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計--別把英雄看得太簡單了

發信人: elevench.bbs@bbs.ncnu.edu.tw (南方獸),    看板: movie
標  題: 連環計--別把英雄看得太簡單了
發信站: National Chi-Nan University (Sun Jan 19 06:55:39 2003)

呆板的人物,俗麗的武打,匠氣十足的背景,斧鑿明顯的動畫,淺薄累贅的色彩,昭然若揭的意義。導演張藝謀的鉅資大作《英雄》,被罵得狗血淋頭。其中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末了所鋪陳烘托的「天下」概念。

簡單說說劇情:刺客(是刺客喔,不是英雄)想殺秦王,然而刺客念及各國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於是最後關頭心思一轉,「期許」秦王一統天下造福蒼生,所以劍下留人。

好吧,不談拍攝技術的部分,我也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很拙劣,擺明了是替政治服務,向北京當局靠攏。但是,張藝謀過去是個這麼拙劣的導演嗎?他不是拍過很多反抗暴政、控訴當局的電影嗎?(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4年《活著》)如果過去的張藝謀不是這樣,那,這次的拙劣是不是刻意的?

◎  計中計

許多人以為自己看穿電影的計謀,認為這部電影在替北京當局「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合理化。我要套句電影裡的台詞替張藝謀說說話:「你(批判這部電影的人)把一個人(張藝謀)想得太簡單了!」我認為,張藝謀「知道」大家會怎麼「看待」他的電影。也就是說,如果只看到戲中角色的彼此猜測算計,那只看到了一半;更大規模的猜測算計,還在戲外。

想想,如果宣導「天下」是個替人洗腦的統戰計謀,那麼,這個計謀未免也太赤裸裸,甚至戲中的角色已經在對白中明講了,誰看不穿呢?

「天下」這個對於北京當局來說「政治正確」、而且誰都看得懂的政治意涵,絕非片子的真正意義。張藝謀真正的目的,反而是以歌頌「天下」的電影手法,顛覆「天下」這個概念。

怎麼說?

有幾個華人不知道大一統的「天下」概念?何況,當前一般中國大陸人民本來也就認同「天下」一統,張藝謀有必要再借古諭今闡述一遍嗎?張藝謀不知道他以這樣的故事扥出「天下」,反而會遭到四方撻伐、激起反感嗎?張藝謀刻意的拙劣,正是著眼於此。

張藝謀挑起「天下」,以非常政治正確的說法昭告世人,目的不是要大家接受。因為只要是略知中國歷史者,在看了這麼明白講述「天下大一統有理」的電影之後,憑著基本的歷史常識,也能想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戰爭並未停止(何況秦始皇也祇統一天下十幾年而已),人民過得並不快樂,進而反思:「秦始皇統一中國(天下)之後,真的和平了嗎?中國(天下)統一真的比較好嗎?」

看看片尾的字幕:「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統一中國後,結束戰爭,修建長城,護國護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乍看之下,的確是粗糙草率地簡化與隱藏了史實;但字裡行間真正要說的、要讓觀眾自己想的,可能反而是那些被刻意遺漏的部分。

回頭想想片中的情節,張藝謀不是用了更多的篇幅,陳述安分待在屋子裡練字,卻被秦軍強弩穿心的無辜學生?秦王意興風發地說他要統一天下文字的時候,不是故意擺出一付惹人厭的表情?

至於原本就反對「天下」的人,也被算計進去了:得借助他們的力量。張藝謀知道,這批觀眾看過電影之後一定氣得跳腳,於焉大罵導演居心叵測,並且搜羅影片中的破綻,侃侃而談大一統的壞處(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些話也會傳到原先贊成「天下」的觀眾耳裡,成為反省的材料。

◎  諜對諜

這樣談,一切就都合理了。

張藝謀之所以改變(犧牲)風格,是因為他必須以「天下大一統」的意識型態取得北京當局的支持,進而協助拍攝與上映;而電影中一切滿足大眾口味的技法(武打、背景、色彩、動畫),也都只是為了增加觀影人數的「包裝」,藉以衝起氣勢,鼓動討論,創造顛覆「天下」的可能。

還剩下一個質疑。北京當局難道看不破張藝謀刻意的拙劣與言外之意?

