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與《臥虎藏龍》

作者: shrink.bbs@ptt.csie.ntu.edu.tw (summerplanet.com),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外國人懂什麼叫〔臥虎藏龍〕嗎?
時間: 批踢踢實業坊 (Thu Feb 22 22:33:33 2001)

英文片名採用直譯的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其實對於西方人而言是相當exotic的
西方電影的片名常常一針見血、直接了當地表達出整部電影的主旨

而像Crouching Tiger這樣的片名跟西方人眼中的古老中國印象是十分吻合的
因為他們眼中的古老東方是從來不直接的
說話、表達方式總是迂迴含蓄、寓意深長的
如此讓他們搞不清楚意思的片名更讓他們覺得「很東方」
試想  如果片名改成直接了當的如「Ching-Min Sword」或「Li Mu-Bai」
那一股異國情調不都破壞了嗎?!

========================================================

作者: sako.bbs@redbbs.cc.ntut.edu.tw (隨音樂漂流的雲),       看板: movie
標題: 轉載一封不錯的臥虎藏龍影評~
時間: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B (Tue Mar 27 15:11:23 2001)

  看了大家對臥虎藏龍這麼多的討論但很多時候卻說不到重點,覺得很可惜

  前些日子收到朋友寄給我的一封有關臥虎藏龍的影評,覺得寫得倒挺深刻的~~值得大家看看…原本是要尋求原著作的同意才轉載,但一直找不到原始信件的出處,只好硬著頭皮post了…希望原著者若是看到了還不要告我才是~~我看完了這篇評論再重看臥虎藏龍果然又看見了不同的東西~~不敢說完全知道李安想表達的意境…但是真得覺得…臥虎藏龍真不是一部簡單的片子~~看多了好萊塢劇情簡單、不變的片子後,覺得雖然臥虎藏龍沒有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也沒什麼~~說不定這更說明了臥虎藏龍與眾不同的地方。

以下轉載:

  早早地看過了《臥虎藏龍》﹐自然是有些感想的﹐卻也沒有深刻到讓人有提筆的衝動﹐一來二去也就置於腦後了。漸漸身邊的朋友們都去看了這片子﹐回來以後分裂為兩大陣營﹐捧得捧煞﹐貶得貶煞。捧它的是美國人﹐貶它的是中國人。這倒引起我的興趣﹐於是著意追問或捧或貶的理由﹐由此引出的感想﹐倒比當初看電影時還要豐富些。

  美國朋友中﹐保羅是《臥虎藏龍》當之無愧的FAN。保羅是廣告公司的創意臥虎藏龍是認為這是一部“絕對與眾不同”的片子。電影裡展現的中國風物﹑山川風景﹑武打場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模式﹐在保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他說﹐從來沒有想到中國的Kong Fu──在好萊塢電影裡一向以成龍式的Street Fight來表現的──原來可以是這樣的elegant。聽到elegant這個詞從保羅口中說出來﹐我竟然小小一震。到美國這些年﹐好像是第一次聽人把這個詞跟中國文化聯系在一起。

     這部片子的武打使保羅著了迷﹐ 白天若與客戶開會有了不愉快﹐ 晚上居然會夢到自己揮舞長鞭向客戶衝將上去。聽到他津津有味地談論那些武打鏡頭﹐ 我忍不住說﹐ 你知道﹐ 這樣的武打片是有模式的……但是終于沒有細說下去。告訴他什麼呢﹖

      比如每一部武打片裡一定會有一個酒樓﹐酒樓一般是木頭做的故打起來可以乒乒乓乓地碎掉﹐英雄在酒樓上獨酌的時候就會來一群烏合之眾﹐裡面一定要有一個拿禪杖的 禿頭和尚一個耍扇子的陰險書生一個掄大鐵錘的魯莽漢子並其他各色人等﹐然後一場惡戰﹐ 熱鬧而不驚險﹐英雄纖毫無損拂袖而去﹐留下一群人在地上呻吟﹐等等﹐等等。還是給保羅維持一個好印象吧。

