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南海十三郎」

作者: lovechang.bbs@whshs.twbbs.org (雪山白鳳凰)  看板: movies
標題: 我愛「南海十三郎」
時間: Sat Dec 19 00:11:45 1998

                                            ***作者聲明***
***請勿將本文全部或部份作營利性質轉載於任何媒體***

喜歡「南海十三郎」一年了,看到「南海十三郎」終於在第四台播映,心中之喜悅無法以言語形容,謹以本篇文章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同好一起討論本片,也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在電視上看看這部真正的好電影「南海十三郎」。 :)

筆者第一次看到「南海十三郎」是在去年的"觀眾票選金馬獎入圍最佳影片"活動上,去看之前還跟友人抱怨:"南海十三郎?什麼東西啊?聽都沒聽過!!"

在沒有任何心理預備之下,看了這部描寫一位粵劇編劇大師--南海十三郎的電影之後,精神狀態竟然陷入迷亂,從出電影院門後腦海中充滿的就是這五個字......整晚默念著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

當時該片以「心情影展」方式,於中國戲院上映中,筆者像著了魔似的一下班就往中國戲院跑,在心情影展期間看了四遍。後來上二輪時,又看了兩遍。連金馬影展,筆者在大銀幕上看了七遍「南海十三郎」。一年來筆者搜集了一些關於「南海十三郎」電影的資料,再加上這些日子來雜七雜八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大略介紹本片的內容和實際背景: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譽鏐,廣東南海人,出身富裕書香世家,家中排行十三,故以此為名。他天資聰穎,曾在香港大學讀醫學。由於十三郎少負盛名,甫出道即被譽為藝壇奇才,著名作品有「寒江釣雪」、「女兒香」等。十三郎的恃才傲物,讓不少人認為他行為荒誕。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孩童時代,為了正義感把校長的蚊帳燒毀;大學時代,又為了追求心愛的女孩而放棄學業,遠赴上海;抗戰期間,他不齒勞軍劇團的表演過於鄙俗,而跟劇團的人大打出手;戰後,他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而被送入精神病院。

晚年的他四處流浪,最後鬱鬱而終。他行為上的半瘋半癲,到底是受了現實壓力所致,或是承受不了愛徒唐滌生的早逝而裝癲呢?眾說紛紜的推測言詞,更令他的一生添上無數神秘色彩。(以上簡介部份出自心情影展文宣)

市面上有一本由南海十三郎的姪女(當然不是梅仙)寫的書"蘭齋舊事"(名字我不太確定),裡面主要是記載江太史(十三郎的父親)的事蹟,從書中可以知道江太史是個很懂得生活享受和很有品味的人,更擅於製作美食,如片中提到數次的「太史蛇羹」,至今仍是香港館子的名菜。當時的富貴人家常會請戲班在家中唱戲,而江太史的十二位妻妾中也有數位常在家中唱戲自娛,所以十三郎從小受家庭氣氛薰陶,對粵劇的喜好和精通,也是其來有自吧。

書中也有提到十三郎的地方:十三郎為第六妾所生,母親生下十三郎後就過世。十三郎從小古靈精怪,常常整老師,並率姪子姪女們一起調皮搗蛋。至於十三郎神秘失蹤的兩年,他始終守口如瓶,只能彷彿知道他是為情所困。十三郎片中有一句台詞「好貓不留種」,本人的感情生活也很神秘,似乎曾和女人同居,至於是否有正式婚姻紀錄,以及是否有小孩,並不為外人知。

電影中的十三郎從腦傷後似乎就與劇界絕緣,但實際上的十三郎仍斷斷續續與劇界有往來,唐滌生死後,由於當時粵劇界面臨觀劇人口流失及好劇本難求的窘境,所以劇界把希望寄託在十三郎身上,過多的騷擾令當時精神狀態已不是很穩定的十三郎更加困擾,也加重他不少情緒上的壓力。

