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麻雀

作者  semantics.bbs@ptt.csie.ntu.edu.tw (不懂),            看板  movie
標題  [情報] 命帶追逐/城市飛行/野麻雀
時間  批踢踢實業 (Thu Aug 28 13:02:05 2003)

【野麻雀】Too Young

1997年 16釐米 彩色 42分鐘 限制級 / 1997 16mm color 42min
導演:黃銘正 / 演員:賈孝國、莫子儀
得獎紀錄:第34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1997台北電影節-劇情類首獎

莫子儀是個高中生,對生死問題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他而言,
另一個世界充滿了吸引力。

自從班上來了位留級生陳文益,莫把注意力轉移到他身上……。

========================================================

作者  haruhiko.bbs@bbs.cs.nccu.edu.tw (),                  看板  movie
標題  破解生死意義迷宮——《野麻雀》
時間  政大貓空行館 (Sun Apr  2 11:39:30 2000)

不可否認的是:《野麻雀》(導演:黃銘正,1997)片中的話聲模糊、難以分辨,是影響觀眾閱聽的重大缺失。但技術上的限制與捉襟見肘,顯然並不因此而抹滅了本片一絲一毫的藝術價值。

做為短片,《野麻雀》接連受邀參加溫哥華影展、倫敦影展、鹿特丹影展,也獲得台北電影獎劇情類首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的鼓勵與支持。

此番《野麻雀》在台北奧斯卡戲院參加「獨立影展之純16」而與其它影片聯映,成為了包括知名影評人李幼新、《美麗少年》導演陳俊志等許多人垂青與注目的焦點。本片作為一部在影展展出的新片,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的主題與內容。

闡述陽剛青年陳文益與可愛少年莫子儀之間的友誼與相互成長故事的《野麻雀》,是或不是男同性戀電影(陳俊志導演認為是,而本片導演黃銘正極力否認),劇情中的模糊所帶來的廣大討論與自由心證的空間,是本片成為注目焦點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劇中的兩位男主角對於生死意義的由困惑到釋然,則是本片的主題。對於青少年觀眾而言,這主題容或對他們的成長有所建議與啟示;對於已脫離青澀時代的觀眾,本片則勾起
了他們對於那一段常關照於生死意義的歲月的鄉愁。

兩位主角,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樣態,卻同樣和死亡扯上關係。就莫子儀而言,與其說他想尋死,不如說是由於自我在現實世界的存在感、自我價值感低落,而希望遁逃到另一個世界,冀望藉由在另一個世界獲取的超能力(如偷窺女生洗澡),取得一種存在感與成就感。

正因為如此,莫子儀才會特別注意在班上根本沒人理的留級生陳文益,並大膽向其詢問自殺方法與死後世界樣態(到另一個世界的方法與另一個世界的模樣)。

對於陳文益,死亡則是親身經驗,也是切膚之痛。陳文益在母親去世後,既找不出生命的意義,也了無活下去的意志;即使自殺不成,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他經常在紙上設計迷宮(對生死意義鑽牛角尖),而困在迷宮(生死意義)中焦慮不安地尋求出路的冒險者,正是他的寫照。

一位對死後世界有所興趣,一位則為死亡問題所苦。莫子儀與陳文益的相遇,恰如兩塊磁鐵,一吸即合。他們的相交,由莫子儀的偷窺陳文益的迷宮,而陳文益把自己設計的無出口迷宮(生死意義問題死結)交給莫子儀來解開開始。迷宮解開的轉捩點在於海岸公路旁,莫子儀裝傷而陳文益立即趨前關心。

人的活著本身,即是一項正面意義;而愛與關懷,則使得一個人,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也為了自我本身而活下去。陳文益既然不由自主地愛(?)與關懷了裝傷的莫子儀,那麼他也就終於體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也就終於走出生死意義問題的死結或迷宮。

在這裡我不禁要讚嘆,莫子儀的裝傷,恰如陳文益所稱的迷宮出口在於時光隧道一般,雖是不按牌理出牌,卻很是受用啊!

最後,在教室中飛去飛來、焦慮不安乃至一頭撞死的野麻雀,形同過往困於生死迷宮的陳文益已死。而莫子儀將之拾起並同陳文益將之悉心火化,則顯示出莫子儀已不再視死亡為兒戲;他開始認真看待死亡,並了解到死亡的負面意義。片尾陳文益與莫子儀的相視而笑,不但真正是迷宮冒險者的勝利之笑,更是兩人在往後日子裡相互扶持的承諾之笑呢!

政小四 89/03/06
〈破解生死意義迷宮——《野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