   看來﹐美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青睞﹐是因為它的“絕對與眾不同”。而這種驚艷式的喜悅﹐中國觀眾則完全沒有體驗到。中國觀眾看到的﹐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傳統武打片而已。音樂是好的﹐攝影是好的﹐至于武打和情節﹐則有很多似曾相識之處。

   美國觀眾對《臥虎藏龍》表現出來的興奮﹐根源于對中國文化的缺乏了解。這在中國人看起來﹐不免有些“傻乎乎”的。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中國人一向以來對西方文明表現出來的興奮莫明﹐又何嘗遜色﹖保齡球在中國曾是高尚娛樂﹐肯德基門口曾排出一裡長的隊伍﹐露華濃美葆琳是白領女性引以為豪的身份象征。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Cultural Context裡﹐在一個文化中已經被熟視無睹的事物﹐在另一個文化中因為新鮮而激起興奮﹐原是正常不過的事。只是太多時候﹐只有中國人將西方的大眾文化奉若上品的份兒﹔到了《臥虎藏龍》這裡﹐終於輪到西方對中國的大眾文化“驚艷”了。

   更何況李展現給西方觀眾的﹐是中國人眼中的中國﹐與《末代皇帝》這類從西方視角看出來的詭秘﹑陰暗﹑古怪有著太大的不同。一直以來﹐西方電影觀眾能夠看到的中國﹐是昏迷的暗紅色﹐是扭曲變態的人格﹐暗影中浮動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臥虎藏龍》裡﹐卻是豁然開朗﹐有青山綠水﹑大漠黃沙﹑琴棋書畫﹑白衣翩翩的儒雅劍客。這些鏡頭後面的李安﹐以一種平和而親近的語氣描繪他的中國。這不同于一些對神秘東方感到隔膜和好奇的西方導演﹐也不同與一些對中國文化的感召力不自信而求助于怪誕的中國導演。單只為了這個﹐便是很想感謝李安的。

       揣測李安拍這片子時的心情﹐便如同我們在寓居異地多年之後﹐想到弄點大餅油條豆腐漿來吃(來自不同地區的國人可以在此處代入區域性家常食品)﹐稀罕的是溫情脈脈的記憶中的滋味。所以《臥虎藏龍》就注定了不會是讓人(確切地說﹐是中國人)眼前一亮的《新龍門客棧》。

   不過﹐中國觀眾對《臥虎藏龍》的評價還不僅僅是“一般化”﹐而是很爛”。說是情節鬆散﹐人物性格混亂﹐為武打而武打﹐總之是本子還沒編好就拿出來拍了。這聽了倒是不能理解。朋友小周是《臥虎藏龍》積極批判者﹐於是向他請教﹐為什麼會這樣義憤填膺。

        小周是看過《今古傳奇》上《玉嬌龍》連載的﹐便告訴我道﹐玉嬌龍和羅小虎的愛情在小說中引人入勝﹐在電影中敷衍潦草﹐尤其後半部﹐兩個人之間拍得一點chemistry都沒有。玉嬌龍的性格在電影裡變得蠻不講理﹐見誰跟誰打﹐後來居然和俞秀蓮都打了起來﹐實在讓人看不懂。
    
      我原沒有看過《玉嬌龍》或原著《臥虎藏龍》﹐因此看電影時是被李安牽著走的。 聽小周這樣說﹐才知道李安一來改編了小說情節﹐二來採用了比較隱晦的敘述手法﹐這樣便與許多先入為主的中國觀眾產生了誤會。誤會的關鍵之處是﹐在李安的電影裡﹐玉嬌龍愛的是李慕白﹐不是羅小虎。

     玉嬌龍對李慕白的傾心﹐應當是始於兩人最初的一場交鋒。玉嬌龍蒙面盜劍﹐李慕白在夜色中只身追上。劍來劍往只幾個回合﹐兩人的神色都起了變化。在李慕白﹐是因為發現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劍手而喜悅憐惜。在玉嬌龍﹐眼睛中的內容則復雜得多。

