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短篇影評集中文-4

發信人: Stormy.bbs@ptt.csie.ntu.edu.tw (山徑之影),    看板: movie
標  題: 英雄的沈淪‧我的膜拜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Mon Jan 20 08:16:27 2003)

    「人不離人,劍不離劍。」飛雪和殘劍一同回到了相許的家鄉,奈何已是人世彼端,只留下如月遲來的悲歎。

    應當要動人肺腑的亂世兒女情,卻讓我露出了狐疑的表情。

    同樣的,無名面對千萬箭陣的無畏豪氣,理當動人心弦,我卻把心思放在不可能與城牆成垂直角度的箭海上…

    羅生門的敘事手法,性命相許以換取最後十步的俠義情懷,萬民之福與殺親之仇的掙扎與抉擇…【英雄】有著的是中國傳統武俠的經典元素,加上頂尖的導演、攝影、配樂、服裝設計與武術指導,無怪眾人皆引領期盼這部武俠電影頂點之作。

    然而,在不到一百分鐘的緊湊劇情中,我得到的,是過度期望而來的失望。

    華美的鏡頭、絢麗的武打、雅緻的服裝、鏗鏘的音效,無法掩飾這部片角色與劇情表現的薄弱與空洞。

    千萬別誤以為這部片有著難以與其高水準技術相稱的基本構想。相反的,我深信這部電影的故事與角色設定是突出的—孤傲的長空、深邃的殘劍、深仇的無名、執著的飛雪、忠心的如月、獨霸的秦王,每個角色都有其背景與故事,道來定是一個個深沈而豐富的傳說。然而,這部份在電影中卻少有表現。

    也就是說,在短短的一百分鐘之內,扣除混淆視聽的羅生門,觀眾並沒有足夠的線索去認識劇中的角色。如果說有任何人能夠被這部片的角色說服,那鐵定是完全視覺取向的結果,當然這也是一種欣賞取鏡—然而這顯示出劇情的鋪陳與演員的表現在本片地位的陡然墮落。

    何以殘劍從書法中得到了「秦王不可殺」的啟示?

    為何飛雪執意刺秦,連自己的愛人都無法信任?

    無名對秦國的深仇大恨,怎能在與秦王的短暫對話中煙消雲散?

    秦王又有何許大德大能,可讓殘劍、無名在臨門一腳之際甘願停手?

這四個顯然應為關鍵劇情的橋段,在本片都以令人驚異的短小輕薄略微帶過。

    於是,當殘劍以得自書法、苦練多年的最終劍式殺向秦王,卻僅略微劃過其頸而保其性命之後,我始終一頭霧水;當飛雪得知無名行刺失敗,憤而與殘劍拔刀相向,我無言以對地望著銀幕,心中猜測殘劍必然棄劍以明示其心,理所當然的悲劇收場卻難以感同身受;當無名躍身使出十步一殺,卻逆劍以保明君時,我只覺得矯情而一廂情願。

    同樣的劇情、角色薄弱,一再地出現在本片的其他部份。以羅生門的紅色版本為例,短短數句的長空遺言,竟可喚起飛雪的無限思念、殘劍的狂野嫉妒以致於按耐不住地在如月身上強逞慾念,這樣的版本不是不能演,但既然想使人誤以為真,更細膩完整的角色鋪陳、背叛的必然性與衝突點的營造就該得到應有的重視。

回想這段戲,象徵仇恨、情愛的紅,鮮黃落葉在氣流中的豔麗弧度,鋪陳出武俠片中從未有過的華美畫面,然而穿插在其中的對白,卻連一般的濫情連續劇都不如。長空對飛雪的意義、飛雪對殘劍的妒意、如月對其主的忠誠與愛恨,究竟在哪裡?或許留白可帶來想像,但正因為我需要為這部電影補足的額外幻想細節太多,以致於看著畫面內人物的互動應對,讓我有一種難以捉摸的空虛感。

