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作者: fegirl.bbs@bbs.kmsh.tnc.edu.tw (盛夏的果實),   看板: movie
標題: Re: 請問伍迪艾倫
時間: 港明高中 港灣碼頭 BBS (Tue Aug 22 11:57:10 2000)

伍迪‧艾倫作品表

◆大家都說我愛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非強力春藥   Mighty Aphrodite (1995)

◆百老匯上空子彈   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曼哈頓神秘謀殺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

◆賢伉儷    Husbands and Wives (1992)

◆影與霧   Shadows and Fog (1992)

◆愛莉絲   Alice (1990)

◆大都會故事(第三段)New York Stories (1989)(segment 3)

◆罪與愆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

◆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 (1988)

◆那個時代   Radio Days (1987)

◆情懷九月天   September (1987)

◆漢娜姊妹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開羅紫玫瑰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

◆百老匯丹尼羅斯    Broadway Danny Rose (1984)

◆變色龍    Zelig (1983)

◆仲夏夜性喜劇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A(1982)

◆星塵往事   Stardust Memories (1980)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我心深處   Interiors (1978)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 (1973)

◆性愛寶典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1972)

◆香蕉   Bananas(1971)

◆傻瓜入獄記   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

◆野貓嬉春   What's Up, Tiger Lily? (1966)

> -------------------------------------------------------------------------- <

發信人: CHWu@m2.dj.net.tw (CHWu),    看板: movies
標  題: 編導演奇才--伍迪‧艾倫
發信站: (null) (Mon Dec 15 14:52:52 1997)

他是脫口秀藝人、幽默家亦是電影大師,詼諧狡黠的反思人生的荒謬,透過他的戲劇與觀察力,展現出自我與眾生百相的偏執。

在當今美國能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能在形式與內容不斷求得創新,知識與娛樂並重,詼諧雋永中能再探索愛慾與道德的嚴肅,也只有伍迪‧艾倫。由一位脫口秀藝人到喜劇導演,再到當代舉足輕重的電影大師,伍迪‧艾倫的風格就是那樣的令觀眾期待一種諷刺而雋永的觀影經驗,誰曉得他這次又要玩什麼?也因此會讓迷上他的人一再地進電影院看他的戲。

伍迪‧艾倫以其獨特的戲劇影像魅力,能有一定的觀眾群,也因此而不需要與好萊塢系統與太多的瓜葛,一直以來他都是由固定的投資者來給予支持,雖然賣不了好萊塢的大錢,但是卻能一直有相當的產量與品質,這也是讓許多觀眾能再去欣賞他電影。

其實就電影來說,伍迪‧艾倫並沒有把電影語言,如攝影、剪接、分鏡等上面作更多的突破與表現,但是他電影確是著重在完整而優秀的劇本。

他自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以寫笑話為生,後來就順而成為一個喜劇作家,他的笑點有著知識份子才能理解的要素,成為脫口秀藝人後更大受歡迎,但他並不以此滿足,他首次編導電影還是之前一貫的嬉鬧風格,他那內心真正要嚴肅探討的主題卻漸漸在後來的電影慢慢開花結果。他說過:「天才的才華比不上內心的勇氣。」

無疑的,伍迪‧艾倫在早年就才華洋溢,也讓瞭解他才華的朋友能一再支持他;他性格害羞內向卻要有突破的勇氣,才能勇於去爭取他想要拍攝的電影,不會因襲舊有模式。

每年奧斯卡獎頒獎時,伍迪艾倫雖早已是提名獲獎名單上的常客,所有觀眾與影評對他的作品都極為重視,他卻從不出席頒獎典禮,也不會去做任何活動。他並非自大,而是他知道當他在想獲獎的細節與發展時,對作品的品質是一大傷害,雖然他也為此感到高興。

與其在思考要如何獲得奧斯卡獎,不如每週在餐廳內好好吹幾手他所喜愛的薩克斯風。由於幾乎每年伍迪‧艾倫都有一部電影問世,並且一直保有相當品質,所以亦有人認為美國電影界每年的兩大盛事,第一為奧斯卡金像獎,第二為伍迪‧艾倫每年一度的電影。

目前伍迪‧艾倫也算是猶太人中,除了史蒂芬‧史匹柏以外,最能切入美國電影核心的導演。不過他與史匹柏不同的是,史匹柏是在好萊塢創建核心,而伍迪‧艾倫則是好萊塢外另創核心。

紐約情懷

    談到伍迪‧艾倫就不能忘了「紐約」,如同談到盧貝松(Luc Besson)就不能不提到「海洋」一樣。伍迪自小就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猶太家庭,對於紐約的文化風格,如百老匯舞台劇、電影院、報紙媒體等都是瞭若指掌。

雖然他的家庭成員都是感情豐富又喧鬧愛挖苦人,但是他的內向性格取使他與眾不同,不可否認的,伍迪作品的嘲諷詼諧風格,小時家庭的影響是有的,當然「家庭」這個主題也是他常常在探討的題材之一,他的作品特色往往結合了紐約都市喧鬧又冷漠的背景,揭露人與人關係,愛情與道德的不安荒謬。

    雖然早其他的電影都有在其他地方拍攝,但是在七五年的「愛與死」(Love and Death)在法國拍片以後,他決定不太願再到其他地方拍片。也因此他的電影不需要常出外景,製作成本也就不用太高,這也是他以較低的成本下來拍出品質優良的原因。