   此時的玉嬌龍﹐武學造詣已非尋常。正如玉嬌龍後來向師傅碧眼狐狸述說的那樣﹐ 當她有一天發現武功已經超過了師傅﹐心中升起的既不是武功大成的喜悅﹐也不是獨孤一劍式的高手寂寞﹐而是惶恐。是的﹐惶恐。她的武功已經超越了自己的駕馭能力﹐在她目力所及之處﹐已經沒有一個可以仰望的人。

     我們看到心高氣傲的少女在那裡任性發脾氣﹐常常以為她想要的是別人的唯唯諾諾﹐其實不然。一個心高氣傲的少女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能夠制服她的力量﹐一個能夠令她仰望的人。她表現出來的暴躁任性﹐有一部分是源于對這一種力量的模糊的渴望。這樣的女子常常會在遇到令她心折的愛人之後﹐一夕之間變得溫柔如水。而若是不幸嫁得不如意﹐便容易發展成河東獅吼。

   當李慕白用一根樹枝制住了她的青冥劍﹐玉嬌龍知道她需要的那個力量便在她的面前。然而這一個發現﹐帶給她的只是更多的剪不斷理還亂的內心沖突。自己這邊﹐有父母定下的婚約﹐有情人羅小虎﹔李慕白那邊﹐有多年追隨的俞秀蓮﹔李慕白自己﹐還要追著趕著做她的師傅(一日為師﹐便是終身為父)。玉嬌龍能夠怎樣呢﹖

   滿腹心事的玉嬌龍﹐撲在俞秀蓮的懷裡流了淚。豈料俞秀蓮說道﹐李慕白已經把羅小虎安排在武當山等著與她相聚。玉嬌龍這一下急火攻心﹐變色道﹕你們合起伙來欺負我﹗這話乍一聽完全是胡攪蠻纏﹐人家俞﹑李二人明明是為她著想嘛。但是玉嬌龍怎麼解釋得清楚呢﹖她不能明說她喜歡的是李慕白。李慕白安排她和羅小虎團聚﹐顯然是對玉嬌龍沒有其他想法﹐這不能不讓玉嬌龍失望氣惱﹐偏偏旁人還要指望她對此表示感謝﹐這說不出來的氣惱便只能從打斗中發泄。

   俞秀蓮畢竟是女人﹐有女人的敏感。她與玉嬌龍動手﹐似乎是被玉的任性激惱了。其實﹐李慕白更是一個隱隱的因素。但是這層顧慮是說不出來的﹐俞秀蓮一來與李慕白沒有正式名份﹐吃醋也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二來對一個小女孩子心有芥蒂也有失身份﹐ 這同樣說不出來的疑慮也只能在打鬥中發泄。不然﹐一個大姐式的端莊穩重的人物﹐何以因為一個小妹妹的任性“說翻臉就翻臉”呢。

   兩個女子打至中場﹐玉嬌龍的手指愛憐地撫過青冥劍身。俞秀蓮厲聲道﹕不許碰﹐ 那是慕白的劍﹗這一聲斷喝﹐道出了兩個女子的內心隱秘。此時的青冥劍﹐在她們眼中已是李慕白的化身。她們在爭一把劍﹐為的是劍後的那一個人。

     李安的獨出心裁之處﹐在于把武打變成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媒介,這場俞﹑玉之間的打斗是一個例子。玉嬌龍與李慕白在竹林中的一場戲更精彩。這場戲的畫面之美是不用說了﹐而李﹑玉之間與其說是打斗﹐不如說是一種對話﹐雙方的身姿和眼神之間的微妙交流﹐被颯颯竹葉隔得虛虛實實﹐實在是可以作千百種解讀。

   我以為《臥虎藏龍》對人物性格的拿捏和刻劃是有成功之處的。尤其玉嬌龍和秀蓮這兩個女子﹐一個嬌蠻任性﹐一個內斂持重﹐而涉及“情”字﹐卻同樣的千回百轉﹐欲吐還休。李安這方面的所長﹐在《冰風暴》和《理性與感性》中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不算是意外了。