    於是,無論是怒意、妒意或恨意,殘劍對如月的霸王硬上弓讓我無以適從(雖然此幕乃預料之中—綺麗背景與悠然配樂之下的肥皂劇情);飛雪殺了殘劍的掙扎,如月忠主而捨命相報的情懷…我試著想像,也只能想像—影像中沒有提供線索,或者,太少的線索。

    所以,如月嘲笑飛雪殺夫愚行的橋段,應該有的恨、諷、悲、涼,跡近未有。絢麗的畫面成為遺憾,萬片落葉的氣旋過後,我的悸動馬上被角色們不知所以的表情所奪走。

    或許有人會說:想像為重!飛雪殘劍如此情侶,怎不在意女伴與他人之情?如月身為忠僕,配合其女兒之身,心之悲與行之忠也在所必然…

    或許吧。

    但我實在無法對這部片如此寬容。電影有著的,絕對不只是畫面;角色的生命力、劇情的流暢與感染度…都讓我對這部片有著無比的期待。或許,對於一部擁有三千萬美元資金、中國政府大力配合、張藝謀、杜可風、和田惠美、程小東,以及六大明星的武俠巨片,要放下期待實在太困難了吧!

    近乎體無完膚的批評,這部片真的那麼一無可取嗎?

    別忘了它接近完美的夢幻組合。一流的武術指導、服裝設計、攝影與配樂,組合出來的畫面,可不是「完美」兩字可形容的。

    羅生門的每個版本都有其意義,並且以統一的色調反映出角色的心理狀態與情節意念,固然可被挑剔的批為藐視演員的重要,然而以視覺的角度而言,這絕對是武俠電影中的極致典範。

    象徵無名的仇恨,虛構出的殘劍之妒、飛雪之恨與如月之死,紅色赤裸裸地被延伸到嫉妒、性愛與死亡的領域。

    藍色的深沈,或許暗示著殘劍飛雪深遠的愛與捨身,以及面對命運之大勇和永別愛人的沈重憂鬱。

    白色—潔淨、原點、離別的哀悼,故事中唯一的真相。

    以及綠色—描寫著最初的相遇,生命的隱喻,以及無劍和平的最高境界。

    色彩之外,本片的武打設計與影像編排亦是一絕,個人認為完全超越了【臥虎藏龍】打下的江山。

    第一場狼孟縣之戰,無名與長空在棋院的對決,氣力飽滿的腳步與騰空閃避的輕靈,電光石火的矛劍交手,佐著悠然的琴聲、水滴的韻律與水花四濺的質感,將多少武俠小說企圖描繪的意境完美呈現。

    而飛雪、如月的林間死鬥也堪稱絕妙。象徵情愛與血的大紅裝扮,在鮮黃的落葉中形成駭人的強烈對比。而飛雪劍氣帶動出的落葉之舞,颯颯颼颼的氣勢,著實感動莫名。隨著劍的走勢,落葉栩栩如生的旋著飛著,稱其為武俠影史中的驚世經典,絕不為過。而如月終究敗於飛雪劍下,墜落瞬間的紅葉哀鳴,視覺上的深刻哀戚更是難以言喻。

    於是,縱使我對角色表現的無所適從、對橋段設計的斤斤計較難以平復,令人讚嘆的視覺影像實在讓我無法討厭這部片。過度簡化的史觀、劇中人的空洞化、技術細節的缺失…都不再重要了。【英雄】是一部全然視覺的電影,它有著的,是視覺上的巔峰成就。縱使它沒有表現出原創故事的立意深遠、抑或交結難解的角色衝突,我也願意膜拜它畫面的美麗。

    至於無名到底從「天下」悟得了什麼,何必在乎呢?

