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作者: jazzgirl (討厭小男生...>_<..)       站內: HKmovies
標題: 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 文匯報
時間: Wed Jan 10 23:04:56 2001

2000/12/31    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 文匯報

編者按:
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回顧一個世紀香港電影的艱苦歷程,以及今天在國際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助我們在新世紀更出色地攀上新的高峰。

默片時代的香港電影

電影是一八九六年從法國傳入香港的。一九一三年香港出產了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香港電影事業的創始人是黎民偉。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三四年是香港電影的默片時代。默片時代香港一共出產了廿八部影片。默片《難兄》是香港第一部得獎影片。一九二五年起,由於香港大罷工的關係,香港電影事業曾經中止了差不多五年。

三十年代愛國電影

一九三三年香港出產了第一部粵語片《傻仔洞房》。香港出產的第一部國語片《貂蟬》,在一九三八年面世。同年香港還出產了第一部局部彩色片《廣州一婦人續集》。

三十年代香港出產了接近四百部電影,是香港電影的成長期。抗日愛國電影是三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主流,代表作是《最後關頭》。

香港電影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導人向善,重人倫等,都是在三十年代建立的。它們是中國優良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四十年代寫實電影

四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發展期。一九四○年香港電影的產量已接近一百部。

一九四一年日寇侵佔香港,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都不肯事敵,因此淪陷期間(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沒有一部影片出產。香港電影事業又停頓了差不多五年。

一九四六年末香港電影事業才復甦,復甦後發展很快(四七至四九年平均年產量超過一百五十部),尤其是國語片。

四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主流是「寫實電影」(批判現實主義電影), 代表作是《珠江淚》。國語片的代表作是《清宮秘史》。一九四二年香港出產了第一部彩色電影《金粉霓裳》。一九四九年香港有過一次「電影清潔運動」,它促進了電影工作者的團結,提高了香港電影的

五十年代粵語片黃金時期

五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繁榮期,平均年產量超過二百部。在此期間增添的新片種有「廈語片」、「潮語片」,「立體電影」、「寬銀幕電影」等。

五十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多姿多彩,佳作如林。粵語片的主要類型和代表作有:戲曲片《紫釵記》,武俠片《黃飛鴻片集》,文藝片《家》,倫理片《家家戶戶》,寫實片《危樓春曉》,喜劇片《豪門夜宴》,天空小說片《蕭月白》等,它是粵語片的黃金時代,「中聯電影公司」的代表作不少。

國語片的主要類型和代表作則有:寫實片《中秋月》,喜劇片《誤佳期》,倫理片《一年之計》,文藝片《阿Q正傳》,歌舞片《龍翔鳳舞》等。李翰祥創造的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等更流行一時。

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在國際上(「亞洲影展」等)亦開始受重視,影片(例如《四千金》),演員(例如林黛)一再得獎。

六十年代開始本土化

一九六六年前香港電影仍是繁榮期,在此期間平均年產量超過二百部,最高達到三百部,末期更多是彩色寬銀幕電影。在此期間的出品仍是百花齊放,佳作如林,不少在「亞洲影展」(例如《後門》),「金馬獎」(例如《星星月亮太陽》)中得獎。

六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逐漸脫離中國電影傳統,逐漸本土化(題材大多取材自本土的文藝作品,現實生活等),並開始逐漸西化(例如歌唱從傳統曲藝改唱時代曲,歐西歌曲,舞蹈也逐漸西化)。

一九六五年香港「反英抗暴」事件導致香港六大生產電影主力的四大(長城、鳳凰、新聯、中聯)減產甚至一半,使到六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從繁榮轉向衰落。

七十年代走向國際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總產量不足一千部。它產量銳減的主因是,以往產量最多的傳統粵語片,在六十年代末停止了生產。一九七三年開始,香港出產的電影轉為配音時代,在香港上映時配粵語,在海外公映時配國語或外語。

功夫片(特別是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和劉家良執導的《陸阿釆與黃飛鴻》)是七十年代香港出產的最傑出的片種。它開始真正打進世界電影市場。

一九七四年開始,喜劇片(特別是許冠文主演的《半斤八兩》等)又成為七十年代香港電影主要電影潮流之一。

一九七一年,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在「康城影展」獲得大獎之一的「技術獎」,他亦被推許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一九七七年香港創辦了「香港國際電影節」,它的特色和最大貢獻是每年對香港電影作「專題回顧」。

一九七八年香港又有被稱為「新浪潮」電影出現,第一部是嚴浩執導的《咖喱啡》。

七十年代末期,香港電影有一個明顯的趨向,就是它已逐漸脫離中國傳統,走向西化。

八十年代港片中興期

代的香港電影和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比較,從產量和影片所取得的成就看,它是倒退的。因此它可說是香港電影的倒退期。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產量也是不足一千部。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主要潮流是喜劇片。它的傑作有「新藝城影片公司」出品的《最佳拍檔片集》,「寶禾影片公司」出品的《福星片集》等。警匪片也是八十年代的主要電影類型之一,它的傑作有《英雄本色》,《公僕》、《警察故事》等。

一九八二年香港創辦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的影片有「新浪潮」主將們執導的《父子情》,《投奔怒海》、《似水流年》等。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成就,和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比較就大得多,和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比較亦不遑多讓,因此可說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中興期。

可惜的是,八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開始出現一些忽視思想性,甚至思想性壞,內容荒誕、低俗的影片。

九十年代香港出產了不到一千一百部電影。

九十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美好的年代,它的表現在九十年代以前,香港電影從未在世界著名的影展中得過最高的榮譽,到了一九九二年,《秋菊打官司》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獎。

一九九三年《霸王別姬》在「康城影展」獲最佳影片獎。一九九六年《太陽有耳》在「柏林影展」又獲「國際影評人獎」。在上述著名的影展中,王家衛獲得過最佳導演獎,張曼玉、蕭芳芳獲得過最佳女主角獎,梁朝偉獲得過最佳男主角獎。

荷里活是世界電影中心,它在九十年代吸收了不少香港的優秀電影工作者(例如導演吳宇森,演員周潤發,武指袁和平等),他們亦在荷里活做出很不錯的工作成績。

成龍和李連杰主演的動作片《紅番區》和《黑俠》等,它們在美國千多家電影院同時上映,並取得佳績,它們真正打進了美國電影市場,打進世界電影市場。上述的香港電影在世界影壇上取得的叫好又叫座的佳績,這是從未有過的,因此說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美好的年代。

九十年代亦是香港電影史上最不好的年代。它表現在香港電影製片業日益萎縮,影片年產量從平均超過二百部降到一百部以下。九十年代不獨香港電影業日漸萎縮,電影放映業也日漸萎縮,票房總收入只有最高峰期的一半。電影院的數量從接近二百間減至八十間左右,並且是迷你戲院佔大多數,大部分都在虧本。

最要命的是,由於近年大部分的香港電影質素日差,多數影片不是宣揚黃色、暴力、迷信、心理變態,便是過分低俗或裝作「藝術」高深。香港電影在海內外愈來愈不受歡迎,主要市場逐漸喪失,因此說九十年代亦是香港電影史上最不好的年代。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自一九九九年至今,香港電影的內涵,有些已明顯好轉,壞的、低俗的、故作「藝術高深」的影片已明顯減少,佳作不斷呈現,但是亦不能說它已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