晚年的十三郎數次在青山精神病院進出,最後死於該院,並不是如電影演的死於街頭。死後交代將其骨灰灑於海中。書中附了幾張十三郎的照片,地中海、大頭、極瘦,看起來就很怪,再加上書中寫的一些奇怪的行為,此人的確是一位「怪老頭」。 :)

至於唐滌生,筆者對此人並不了解,只知電影中他的作品「再世紅梅記」,至今仍為香港粵劇團常演出的戲碼。明年三月香港有一齣舞台劇「劍雪浮生」(由謝君豪、陳寶珠、焦媛主演)公演,內容講唐滌生、任劍輝(香港粵劇名伶)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接下來談談本片編劇。筆者覺得「南海十三郎」電影中,表現最好的是編劇,其次才是男主角。雖然筆者沒有受過任何電影專業訓練,不過還是試著分析一下,說錯的地方請多指教。

本片編劇是杜國威,(聽說當過劉德華的中學國文老師)他寫過好些電影劇本、舞台劇本,較有名的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人間有情」「南海十三郎」、「虎度門」等。他的作品有個特色,喜歡拿老式的倫理道德觀對照現代的冷漠人情。前述四部電影筆者都看過,其中成績最好的當然就是「南海十三郎」。

在此片中,杜國威基於編寫"通俗劇"的原則,把除了十三郎之外,其他配角的個性幾乎全部扁平化。雖然可能有失公平(註1),但是在緊湊的節奏之下,我們看見了一個任情任性、恃才傲物的,鮮活的南海十三郎。

電影中的每一場戲都有它獨特的代表意義;只要是熟悉港片節奏的觀眾,能從每場戲中,得到承接上場戲的結果,和期待下場戲的情緒,對白精鍊沒有贅言,觀戲情緒一氣呵成,令觀眾完全投入,在這一點上杜國威做得非常成功。

雖然有一些小缺點,例如1.梅仙試鏡前的胖女試鏡、2.任惜花劇團低俗的歌舞表演、3.大猩猩的表演稍嫌久,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導演掌控的關係,不過本片既無意走高調,因此這些低級的對比效果也尚能令人接受。

 (註1:一些配角,如十三郎的父親太史公,是否真的那麼滑稽?對兒子去寫劇本真會那麼高興嗎?還有太史公的妻妾們有可能都那麼三八嗎?馬老大、任惜花、演猩猩劇的老板,聽說都是影射真人,那麼他們是否都那麼勢利短視?為什麼十三郎都碰到一些勢利膚淺的小人呢?例如薛覺先的師爺、中段梅仙拍"死而復活"電影的導演、莉莉的司機、陸羽茶館的老闆和夥計、寶蓮寺的師徒?但若將這些人全部都顧到人性,這電影拍十小時也拍不完了)

曾有一篇網友影評,說此片「到後來將先前拋出的線一一收回」,的確如此,這方面做得有頭有尾,而且每條線都是一種象徵,又交互穿插,帶出了十三郎有情有義的一生。與太史公的父子之情、與薛覺先的朋友之情、與唐滌生的師徒之情、僕人福來與主人江家的主僕之情;借梅仙表達的親戚之情(很多親戚是只能共甘不能同苦的,只是有血緣關係,卻不如至友可以兩肋插刀)等,都寫得淋漓備至,交代完整又不致濫情拖戲。

杜國威寫「南海十三郎」,以兩個點發揮:第一是「我不是傻,是痴。」(十三郎對莉莉說);第二是「天才永遠不與世俗妥協」(說書人)。他抓住這兩個點,加上始終如一的筆調,寫十三郎的聰明反應快:小時與父親的對話;用英文編粵劇;名言「二十七流貨色」;三天寫劇本;罵茶館夥計;到老仍能以英文做導遊。

寫十三郎的恃才傲物、特立獨行:以英文報案說有人偷鞋;當女同學的面批評庸脂俗粉;同時編三齣戲;罵馬老大的說客;叫當家花旦剝皮演戲;倒看英文報紙;教精神病患唱戲;批評耶穌等。