========================================================

發信人: Lijphart.bbs@bbs.thu.edu.tw (狂戀射手座),     看板: movie
標  題: 誰是"英雄"?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Fri Jan 24 23:01:23 2003)

「英雄」是一部武俠片,不是歷史劇,因此,我不會給予這部電影過多對於「歷史真實性」的要求,只會就電影論電影,看看這部電影是怎麼說故事的,而說故事的人又能不能把這個故事說好。

其實,英雄這部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四個想要刺殺秦王的俠客,終於找到了可以成功用計刺殺秦王的方法。只是到了最後關頭,刺客卻必須在天下大義和家國恩怨當中做一個選擇。由於最後的抉擇是「不殺」,因此要如何鋪陳這個「不殺」的過程,就顯得格外重要。

四個刺客都是趙人,都與秦王和秦國有著血海深仇。戰國時代,在七國之中,除了秦國之外,就屬趙人民風最為剽悍,且具有極高的國家意識。後來秦國在滅趙的過程中,其抵抗慘烈的程度,僅羅馬滅迦太基、蒙古滅西夏時可堪與之比擬。趙人之強悍,由此可見一斑。也因此,將四個刺客都假設為趙人,可以說絲毫不讓人意外。

而在四人之中,又以飛雪的復仇意識最強,長空次之,無名又次之,殘劍最後。蓋無名雖為趙人,且家人為秦人所殺,但畢竟在秦國長大;至於殘劍,依照電影的鋪陳,刺秦似乎純粹是為了滿足飛雪的復仇意識,他自己本身倒沒有多大的好惡。因此到了最後的關頭,這兩個人成了刺殺成敗的關鍵因素時,最後的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

在以上的鋪陳下,若把最後刺秦的失敗,歸結於「人性的懦弱」和「政客的機巧」,讓片名成為一種反諷,可能會讓電影更高明些。可惜的是,電影並不做如此演繹。電影的邏輯是,殘劍由書法中悟出「劍道」,認為劍道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無劍」,是「不殺」,講的更白話一點,就是心中存有「和平」的大念。

他保這一套邏輯灌輸給了無名,再經由無名和秦王的對談,使得秦王也認同這個看法,而使無名也做出了「不殺」的決定。於是秦王得以身免,終能統一六國,成就一代霸業。

以上的電影邏輯,看似合理,但其實卻很有問題。依照電影的設定,無名和殘劍在劍道的修為上,顯然高於飛雪和長空二人,因此價值而言,它二人所做的決定顯然也將是較為明智的。但觀諸時代背景,卻很難讓人去支持這個論點。

戰國時代的七國之中,以秦國最為無賴,為了爭奪土地,可以強取豪奪,不顧信用,蓋因七國之中,秦國雖強,文化水準卻是最低落的一個,因此他可以再一場戰役之中,屠殺四十萬個降卒;可以出爾反爾,把別國的國君騙到國內後,再將之挾持要求土地當贖金。殘劍和無名會把寶壓在這個國家身上,令人詫異。

(雖然電影並未對各國對秦國的反感多所著墨,我們儘可以就電影論電影,把它當作某種程度的「架空」來看,但整體而言,即便是「架空」,作為改變整個價值觀的理由,電影所描述的仍然太過薄弱)

另外,司馬遷在「游俠列傳序」中提到,所謂游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也就是說,俠客首重然諾,可明顯的,殘劍在首刺秦王中就打破這個原則(對飛雪),無名再刺又二度打破此一原則(對飛雪、長空)。

當然,我們可以提出金庸小說中郭靖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來反駁「為國為民」顯然大於「小信小義」,但電影並沒有能完整的鋪陳何以不刺秦王就是為國為民,只是很玄的用了「秦王悟道」來簡單說服無名,說服觀眾。

但這有問題,首先是太過薄弱,雖然可以用「禪」的「頓悟」來解釋,卻不實際;其次是殘劍並未與秦王對談,故而不可能取得對秦王的觀感。因此,我可以接受殘劍和無名只是平凡人,因此在最後關頭或因懦弱,或因被政客所欺而縮手,卻不能接受他們是真正洞悉人心,或者為國為民而做了明智的抉擇。

