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


發信人: artcenter.bbs@bbs.wretch.cc       看板: movie
標  題: 別錯過楊德昌
發信站: 無名小站 (Thu Aug 16 16:31:52 2007)

導演簡介

1947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1967年自交大控制工程學系畢業,1972年赴美佛羅里達州利大學修習電腦碩士,在南加大學習研究電影一年,並在美國擔任電機工程師七年。

1982年,被中影啟用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楊德昌導演其中《指望》一段),由於本片在各方面的創新嘗試,被公認為「台灣新電影」的濫觴,而本片的好成績也使得四位年輕導演有機會繼續拍攝電影。

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1985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

1991年所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1994年的《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6年拍攝《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享譽國際的重要導演。2001年偕同夫人彭鎧立進入網路領域,於10月24日成立miluku.com網站,經營網路動畫。

2007 6月29日因結腸癌病逝於美國洛杉磯,享年五十九歲。留下未完成的遺作—動畫電影《追風》。

楊德昌與侯孝賢同為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主將,兩人風格迥異,但卻一直互相砥礪互相扶持,1985年的《青梅竹馬》就是由侯孝賢資助楊德昌,並擔任片中男主角,兩人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誼可見一斑。至今,兩人皆以其各自的電影成就,同為受到國際肯定的台灣導演,為「台灣新電影」寫下傳奇的一頁。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

發信人: bluemilk.bbs@redbbs.cc.ntut.edu.tw     看板: movie
標  題: 楊德昌 坎城「追風」
發信站: NTU  of   Technology BB (Wed Apr 20 09:31:06 2005)

導演楊德昌將擔任今年坎城影展「電影基礎與短片」項目評審團主席,他編劇與導演、成龍監製的武俠動畫「追風」(The Wind),也將在坎城首度曝光精彩片段,進行國際展銷預售。

楊德昌昨天在「鎧甲」工作室接受本報專訪,穿了紅襯衫,顯得非常年輕,粉碎外傳生病的謠言。楊德昌說,2001年擔任坎城影展國際競賽項目評審,今年大會邀他擔任「電影基礎與短片」項目評審,而且是主席,楊德昌覺得很有意義與挑戰性。

楊德昌說,「電影基礎」由各電影學院推薦作品參賽,「短片」則從各國遴選,其實是兩個不同項目。不過兩者的拍攝手法,都比劇情長片更自由,可以是戲劇、紀錄、動畫、數位等,楊德昌和其他評審,會以重創意、具實驗性的視野角度,來審慎評選。

「鎧甲」的辦公桌上,堆滿成冊的分鏡表,牆上貼滿古城、小橋、流水的手繪草稿,都是楊德昌動畫「追風」的平面基礎,一段超過5分鐘的精彩片段,由一隻中國鳳眼揭開序幕;一千年前的宋朝,原本詳和,但一位天賦異秉的男孩「常麾」,改寫自己與歷史的命運。

「追風」中宛如「清明上河圖」的背景的景致,瑰麗典雅,洋溢中國古典文化藝術情韻;但飛簷、走壁、揮劍、舞拳、踢腿的功夫,具有武俠片與功夫片的精神,以動畫表現,前所未見。影片一閃,活脫是少年版楊德昌與成龍混合體的「常麾」,從大鼻子分裂出新畫面,竟是成龍和楊德昌討論動作的鏡頭。

楊德昌說,「追風」劇本完全原創,動作則由成龍和他的成家班模擬,再畫成動畫,符合體能力學,真實有勁,不會天馬行空。影片由13歲的常麾和小女友秋虹牽引,武功大師北間、善權謀的美人牡丹夫人、以王安石為首的十三進士,穿梭糾結,這還只是開端。

楊德昌說,「追風」耗資超過2,5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7億7,500萬元),用「蓋房子」來比喻,從醞釀故事與人物、進行分場、畫成漫畫,到電腦模擬,至今已耗時兩年,預定2007年完工,人物的表情與動作,楊德昌堅持用2D表現鮮活靈動,背景與特效才用3D來展現變化多端,相輔相成。

從小看「諸葛四郎」漫畫長大楊德昌說,漫畫與動畫永遠不退色,動畫可製作出劇情片沒有的變幻空間,滿足各種觀眾的想像。其實台灣動畫人才濟濟,以前多半為外國公司代工,如今「追風」不僅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更將建立台灣動畫的品牌與品質,培養進軍國際的實力與競爭力。

聯合新聞網  記者葛大維/專訪  04/20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