看不破,則罷;即使看破了,為何仍允許《英雄》在人民大會堂首映,並且大張旗鼓地在中國各地上映?可能的解釋是,北京當局判斷張藝謀的計謀不會得逞。也就是說,北京當局認為即使有人能夠解讀《英雄》中「顛覆天下」的企圖,那也是不足為患的少數;而能夠收服知名導演為國效力、拍電影宣揚國威,即使只是表象,也夠嗆了。

張藝謀的算計,與北京當局的算計,誰對?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不過張藝謀肯定是立於不敗之地了。就算他的計謀未能得售,也不吃虧。在一般性的意義上,即使沒有人看出來他最幽微的目的,不管是罵他還是捧他,他都是個票房英雄。

可惜的是,我的說法不可能得到證實。如果張藝謀的本意是欺瞞北京當局,他就只好騙到底,否則豈不是殺頭大罪。能確定的是,為文批駁其「天下」概念者,已經免費被套進了張藝謀的劇本,成全了他的英雄夢。

文▓南方獸2003/1/19

P.s.  附錄幾篇談《英雄》的文章。

南方電子報
發表人: "griefsung"     日期:Wed, 15 Jan 2003 14:56:22 -0000
主 題:來稿--再譯「天下」,談電影《英雄》
作者:廖漢騰 (hanteng@ieee.org)

▲ 復古的「天下英雄」:大胸懷大氣魄

電影《英雄》,看似以大胸懷大氣魄,嘲諷小鼻子小眼睛的男女情仇、更暗批國仇家恨的狹小。電影《英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男女情仇,第二個故事是國仇家恨,第三個則是「天下」。大胸懷大氣魄這一點是和電影《臥虎藏龍》不同(我有說台灣三立電視台名劇《霹靂火》嗎?)。但也正是電影《英雄》的大胸懷大氣魄,讓電影《英雄》扯上濃濃的政治爭論。

電影《英雄》扯上的政治爭論,在於秦王以「武力」一統「天下」的詮釋上。新台灣新聞週刊第 354 期的電影評論做了不少陳述,簡單說,不滿的政治情緒來自這部電影《英雄》有替中國政權以暴力維持「一統」合理化的質疑,就如同神話秦王以武力并吞六國是為了全天下人民福祉,終止戰亂一樣。不滿的政治情緒可能不同,如全球人權、中國民運人士擔心的是,以「全民福祉」將暴力的合理化;而台灣自主、西藏自主的人士擔心的是,「并吞」的正當化。

這篇文章,我不是要在政治上選邊站,而是想從電影的關鍵兩字,「天下」,來提出一個不一樣的新詮譯,對這部電影,也對秦王一統「天下」的歷史。

▲ 電影何來惹政治塵埃?

允我交待一下,我碰電影《英雄》的過程:十分網路化。

首先是新台灣新聞週刊那一篇文章,是我同學,曾任民進黨黨工,以一篇抬頭為【要看"英雄"前...先看這一篇】轉寄過來的,頗有「事先消毒」的味道(有趣的是,這一篇電郵在我的信箱,是坐落在夏潮基金會、經濟學人、文化研究的電子報之間)。

再來,我看到這部電影的「首映」,比台灣公開首映的時間還早,是我在資工所閒逛,臨時加入同學觀影的「兩人」首映會。放的是網路檔案交換的 V8 版,有三種語文的字幕,除了中、英之外,還有外加其上的英文拼英語文。我從字幕猜這版應是在香港、新加坡、或台灣等用正體中文地區所偷拍。

書法、人名、譯名、等等讓這部「國際電影」有豐富的詮譯空間。也許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懷念多樣的武俠人名,然而為了國際化,名字簡化了,不是 sword、就是 mountain、moon,不知會不會和其他電影類型的印地安名字一樣?

