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城》:終究還是《無間道》的延續

發信人: zarathustra@kkcity.com.tw ( ), 看板: movie
標  題: 《傷城》:終究還是《無間道》的延續
發信站: KKCITY (Thu Dec 21 19:21:28 2006)

怎麼教人不把《傷城》聯想成《無間道》系列的續集呢?撇開幕後劇組各掌其司的導演(劉偉強 麥兆輝)、編劇(莊文強 麥兆輝)等無間道原班人馬不說,光是如出一轍的編劇架構,還有依旋在自我身分認同的掙扎,與個人歷史的隱瞞等性格特質都極為相似的角色設定,或者支撐全片美學表現的攝影、配樂、剪輯等風格化藝術形式,無論仔細去一一分析,還是整體表現來看,《傷城》實在太像《無間道》。

大致上,我不太建議我的朋友去看這部片。至少,絕不會像當初《無間道》第一集因為卡到《英雄》、《哈利波特》等強檔,而我實在不願意見到自《鎗火》以來最棒的港片就這樣在台灣被忽略因而四處向朋友告急,極力推薦大家去看。

反觀這部號稱梁朝偉入行以來最殘暴演出的《傷城》,自從我自己失望地步出戲院後,壓根不失望有觀眾也因為衝著《無間道》原班人馬所謂的賣座保證,或影帝梁朝偉的個人魅力而去花這張票價。

良心建議:如果真那麼想看,只要看過《無間道》的影迷們,對照一下捷運車站外都看得到的台灣區《傷城》大掛報上面的字樣:「一場滅門血案…」,其實劇情的精華都被這些字樣給陳述完了,接下來就是套上縱貫《無間道》系列中攝影、剪輯、劇情推疊的那幾套老把戲。

也不是因為劇本太相似,演員、導演陣容的雷同,或角色設定太神似就不值得推薦,關鍵在於這部電影究竟想給觀眾看到哪些新穎的東西?表達怎樣的故事?或者新的概念?新的表現手法?綜觀全片,我還真的找不出有任何突破或者重溫當初看到《無間道》時的那種喜出望外,「老狗玩不出新把戲」僅是我當下的想法。

劉偉強加麥兆輝的導演學,莊文強加麥兆輝的編劇技巧在達到作者論、風格化的高度後,很可惜地在本片中淪為故技重施、老調重彈的一種仿效,走不出自己所開闢的舊道路。

然而,倘若角色演出出色的話,相信港片近幾年越來越注重角色自身的故事、歷史、背景等內在而非外在大場面營造的趨勢,會讓此一趨勢的濫觴-即《無間道》系列幕後三推手劉偉強、麥兆輝、莊文強所帶來的新瓶裝舊酒更有聲有色。

觀賞過《傷城》之後,我更加確定劉德華是個好演員!怎麼會扯到沒演出《傷城》的劉德華?請靜待看過本片金城武演出的觀眾自行判斷我所言的客觀性如何?就我主觀好惡來看,金城武於本片的演技表現,整體而言對他個人來說是進步的,但仍未達影帝級的實力。

事實上,從今年金馬獎中《如果‧愛》幾乎樣樣入圍,惟獨最佳男主角不見金城武名姓,便可知金城武的能耐。再比較兩個影帝(劉德華、梁朝偉)同台飆戲時,由於實力不相上下,於是《無間道》張力十足,非常過癮;反觀《傷城》,梁朝偉一和金城武對戲,高下立判!

這種懸殊的對照立刻令我竊竊私忖:如果將金城武換成《墨攻》中以極具現代感裝扮出入戰國時代的劉德華來飾演阿邦的話,這齣劇情架構聊無旨趣的《傷城》會不會變得更好?

但我還是得強調對金城武個人來說,他仍是進步的!尤當他飾演的是位內心突受重創而驟然性格大變,變得頹廢耽酒的前警官。詮釋像阿邦這類角色的深度與層次需要相當功力,對金城武來說的確稍稍有點吃重。

不過,坦白說梁朝偉所飾演的劉正熙在片中已經「禮讓」阿邦許多:幾乎舞台空間都讓給阿邦去表演,而悲劇性色彩濃厚的劉正熙從每場戲的出場與其性格、故事的塑造,幾乎都得被動地依靠鏡頭與剪輯來表現,於是觀眾難掩失望地看到一個憋手憋腳的梁朝偉只能依靠背影、皺眉、忽然神遊地飄走過鏡頭前的身影演戲,甚至最後得靠阿邦醉醺醺的口白去拼湊與揭開其真實身分。相比之下,阿邦可任憑個人演技,主動去表演出角色的靈魂,這不知道是福是禍阿!

但光憑兩個角色的塑造方式比重上的不均,就該體諒導演給金城武的戲份多麼吃重啊,能演出片中四平八穩的水準已經要替他感到高興了。

並且角色的塑造在片中所給予的設定的確破綻百出:例如一副「萬人皆醉‧唯我獨醒」的阿邦,整個人驚逢打擊後的驟然頹廢靠著剪接迅速將故事帶到三年後場景,接著觀眾就得面對每天醉生夢死的阿邦,直到有一天不知為何他就這樣從荒誕中甦醒、擺脫陰霾,那個轉變的關鍵時刻來的太快,快得讓觀眾無法理解導演之所以安排許多曖昧的失焦鏡頭做何用?暗示些什麼?或是說明些什麼?阿邦怎麼忽然間就真心愛上片中不停裝可愛,以童音腔調說拜拜的舒淇,身為觀眾的我不太能接受這樣輕易揮別舊愛、陰霾、酒精的轉變,過度廉價又不負責任的劇本設定。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劉正熙身上,何以揹負血海深仇、人格有極大扭曲的劉正熙會忽然愛上淑珍?是因為他曉得淑珍並非金元勝的女兒?還是如後來劇情所言般呢?

兩位主角角色內心的衝突與猝然轉變可是全片劇情成功與否的關鍵,但事後來看,無論是劇情安排、角色設定、剪輯敘事這三點都是不為人滿意的,當然演員仍是敬業的,努力的,值得肯定的。

該怪就怪導演、編劇給的條件太有限或者太過,以致於阿邦與劉正熙給予觀眾的印象與張力遠不及劉健明、陳永仁來得鮮明。

鍾煒釗的剪輯無法幫助故事的敘事更為流暢,無法帶領觀眾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產生認同,無法凝聚觀眾的焦點於事件的發生,剪輯部分也是本片的問題之一。

不過,必須大力稱讚劉偉強的攝影則替本片加分不少,無論色溫、色調對於冷熱氛圍的掌控,或是構圖、運靜賜予全片的速度感、不安感等視覺情緒與張力,攝影肯定是本片日後再各大影展中會受獎項青睞的部分。

其他部分的觀察則擺在本片延續無間道對於佛法的關注,對於發燒音響的熱愛,以及女性角色雖然在劉偉強的電影光譜中仍屬於弱勢,不過《傷城》裡頭的淑珍則表現出有別劉偉強昔日作品的女性樣貌:屬於有自主能力的中產階級女性代表,這也算是導演自身的一種改變。

整體而言,《傷城》全片籠罩著陰暗、灰濛色調,蕭然的光影線條營造出不經意的無力感,悲劇性是貫穿全片的命運必然,最悲劇性的角色莫過於劉正熙,但這名性格與個人歷史都極為複雜的角色,終究還是成為劉健明、陳永仁的另一種突變角色。

或許導演底下的人性、城市都是曾經受過傷,每個人都有其陰暗面,虛偽面,必須假裝的一面,而人性活著終究只是為了救贖,以及面對自我的歷史吧!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article_id=6211770
--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