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 與 單車上路

發信人: Danialu@kkcity.com.tw ( ), 看板: movie
標  題: 練習曲 與 單車上路
發信站: KKCITY (Sun Nov  4 00:57:04 2007)

http://r90129005.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html

《練習曲》與《單車上路》,兩部關於單車與台灣的電影。

先說說《單車上路》吧,預告片十分漂亮,把清水斷堐拍的超美,灰色的石璧、青綠的大海、蔚藍的天空以及非常漂亮的男生女生。看故事大綱,我以為是北野武風格的電影。

不過看完後,發現只是一部變調的青春電影,說是青春電影不只是電影主角都很年輕,連故事編劇都是,太清澀、破綻太多,全然是一部想像的電影,跟真實生活脫離太遠,就連電視主播的口條都全然錯誤,更別提其他角色性格跟反應上的錯誤。

在還沒有看過《練習曲》之前,我覺得《單車上路》還算是一部把東台灣拍的很美的電影,然而看完《練習曲》後,我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膚淺,鏡頭跟濾鏡攝下的美麗畢竟只是短暫的印像,唯有發自內心與土地相連的情感才是真實的。而這真實,正是《單車上路》所欠缺的。

《單車上路》的奇情故事可以搬到任何一個地點、任意置換職業或關係,基本上都是可以成立的,故事欠缺一種必然性的真實,許多細節都是為了連結環節硬湊進去,而且想像的成分比真實際遇的成分更多。

並不是說電影不能有想像的成分,而是電影具有比戲劇更自由的場景切換,也更真實、無須去掉度觀眾的想像力,更可以真實地切入角色內心表現最細微的部分,這些都是電影的特長,既然如此,就應該利用電影的特質去表現真實生活中最細微的東西、那些感人至深的部分。

而不是力圖去跟戲劇爭寵,在舞台上許多細節必須靠觀眾自己去填補、因此未被交代的細節都會被自動合理化,但是一但化成具體的影像,導演勢必去交代這些細節,也就造成破綻百出的悲劇,讓一部好好的寫實劇硬生生變成鬧劇。

戲劇有其限制,電影其實也有其限制,或著該說,兩個媒介應該用自己的特長去說故事,無須自曝其短。

看《練習曲》時我哭了好幾次,這是一部很溫情的電影,但我不知道為何就是深刻擊中我的內在。第一次落淚是在老太太們演唱日本曲的莎薇之歌時,我的眼淚就落出來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美好,太美好了,美好到讓人落淚。我不否認也許是最近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太多,所以格外懷念美好的事物,特別容易因為單純而直接的情感而感動。

《練習曲》的片名正如安達充的《ROUGH》,是一種未開完成的草稿情形,暗示了未來多元的可能。這是一部深刻與台灣這片土地緊緊相連的電影,編劇透過鏡頭,將台灣各地獨特的人文風景帶出、沒有多餘的語言,並且表現出台灣人民特有的熱情,人物間的互動關係在其他國家的電影中是看不到的。

然而對於活在台灣的我們,卻是最合理也不過的,那就是台灣人民不同於其他國家人民的熱情,我在《練習曲》中看見了,而這是在其他悲情的台灣電影中所沒有看過的(《熱帶魚》是一部我覺得很棒的台灣當代電影)。

我們畢竟不是活在悲情城市的年代、也不是每個人都是GAY或流鶯在天橋上賣手錶、更不是每個家庭都市住在大安區的中產階級,透過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電影認識的台灣是太偏狹的一角,那是屬於小眾的精英文化,與真實生活距離遙遠。

《練習曲》真的是部好電影,嘉年華式的旅途,串起不同的人事物,那幕幕風景。雖然調性不同,但我似乎看見安哲羅普洛斯的影子,卻比北希臘的灰黑多了許多色彩,形式如果用的好會讓電影更好看,引用多種藝術手法的練習曲、很成功地將當代藝術媒介都引入,比阿莫多瓦更高明。

如果說因為年紀,去年我最喜歡的是電影《THE LAST KISS》,因為土地,我最喜歡的電影是《練習曲》。推薦給你,也請推薦給喜歡台灣、想要了解台灣的朋友。

最後,也將此文獻給舜老師,即便已經過了三年,在電影中猛然看到舜老師的名字,居然還是讓我濕了眼框。

==

練習曲真的很棒 今天跟朋友一起看 她剛好是台中人 也有參加過白沙屯的繞境 她也是哭了好幾次 她說 白沙屯繞境的鑽轎底 其實都是心中有一個很大的心願 而且那通常都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為了他人去許願 今年繞境有一個很感人的新聞 就是一個爸爸為了帶著生病的女兒去等著鑽轎底 然而他等錯了道路 轎子從別條路過去了 沒想到居然又繞回來 特地讓那對父女可以鑽過轎底 那真是一個神蹟 所以電影中 主角落淚的原因 正是因為他看到年邁的阿公為了他 還特地去鑽轎底 就是為了祈求他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