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armida@bbs.ee.ntu.edu.tw (armida), 看板: movie
標 題: 【轉載】關于《英雄》:大家把張藝謀想簡單了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hu Jan 23 17:28:15 2003)
大片《英雄》在國內的放映期已幵始進入尾聲,而它下一步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也是眾人關注的懸念。結合前一段時間關于《英雄》的議論和本人看片的心得,姑且作些總結:
一、關于炒作
其實《英雄》劇組本身從來沒有去炒作它,反而是廣大媒体在不遺余力地主動為《英雄》作宣傳。從《英雄》幵拍直到現在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對《英雄》的熱烈討論,廣大媒体殫精竭慮、千方百計,均以報道《英雄》的點點滴滴為能事。
影片上映后,在整個中文互聯網,沒有一個論壇不在討論這部影片。甚至連作為經濟學家的張五常也專門為此寫了影評。這再次說明“客大欺店”和“店大欺客”的道理。有豪華的創作陣容、浩大的投資規模、精良的內容制作,《英雄》不由得你不去關注。
二、關于觀賞性
看過影片后沒有一個人不承認這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張藝謀畢竟聰明,雖然自己不會拍武打動作,但知道去網羅最好的專家。動作導演程小東對《英雄》的好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武打設計超乎人的体能標准,但又盡量符合力學原理,看起來玄妙而可信。相比之下,《臥虎藏龍》的武打遜色很多。
至于《英雄》的電腦特技,當然也是一流水平,不過最關鍵的是,影片的特技應用知道适可而止,例如在表現“十步一殺”的時候所用特技難度不高,但對整個影片來說是畫龍點睛。不像前几年的鄭伊健主演的《中華英雄》和徐克的《蜀山》,特技不逮或濫用特技,讓人目不忍睹。
張藝謀的強項是拍景,九寨溝湖光山色的那場戲把他的特長展現得淋灕盡致。至于拍動感的大場面,張其實還不過關,甚至恐怕連香港也找不到這樣的人,所以我們看不到類似《角斗士》和《勇敢的心》中那樣壯烈的戰爭場面。
聽覺方面,水滴聲的應用給人印象最深,無名和長空決斗的緊張气氛尤其得益于此。譚盾的音樂不能說不好,但如果不以大提琴為載体去進行創作,沒准效果更好。《英雄》的音樂理應偏于硬朗和激昂,但實際配樂的主調卻陰气十足。就主題和音樂的結合來說,《英雄》不如《臥虎藏龍》。另外,對陣時秦軍高呼“大風”很有創意,但武打時加入秦腔則有點別扭。
三、關于藝術性
所謂藝術,是創造美感的活動和技能。美的來源之一是整体協調性,張藝謀在營造畫面時候,非常注意色調的統一,“色不過三”,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另一方面,藝術作品的精彩又來自曲折和層次感,張藝謀之所以把不同的片段用不同的顏色處理,正是出于這個考慮。与此同時,這又跟他的情節設置是相互呼應的。
在整個故事中,一共有四种不同的刺殺模式,而每种模式又体現不同的人性沖突,從本意來看,這也是煞費苦心的。影片希望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复雜多樣的心理沖擊,体驗“高潮迭起”的感覺。在景物上,為了追求曲折和層次感,先讓你看黃沙滿天,然后看青山綠水﹔先讓你看百萬雄兵,然后看滄海一粟……這一切,無不顯示出張藝謀嫻熟老練的藝術手法。
四、關于思想性
《英雄》上映后,批評集中在它“美化暴君”的嫌疑上。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電影就是娛樂工具,探究其主題思想毫無意義。在此首先肯定,電影雖然不應該成為專門的宣傳工具,但完全否認電影主題的社會影響是自欺欺人。好比言論自由應該保障,但在電影院亂叫“著火了”就不允許。像《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好看和賣座固然不假,但如果僅僅稱之為娛樂工具,我們恐怕于心不安。
再看《英雄》,它其實在深化主題思想方面是有備而來的。張藝謀在邀請李連杰出演《英雄》的時候就說,要拍一部与眾不同的、有俠義精神的武俠片。后來,在影片幵拍一個月后,發生了“9﹒11”事件,影片主題專門為此進行了調整。凡此种种,可以肯定,《英雄》非常想成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電影。但是,最后的結果是,它在主題思想上出現了最大的錯誤。
《英雄》的主題是“和平”、“不殺”。有人問:《英雄》里到底誰是英雄?按影片的本意來說,無疑是指李連杰扮演的無名。為了天下和睦、眾生太平,一個人放棄國仇家恨,否定自我的先天信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什么?這就是英雄!這就是張藝謀和《英雄》編劇在“9﹒11”事件發生后對影片主題的定位。
至于為什么影片要對秦王的地位予以完全肯定?原因很簡單,是為了配合塑造無名的英雄形象和俠義精神,更是為了避免在送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麻煩。正因為如此,《英雄》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落入為暴君歌功頌德的窠臼。在招致批評后,《英雄》劇組聲稱“形式大于內容”是他們一幵始就确定的方針,這固然是一种辯解,但實際上也等于承認了他們在主題創作上存在的偏差。
為什么必須指出秦王朝的暴政本質呢?因為我們考查和探討歷史的目的不在其它,是為了對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參照和借鑑。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大量滅絕人性的屠殺行為,在統一之后,又有“焚書坑儒”和奴役民眾的罪行,所以它二世而亡──像這樣的統一,不要也罷。
五、關于張藝謀的不簡單
有人說,看了《英雄》,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拍攝過《活著》的導演的作品。張藝謀的電影一向不乏反抗人性禁錮的精神主題,為什么到了《英雄》,卻成為封建暴政的張目者?
