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侯麥 Eric Romer


作者: ghty.bbs@ptt.csie.ntu.edu.tw (聖披頭堡堡主),   看板: movie
標題: 侯麥四部片 一次看個夠
時間: 批踢踢實業坊 (Tue Apr 23 14:55:13 2002)

曾經榮獲2001年威尼斯終身成就獎的法國新浪潮導演艾力侯麥,是全世界公認的電影大師級人物,而他晚年執導的「四季的故事」系列更是堪稱集侯麥多年之大成的極品,推行藝術電影不遺餘力的優士電影公司為了造福國內觀眾,特別推出「人間‧四季‧侯麥」愛情影展,一口氣推出這四部經典電影。

1920年出生的艾力侯麥,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最老卻最晚贏得國際注目的電影人,和新浪潮其他四位大導演一樣,他出身自電影筆記影評人身分,1958年他接下總編輯之職長達六年之久,直到1963年他卸下總編重責,新浪潮也平息之後,改編自他小說集「六個道德故事」的作品陸續面世,才將他帶上國際名導的地位。

曾在學校教過文學課程,本身也寫小說的侯麥,擅長將文學與影像結合。1980年開始,侯麥呈現出另一個系列電影「喜劇與諺語」,引用法國的諺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旨,這一系列是侯麥得獎最多的時期,包括「沙灘上的寶蓮」拿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圓月映花都」拿下威尼斯最佳女演員,而公認侯麥最經典之作「綠光」則奪得威尼斯金獅獎。

即將在台灣上映的「四季的故事」是侯麥七十歲才開始創作的作品,分別從春天、冬天、夏天和秋天的氣味發掘靈感,一樣令人熟悉的侯麥,帶來四種不同的感受,每一部都受到影迷極力的推崇。

這位年逾八十的大師級人物直到去年仍有作品宮廷片「貴婦與公爵」問世,熱情不減地嘗試新的數位拍攝方式,教人不得不讚嘆他創作力的老當益壯,同時也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受讚譽為「在任何時代都堅持自我、屹立不搖的電影大師」。

【2002/04/23 星報】記者 陳蘭青/報導

> -------------------------------------------------------------------------- <

作者: mulatto.bbs@bbs.ins.tku.edu.tw (籃球一直打不好), 看板: movie
標題: 人間˙四季˙侯麥
時間: 淡江保險河左岸廣場 (Mon May 13 14:36:19 2002)

春天的戀情,來無影、去無蹤;
夏天的戀情,三心兩意、不知何去何從;
秋天的戀情,需要費心照料,才能等到瓜熟蒂落;
冬天的戀情,非得地老天荒、苦苦守候。

影壇的愛情專家侯麥,慢功細活地將他鑽研的心得,凝聚為四部影片:四季的故事-分別以春、夏、秋、冬做為主題、背景,講述最讓影迷們狂熱的愛情小品故事。

侯麥的電影,充滿著文學與哲學的氣味,透過故事中男男女女,陳述他說也說不盡、關於愛情與道德的雋永人生智慧...

《春天的故事》我向春天預約了你的愛情
麻煩妳,愛上他,當我媽!少女娜塔莎在無聊透頂的派對中,
和不甘寂寞的高中女老師珍妮,一夜之間意外地結為莫逆之交,
情誼之深甚至讓娜塔莎希望完美的珍妮能夠取代伊芙-
爸爸那個討人厭的幼齒女友-
成為她的新媽媽,於是她開始設下了一個個愛情陷阱。

先是一頓溫馨的家庭晚餐,卻被伊芙搞得毫無情調,
接著則是精心企劃的鄉間春遊,好培養戀愛的氣氛,
但該死,怎麼不該出現的伊芙又跟來了呢?
迷人的春光中,有喜鵲、有烏鴉,還有兩隻搞不清楚狀況的
呆頭鵝,是否真能湊出一雙比翼鳥呢?四季中最雲淡風輕的一部,
有著春天如夢初醒、乍暖還寒的味道,一切充滿了不確定性,
也充滿了可塑性,讓人回味無窮。