他更寫出十三郎這個受傳統文人道德觀「大仁大義、有情有義」的痴狂天才,如何不能忍流俗、不容於流俗,在世情越變越涼薄後,遭受一連串打擊,對世界悲觀,於是自我放逐,原先只是別人眼中的瘋漢,直到連出身根基、僅有的美好回憶--家也蕩然無存後,最後的防線也終於徹底瓦解。一個出身富貴世家、吃香喝辣的絕世天才,漂泊半生、淪落紅塵,成為東方之珠的街頭流浪漢。一路寫來,入情入理,令人感慨萬千。

此片中對粵劇的運用也是一絕。在「虎度門」中,粵劇還只是蕭芳芳在台上表演的道具,到了「南海十三郎」中,粵劇成為十三郎的精神寄託,隨時在生活中出現;

十三郎初見薛老五,「自怨宮台生錯了一對無珠眼」;

以「寒江釣雪」表十三郎的失戀;

與唐滌生初見時,借編粵劇修理這小伙子「笑征夫何驕傲....人地有意讓功,你卻揚威耀武」;

再見唐滌生,兩人隔著屏風一來一往,彷如二十年前初見時的高手過招,「辜負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尋,俗世才未眾」「你既知我未放鬆,幾番覓你難自控,你莫要自棄遺恨痛,今再遇見也是奇逢」;

未幾唐滌生猝死,「閻王派了勾魂票、寒齋變作斷頭台、無常午夜駕陰風、書生轉眼埋血海」等。雖然台灣觀眾對粵劇並不了解,但本片中的粵劇片段,由於運用得當,並未成為阻力反成助力。

片中普遍受到好評的是十三郎初見唐滌生的那場戲,除了這場戲筆者另外還很喜歡的是十三郎勞軍那場戲,筆者認為那場戲是十三郎命運轉變的關鍵,也充份表達他之所以會變成悲劇人物的原因。當任惜花抽著大雪茄教訓十三郎:「忠君愛國,過時啦! 」的時候,真令人覺得良知與現實對抗的悲哀。

    講到導演高志森,本人看過他幾部電影,除了一開始提到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人間有情」之外,還有一些賀歲片,在「南海十三郎」中並未感到他明顯的進步,他慣用的鏡頭角度(高度約在上胸部,對人物做正面表情的捕捉)也沒有什麼改變,只能說他做對了兩點,一是讓謝君豪盡情發揮,二是誠實表達杜國威的劇本,未將誇張諧趣的地方做過頭。

前面說到勞軍那場戲,在這場戲中高志森有一個調度我覺得他做得很好:十三郎第二次改戲,花旦唱時以胸部以上表現,最後唱完一甩手,鏡頭拉遠變全景,所有的兵全跑光,只剩下空蕩蕩的戲台。

至於他最失敗的地方是十三郎在寶蓮寺與阿福見面時,用的那個背景音樂,雖然很感傷,但西方鋼琴實在有點突兀。更妙的是後來筆者看「人間有情」時,一場伯父與姪女講黃巢和婦人故事的戲,這場戲是「人間有情」非常感傷也點出主題的重頭戲,居然也是用這段音樂,害筆者當場笑個不停,高志森需要多聽點悲傷的音樂。

「南海十三郎」的劇本,當初是為舞台劇寫的。這齣舞台劇在香港演出,大受好評,今年四月是第三次公演。筆者今年八月去香港看「人間有情」舞台劇時,當時演出情形如下:每周演出八場,每場可售約 1200 人次的座位(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每次劇碼演出約三周左右,「南海十三郎」舞台劇以此方式公演三次,大家算算香港有多少人看過這齣舞台劇。

據說有電影公司願投資改編成電影,條件是交給張國榮或周星馳主演。高志森堅持要讓謝君豪演,後來的成績也証明他的確有眼光,本片如果沒有謝君豪極端投入的出色演出,不會有這麼好的成績。