 小說叫作《臥虎藏龍》﹐是嵌兩個主角玉嬌龍和羅小虎的名字。在電影裡﹐羅小虎已不是主要角色﹐英文字幕中根本沒有翻譯出兩人名字中的“龍”和“虎”。為什麼片名仍然是叫做《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呢﹖也許處于crouching mode中的龍和虎﹐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意象﹐一種比喻﹐正如片中人被壓抑著的情感吧。

 《轉載後記》臥虎藏龍初版小說並不叫臥虎藏龍,市面上看到的臥虎藏龍小說是因電影出名後才改的。

  轉載時盡量保持原文的完整,但修改了部份較適合的文字,如原文提及《理性與感性》寫為《理智與情感》為免讓人不知所云特以更正。

  前文中提到肯得基大排長龍之事,猜應是麥當勞,但無法求證,且不影響文中重點,並未改寫。

  再重申:此為轉載文章,並不是本人所寫成。

========================================================

作者: "雷奈的新作" ,         看板: movie
標題: 好萊塢對臥虎藏龍的非主流評價
時間: EarthLink Inc. -- http://www.EarthLink.net (Fri Feb 16 09:50:40 2001)

金球獎對好萊塢來說,似乎反應比較小。當臥虎藏龍被奧斯卡提名十項大獎時,好萊塢的各個階層開始反應激烈,各式言論出籠,討論激烈。在好萊塢的非主流,也就是一些過去的工作人員,現在在專業領域任教的教授們,我聽到一些聲音,提出來給大家討論一下。

按照慣例先說好的。一些人對李安的導演功力,欽佩不已。尤其是臥片展現出一個全新的動作美學風貌,利用極佳的攝影、取景,克服高難度的動作設計,結合古典武俠故事的含蓄、優雅,利用極少的預算﹝比起好萊塢的片子﹞拍出一流水準的電影,大家驚嘆不已。這種說法和主流影評差不多,所以我不多解釋。

一些熟悉亞洲片的教授們,評價就比較不一了。他們覺得,臥片的製作並無太大新意,祇是高水準的老風格而已。片子好,大家肯定,提名,不奇怪,重點是,臥虎藏龍有沒有好到十項提名,足以打破奧斯卡的外語片紀錄?甚至凌駕許多好萊塢大片?

有一種說法很耐人尋味。他們說臥虎藏龍之所以被美國電影界重視,是因為李安是「自己人」,也就是「美國人」。好萊塢的極限,多半在於所謂「英語片」。換句話說,自大的好萊塢,一直覺得世界還有某些文化、角落沒有被征服。每年的外語片,都是由美國以外的影片獲得﹝這是廢話﹞。今年李安的出現,使得好萊塢的力量深入文化最不被了解的亞洲。換句話說,李安證明了,好萊塢﹝美國導演﹞不只是會做大成本,巨星掛帥的片子,更能打入外國文化,拍出跨越好萊塢極限的外語片。

這一點,和台灣的一片歡呼聲似乎很衝突。他們認為,李安之所以得到奧斯卡全力支持,因為他是「美國人」。這點在台灣聽來可能很刺耳,可是想想也並無不對。美國人利用自己的繁榮優勢,長期以來一直吸收來自世界的運動員、導演、科學家、藝術家等頂尖人士,壯大自己的領域。這種方式,需要一種極大的包容力和世界觀。黑白紅黃各色人種,都可以成為「美國人」,「美國人」一詞,沒有界線。

聽了這樣的言論,我一方面覺得美國人自大,一方面也為台灣搖頭。美國人敢自大,因為他們敢包容,敢認同。台灣呢?小鼻子小眼睛地排外﹝特別是外省人﹞。就為了李安拍的是中國文化,是外省人,不說台語,就大力攻擊他。完全缺乏眼光和心胸。就在台灣批評李安的同時,美國大張旗鼓地接受了他,稱他是「台灣出生的美國導演」。唉,那些大叫「外省人滾回大陸去」的極端份子,真是會害死台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