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藍色大門》觀後感

發信人: "東璟" , 看板: movie
標  題: 電影《藍色大門》觀後感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Sat Oct  5 16:15:32 2002)

我是女生,我愛男生  —電影《藍色大門》觀後感
文/林東璟(高六九七班)

◎「妳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大約八年前的新聞事件,兩位北一女學生相約至宜蘭某旅館自殺,她們留下了隻字片語:「這個世界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印象中,兩位學生曾留下有關同性相戀的符碼,但校方及部分人士不願承認同性相吸的訊息,不肯承認兩位學生之間有「感情」問題,總是朝向升學壓力、人生哲學的方向加以解讀。

八年過去了,我們能否藉由《藍色大門》題材的選擇以及內容,看出這個社會的性別(gender)議題變遷?

這部電影並未安排校方如何處理同性戀學生的情節,不過已經不再將高中生談戀愛視為禁忌,甚至把老師和學生拉到同一個水平上,例如:孟克柔牽起高士豪的手,是為了向體育老師「示威」,老師想單獨找孟克柔講話,卻被這兩位牽手的男女以及旁邊一位同學聯手用眼神「逼退」。

可憐的老師,他的舉措是來自孟克柔前晚「你要不要吻我?」的邀請,事後孟克柔卻只用一句「他比較倒楣啦!」來解釋,因為,她只是想藉由跟男生親吻來試驗自己對男生是否有感覺,被她遇到的男生恐怕只有「工具性」的角色而已。而當孟克柔跑到媽媽房間睡覺時,媽媽也僅是說:「妳失戀啦?!」而不是大驚小怪地斥責女兒:「妳談戀愛啦?!」

有一幕,高士豪不斷逼問孟克柔:「妳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她喜歡林月珍,卻又願意把林月珍介紹給他認識?為什麼她自承是同性戀,卻又可以跟他出去,跟他接吻?而且還跟男體育老師有曖昧關係?

有些異性戀者不太能接受同性/雙性戀者也是正常人、外表就跟芸芸眾生一樣的觀念,他們常會誤以為同性戀者有某種獨特的氣質,以為同性相戀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只是「短暫的、一時的」現象,只要時間一過、情境一過,那些人就會「恢復正常」,就類似高士豪所說的:「如
果將來有一天妳開始喜歡男生,妳一定要告訴我喔!」

正是這樣來自異性戀的觀感與期待,使得同性/雙性戀者常常過得比其他人辛苦,真希望「就這樣活過來了啊!」的哪一天趕快到來。不過,這個討論還牽涉到人的性別傾向是否是有「流動」的特質,人的一生都會固定在異性或同性戀嗎?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電視、小說、電影以同志為題材,這是否意味著,在藝文、校園等領域,同性/雙性戀已不再是禁忌,就連政府文官疑似是雙性戀也不是爭議的焦點,爭議的是性騷擾,而台北同玩節正熱熱鬧鬧登場……

假如有一天,同性/雙性、變裝(transvestism)等性向能更為普遍地成為生活的常態,並且藉由法律保障各個性取向者享有相同的制度規範(例如同性戀婚姻),台灣將會是個名符其實的多元社會吧!

整體來說,《藍色大門》是一部清爽、乾淨的影片,不論影像或音樂,觀來都令人愉悅舒服,那是一種屬於單純的舒適感,一種雲淡風清的風格,令我聯想起劉若英唱的歌《為愛癡狂》:「我從春天走來,你在秋天說要分開,說好不為你憂傷,但心情怎會無恙……為何總是這樣,在我心中深藏著你,想要問你想不想,陪我到地老天荒……」

「如果十七歲的你,想的只是比賽有沒有得名、能否升大學、尿尿是不是一直線?那是多麼幸福的啊!」

◎師大附中

可能有人會想,到底片名《藍色大門》(Blue Gate Crossing)與劇情多大的關連?

除了一般以藍色指涉憂鬱的說法,我個人的衍伸揣想,這部影片的校園背景是位於台北市的師大附中,而附中學生的制服都有藍色的成分(男生的上衣、女生的裙子),藍色,成為附中人的身上的色素,這可能是片名由來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林月珍和孟克柔的班號好像是985班,或許會有觀眾不明白985是什麼意思?就像我為什麼是697班?那是因為附中的班號不是按照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排序,而是從創校之初,從一班二班三班延續下去,永不重複,不論高中部或國中部,每位畢業生都有自己隸屬的班號。

◎延伸網頁
電影《藍色大門》
http://bluegatecrossing.kingnet.com.tw/index.html
書籍《藍色大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4768
童女之舞
http://www.5466.idv.tw/
《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4038
《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0320

200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