    常常在電影「曼哈頓」(Manhattan)「曼哈頓神秘謀殺」(Manhattan Murder Mystery)「賢伉儷」「罪與罰」可見他走在曼哈頓街道,以害羞、嘮叨不休、自以為聰明的愚蠢莽撞知識份子形象出現,與不論在螢幕或實際上和他糾葛的女演員。

長年在住在紐約中,他的脫口秀,舞臺戲劇都是紐約式的,如他在電影「曼哈頓」「安妮霍爾」(Annie Hall)中提到的,只要一離開紐約市他就難以生活,更不難窺見他對紐約深厚的感情。

舞台劇

    才華洋溢劇作產量頗盛的伍迪‧艾倫,自然不會在舞台劇上留下空白,尤其在紐約百老匯舞台劇影響下。在一九六七年「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電影完成前就有一部舞台劇劇本「不要喝水」(Don't  Drink the Water)但沒有參與演出。

直到另一部舞台劇「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才開始正式在舞台劇演出,並且在那時結識了與他有相當密切關係的女演員黛安‧基頓(Diane    Keaton),而後他還寫了舞台劇本「懸浮燈泡」(The Floting light Bulb),「死亡」(Death)、「西部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West )等。

    電影與戲劇是他劇本互相影響的要素,如其戲劇劇本就是針對他早年電影濃烈的感情而轉化,他的電影劇本也是有著戲劇性的細膩。如後來所拍的「情懷九月天」(September),就是把舞台劇的場景人物特性發揮在電影語言上。而「星塵往事」「百老匯丹尼羅斯」「百老匯上空飛子彈」等與舞台劇相關電影,也是向他喜愛戲劇做一回顧。

    雖然他早已是知名脫口秀藝人,但演舞台劇卻甚少,可以說演脫口秀和演舞台劇是不同的,他說:「在舞臺上,你對場地的熟悉,可以在表演時還能想別的事情,有時在舞臺上把觀眾感動得流淚,但心裡卻在想為何今天送洗衣物回來時怎麼少了一隻襪子。」

脫口秀與喜劇

    早年伍迪‧艾倫場寫笑話與劇本,但是剛接手脫口秀表演時確是相當的焦慮,由於他較不與其他陌生人打交道的性格,讓他對表演有著恐懼,往往上台前就緊張了一天;雖然在他熟練以後就沒有這麼糟,不過他在生人前面會怯場,但內心藏有表演的個性,使這矛盾形成他在台上常扮演一個害羞、神經質、容易糊塗忘詞的詼諧好笑形象(當然這也是表演)。在台下他很容易因緊張而焦慮,但只要一開始表演,緊張就消逝了,觀眾就開始被他擄惑。

    他的笑話與喜劇受到當時戰後人們較務實心裡影響,較著重寫實喜劇,常常反諷著社會的虛假偽善,並指出問題所在,因為喜劇是反應社會的一面鏡子。所以常會有人把他認為是一個知識份子,但他卻加以否認。

知識份子也常是他筆下被嘲諷的對象,因為他喜愛哲學,並獨鍾卡謬、杜斯妥也夫斯基,對這個自小就愛看漫畫寫笑話表演的人而言,看這些東西似乎有點怪異,不過也往往能刺中知識份子的要害。

> -------------------------------------------------------------------------- <

發信人: atom.bbs@bbs.cs.nthu.edu.tw (寶礦力),     看板: movies
標  題: 從伍迪.愛倫的票房看現代人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Mon Oct 13 21:36:55 1997)

電影,距離他的誕生差不多已經一百多歲。當發明家拿著簡陋的八釐米攝影機四處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時,見識它效果的人已經預測:這玩意了不起,它將是第八藝術。

就像是任何一種藝術般,電影自有一套進化的歷史,它就像個嘴巴;透過躲在鏡頭後方的那個人,告訴大家一個故事...有喜也有悲,內容橫跨古今,它又像個哲學家,思考家的雙眼:補抓一個尋常人視而不見的鏡頭,或是製造一個奇特的情境,試圖從中探討某個真理。

過去的三十年是電影內容與形式最為奔放求新求變的時代,也是電影影響全世界以及反映世界的時代,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敏銳的探討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從稍早的新浪潮,社會寫實,心裡分析,一直到婚姻愛情...等等,電影始終扮演著一個複合娛樂與提供思考刺激的角色。

然而,當我們到了90年代,電影的定義似乎重新再開始,所有的片子似乎愈來愈像,因為, 片商的考量已經完全就票房決定,而票房的優劣自有其公式性,創意與關懷就被犧牲掉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Woody Allen 的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的確顯的有些突兀習慣於故事性手法敘事,以及英雄美人情節,或高科技感官刺激的觀眾,確實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幽默或嘲諷。

我對本片的評價,較諸Woody在80年代的作品,實在不是很高:然而,透過他這個號稱人人都可心領神會的歌舞片,卻又得不到本地觀眾青睞的結果看來,適足以反映一個事實:

現代人,對他們而言,存在的心裡探討不比一份工作實際,社會角色扮演的荒謬性不比一張信用卡重要,現代人要的是:快快快,多多多,以及忘忘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