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津全系列


發信人: fiennes.bbs@cia.hinet.net (麥克),    看板: movie
標  題: 推薦小津全系列(一)關於東京物語跟溫德斯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Sun Nov 16 12:53:56 2003)

雖然小津安二郎電影非常的出名,但是一般人卻對他不甚熟悉,在這裡幫忙宣傳一下。因為偶像難得像哈雷慧星一般出巡,怎可不抒發廣播一下。

有趣的是,小津的電影在當時日本受到相當的歡迎,但是卻不若晚輩黑澤明那樣的揚名國際,題材跟風格的確是個原因。小津專門拍(只拍)日本的家庭倫理,跟黑大師的豪氣萬千比起來,感覺簡直是個優雅的文人。(但其實他是個嗜酒的又嚴厲的導演,只是電影卻異常地溫柔)

等到小津掛掉多年之後,他電影裡的那種東方式價值觀,尤其是家庭中的親情與愛情的關係,才逐漸被西方世界及影壇大為震撼讚嘆,畢竟小津的內斂跟謙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醞釀與比較才能顯現出它的深厚與醇美。

很多國際影展的常客大師都非常喜歡小津,比如阿基(個人覺得 “勉強”比較有小津味的導演)、溫德斯、侯孝賢甚至連黑澤明也喜愛這位前輩,但其實他們卻都是獨立的作者,而風格也不同,何況小津在他們那個年代說不定還被視為是商業國民導演咧!

本次的開幕片是當時讓我硬是差點崩潰的《東京物語》,這部片同時也是小津最為人稱道、他本人最喜愛的作品(當然要看大銀幕!!!),電影描述著年老的父母親由廣島到東京探訪兒女們,但大家都沒空陪兩位老人的故事,然後電影最終,當美麗的原節子掩面慚愧地抽慉哭泣時,無疑地,我當場被小津那尖銳又溫暖的手筆給深深撼動了,觀影後的整個下午幾乎無法言語。

但詭異的是我又說不出究竟哪裡被這部黑白長片(片長135分鐘)所觸發激動,事隔多週之後,我於是認定小津是個很賊的高明導演,因為能騙到我難得又珍貴的狗熊淚的導演,只有這個字能形容。

他一邊佈置著讓你覺得很公整的構圖畫面,但卻又指揮他的演員做出不超越他鏡框的表演,所以當電影越公整、協調、溫和、有禮,一旦有侵入者或者一些不尋常的行為出現在畫面中,就會造成一種巨大、超然於心理知覺上的感動,而他對家庭內人事瑣物及微妙關係的那份深刻洞察與包容,幾乎超越我所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

(一直到後來安東尼奧尼的《情事》才又讓我又感到一次)而這一招他可說是百用不厭,尤其到晚期的作品中更是賊到最高點、最核心‧‧‧

日本最權威的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將這部電影選為年度十大電影第二名,但它卻在影史十大電影的地位上更加尊貴,甚至幾乎是東方電影中的冠軍作。這只證明了,歲月讓小津的這部電影更加甘醇,而且不生半點皺紋。

這部片同時也是溫德斯感動涕泣的作品,他感動到跟東京物語的老公公一樣,飛去日本拍了一部《尋找小津》,多麼的有趣,溫德斯是去尋找著他在東京物語裡看到的美好,但卻發現原來笠智眾阿公拍東京物語時是扮老裝,而他也找不到電影中那協調、嚴謹的日本氣味,取而代之的是年輕又突飛猛進的一代。

嗯~跟東京物語在走著相同的劇本,德國大導想去訪視一下熟悉的事物,結果發現他竟然已經無力窺得昔日的美好,只剩下一些些喟嘆跟對墓碑的尊敬‧‧‧所以《尋找小津》可說是文溫德斯本人的《東京物語》,一部以誠意致敬般的紀錄片,甚至比《里斯本的故事》更直接的揭露他本人的感動。

除了開幕片《東京物語》及閉幕片《秋刀魚之味》強力推薦大銀幕之外,當然成瀨巳喜男的五部片,尤其侯孝賢跟楊德昌心目中的共同十大電影《浮雲》,也相當值得一看。(但得先聲明,我並不太喜歡《浮雲》)

小津不愛唸書,早期是中輟生,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本人在大銀幕上發亮的才華。他絕大部分作品都來自松竹蒲田片廠,一開始先當攝影師,因而他對畫面構圖及色調光澤相當挑剔,二次大戰時被徵召至中國大陸,前後快兩年,後來又到新加坡當戰俘;