說起張藝謀,稱之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第一人恐怕并不過分。但縱觀他以往的電影作品,要么是叫好不叫座,要么根本不能在國內公映,甚至因為轉型不成功被指為江郎才盡,等等。在這种狀況下,可以想象,被譽為世界級導演的他,一定對席卷全球、轟動中國的好萊塢大片是無限向往的。
《英雄》是張藝謀打造商業大片的初次嘗試,投資人下注很重,張藝謀也必須千方百計降低這次嘗試的風險。于是,在拍攝過程中,就有了翻來覆去的劇本修改,有了超豪華的明星陣容,有了動作、攝影、音樂、服裝、特技等專家的頂尖組合……
然而,這一切都還不是最關鍵的。要讓影片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通過審查。電影審查制度是最讓人捉摸不定的制度。張藝謀本人有這方面的教訓,最近兩年又有《鬼子來了》、《少林足球》等前車之鑑,如果《英雄》再在送審過程中出現問題,他自己脫胎換骨的計划化為泡影不說, 3000萬美元的投資也將付之東流,這是制片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因此不難想象,《英雄》在考慮通過審查的時候必定慎之又慎。問題在于:就算是為了通過審查,《英雄》有必要把自己裝扮成封建暴政的代言人么?或曰,為了商業利益不惜宣揚反動錯誤的歷史觀,張藝謀的藝術良知何在?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首先看看《英雄》上映后觀眾和輿論的反應。大家都說,《英雄》是一部為專制暴政張目的作品。但實際上,看完影片后,有几個人會受到電影表述的影響,認為秦朝是一個昌明的天下、秦王是一個偉大的英雄?沒有,几乎沒有。相反,在談論影片時,大家一再提起的是秦朝的暴政本質,并對影片中秦王自稱“和平”、“不殺”的惺惺作態不屑一顧。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影片在表述“秦王英明”這一主題的時候有太多顯而易見的破綻、有太多牽強附會的邏輯、有太多荒誕不經的托詞……這樣,才使得《英雄》的錯誤主題被一眼看破、并被批得体無完膚。對此,我們不禁要問:以嚴密認真和老謀深算著稱的張藝謀,難道事先對影片中那些“幼稚可笑”的情節和場景毫無覺察么?絕對不可能!
表面上看,《英雄》是一部為秦王歌功頌德的電影,但實際上,它的主題重心在于無名為了“天下和平”所作的自省和妥協──要知道,這是一部由香港商人投資、并期望樹立國際影響的影片,它沒有理由把宣揚秦始皇的歷史功績作為自己的敘事重心。但是,為了塑造無名的英雄形象,對秦王的褒揚就不可避免。
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來說,“秦王英明”至多是“無名偉大”的一個注腳。而在中國,秦王統一天下的歷史很容易成為一件有爭議的事情。于是,張藝謀干脆采取劍走偏鋒的策略,用夸張和絕對的手法,對秦王一捧到底,這樣,在審查方面,首先杜絕了后顧之憂。而在觀眾方面,影片心怀僥幸,希望“秦王英明”作為“無名偉大”的注腳能被忽略,即使不被忽略,這個主題也必定因為單薄和錯漏而使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結果,也許是由于陳道明的表演過于搶眼,也許是這樣的錯誤太過于“明目張膽”,秦王的圣賢形象招致了舖天蓋地的圍攻和眾口一詞的嘲笑。對此,張藝謀既無可奈何,又應該早有所料,這就是為什么在批評聲連綿不斷的時候他卻沒有作出任何辯解的原因。
說白了,《英雄》是一部瞞天過海的作品,它的第一主題“天下和平”是為進軍國際市場准備的,而它的另一主題“秦王英明”是為了通過電影審查而准備的。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來說,“秦王英明”衹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注腳﹔對于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來說,“秦王英明”衹會成為一种淺薄的笑柄。這就是張藝謀對《英雄》主題的真實用心。
六、關于國際市場的前景
談這個問題,說得好聽是預測,說得不好聽是瞎猜,但如果要下注賭輸贏的話,我押《英雄》的正方。
首先,在主題方面,國內觀眾比較抵触甚至認為可笑的“秦王英明”的立意對國外觀眾來說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他們不了解也不關心秦朝統一中國的來龍去脈。相反,影片所宣揚的“天下”、“和平”、“不殺”等理念卻与當今的國際形勢非常貼切。在電影的視覺效果上,中國觀眾早已見多識廣,現在既然他們都一致認為《英雄》好看,想來西方觀眾也不會不喜歡。
最后不能忽略的是張藝謀的國際影響力,早在《英雄》拍攝期間,李連杰等人的頭像就上了時代》的封面,隨著《英雄》的上映,國際影壇上再掀起一陣武俠旋風也未可知之。
《英雄》在歐美地區的版權据說賣出了2000萬美元,我猜它的票房成績不會低于5000萬美元,而上限則在1億美元。若是正式參加影展,《英雄》要獲獎,至少單項獎不會落空。
究竟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阿K四妻 提交日期:2003-01-20 1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