還好,這些符號不會影響我觀影的樂趣,儘管有同學替我「事先消毒」,統一、暴力等概念並沒有在我前大半看電影的過程構成阻礙。畫面的確美,再加上前兩個故事,一個是由主角無名所編的「愛情仇殺」,第二個是由秦王猜疑的「陰謀復仇刺殺」。這兩個故事分別是典型的「致命女人」與「陰謀復仇」的電影類型。

前二個故事簡單、畫面唯美,我心中想何來「政治糾紛」?

額外的笑點倒是有些,比如說現代的詞彙「一夜情」,變成致命女人故事中的「一夜之情」。還有我那些愛玩網路遊戲 War Craft 的資工所同學,在描述那些超級不對稱的功夫時,很愛用 War Craft 中的 Hero 角色,說「英雄」在以懸殊的武力差距去「羞辱」對手。

然而,第三個故事,也是這部電影最「真實」的故事,是主角殘劍之所以饒秦王一命,是從書法及劍法中悟出「天下」兩字,所以大氣魄地不和秦王計較國仇家恨。

也是在這裡,我才猛然瞭解,為何會有「政治」的詮釋爭議。問題就在這部電影刻意營造懸疑氣氛的這兩個字:「天下」。

▲「天下」兩字惹的禍?

開玩笑的說,也許該資助或會資助這部電影《英雄》的,不是中國政府,而是咱們台灣的《天下》雜誌:大胸懷大氣魄正是這兩個媒體想要賣的。

但中文字「天下」的兩種不同英譯,卻說明了看電影《英雄》「政治」爭議,另一種詮釋角度。

電影《英雄》的「天下」是 All under Heaven「普天之下」,而雜誌《天下》的「天下」是 Commonwealth 是古時的「公益」、現代的「公民全體」。

「天下」若是「普天之下」,當然就一定有人害怕下一句的「莫非王土」。然而「天下」若是「公益」、「全民福祉」,頂多被人譏笑為過度理想的烏托邦。

這部電影的爭議,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這關鍵字,也是主角殘劍留給主角無名的兩個字,也讓本執意除去秦王的無名,也收手饒了秦王一命。「天下」,是包含了這兩種含義:「普天之下」與「全民福祉」。

二位男刺客在關鍵時刻,不殺秦王,只是因為「天下」兩字。

對我來說,「天下為公」的大氣度還頗吸引人的,就像殘劍與秦王最後都領悟的「手中無劍、心中無劍」是劍法最高層次一樣。 no more killing 的訴求,也正是主角無名饒了(??)並以類似死諫方式,想告訴秦王的。我不喜歡古老士大夫死諫,但 no more killing 正是我可欲的理想,更不用說若國家機器,不論是中國、美國、或者是台灣,能夠解除武裝;「手中無劍、心中無劍」也許才是國防的最高層次。

或許大家層次都很低,才會殺來殺去。但電影的殘酷事實是,秦王殺了無名,死後給其英雄般厚葬,說服不了我。因此,多數時候,「天下」兩字就如同主角殘劍ㄚ環兼弟子的如月說的一句台詞:「主人做的事,一定不會錯,主人給你寫的字,一定有道理」一樣霸道。

更殘酷的史實是,當中國皇帝從天壇取得權力時,「天下」並沒有包括「外虜」匈奴。征戰也並沒有在「一統天下」後停止。

這也難怪這部這麼視覺的電影,也有豐富可能的「天下」兩字,結尾的字幕竟是那麼的簡單與隱藏事實:「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統一中國後,結束戰爭,修建長城,護國護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不知,蒙古共和國人民怎麼看這部電影?

