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之魘--故事大綱

發信人: eda0705.bbs@bbs.math.ncu.edu.tw (小胖胖), 看板: movie
標  題: 最新國片"牆之魘"即將上映
發信站: 織夢天堂 (Wed Feb 13 09:55:33 2008)

為了不讓神墮落,是繼續信仰?還是乾脆取代!

台灣首部榮獲印度影展最高榮譽「金孔雀獎」之影片!

◎ 官方網站:http://blog.udn.com/wall0228

導演:林志儒(金鐘獎導演)
演員:游安順、黃采儀(金鐘獎最佳女配角)、蔭山征彥(電影"經過"男主角)

◎ 劇情大綱:
    一個叫阿貞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叫阿義的男人,時空背景是台灣的五○年代。阿貞夜半發現隔牆的廚房裡,不斷傳出另一個男人的喘息聲──原來阿義在廚房的牆裡藏著一個男人,那人是他的老師。

老師是一個日本人,叫木村昭平。他在太平洋戰爭前夕,來到台灣鼓吹社會主義革命,對於日本發動戰爭感到不滿與羞愧。他啟蒙了玻璃工人阿義等一群人;阿義原本對世界、對時局、對階級壓迫一無所知,自此追隨木村進行革命行動,並把木村當成神一般崇拜。

    國民政府遷台後,對左派人士佈下天羅地網,準備逃進森林與野獸共存亡的木村,藏身在阿義家中廚房的一道牆。木村透過牆上的裂縫,眼睜睜地看著國民政府的特務定期將阿義架走,幾天後返家的阿義滿身血跡爬滾進家門。

婚後不久的阿義又被特務架走,第一次遇到這種恐怖事情的阿貞,在絕望與恐懼中,她在深夜裡把木村從牆裡放了出來。沒想到,他卻爬滾到阿貞的身上。

    阿義回來後很快就發現木村與阿貞間的秘密,他選擇隱忍不發。為了理想、為了他心中的神,他相信這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阿貞發現自己懷孕了,情緒幾乎崩潰,牆後的木村想要以死了結……。一天夜裡木村逃出了那道牆,這四個人的命運在這個夜黑風高之日,發生了天崩地裂的大逆轉……。

    「這本是個真實的故事,殘酷到令我感到害怕;」林志儒導演在夜半知道【牆之魘】獲得印度國際影展最大獎時感慨地說,「故事的原形最初我是從謝志偉局長那裡聽來的。」

    林志儒搖頭說他的電影比起真實的故事,實在「收斂」得太多了!

    大約是在兩年多前,他在謝局長之前的電視節目《謝志偉嗆聲》中,看到他邀請人上節目談到有一個人,為了躲避當時的國民政府的追殺,竟然在一堵牆裡躲了十八年。期間這人歷經了父母被抓去嚴刑烤打;透過牆那個小洞他親眼看到自己的妻子被警察強暴;父親後來被車撞死;妻子被誘拐到台北賣淫;弟弟最後自殺身亡。

    林志儒仰天長嘆這一切的經過比他看過的所有的電影,更戲劇化、更殘酷、更匪夷所思。尤其更絕的是,解嚴後,許多秘密文件流出來,在已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親手下的絕殺令文件中,赫然列有這個躲在牆後面18年的人,而傳聞中蔣先生的某位公子因得梅毒身亡,情治機關一直鎖定的「原兇」,不是別人,正是這人那個被誘拐到台北賣淫的妻子;她當時在台北名氣之大,還列名於「十二大金釵」中!

    他難以置信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甚且後來竟然有人找上他去拍關於這個真實故事的紀錄片。紀錄片之後來雖因投資者資金不濟而中斷,卻令他開始去思考這樣一個人會是怎樣一種人,教他逐漸去懷想一個藏身於牆後之人的故事,更使他了悟台灣人的故事的自有其非比尋常的獨特性。

========================================================

發信人: eda0705.bbs@bbs.math.ncu.edu.tw (小胖胖), 看板: movie
標  題: "牆之魘"電影主題曲--「國際歌」的故事
發信站: 織夢天堂 (Mon Feb 18 22:07:09 2008)

節錄自牆之魘官方網站:http://blog.udn.com/wall0228

1‧浪漫
    游安順在片中跟他的導師蔭山征彥,每天早上都會有一次的「早餐會報」。在這段你儂我儂的師生「唸」時段中,游安順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對著那面偶像之牆高歌一曲。因為是左派人士,因為要共享「念力」,因為怕一時間沒有慷慨激昂的話揮灑出來,所以游安順就唱左派的「聖歌」:「國際歌」。

    共產黨既不是台灣人也不是日本人發明的,顧名簡單思義,就知道這歌名本身就有文章:一,是舶來品;二,翻譯貨;三,原名如果用英文來想,一定就叫「International」。不過,由於跟的是日本老師,而這位日本老師還沒本土化,所以游安順只會唱「日文版」的「國際歌」。

    共產的思想雖然由德國人老馬(馬克思)所發明,不過,把思想進化成「政黨」的卻是蘇聯人。但是,「國際歌」的作詞與作曲者卻都是法國人,前者是Eugene Edine Pottier(1816-1887)、後者則是Pierre Degeyter(1848-1932)。也由此可見, 浪漫的法國人很早就把左派思想當做人生最浪漫的事情之一,不只拿來思考且浪漫地高歌起來。

2‧流浪
    1912年,蘇聯歷經轟動世界的「十月革命」後,就把「國際歌」做為暫時的國歌。但在1944年時,蘇維埃政府廣徵國歌的作者時,從兩百多名競爭者中最後卻選出了「勞不可破的聯盟」取代「國際歌」,而成為蘇聯的國歌。

    「國際歌」繼續周遊列國。妙的是,1926年,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政治部,從俄文把「國際歌」翻成中文,還印行傳單(圖),希望借由歌詞鼓動「被壓迫的人們起來反抗(軍閥)」。

3‧放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