日本戰敗的經歷,反而讓他的電影淺藏了更多的情緒與直覺。而小津與其他同輩的電影工作者都幸運的經歷到電影改朝換代的時期,他從短片拍到長片,默片過渡到有聲片,黑白片變成彩色片,但不論電影外在的形式是如何,他卻永遠只拍過一種主旨的影片,就是家庭電影。

默片時期的年輕小津,作品較為幽默輕鬆,這些小津獨特的幽默感也從未在他的電影缺席。他深受當時美國電影的影響,電影中的橋段亦仿效不少他心儀的大師,包括從到美國發展的德國大師劉別謙,還有好萊塢大導演金‧維多等等。這時期他的作品多受到西方電影的類型影響,跟日後老僧入定的成熟世故相較起來,感覺那時候無憂無慮。

從《我畢業了…但》及《我落第了…但》可看出當時日本大學生畢業後也等同失業的處境以及小津一貫用小環節嘲諷大環境的劇本功夫。其中咱們的侯孝賢導演很喜歡《我出生了…但》,故事描述兩個小兄弟搬家後與新環境(學校及家庭)的適應過程,小津非常會指導孩童演戲,這部電影應可算是反映他童年回憶的電影之一,也是小津迷不容錯過的戰前電影。

而使小津備受影評讚譽的,是喜八系列三部曲——《心血來潮》、《浮草物語》、《東京之宿》。喜八系列同時開始了小津電影中對父親角色的獨特形象雕塑。《心血來潮》被日本旬報選為當年(1933)的年度最佳電影,而《浮草物語》日後還衍生了另一部同樣劇情的《浮草》,小津對它的喜愛度不在話下。

而《東京之宿》是小津最後一部默片,意義相當深遠,而且也深受國外影評人一致推薦,稱之為《單車失竊記》小津版。

結束了默片,來到了有聲電影時期的小津,拍了第一部有聲電影《獨生子》,講著單親媽媽辛苦把獨子帶大,深切盼望兒子能出人頭地的故事。《父親在世時》則是被當時歐洲影評一致認定是他最完美的作品(當然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但是這部片可視為是小津懷念已故父親的作品也不為過。

《戶田家兄妹》則在當年大大的賣座(戰時的一大娛樂就是上戲院),小津電影內容也從小家庭的格局開拓到看著豪門家道中落的境遇,其實多少也跟日本當時的處境有關。

經歷過大戰、見識過國家城市改變的小津,電影裡依舊還是沒有半點彈藥煙硝,他只是將這種戰後的複雜情緒,藉由電影的房屋、景致氛圍、還有東京這個象徵性強的城市,配合著劇中人的離散悲歡,緩緩的釋放。

《風中的母雞》是戰後小津作品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部,而且鮮少放映(當然別錯過!!),故事灰暗而悲傷,小津藉由夫妻關係隱約表達出日本戰敗的失落感及鬱悶不滿。

《晚春》是日本旬報選為年度第一的佳片(小津一共有六部電影被選為第一名),原節子從本片後成為小津的最佳女主角,小津也從這部片開始了他日後一定的規格拍法,侯導沒拍好的《好男好女》裡,伊能靜房子的電視機就是在播映著《晚春》。

而《麥秋》則是最後一部有優雅攝影機推軌運動的作品,片尾的凝視幾乎是小津不變的手法。《東京暮色》則是小津最後一部有聲黑白片,相當相當值得期待!!

小津對演員表演的要求之嚴苛,幾乎可說是無人不知,所以有人認為小津的演員都是木頭人(他應該會很喜歡王靜瑩或吳彥祖這類演員…),表情跟動作似乎都如同玩偶般被限制(阿基的演員似乎也是如此)。

當笠智眾在《尋找小津》中對溫德斯說,他跟小津其實沒有很熟時,我馬上聯想到攝影大師史汶在《與光影為伴》說過他跟柏格曼也不熟的情形,這種「不熟」的關係或許是他們能如此長久、如此有默契的最大因素。

小津愛用固定班底,而且常是先確定演員後,小津才開始動手編劇,因而在小津的電影當中,演員都有著固定的迷人特質,那種只有小津才能探究出來的獨特魅力。《彼岸花》在去年台北電影節的小小現身,讓今年的小津更加具有研究的價值,當然,同樣也推薦聽說非常風趣的《早安》及《茶泡飯之味》。

此外,小津的好友溝口健二也有兩部片來放映,但是片長似乎過短,觀眾可以斟酌,但推斷應該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