▲ 天下與全球化

談夠了英雄電影中的天下兩字「普天之下」的霸氣之外,允我最後用從全球化的角度談「全民福祉」,或者復古一點的字,「蒼生」。

歷史不只是政治史,對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電視劇呂不韋的商人版本是我部分接受的。統一天下是由「跨國」商人呂不韋所促成的。

戰國爭霸的歷史中,一國的國力興衰是由咸陽、臨輜、邯鄲等「國際」大城市的興衰所決定,周遊各國的除了有像孔子的「士」,還有如呂不韋的「商」。各國的「君子」要養食客得要有經濟基礎才行。

天下一統,若是在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下,倒也可詮譯為清除貿易障礙。要「強兵」得先「富國」,法家思想的重心不在於近代法理學上,而是較類似「管理」與「刑罰」的最大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對我來說像德國俾斯麥以「鐵血」統一德國。

想像一下商人呂不韋的「天下」,是各國際城市的市場活動,取得政商關係的呂不韋,跨國吃得開,更押對政治賭注,一個落魄流浪「異國」的秦公子成為秦王。但下場呢?還是屈服於「普天之下」的「王威」,死在國之邊界。

蒼生所寄望的「全民福祉」版本的「天下」在哪呢?在於大一統的政治系統?在於全球串連的全球城市網絡?在於富國強兵?

一切看你如何看待,什麼是「天下」。

完整的「天下」,我認為,不是封建中國,更不是 APEC、WTO,而比較像是歐盟 EU。除了政經整合外,健保及最低工資,才是基本天下 Commonwealth 一統的「全民福祉」。

「普天之下」的「天下」All under Heaven,就符號上就已經帶有宗教味道,若由一位英雄承之,則霸氣多而有害。不管這個天下指的是「莫非王土」或「共同市場」。

我心目中當代的英雄,是心中有天下蒼生,關心世界的醫療、勞動狀況,乃大氣度的英雄。


▓成全「天下」者為「英雄」?媒體觀察電子報〈第七十六期 2003.01.17〉

兩岸三地「英雄」論
=========《編輯室序語》=========
「英雄」論,似乎已橫掃般席捲了全世界,也成了近日來台灣媒體的最愛。從平面雜誌、電視媒體到報紙專欄影評,如何論「英雄」?如何看待這與我(台灣)似親又非親的中國電影?這,異質且模糊的符號,夾雜著兩岸三地複雜的華人情感。編者不敢說,這是種現代版-英雄惜英雄的移情想像,因為此景挪用在台灣政治上難以成立的。

然而此種豐富的移情想像,確實激盪著「英雄」電影內外場域論述﹔更浮現出「英雄」在華人心中的「想像論」。

是以,想像無罪。如視「英雄」為中國崛起的新象徵符號,是環顧全球視野的一種想像﹔如視「英雄」所流露的俠義豪情,則是一種追溯古今中外對英雄的情感召喚﹔如推擬成現今「英雄」為何意?為何人?則是我們對「英雄」長久以來的敬仰與恭維。

本期即以張耀文所賜惠的一則:「成全「天下」者為「英雄」?」佳文,引出對「英雄」論的想像。期盼各位在欣賞張文之後,也能多多給予回應。讓您的論述豐富這塊你我所共享的媒體論壇園地。 

南方電子報
=====================【編輯室手記】=========================

「英雄」經常是被製作出來的。看完這篇文章,建議您再看麥田出版的「製作路易十四」。另外,這期電子報發出前,我們也陸續收到有關「英雄」的討論,或許,這將引起另一股熱潮,也歡迎更多的觀點。
(管中祥)

標題:成全「天下」者為「英雄」?
作者:張耀文 (yaowen62@ms4.hinet.net) (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

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終於要在本週上演了。距離那場選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盛大舉行的全球首映會,遲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也因為這樣的時差,讓本人「有幸」早一步在日前旅次香港時,先睹這部影片的「鋒頭」。