十三郎是個極具傳統中國味的讀書人,且是個瘋瘋癲癲、反應快、驕傲、固執、不給人留面子的聰明讀書人。謝君豪完全將這些特色演出來,揮灑自如、彷彿他就是那個動不動就翻臉的天才瘋子。

跟筆者看過的許多電影(例如王家衛、侯孝賢等)比起來,十三郎這個角色其實沒有什麼內心戲(除了和唐滌生重逢),他只是不斷的對外界做反應。但是謝君豪抓住了十三郎的神韻,該狂時狂得無法無天,該怒時怒得眼欲噴火,(有好場戲都可以看到他頭上爆青筋。哈哈。)沮喪、消極的時刻看起來又是那麼無奈,從眼神、表情、肢體語言都彷彿就是十三郎再世。

而且幾場老戲,講話的語調和身體動作老態畢現,最後一場從樓梯上走下來,邊走邊晃唸唸有詞「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戲,就算和街邊的流浪漢混在一起也看不出有什麼分別。雖然在化老粧上有不夠逼真的缺點,不過那不是演員的問題。

當然謝君豪演十三郎一角,在粵劇唱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用功的結果完全呈現在觀眾眼前,唱作俱佳,毫不生澀。因為十三郎是個編劇,所以他必須要懂得各個角色的唱法,從小旦到老生,從青衣到大花臉各種不同的唱腔,他都完全要了解。

粵劇我想在香港對一般人來說,就如平劇對現代台灣人是一樣的可望不可及,聽說謝君豪接本劇之前完全不會唱粵劇,他用一個月時間,刷牙也聽、開車也聽,苦練到連任劍輝、白雪仙都說好! 在電影中有幾場戲也可見謝君豪下苦功的成果:三個抄手幫他編劇、與唐滌生初見面等。講到這裡要感謝影片發行公司,讓本片以原音在台灣上映,不但保留完整面貌,也讓謝君豪的聲音演技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

筆者覺得「南海十三郎」看起來之所以舒服,除了超強的劇本,優秀的主角謝君豪之外,本片搭配的所有演員,個個演得順暢自如(除了演莉莉的吳綺莉)。

筆者知道其中有些是舞台劇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福來(袁富華)、千里駒(丁家湘)、有些則是在其他電影電視劇中看過的,如黃霑、蘇玉華、潘燦良、說書人、太史公、新靚就、任惜花、猩猩劇老闆、馬老大說客、太史公三姨太等。

(筆者曾在衛視電影台看到由"說書人"、"任惜花"和蘇玉華主演的一齣電影"偷錯隔牆花",手法看來也很像高志森導演的電影)演薛老五的梁漢威本身和羅家英一樣,是香港粵劇界名小生(或應該說中生?)。

這些人在台灣雖然知名度不高,可是他們久經磨鍊的演技讓「南海十三郎」看起來不會有青黃不接之感,筆者覺得這點是台灣電影沒有的。台灣電影近年來不喜用受過演技訓練的演員,嫌他們「油」,可是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的結果,是導致明星斷層、看電影好像啃砂紙般生澀難過的後果。

像「南海十三郎」這樣的劇本,一定要有相當程度演技的演員才能撐得起來,台灣電影總不能老是停留在「自然寫實派」吧?「徵婚啟事」如果沒有劉若英的串場,金士傑的畫龍點睛,那四十個男人豈不流於平淡無味?再講得白一點,今天「南海十三郎」這個劇本如果不讓謝君豪演,不讓任何一個香港演員演,台灣有那一個三十幾歲的男演員能演十三郎?這是筆者的感慨啦,扯遠了,嘿嘿,還是回頭來談電影吧。 :)

接下來談談一些編劇用的手法問題。1.採用說書的方式呈現。這樣做應該更可以加強十三郎一生的傳奇性,而且也可以藉說書人之口講一些編劇想說的東西,這樣總比硬生生加個旁白要好。片子最後還可以藉說書人之眼看一些街頭流浪漢。