《夏天的故事》紅玫瑰、白玫瑰與薰衣草
別叫他花心大蘿蔔,他只是沒原則了點而已。夏天的布列塔尼,
明媚的海灘景致,賈斯柏找到了他生命中白玫瑰、
紅玫瑰與薰衣草,卻無意間走進了愛情的迷魂陣中。
聖潔美好的白玫瑰是他的夢中情人,卻有時冷淡得教人心寒;
野性熱情的紅玫瑰是完美的玩樂伴侶,但讓人無法相信真愛;
而親切貼心的薰衣草,你會喜歡處處都見到她,插在褲袋裡、
灑在背包中,不時感受到她柔和的芬芳,
但卻絕不會想把她別在正式的禮服上...

這個迷路的笨蜜蜂,該怎麼從豔陽下花叢裡,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愛情的叨絮、歡愉的歌聲、旖旎的風光,侯麥的夏天有著難得的
青春洋溢,讓觀眾的心情也不禁會隨之飛舞...

《秋天的故事》葡萄成熟時,還想談戀愛
在看見綠光、找到真愛的十二年後,「綠光阿姨」伊莎貝改當起月下老人來,她要幫忙牽線的,正是龜毛無比、等著男人從天上掉下來的「釀酒歐巴桑」瑪嘉莉。

雖然歐巴桑極力反對,但綠光阿姨還是決定背著她登報徵友,而且偽裝身份去約會見面,想幫她挑個好的。同時,釀酒歐巴桑兒子的女友,為了擺脫她前一段不倫「老少戀」的藕斷絲連,也準備把前男友(教授)介紹給她...兩個走在愛情道德邊緣的紅娘,該如何不失控地湊和出美好的姻緣呢?

一連串無傷大雅的欺瞞、詭計、背叛與心猿意馬,在看似輕描淡寫的筆觸下,迸出驚人的挑逗性與趣味性,沒有拘泥、教訓,快活地在慶典中起舞,那股自在的喜悅,讓熱愛或不認識侯麥的影迷們,都會興奮忘情地想搖擺起來。

秋天,是侯麥最飽滿的一次收成...

《冬天的故事》下一個男人不會更好
這是「菲莉絲的等愛日記」,癡情與盲目只有一線之隔。
菲莉絲與查理相遇在盛夏海邊,有了一段繾綣纏綿的戀情,
當假期過去即將分離時,他們約定未來將共度一生。
誰知道...一個小小的錯誤,卻導致兩人從此音訊全無。

時間跳到五年後的冬天,菲莉絲獨自撫養著那段夏日戀曲的愛情結晶,仍苦苦等著與查理再次相見的機會,瘋了似地想在人群中尋找他的蹤影。即使,也有兩個近乎盲目的癡情漢在守候著她,同樣盼望愛情奇蹟的降臨...

你相信生命中唯一的真愛?你相信只要肯執著、永不放棄地等,真愛就會在寒冬後隨著春天的腳步降臨?無論再怎麼鐵齒,侯麥的冬天故事都能說得讓你心服口服。

【關於侯麥】

1920年出生的艾力侯麥,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最老,
卻最晚贏得國際注目的電影作者。1963年,他改編自己小說集
「六個道德故事」的作品陸續面世(從62年《蘇珊的愛情事業》
....
72年的《午后之戀》),才將他帶上國際名導的地位。
1980年開始,另一個十年,侯麥呈現出另一個系列電影
「喜劇與諺語」(從80年的《飛行員之妻》到87年《我女朋友的
男朋友》),引用法國的諺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旨,是他在
國際影展上獲獎最多的高潮時期(尤以《綠光》為代表)。

1990年起,侯麥開始創作「四季的故事」系列,一樣令人熟悉的
侯麥,帶來四種不同的感受,每部都幾乎可稱得上他的巔峰之作。
去年,他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受讚譽為
「無可取代地記錄下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意義,堅持自我,
在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與美學風格中屹立不搖」的大師。

