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絲》恨與愛的分岔

作者  gohole.bbs@bbs.isu.edu.tw (gohole),                  看板  movie
標題  《詭絲》恨與愛的分岔
時間  I-Shou University BBS (Tue Jan 23 11:37:59 2007)

  就一個故事敘事節奏與懸疑風格來說,《詭絲》的確發揮了應有的能量,也或許將故事架構完整之後,便少了些什麼能抓住情緒的施力點。葉起東望見死亡母親最後的精神執念僅是為了他打完最後的一顆蛋,就純粹單幕的觀點來看,張震詮釋的哭泣是一種內在省思的崩垮,不過把這個鏡頭放進整部電影的時間長河裡,我個人覺得情感是稍弱了點。

片子自頭到尾都進行著一場雙重映證的思辯,為了愛而殺死兒子的母親,為了愛而將母親生命留住的兒子。對於觀眾來說,恨與愛同樣也是此片對比的矛盾,要進入同等質量的恨意難矣(如此邊緣的被遺棄),換句話來說,觀眾沒有類似經驗才會覺得不安與恐懼;要如何讓觀眾感染到足以移情的情感濃度,在一部與其說是靈異其實比較接近科學懸疑的劇情片架構裡,的確是《詭絲》所面臨的瓶頸。

江口洋介飾演的天才科學家橋本良晴則背負了一語道破的任務,你怎麼知道活著比死亡好?死亡卻能保持精神靈體的世界裡沒有糖尿病,不用負責任甚至連慾望都消失殆盡,這該有多好。無奈人類精神靈體的殘存時間過短(蘇原的死亡目的似乎包括要闡明這一點)。

導演用鏡頭說故事的功力尚稱精準,盡量不去擺飾多餘的空白,使得《詭絲》能不斷維持在緊湊的狀態。葉起東和陳耀西的對手戲也頗為精采,在蘇原被殺掉後,不能直視小男孩的眼睛成了場面調度的禁語。陳耀西要執行慣性跳樓前,朝葉起東的方向看了一眼,個人非常喜歡那個主觀鏡頭,讓觀眾有了雙重錯覺(看我?看葉起東?),進而產生三方的互視感。

而片名《詭絲》也擔負著很重要的譬喻關聯,連結著鄭純(萬芳飾)與陳耀西的絲是親情,而穿過其他驚訝臉孔的亡者卻又成了恨意的殺戮。這種感覺很近似於所謂紅線與姻緣的關係,把這樣深植人心的概念具體化之後,孟傑海綿的科學理論反倒比不上一條詭絲的雙向延伸來得有張力。然而在靈異、驚悚、愛情、親情以及生命等方面都要兼顧的情況下,這部片就顯得過於四平八穩。

相較於其他幾乎淪為裝飾性質的科學小組成員們,江口洋介的演出適時切中要害,這個腳色許多神秘的因子十分對味,生理上的殘缺、將恨計數的執著都在在勾勒出一個以恨意嚮往於死亡的人,他最後用微笑的刀刃從咽喉劃下致命的禮讚,最後,葉起東對著無人對著彼端無人的手機淡淡地說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愛,這樣些許牽強的解釋讓看戲的瘋子不知該露出死亡的微笑還是生存的憤怒。

橋本良晴在自己的想像中死去,即使嘲諷卻也真性情。

附註:相較蘇照彬編劇有血有肉的《三更之回家》,《詭絲》的情感真的還少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