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友寧

作者  afang.bbs@cis.nctu.edu.tw (太平天狗),            看板  movies
標題  <假面超人>導演介紹
時間  交大資科_BBS (Thu Nov 19 10:25:23 1998)

瞿友寧

        二十六歲那年,史蒂芬索德柏以「性、謊言、錄影帶」得到坎城大獎,對於瞿友寧這個也是二十六歲的年輕人來說,拍片是他紀錄情緒感受的方式,用這種方式來記錄自己對週遭事物感受的人不多,而這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但對瞿友寧來說,這是對台灣新電影踏出的第一步。

        瞿友寧曾經連續得過三年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分別是「街頭石子」、「游在窗上的一朵海洋」、「從七點到七點」,其中街頭石子還得過八十四年優良短片輔導金,瞿友寧當時為了把這部片子拍成長片,還把家裡房子拿去銀行抵押。

        跟別人不太一樣,瞿友寧從國小開始,就希望未來能當導演,因為常看電影的緣故,讓他很嚮往電影導演的工作。進入世新之後,在一次打工的場合中,認識楊德昌,因此從專二開始,就跟楊德昌一起拍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過這次經驗對剛踏入電影圈的他卻感到有些挫折。

       瞿友寧說,因為當時對電影環境不熟習,有很多超乎他想像的事情,像工作倫理方面的事,讓他覺得很多事情都不是在他的掌握之中,因此跟了一 半就離開了。
?
        雖然後來有其他的機會讓瞿友寧再度接觸這個圈子,不過瞿友寧並沒有去,他選擇了回學校拍短片,當時他短片的創作量是全班最高的,一學期拍了二十幾部,幾乎是一星期一部,當時所拍的東西實驗性質比較強,「有時只是一種感覺而已。」,瞿友寧說有一段時間為了買底片拍片,他每天都只吃泡麵。

        瞿友寧不認為當導演有捷徑,因此他就從寫劇本開始邁向導演之路,幾年來他不斷地寫,幾乎是有任何比賽,他就參加,因此也贏得不少獎金,讓他有機會向導演之路邁進。

        他寫的劇本中,像「街頭石子」主要是體驗到人沒有自己的自主權,人都是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去傷害到他人,就像街頭的石子對其他人是無害的,可是被人拿來擲其他人,卻被人視為是傷人的東西,瞿友寧就用這樣的方式去記載自己的一些感受。

        像是要開拍假面超人,則是對是把我們這樣的生存環境中,每個人都必須以假面自居,而且戴上假面具之後就有偽裝蔽體,大多數人還是有本事假裝成超人以面對其他人,這部片就是把這樣的社會假面徹底拆穿的一種反省。

        瞿友寧一直相信一件事,那就是「電影導演也要看電影!」瞿友寧說,上一輩的電影導演不看電影,或是只看特定的電影,他不認為這樣會讓台灣電影進步,瞿友寧很愛看電影,不過他無法明確說出哪一部電影的劇情,只是記得很多場景情緒而已。

        瞿友寧這幾年來就是由顛簸中走來,忙碌的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在複雜、矛盾的情緒中不斷地往電影的路前進,呈現出x世代對這個社會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