2.後來十三郎手中一直拿著一張白紙,上面除了「雪山白鳳凰」五字之外一片空白。這點筆者想,白紙代表十三郎心中一直不肯放棄的理想--編劇。雖然腦中也許一片混亂什麼也寫不出來,但是白紙在手,表示十三郎心中還是有所寄望。

3.十三郎和小朋友(應該是說書人)的相處。兩人在樓梯間對著白紙大發胡言,充份表現編劇的本事,就是從無到有,想像力超強,最後才會有「一個潦倒編劇在說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的台詞。

4.唐滌生說「文章有價,十年、百年後就算我死了,人們還會記得我。」十三郎說「編劇就是要寫一些教化人心的東西」,這也是身為編劇的內心話,唐滌生說的是想當編劇的出發點,十三郎說的是編劇的良心。

當然大家也看到不與世俗妥協的編劇的下場,雖然他是天才,呵呵呵。片尾字幕打出「與全港編劇共勉」,想來不只編劇,只要做過創意人的看這部電影都會有很深的感觸,覺得自己像十三郎,而出錢的客戶都是品味低級的世儈?哈哈。 :)

5.影片最後出現許多流浪漢。這些人當中是否也有像十三郎這樣的傳奇性人物?當一個流浪漢也許對十三郎來說更快樂?也許「南海十三郎」只是說書人看到流浪漢,觸發靈感,自己編的故事,並不是真有其人?

6.結尾追書人撞上一個"新文藝青年"(謝君豪分飾)。此人的出現,是否意味文藝不死,只是無人發掘?

片中十三郎晃著腳說,「我的左腳鞋被英國佬偷去,右腳鞋被日本仔偷走。」除了反映十三郎時不我予,也反映殖民地的香港處境,從十三郎用英文編粵劇;警察迅速處理用說英文的人報的案;在廣東茶樓看英文報;帶老外看大嶼山大佛等。就算十三郎骨子裡是個極傳統的中國人,外在上他仍不免常常要向英國佬靠攏一下。

「南海十三郎」非常的香港,香港是個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奇妙都市,在超高大樓聳立如雲、極端新潮的中環旁邊,就是香港最早繁華的古意上環,是否香港人的時髦外表之下,內心還是深受傳統中國觀的影響,所以才會有「南海十三郎」這樣的作品出現,這是一個奇妙的問題。

不知不覺竟然寫了一大堆,筆者見識淺薄,胡謅一通,一年來為「南海十三郎」所惑,做了一些瘋狂的事,包括當追星族,特地到香港去看謝君豪的舞台劇等。但是本片對筆者的魅力實在太強,近年來除了「東邪西毒」之外,沒有一部電影能如此吸引筆者的目光。

雖然個人平均連電影、第四台等每個月至少看 8-9 部的各國電影,總覺得看來看去,還是中國人自己拍的電影最能深入我心,感動程度也加倍。近年來台港電影不景氣,許多人不看國片,但往往因此錯過許多好片,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希望借此文讓大家多認識一部好電影,並且了解:不是只有外國月亮才是圓的。

港片中有不少文藝片,其深度與拍攝技術並不下於好萊塢電影,像去年的「甜蜜蜜」「香港製造」,今年的「玻璃之城」等,筆者覺得不輸任何一部梅格萊恩的文藝片。台灣侯孝賢的「海上花」,其精緻考究,電影技巧的運用,和「鐵面人」相比也不遜色。

「南海十三郎」是一部很中國人的電影,也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請大家多多支持。(這樣說還真老套,哈哈)(本片目前在東森電影台放映中,日期請注意報紙)

最後送大家「南海十三郎」中的破題詩: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       其中嵌入十三郎的名作,「心聲淚影」
紅綃夜盜寒江雪      「女兒香」「燕歸人未歸」「寒江釣雪」等。
痴人正是十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