達尼號』的影迷,高舉該片呈現的愛情感動。於是這對我而言又是一個可以努力去了解現代人類心靈的一個好題材: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引起如此強烈的愛情憧憬?這反映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什麼?
在男主角用『自由而調皮』的長篇大論勸阻了女主角的自殺後,女主角對這個男人產生興趣,於是他們在板上閒聊,不由自主的,女主角很想說出她受壓抑的心靈,但是她不敢,因為禮教不容,此其一;因為不能信任男主角是否能真正理解她的心情,此其二。
於是她只能使用各種躲躲閃閃的言詞來描述為什麼她不想結婚。然而,熟悉藝術性格的男主角,一下子就知道她的不安,單刀直入問:『妳愛他嗎?』,結果女主角不知所措,感覺一下子被看出真正心事是很丟臉的,於是故意攻擊男主角,掩飾她的不知所措。最後,她被男主角一再戳破內心想法後,為了轉移話題,就拿起男主角的畫冊。從此,兩個人的關係不只有談心事,而且進入一種『藝術心靈的分享』,彼此了解對方在乎的藝術人生。
男主角揭示的藝術人生剛好是女主角最需要的『自由』,所以隨後就是『吐口水大賽』、宴會上的人生觀大道理、船頭的凌空飛翔,至此兩人己經開始相愛相戀。
愛情的高潮發生在那幅畫。這個理想愛情的本質是『自由』與『負責』,女主角要求的是前所末有的裸畫表現,掙脫她諸多禮教而得到自由;男主角表現的是做為一個熱愛藝術的藝術心靈,看到裸體只有愛與藝術,沒有性。
當然了,剛開始兩個人都在索這個愛情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男主角會緊張的吞口水又講錯成『上床』,而女主角也會緊張的講一大堆閒話干擾男主角做畫。但是最後,兩個人都徹底投入這個心靈相愛。電影拍攝角度抓取男主角為藝術認真『負責』的眼神,女主角為完全的『自由』藝術徹底投入的表情,於是,兩個人達到愛情的最高峰。
最後,由於逃避僕人的追捕,跑到貨艙中的車內,而開始性關係的激狂與熱戀。
這種愛情模式會如此打動人心,顯然因為觸及到這樣的現代心靈:
1、我們期待敞開自己與他人分享,但是我們深怕受別人傷害。
2、我們期待愛情依附在某個心靈相通的活動,例如以本電影而言,是藝術。
3、我們期待先有激烈愛情,然後才有性,這樣才是完美的。
這些現代心靈很明顯的是一個對『後現代愛情觀』的強烈反動。首先是,它完全不願意把『愛』和『性』分開,堅持要先有愛才能有性,強烈愛情蘊釀下的情境『當時』是可以不需要性的,如做畫的時候。再者是,『愛情』絕對不是如後現代思潮所批評的那麼虛幻,它只要依附在一個心靈相通的活動上,就能產生理想的價值存在。
所以我們發現,整個後現代思潮的自由解放,在弱勢團體的公義抗爭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對這些人性根本的感覺,透過『鐵達尼號』的熱潮,我們看到一種反動正在成形。
幾年前『娼妓工作權』引起許多討論,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連線同志討論區裡的爭論。本來,依最嚴謹的批判思想法則,完全不考慮人心實相與價值觀,向異性戀爭取自由的同性戀者理應以相同的思考方式支持娼妓工作權與反對性工作污名化。
但是我們卻看到在這群被現實社會岐視壓迫的同性戀者中,仍然有很大的聲音堅持『真愛』,也就是愛與性絕對不可分割,高舉鐵達尼號式的理想愛情。同性戀在我們的價值系統本質上的意義到底如何,在此不予討論;但是如此堅持真愛而反對『純粹思想』對『愛情、真愛』的拆解,這樣子的現代心靈,剛好就完全符合鐵達尼號表現的理想愛情。
因此我們發現當代社會的心靈重提出一個對理想愛情的呼喚:這個呼喚高舉愛情的神聖、純粹,強烈反對性與愛的割裂,強烈希望愛情依附在某個心靈相通的活動投入 ── 但是又多害怕敞開心靈可能面對的傷害!
所以我們將在我們身周看到不斷出現的『面具』,像女主角跟男主角的甲板聊天一樣,躲躲閃閃不敢面對真正問題。我們又會看到許多炫耀自己多次『一夜情』的開放前進人士,他們會不會是帶上這種虛幻的性解放面具,實際是遮掩了期待理想愛情的呼喚?我們又看到許多只要性不要愛的單身貴族,他們豈不是一直是為了得不到理想愛情而痛苦?在性開放的歐美社會下能流行鐵達尼號這種愛情觀的電影,反而英倫情人的愛情觀無法產生一樣的熱潮,這豈不是表示這種理想愛情的人心實相,一直在向我們呼喚?
做為一個知識份子的我們,要如何回應這個強烈的時代呼喚?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問題。如何做出『心靈活動的投入』,如何避免『面具』,如何使人得到『真自由同時又能負責』,這會是我們社會文化發展的巨大考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