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問楊德昌一一的問題

發信人: SamMandes.bbs@OfO.twbbs.org (幸福小淡),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請問楊德昌一一的問題
發信站: 未來最舊小棧 (Wed Dec 25 22:23:26 2002)

不是在課堂上看的《一一》,將近三個小時的長度,我在家看了一遍DVD,亞太電影論壇既影展的閉幕片我看了一遍,坐在戲院的後面沒有座位的最角落,觀察觀眾反應,最近發生太多事和《一一》相同,所有的事件都具有層次感。同一天看兩回是一種享受,是最適合寫影評的方式,然而我一整天都被濃濃的惆悵包圍著。

是的,淡淡的哀愁縈迴心頭。

因為太接近我所想呈現的劇本於是手足無措,和《超級公民》給我的震撼雷同。雖然,《超級公民》是畫面上的感動。(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在限有的說出許多複雜發人深省涵蓋了所有的人生大事的一部片)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照往例參考了許多影評,這次的資料中還包括導演的訪談,對這部片有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所要做的工作是尋找我與其他人對它的觀點是否一致或者是我有更獨到的見解,這來自於生活經驗的不同。(這次又廢話不少)好了,開始進入正題。

首先是日本人小田的角色,如果說大夥都把洋洋的作為整齣戲的「全知者」或者是導演「三位一體」的化身,我倒是不這麼認為,也許楊導要說的真的是小孩子看的世界永遠是簡單直接的,小田的出現反而是個旁觀者的角色,以冷靜的態度面對這個世界,他分得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才華,不全然是一個我們所認知生意人所散發的氣息。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在酒吧那場戲的出現,引發我最多的感動,想起了貝多芬的悲淒,自小田手中的鋼琴發出悲鳴,也自我的口中脫出情愁(其實是感冒根本沒聲音又喉嚨癢無法控制的咳嗽聲)。

在電影本身之外所探討台灣電影工業的許多意義,如同導演訪談所言:「台灣漸漸進入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常常有人會感覺到現代社會是非常疏離的,我最近領悟到這樣的感覺是和農業社會比較而來的。過去的生活形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單純友善。」

         對,許多人討論著台灣觀眾一昧跟隨好萊塢電影搖擺,對國片的支持度不高。就社會層面來說,我們生活與歷史息息相關,台灣沒有法國人興起長久的所有浪漫主義、印象派、抽象派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外來文化,在電影方面我們擁有的是從台語片開始,所以說無論是商業片或是藝術對我們而言其實也都是一種文化入侵。(我又嚴肅了。)

        再者「拍一部悲劇是出自於關懷,是具有正面效果的。喜鬧的東西或許會讓開懷大笑,也對人生有比較多的期望,但是一旦希望落空,他要承受的痛苦恐怕更大。」這也沒有錯,不過絕大多數,包括我有時候痛悶久了,也想輕鬆一下,為什麼要走進戲院再徒增惆悵。(這與我之前認為藝術比較好又開始矛盾。)

「生活遭遇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電影中感受到,例如殺人。」這似乎是楊導對電影下的註解。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一個畫面一句對白,開始分解做影評,可以歸結可以演譯,歸結後再演譯,演譯後再歸結。像是「對照、對比」、首尾呼應,其實也可以混為一談。

        本片由小舅子喜宴意味新生命誕生(巧合的是新娘正懷孕),結尾以婆婆的喪禮正是人的生命走向終結,是呼應。世界的窩囊與孩子純真的世界則形成強烈的對比。洋洋說的:「因為你看不到你的背面,所以我照起來給你看。」與最後「不管跟婆婆說什麼,她一定都已經知道了,……這世上有太多東西是我們沒看過、沒想過的﹐所以﹐我希望長大後要給別人看一些他們沒看過的東西﹐讓別人想一些他們沒想過的事情。」是呼應。

接下來我以調列式帶過一些大家都有共鳴的思考與影片、導演方面的分析:
意識形態/

1.家庭具有很複雜的、互相交錯的、層次感很豐富的厚度。

2.都市發展的層次越高,它要面對的文化、種族、思想多元化也越複雜。文明就是人和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懂得互相尊重,才能夠解除很多衝突與不瞭解。

3.『衝突』─ “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衝突。

4.在片中人物身上看不到任何珍貴的價值與信念可以支撐一個人面臨所遭遇到的難題。

5.鏡子的倒影。

影片分析/
1.聲音的層次感,從聲音裡聽到方向、時間先後、人物遠近。

2.前中段較有趣味,後段節奏放緩和變得沉重。

3.敘事架構,立體的、有好多事情同時發生的結構。

導演處理/
1.在片中沒有把所有事情完滿的解決﹐也沒有刻意的悲劇化。

2.冷靜筆觸與寫實風格。

3.廣闊的視野與嚴密的格局。

4.言簡意賅。

「沒有一朵雲,沒有一棵樹,是不美的。」

我想,是的,我也老了。

P.S.原本想寫兩次沒上課所參加的課外活動: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亞太影展論壇所吸收個方面的報告,但考慮種種因素,又怕老師覺得多此一舉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