> -------------------------------------------------------------------------- <

發信人: seasea.bbs@bbs.ym.edu.tw (sea),          看板: movie
標  題: 山腰電影院  今晚放映法國新浪潮大導演侯麥的  綠光
發信站: 陽明大學神農坡資訊站 (Wed Jun 26 16:26:48 2002)

大器晚成的侯麥

1920年出生的艾力侯麥(Eric Rohmer),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最老卻最晚贏得國際注目的電影作者。和新浪潮其他四位大導演一樣,他出身自電影筆記的影評人身份, 1957年他與夏布洛合寫了心目中巨人希區考克的作品論述,1958年他則接下巴贊遺留下的電影筆記總編輯之職,長達六年之久,這段時間也正是新浪潮風起雲湧的歷史時刻。

但在這個關鍵時刻裡,他創作的《獅子的印記》Le Signe du lion卻無奈地備受漠視,和年少得意的楚浮、高達,境遇大不相同。直到1963年他卸下總編重責,新浪潮也平息之後,改編自他小說集 「六個道德故事」 的作品陸續面世(從62年《蘇珊的愛情事業》到72年的《午后之戀》),才將他帶上國際名導的地位。

這六部作品幽默又帶著優雅地,諷刺拿著道德面具遮掩愛情挫敗後可悲苦笑的「沒原則男人」,其中尤以全片盡是描寫夜裡漫談的《慕德之夜》最為精采,在美國拿下多個影評人協會劇本獎,也入圍了奧斯卡該獎項。

1980年開始,另一個十年,侯麥呈現出另一個系列電影 「喜劇與諺語」 (從80年的《飛行員之妻》到87年《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引用法國的諺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旨,看著一群在愛情中迷惘、痛苦的女人們,漸漸地摸索到自信與個性,而侯麥的龜毛女人也開始在其中成形。

這一系列是侯麥得獎最多的時期,包括《沙灘上的寶蓮》拿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圓月映花都》拿下威尼斯最佳女演員,而公認侯麥最經典之作《綠光》(諺語「時機到來,即是鐘情之時」) 則奪得威尼斯金獅獎。

1990年開始,侯麥開始創作 「四季的故事」系列,分別從春天、冬天、夏天和秋天的氣味發掘靈感,一樣令人熟悉的侯麥,帶來四種不同的感受,每一部都受到影迷極力的推崇。 2001 年,他又重訪「六個道德故事」和「喜劇與諺語」之間他曾著迷的古裝文藝世界(76年的《侯爵夫人》及78年的《帕士浮》),拍了宮廷片《貴婦與公爵》,更特別的是年逾八十的他,還熱情不減地嘗試新的數位拍攝方式,教人不得不讚嘆他創作力的老當益壯。

去年,他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受讚譽為「無可取代地記錄下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意義,堅持自我,在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與美學風格中屹立不搖」的大師。

艾力侯麥的作品,充滿了文學與哲學的氣味,透過故事中男男女女的口,大篇幅地陳述著他說也說不盡、關於愛情與道德的雋永人生智慧。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男歡女愛,也因而能有飽足的人文素養,有教人餘韻不絕的深度。侯麥的電影另一大特色,就是細膩的人物心理描繪,即使是略顯扁平的典型角色,也能變得可愛而且充滿魅力。

說到典型角色,侯麥電影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龜毛的女人與沒原則的男人這兩大類,在【四季的故事】二《冬天的故事》中,我們就見識到繼《綠光》之後,最龜毛的女人之一:菲莉絲。

參考書目:【六個非道德故事】、【沒有故事的故事】

侯麥的名字,似乎已隨著《綠光》那最後的一道在「在底片抹上去」的綠光,而達到它的奇蹟效應。在電影筆記派(兼新浪潮派)年紀最大,成名最晚,最尋常日常,卻讓看電影的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越加懷念,侯麥以某種輕喜劇的氛圍,色調,和語調,在陶侃與嘲謔的調性中,遊走於界線的邊緣。

