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ahamay.bbs@bbs.wretch.cc (), 看板: movie
標 題: 穿牆人幕後花絮40分鐘版線上觀看
發信站: 無名小站 (Wed Nov 7 11:55:11 2007)
導演跟演員分享甘苦談,還有片段欣賞喔!
http://www.im.tv/vlog/personal/552790/2769746
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wallpasser2007
========================================================
發信人: ahamay.bbs@bbs.wretch.cc (), 看板: movie
標 題: 中時人間副刊:轉蛋女孩by穿牆人導演鴻鴻
發信站: 無名小站 (Mon Nov 5 12:41:22 2007)
全宇宙只有一套的穿蛋人 http://blog.pixnet.net/wallpasser2007/post/10396845
轉蛋女孩
鴻鴻 (20071103)
轉蛋又名扭蛋,認識轉蛋女孩之前我壓根不瞭那是什麼玩意,對便利商店門口的成排轉蛋機無動於衷,還以為那是騙小孩的。
認識轉蛋女孩之後,我才正眼端詳蛋殼內的乾坤。發現精巧細緻不愧是日本人的大發明。除了真正迷倒小孩的軍曹、A夢、小丸子外,還有迷倒老頭的長腿美少女,迷倒美少女的家具狗、豆腐人,迷倒人與狗的拉麵、甜不辣套餐,甚至還有迷倒收藏家的大英博物館館藏。全部具體而微。不知為何所有事物變小了之後都好可愛。
而且轉蛋最好玩又最令人扼腕便在於,永遠轉不到你要的那顆,或偶然一出手便手到擒來。有小賭博的小刺激。手腕一扭,喀啦一響,一顆蛋空窿掉下來,真是會令人上癮的動作與聲響。
為更深入滿足此一癮頭,轉蛋女孩甚至自己做轉蛋,搬了一台廢棄轉蛋機放在人家店裡,交易自製的轉蛋詩,蛋殼裡像煞有介事包含有一首詩、一顆糖果(有時是鈕釦、牙膏、小燈泡),蔚為台大周遭一景。我才知道轉蛋也可以是手工藝術。
去年,有機會和一群學者、藝術家、藝術行政家走訪日本。我有一祕密任務,便是為轉蛋女孩尋找新款轉蛋。祕密不久便破功,因為同行的人搞不懂為什麼集體行動時,我會在車站裡或色情光碟店外的小機器前盤桓這麼久。接下來是所有人一連串的驚呼「唉呀!怎麼這麼可愛?」「要丟幾塊錢?」「台灣也有這一款嗎?」「怎麼都轉不到?」
看著這群中年前後的藝術界人士們,突然著魔起來,我莞爾一笑,那不正是自己幾個月前的寫照?大家於是用「為小孩帶禮物」的藉口,瘋狂地賴在轉蛋店裡不肯出來,而且每到一新地點便四處搜尋,有沒有轉蛋店的蹤跡。
《穿牆人》劇本曾經得獎也發表過,但臨至開拍前,又狠狠翻修了幾遍,其中明顯的一點,便是增加了轉蛋。原劇本寫的是未來世界,我開始覺得,未來應當有轉蛋的位置。其中的女孩諾諾原本是不思議的美少女形象,現在我覺得她非有個特別的癖好不可──喜歡玩轉蛋。女孩於是忽然立體起來,在跡近完美中,有了鮮明的個性。
為此我也構思了一組「穿牆人」轉蛋,讓主人翁穿銀行、穿浴室、穿監獄、穿教室、穿鐘錶行──男主角說:「我喜歡鐘錶行,裡面每個時間都不一樣!」美術設計在這部片裡責任重大,要製作兩顆翠玉白菜(因為要在片中打破)、要製作整組仿日式轉蛋,連蛋裡的日文說明都如假包換。
看過電影的人都驚奇不置,問哪裡能轉到這款轉蛋呢?我說,至今沒有呀!許多最美好或悲傷的事,只能留在電影裡,不是嗎?就像永遠有一顆你扭不到的轉蛋,永遠有一份你得不到的愛情,永遠有一個你去不了的他方。
原文出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
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7110300593+11051301+20071103+news,00.html
========================================================
發信人: ahamay.bbs@bbs.wretch.cc (), 看板: movie
標 題: 台灣電影筆記網:導演:穿牆人在他方
發信站: 無名小站 (Tue Nov 6 19:34:28 2007)
部落格圖文版
http://blog.pixnet.net/wallpasser2007
鴻鴻
當一部作品完成,送到不同觀眾眼前,開始作者也成為觀眾──觀眾看我的電影,而我看觀眾,更透過觀眾之眼,重新發現自己的電影。
不是隔岸觀火,我身在火中,卻感覺澄澈清涼。
例如在東京影展看《穿牆人》。
為什麼需要超能力?