在影片發行商強勢的媒體炒作下,「秦王」、「無名」、「殘劍」、「飛雪」、「常空」、「如月」等六位片中的主要角色,相信很快就會進入台灣民眾近期的資訊印象中。而在影片的內容與製作上,即使張藝謀一再強調這部影片的創作性格,但是只要對近代電影稍有常識者都會發現,這部片中的矯飾程度,實在很難令人信服他的原創性:

在武打招式及配樂上模仿李安的《臥虎藏龍》;形式美術上刻意模仿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場面氣勢上有黑澤明《亂》的影子;劇情的敘述安排上又有《羅生門》的結構。如果扣除以上幾項電影創作的重要元素後,那麼這部影片唯一可稱得上創作元素的,恐怕僅剩下劇本內容這一項了。

《英雄》在大陸、香港上映一個月以來,有關的影評幾乎都在上述的形式、結構上打轉,或者逕將此片與張藝謀過往的作品相互進行比較、批評一番。再前一步的思考甚少。極端的一例倒有,一位香港商業電台的主持人杜汶澤,在一次訪問八卦藝人吳君如時,信口對《英雄》的評語倒是一針見血:「我讀得書少,不要說讀到中五,就算是小學六年班,我看小學社會書都有講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個暴君,殺那麼多人,怎麼說他護國護民呢?」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中、港兩地文化界人士,在本人可及的資訊中,要不是汲汲營營參加該片發行商的邀約、出席首映會肯定該片的成就外,就是有點無關痛癢地針對該片的敘事結構、美術形式等進行批評,針對劇本核心的實質討論並進行深刻批判者並不多見。

「笨蛋,重點在劇本的內容意涵!」如果套這句柯林頓的競選標語,來總結過去一個月可及的影評,雖然有點刺耳,但應該還不過份。也就是說,本人以為《英雄》一片最大的詭計、甚至可稱得上陰謀的地方,其實就在它的劇本內容上。

這部電影的原著劇本,出自李馮、王斌兩位作家,外加導演張藝謀。其中主要發想由李馮當綱,他是南京大學中文碩士、擅長以中國的歷史為本進行創作,因此又被稱為「新歷史主義」的小說家。而王斌則是張藝謀搭檔多年的劇本班底。

就在這樣「新歷史主義」的寫作背景下,「成全天下」、共創「世界和平」、「實現大我」等意念,就成為了《英雄》一片的最高宗旨。而人們所熟知正史中有關秦王滅六國後自稱始皇帝、統一文字及度量衡制度,乃至道儒史家所咒罵的焚書坑儒等等瘋狂事件,在影片中也都藉「成全天下」這最高宗旨,偽裝或掩飾了上述歷史作為中暴力恫嚇的本質,並且對片中幾位刺客(或現實中的異議者)進行意識上的說服。

如此粗暴地扭曲歷史,難道就是李馮所謂的「新歷史」?雖然這是一部商業性質的武俠電影,理應無須面對如此嚴肅的批判思考。但如果觀察這部影片的幕後運作,尤其該片積極參與國際影展、爭取國外放映機會的舉動來看,若再多事地套上當今中國在國際政經權力的位置地圖,實在很難不令人有所聯想。

對熟知的中國歷史進行有意或無意的竄改,其實也不止於《英雄》這一劇本而已。太久遠的事不提,就以小一點的事如:去年底中國新訂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認為不能將岳飛、文天祥等歷史人物稱為「民族英雄」的事件爭議;大一點的事如:掩蓋八九年六四事件的發生等等就是例證。如果自己的歷史不能坦然面對,或者當華人一致譴責日本竄改南京大屠殺歷史時,也可否想過有一天,害死岳飛的秦檜,可能在中國歷史上獲得平反。