1991年由電影筆記所出版的這本專書,《沒有故事的故事》當中,作者帕斯卡‧博尼澤(Pascal Bonitzer)打一開場就不安好心眼的揭露侯麥的不安好心眼:「侯麥的主角們也讀了太多書,把自己認為是別人﹔就像約翰‧尼斯一樣,他們等待著奇蹟,以便使其毫無目的的生命,再獲意義。……然而,這個表面平凡的世界,其實暗影幢幢,暗中地被焦慮啃蝕,被瘋狂包圍。但這不是驚人或引動視聽的瘋狂,而是含蓄的,卻也受其干擾的瘋狂。

人物在這世界中,活在語言獨裁暴政之下,而話語不但重疊於行動之上,也加以審判,甚至到最後還會取而代之。至於奇蹟呢?如果他們盼望奇蹟的話,也只是個小奇蹟,一個次等的奇蹟。也許它不是人人可以獲得,卻是近在手邊,不難找到:藍時,綠光,或類似之事物──這樣細微的聖靈不難找到,如閃電般照亮了生命,給於它一道永恆的光輝﹔它們是曖昧經驗中的最高音。經歷它的主體則努力──透過其敘事──證明它是生命的特殊時刻。」

長年在電影筆記寫稿,出版幾本電影專論,為不少電影導演編劇(例如泰西內的《犯罪現場》《布朗黛姊妹》《無辜者》,或是香妲‧阿克曼的《日日夜夜》)或是他自編自導的人際驚悚片,《愛到無路可出》(Nothing on Robert)。博尼澤相當懂得導演的心理狀態,以及他所玩弄的騙術,以及其背後某種無可言諭的「道德性」,他所寫的侯麥,當然不會浮樣在表面的探索上,而是如他在書的最前面所引用的一句巴爾札克的話:「所有的事物都是雙重的,甚至美德也是如此。」

博尼澤自稱是以「對角線」的方式來切入侯麥,以其「六個道德故事」為基本來作分析,「我嘗試貼近作者獨一無二的論述方式,它的基礎,是一個原創力的戲劇結構,借用多種異質的文體和形式構成(心理小說、偵探小說、舞台喜劇和電影紀錄片),並同時也玩弄這些不同形式所具有的力量和弱點。」

這就是讓這本小書如此好看的原因,因為博尼澤的興趣不在於一般電影書做「物理性」的逐片分析,而是更巧妙底,揭露如看偵探小說的樂趣:「人們常以為侯麥的影片是馬里式(mari vaudage) 的喜劇,其實完全是另一回事﹔侯麥的影片首先是偵探片,讓人猜謎的影片,它總是圍繞著一個秘密來組織其情節,我們甚至會想要稱它們為神秘劇。」 

偵探片,或者神秘劇的「觀點」,讓整本書處於一個極度的樂趣當中,就在博尼澤放大鏡捉取線索的「瑣碎細節」上,每個細節都在拼組一幅「道德」犯罪,包括故事,說話的對白,隱藏潛入的「真相」………

「因此侯麥的電影裡,對自然有雙重的使用法。一方面,感性的氣氛,真實的光線,季節特有的冷熱度,均賦予每部片各自的色彩,並使影片有現實感,建立故事所沉浸其中的特殊感受。這種使用法,是以感性態度來運用天空、雪和大海。另一個使用法比較抽象,具有象徵和風格化意味。

其中的天空、星星、月亮、某種寧靜,都結晶為崇拜物、魔法記號。而穿透渾沌色相和無情時光,人物卻能天真底在其中看到他們的機運和宿命的反影。滿月的渾圓、獅子座的幾何造型,其實也可以用人工的方式來呈現,比如用停格連拍、繪畫、攝影特效偽造,因為它們在本性上就具有欺人的性質──它們是一些固定的典型意象。」(p123)

而,對於高度「學習如何成為偵探」有興趣的人,請一手打開《沒有故事的故事》,另一手翻過侯麥的短篇小說《六個非道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