(片尾所謂秦始皇後來的功績,就電影而言只是後見之明,對劇情應有的鋪陳應無影響)。所以從以上論述來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失敗的。

誰是「英雄」?依照劇中所想說的,應該是秦王、刺客甚至如月都是英雄,但在我看來,其實這六個人都不是英雄。平心而論,一部電影不是不能夠討論意識形態,這部電影被人詬病最多的部分,是它似乎有意無意地提倡所謂「大一統」的思想,有「為中共統戰」的嫌疑;

但其實大部分「形式主義」的電影,都會有討論到意識形態的部分,因此,我並不反對這部電影討論這個議題,甚至,鼓吹所謂的「大一統」,也未必不好,只是當整個邏輯推演的過程不夠完整或者過於牽強,就會大幅降低它的說服力,而予人不愉快的感受,淪為說教或者為鼓吹而鼓吹,就這方面來看,「英雄」一片,就有這樣子的毛病。

所以其實,這部電影比較可看的反而是其他方面。其中在敘事手法上,張藝謀捨平鋪直敘的直線手法不用,採用了類似羅生門式的「三段式」論述,頗為大膽,成績尚可。在武打動作上,實在用了太多的慢動作鏡頭,反而把節奏拖慢,慢動作點到為止叫詩情畫意,多了就是灑狗血,看到後面很容易讓人倒胃口,這部電影基本上已經到灑狗血的地步。

較為可觀的武打場面,是李連杰與甄子丹對打的那一場,這也是慢動作畫面用的最少的一場,這部分,很重要的是歸功於李連杰和甄子丹的功夫底子。在聲音方面,這一部電影的音效做的真的不錯,配合譚盾以鼓聲為主的配樂,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可觀的地方。當然,杜可風掌鏡的功力也沒有話說,完全把中國的大山大水溶入劇情之中,讓觀眾能夠享受到一部視覺的饗宴。

很多人稱許這部電影在用色技巧上寓意深刻,發人深思。但我個人有不同看法。所謂用色寓意,當指這部電影中各個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顏色的服裝來表達不同的涵義,但這種做法,可以說過於暴力和誇張。

一般用顏色帶給觀眾不同感覺,會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如放在背景之中(例如史蒂芬索德柏的天人交戰Traffic),強烈一點的則採用相同色系(如衝鋒飛車隊的暗色系)來表現,英雄卻用了最激烈的方法,沒錯,的確給了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卻將低了它的深度。

(其實,張藝謀並非不會用比較隱晦的技巧,如「荊軻」片中,秦王要處死呂不韋前,秦宮中半黑半白的畫面,影射贏政內心光影的交戰,就很成功)。所以其實所謂用色寓意,張藝謀只是向商業靠攏,卻又不甘心所做的障眼法。

所以整體上來說,就技術而言,若與類似(題材、技術類似)的電影「臥虎藏龍」來比較,兩者應該不分軒輊。但作為跟進者的英雄,理應有較為嚴苛的判斷標準。再加上劇本的問題,我個人仍然給予臥虎藏龍較高的評價--雖然臥虎藏龍也是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武俠片」。

最後談談演員的表現:這部電影的陣容十分堅強,而且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可惜受到劇本所限,每個演員的表現都不如我預期的好:陳道明的秦王,換個服裝,就變成了康熙大帝裡的康熙;四個刺客,幾乎從頭倒尾都是繃著一張臉耍酷,預期中張曼玉和梁朝偉這兩大戲精的火花也沒有擦出來。

表現的最好的,反而是戲份最少、角色最不重要的章子怡。她很能把握每一個在畫面上出現的機會,臉上表情和肢體語言十足。雖然這個沒有個性的角色對她而言,實在是一種糟蹋(所以我實在懷念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

無疑地,英雄在商業上會是一部成功的票房電影,但僅止於成功的商業票房電影,就張藝謀這三個字而言,顯然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