當然,任何人都無權過問他人神聖而自由的創作意志。但對這部影片或劇本的出現,尤其中國又是嚴格施行電影出版檢查的國家而言,就顯得特別突兀而非比尋常了。也就是說,《英雄》其實展現了它政治正確的一面、甚至可說是非常正確的一面。若非如此,中國軍方何故動員數千名軍人參與拍攝?難道只是張藝謀的魅力而已。

而政治正確的面向,約略可以從對外與對內的兩個面向來談:

對外的部分,選擇秦王朝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以武力手段遂行統一的帝國進行拍攝背景,並在影片中展現出令人震懾的武裝軍容。就在積極爭取進行全球放映的同時,其中的電影言語,不正是想透過影片中的「閱兵儀式」,藉此炫耀、並展示新崛起的中國壯盛的軍容;所釋放的訊息不也正是警示當今世界各國,請特別注意崛起的中國,他已然強盛的有如影片中的秦國一般嗎!

另外,對內的部分,張藝謀、李馮藉著劇中人物「殘劍」,來表達同意或嚮往秦王「為天下(蒼生)、護國護民」的理念,並在放棄行刺秦王的同時,意圖說服「無名」、「飛雪」,應在「成全天下」、「完成大我」的前提下,放下自身所肩負的國仇家恨,玉成秦王一統天下並施行其「護國護民」的理想。

不管張藝謀或李馮心中是否真的相信秦王「護國護民」的理想,但就正史的記載看來,荊軻刺秦時天下尚未統一,而劇中的時空背景也應是如此。那秦王爾後發兵剿滅其他國家,以及統一後焚書坑儒等行動,難道就是秦王「護國護民」的表現?如此強言附會,顯然有著極深謀慮在裡面。

這深沈的謀慮究竟是什麼,影片中不曾明說,但意識卻是赤裸明白,那就是大一統的思想:任何的反對異議,都應該在「天下」這個大我的前提下捐棄不計,如果有必要,甚至應該像「無名」一樣,在影片的最後捐軀,成為「英雄」。但歷史中的極權政體,有幾個會在得到天下後主動地做起真正護國護民的仁德施政?即使有,也沒有長久過。正因為如此,也才會有了現今民主多元政體的出現。而《英雄》一片的出現,究竟是在合理化極權政體存在的必然性,還是這部影片僅僅是資本主義社會商業邏輯下無奈的變種異形,就請眼明的看倌自行評斷。

如果中、港兩地對《英雄》的影評,或因政治體制、或因文章篇幅、甚至因為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的陰影而有所保留,那在台灣呢?看戲的觀眾們,是不是也能夠在好奇前往觀影的同時,也對《英雄》迸發出不一樣的批判思考。面對這樣一部「新法西斯主義」電影,進不進電影院捧場是每個人的選擇,如果進去了,請務必記得帶著會思考腦袋進去,並且記住,秦王朝在其「護國護民」的施政下,僅僅維持十三年的壽命而已。

=======《張藝謀創作年表》=========
˙1984年:《一個和八個》(與蕭風合作攝影),《黃土地》(攝影)
˙1986年:《大閱兵》(攝影)
˙1987年:《老井》(主演),《紅高梁》(導演)
˙1988年:《代號"美洲豹"》(與張風良合作導演)
˙1989年:《古今大戰秦俑情》(演員)
˙1990年:《菊豆》(導演)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
˙1992年:《秋菊打官司》(導演)
˙1994年:《活著》(導演)
˙1995年:《搖啊搖 , 搖到外婆橋》(導演)
˙1997年:《有話好好說》(導演)
˙1998年:《一個都不能少》(導演)
˙2003年:《英雄》(導演)

=======================【編輯室手記】=====================

剛看完了「南方電子報」今天的文章,張耀文從電影手法與歷史詮釋觀點,而寫成的《成全「天下」者為「英雄」?》於是我緊急把壓在自己電子信箱的文章,也一併編好發出!一樣是寫電影「英雄」,可這篇羅格‧威士從另個角度,包含歷史、社會與政治層面寫成的短論:《誰的「英雄」?》卻有如此相似的結論?想來這部電影的確有值得探究之處。
(責任編輯:貝爾‧傑  bearjay0919@pchome.com.tw )

