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畢的故事

作者  fay88@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題  電影《小畢的故事》有感
時間  KKCITY (Wed Dec 15 02:23:06 2004)

死亡一直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這個週末連續看了《阮玲玉》和《小畢的故事》,片中的死亡企圖迥異,卻都是彼時女性對於逃避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阮玲玉》因為社會的人言可畏選擇自殺﹔而《小畢的故事》亦出現類似的厭世逃避。

小畢其實不是一開始就叫小畢,是因為媽媽帶著他嫁給老兵「老畢」才被稱之為「小畢」。

名字始終含有隱喻的命運和身分。

每個姓氏代表著血濃於水的祖源關係,就算不是臍帶關係,同樣姓氏自然有同家庭或是教養關係的暗示。

小畢不是老畢的親生子,這便注定了一種命定的疏離感。

就算每天對老畢喊「爸爸」,或是幫小畢送便當、教寫字,骨子裡的血緣疏離還是有的。所以小畢在叛逆期會忤逆頂嘴:「你又不是我爸爸,憑什麼管我?」是可以預知的宿命。

小畢一直是頑皮叛逆的,雖然他的粗心讓自己的弟弟差點溺死,好勇鬥狠則讓死黨受了重傷,他仍然沒有澈悟。

一直到他的那句頂撞老畢的話「你又不是我爸爸,憑什麼管我?」

母親失望自殺,他才痛改前非徹底悔悟。

「名字」這種文字符號有種宿命的魔力。

小畢的命運從被叫「小畢」開始,我們的名字也是一種標籤,代表著家庭的期望和歸屬。

同樣的,外號、暱稱、筆名,都宣示著一種人際關係和暗示的形象。

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出現新的外號或暱稱,那是人際互動的表徵。

甚至接起電話聽見對方對自己的稱呼,就可以知道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

說是「名字暗示命運」可真一點也不為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