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婚啟事觀後感

發信人: kimozi.bbs@bbs.pccu.edu.tw (藍色小藥丸), 看板: movies
標  題: 徵婚啟示
發信站: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 BBS 站 (Thu Apr 22 18:31:53 1999)

kimozi轉貼文章給大家參考:

我看了三遍「徵婚啟事」 捉住都會人的寂寞 捉住國片的希望

三次去看「徵婚啟事」,看到三個不同的面向,覺得這部電影已幾乎快被我翻了過來。

第一次,寒冬十二月,北風凜冽,路人蕭瑟。金馬影展期間,電影院裡滿座的觀眾,哈著氣搓著手,不時竊笑著。

    首次印象,這是一部令人喜到骨子裡的電影。我看見溫柔燈光下,顯得體貼細心的鐵漢伍佰,笑得肚子發疼;看見大俯角拍攝下,因為看不清楚臉而帶著幻想空間、表演逗趣的顧寶明;看見說話節奏緩慢、吊足人胃口的幽默鈕承澤;看見那一顰一笑被捕捉得細緻扣人心弦的金士傑;還看見曇花一現卻令人難忘的阿亮,以及始終帶著微笑的可愛羅北安。

    三十幾個形形色色的男人,有的是大明星,有的名不見經傳,而他們竟然都出現在同一部電影裡,面對著同一位女主角痛快地飆戲。

第二次,距離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三個月後,「徵婚啟事」正式上院線映演,全台灣只有台北市的一家戲院播映。因為買票的人太多,我只買到站票,於是坐在台階上看電影,也算生平頭一遭。不過反而視野奇佳,又因為旁邊沒有人群的壓迫感,心情很放鬆。

    這一次,我看見女主角每日每日為了徵婚,往返於住家與某咖啡店的路上,在公車裡整理自己的心情,一個寂寞台北人的情緒轉折都被窺見,而面對這樣的慌亂,杜家珍即使在公車上也並沒有掩飾什麼,只飾什麼,只是面對著窗外流動的影物流淚,或是思索。活在這個年代的人,似乎已習慣了生活上某些程度的透明化,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逃不開,也躲不掉。

    電影最後那突如其來的發展,一個在片中從未露面的女子,卻躲在暗處聽到了所有的故事,不僅嚇了杜家珍一跳,更嚇了全場觀眾一跳,然後是女主角一陣淚如泉湧,觀影者一場欷噓嘆息。這是全片畫龍點睛的精神所在,真是好震驚、好高潮、好精彩!

第三次,就在第二次看完的隔天,因為朋友盛情難卻,遂又陪她進了一次戲院。

    而這一次,感受另有不同,趣味卻絲毫不減。我不再去鑽研導演拍攝每個人的角度,不再細
察女主角多面的情緒,而直接切向這些台北適婚男子的談話核心。無論他們的背景多複雜、年齡落差多大,多半來自於構成這個城市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生活平順,但心靈空虛,渴望愛情。

    他們有的形象上跟杜家珍毫不相稱(如嚼檳榔的鐵板工人)、有的年齡上完全難以跟她配合(如職業不詳自稱三十多歲的老人、十七歲的學生等)、有的與她根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如自閉症少年、盲人)、而有的更是動機難測(如皮條客、那位只願追求一夜情的男子等)。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透過對女主角的談話,輕鬆詼諧地傳達了導演對社會小人物的關注。

電影或許沒有大格局、大卡司(無人擔綱要角),但是劇情夠扎實,給觀眾的歡樂更是即時的、不八股的。第三次去看這部電影,我開始注意到放映過程中,全場觀眾毫不掩飾的熱烈反應。在一個半大不小的廳裡,滿座一起看電影的人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啜泣嘆息,精彩處甚至鼓掌喝采;

    那種熱烈的氣氛,不要說國片了,即使是一般好萊塢大片也很難出現吧!於是即使已對劇情瞭若指掌,我卻仍是不自禁地跟著全場哈哈大笑,那真是讓人感動得要哭出來的氛圍。並不想把這簡單的事件變成所謂「國片的希望」,但這一次,我們確實看到一部台灣人拍的電影,叫好又叫座!

回想三月初,「徵婚啟事上院線」可真變成了一則大新聞。先賣了一個月的預售票,然後打出放映期間導演與演員在戲院與觀眾面對面的廣告,電視上播放電影片段的MV,「最佳男配角」投票活動緊接著在期待中開鑼,甚至我還收到某「劇團」寄來的電影DM。

    已經好久沒有一部國片受到媒體這樣的青睞,好久沒有看到觀眾排隊買國片的票,而經過了這些好久,終於讓我們期待到一部會吸引各階層民眾的電影。猶記得某次座談會上,導演陳國富聊起電影上映前,他自己有時候會在半夜突然驚醒,起床打新聞稿的往事,我竟見到他淡淡地笑得有些無奈。

    或許國片需要的,並不是「支持國片」的口號,而是真心愛電影、願意為電影付出的電影尋夢人。誠如導演所說:「不要問觀眾為什麼不看國片,而要問我們能拍什麼?能給他們什麼?」

「徵婚啟事」成功了,因為它幾乎擁有台灣觀影者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幽默詼諧、貼近台北人的生活、劇情張力強、淺顯易懂卻不乏深意,當然,還有若干頗負盛名的明星。你為了什麼去看「徵婚啟事」?為了美麗的女主角?為了其中一個你所欣賞的男配角?為了又一次挑戰特殊形式電影的導演?為了你的人生、你的婚姻?
 
    或者你只不過是無聊,在那個發了霉的下午,剛好經過售票口前大排長龍的影城,就順便買了票?無論你說了什麼原因,事實卻可能只是:你去看電影,只因為那兩個小時沒有更好的事可做。

因為你活在台北,因為這是台北的電影,更因為劇中的女主角杜家珍,跟大多數的台北人一樣寂寞。「生無怨,死無懼,先友後婚,無誠勿試。」哪種人會在報上刊登這樣的「徵婚啟事」?難道她真的覺得這個啟事能為她找到一個生而無怨,死又無悔的人來託付終身?我不相信。

    她覺得她徵婚是因為想結婚,但是她其實最想要的,只是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杜家珍。就好像我們都在尋覓一個完全的自己一樣。片中解釋杜家珍化名為「吳家珍」是因為她不想把自己的過去帶到現在,而我覺得另外一個原因是:「徵婚」這事對她來說,只是一個逃遁的方式,那不是真正的她,因此要用一個化名把自己區隔開來。

所以,來看這部電影,你就別去探究理由了。走進戲院,帶著一點點寂寞,「啪!」燈光一暗,在那密閉而黑暗的空間裡,沒有人認識你,沒有人知道你的情緒,你只需屏息窺視女主角的寂寞與慌亂,恣意悲喜。

    從不斷的對話之中,去看看,現代的都市人到底都是怎麼生活的?我們不能說那是無聊,只能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很可能你也曾遭遇過,或渴望過的生活方式。(台北‧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