標題:誰的「英雄」? ── 中國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矛盾產兒
作者:羅格‧威士 (minjikimo@yahoo.com.tw)
本文責任編輯:貝爾‧傑
────────────────────────────────
喧囂一時中國大片「英雄」轟轟烈烈地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了首映會。現場的冠蓋雲集,杯觥交錯透過電子與平面媒體的傳播,為這部電影在台灣吸引了相當多影迷的眼光。可以預期,這部電影將會在台灣拿下相當好的票房。

不過在絢爛的精緻大片背後,不知電影迷們有沒發覺,近幾年來中國電影界已然推出了不少關於「刺殺秦王」這一橋段的相關電影,依據筆者記憶所及,就有陳凱歌「荊軻刺秦王」、周曉文的「秦頌」、張藝謀的「秦俑」,連同此的「英雄」等等。這些一部比一部耗資更大,視覺更驚人的「秦始皇系」電影,不管是改編也好,依照史實來拍攝也罷,其實經過這麼短暫時間密集的推出,早就使得單純的史實有所貧乏。但是,讓我們好奇的卻是為何這些國際級大導演對此卻樂此不疲呢?

從第一個層次上來說,這種「秦始皇熱」其實與現下兩岸關係有所相連。不管是陳凱歌、周曉文,乃至於張藝謀,都是大陸所謂的第五代導演。他們成長於四九年之後,生命最精華的歷程經過毛澤東時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再經過「文革」的淬煉後,這樣的生命歷程所打造出來視野及深沉的思維其實並不是一般台灣人可以理解的。

因此,當台灣社會對於未來前途該「統」還是「獨」的議題希望與大陸進行政治上的論辯之時,對於掌權的這一代大陸人來說,這根本是多餘的討論。在他們的思維中,中國向來就是大一統的國家,所有分裂勢力都是短暫的歷史現象。因此不管是已收回的香港澳門也罷,乃至於台灣,都是所有"中國人"所應當努力的目標。在這樣的思維下,所有的「華人=中國人=都必須支持中國的統一」已然成為一個當然之命題,如此反應在所有「秦始皇熱」的電影裡面,就是歌頌「秦國統一的必然性」,「天下一統的重要性」。

緊扣著第一個層次產生的第二個問題是,雖然「統一」這個命題無法更變,但是如何看待「暴政式地統一」這個問題。其實這問題反映的正是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兩個問題上的無奈:國家積弱不振,必須要有強大的民族主義來喚醒人民,而往往為了更有效率的達成民族主義,不得不向集權主義靠攏。於是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與毛澤東的共產政權接連的主宰了中國,他們倚靠民族主義而起,但卻踐踏人民的民主權利。

知識份子在民族與民主兩個堅持之中,往往面臨了抉擇的兩難。如此在陳、周、張三位導演的電影中,也呈現這樣困境。最終只能「刺秦」這樣的手段來解決暴政,希望刺殺暴君可以警惕後世所有的君主行仁政。但是這種個別式政治手段,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核心的專制不被解決,暴君將會一代接一代出現,直到下次革命。

因此以這個脈絡來看張藝謀從「秦俑」到「英雄」的觀點變遷,其實是很駭人的。在「秦俑」,張藝謀飾演的蒙天放還帶有那麼一絲對暴政的抗議,但是到了「英雄」時代,主角不但「無名」了,面對暴政,只能選擇逆來順受,一切只是為了一個天下的大一統,民族主義徹底壓倒了民主主義。

無怪乎這部電影在北京上演時候,可以破例的在人民大會堂進行全球首映,許多北京的中共高官前往捧場,因為,這部電影的思維,其實是符合中共當局的利益。以穩定發展、一統天下來壓倒一切對民主的呼喊,這個「英雄」,不是屬於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