《穿牆人》是關於小鐵,一個因魔法石而擁有超能力的男孩,遊走在兩個女孩之間的戀愛故事。說穿了,無須補天遺石,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超越現實的想像力。故事中的兩個女孩,一個聽不見、一個看不見。這也不難理解──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愛情是沒有缺憾的。
片中一場發電廠的戶外教學時,有學生嬉鬧說:「被輻射射到就會有超能力耶!」惹起一陣鬨笑,埋下小鐵撿到魔法石的伏筆。然而二次大戰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本,觀眾對輻射議題何其敏感。他們當然知道,被輻射波及不但不會有超能力,還會致殘或喪生。
果然映後便有記者問了這個問題。原本隱藏的主題竟因此豁顯出來:小鐵的超能力,事實上是個人殘缺的象徵,為的是彌補他對現實的不滿。就像女孩諾諾,因為聽障而戴著電子耳出現,讓小鐵一見鍾情,還好奇地問她,是不是外星人才戴那麼炫的電子耳?而另一個聽障的女孩雅紅,也是因為她必須在看不見的世界防衛自己,才帶著令人生畏的十字弓。
事實上,那些神奇的魔法(穿牆石)、先進科技(電子耳)、及慓悍武器(十字弓),莫不是為了彌補人的內在、外在缺陷而設。
就像戴著復古假髮、酷似六○年代美國影集的鐵媽,著迷於新式家電,但又苦於看不懂日文說明。那些越來越先進的科技產品,不正是為了服務(或造成)越來越冷漠的現代家庭?
殘缺與先進,就這麼成了「日本版」《穿牆人》的主軸。更別提片中的轉蛋店,就是日本的發明。轉蛋這種具體而微的小世界,呼應著片中對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宏觀。倒是台灣觀眾屢屢辨識出的,片中「他方」與村上春樹被牆所圍繞的冷酷異境有共通氛圍,在日本卻無人提及。或者,這種對異境的想像,已內化成日本生活的一部份,反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了呢?
法國和日本的觀眾,對台灣電影如數家珍的程度,每每是台灣觀眾望塵莫及的。我這次片中用了一段老片作為盲女雅紅愛「看」的電影,就被一位日本年輕人識出是白景瑞的《白屋之戀》。他還特地跟我說,最愛白景瑞的《再見阿郎》。
我說,是的,阿郎是他寫實主義的顛峰,但我以為,通俗文藝片《白屋之戀》,卻最見現代主義的影響。片中攝影、剪輯常有驚人之筆,一段突兀的180度旋轉鏡頭,往復拍攝甄珍的臉孔與裸足,十分高達的形式底下,實暗藏情慾洶湧。
何處是世界盡頭?
最初得到優良電影劇本獎的《穿牆人》是一部「科幻歌舞片」。我試圖翻轉冷酷未來與溫情懷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意義,用來呼應片中描述的兩個世界。然而實際籌拍時,迫於執行難度,歌舞元素最先出局,只聚焦在少年的成長體驗。奇幻氛圍下的愛情遂成為重點。
然而如何奇幻?
片中有一「世界盡頭」的場景。正如小鐵的穿牆能力緊隨他的初戀而生,他的第二樁戀情則要終結在「世界盡頭」。美術濰瑄給我看過一張攝影家作品,是一艘輪船擱淺在陸地上,撲朔離奇。拍攝地點是吉達港。我詢問在孟加拉設廠的父親,他說照片不假,那兒每當退潮,便自然形成此般景象。我當即決定,《穿牆人》的拍攝要開拔到吉達港。
夢想是美好的。後來的經費估算,我們不可能出國拍片,當然更沒有本錢作3D虛擬。正愁苦找不到「世界盡頭」之時,突然在某無聊的官方雜誌,翻到一幅雪白鹽山的景觀,竟然就在台南!幾天後,製片組南下勘景之便,我們便順道訪問七股。皚皚鹽山赫然在目,美得像夢。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東京影展的亞洲選片人問我,那「世界盡頭」真在台灣拍的嗎?到底是哪裡?我不無得意地說,是一個不甚出名的景點。他稱,這種地方,日語叫「穴場」,就是不為人知的神奇美景。他來台灣時定要前往一遊。
《穿牆人》拍攝的諸多奇景,除鹽山外,還有恆春古城牆、磚窯、高雄月世界、唐榮磚場、橋頭糖廠、拆到一半的紅毛港(我們一拍完就被拆光了)。許多觀眾驚歎:竟不識有這樣的台灣!我自己也始料未及,一部奇幻電影,竟能成為台灣人文地貌的真實紀錄。就像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表達侷限,某些真實,或許非要經由非寫實的手段,才能捕捉留存。
記得不得不放棄孟加拉出外景時,當時只有懊惱憾恨。哪裡知道,世界盡頭便在眼前。
原文轉錄自台灣電影筆記網
http://movie.cca.gov.tw/Cinema/Application/Content.asp?ID=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