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本世紀末的淒涼與孤絕

作者  bmet.bbs@bbs.cs.nthu.edu.tw (牛頭犬),                看板  movies
標題  ※《洞》:本世紀末的淒涼與孤絕※
時間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Wed Oct  7 09:14:16 1998)

                 《洞》:本世紀末的淒涼與孤絕

蔡明亮入圍今年坎城競賽的新作《洞》,具備所有我最痛恨的感覺:
沒有適切的劇情配樂,沒有精緻的場景及攝影,
吵鬧得令人惱怒的雜音,恍惚不明確的燈光,
糟糕透頂的演員(李康生),又濕又髒的環境,
粗糙到像囤在片庫數十年的破畫質,混亂不清晰的情節,
綜合以上這些讓人不耐的缺點,
照理說這部片應該會令我深惡痛絕至極,
但意外的是,我卻在這部片中得到了某些不輕微的心靈激盪。

在我所見過的電影中,會把生活環境拍得寫實到慘不忍睹的,
大概就是英國社會派導演和蔡明亮了吧!
英國社會派的導演如肯洛區和麥克李,在拍生活的不如意、環境的窘迫時,總不忘以人性的溫情(親情、友誼、愛情)為灰冷的背景灌溉些暖意與感性。
但,就我的觀點而言,蔡明亮電影裡的「人」,並不具有人性,
那些角色只是用來表達導演意念的傀儡,而不是人物!

唯一帶著豐沛感情與誠摯憐憫的,是攝影機後的那雙眼睛。
在《洞》中,為那個雨瀉不止、瘟疫橫行、冰冷孤絕的世紀末公寓,帶來幾分超脫現實的沉醉與救贖的,
是透過那雙眼,在腦海深處,在夢裡迴旋,葛蘭繽紛曼妙的歌舞表演!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禮拜,終日下雨的台灣肆虐著一種末日病毒,
一個被劃定為疫區的公寓,一對分別居住在樓上樓下的男女,
因為水電工的失誤,將兩層間的隔層挖了個「洞」,
使他們間原本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意外地打出了一條通道,
兩人間從窺視、對立而起的關係,竟漸漸發酵成一種孤絕中相互依存的曖昧情感。

因分隔實體的破壞,導致原本疏離的個體發生詭異的心靈連繫,
讓我想起了伍迪艾倫那部精彩動人的嚴肅傑作《另一個女人》,
不過顯然蔡明亮對於個人的內省與人際的互動沒什麼興趣。
故事中的兩個主要人物都是陰冷扁平無生氣,沒有過去也不見未來,像是一片荒漠,或因為整部片都水湯湯的,更像是兩塊孤島。

而這部片的情節,和畫面聲音所呈現出的一樣,極其單調乏味冰冷,久久不見動靜的鏡頭,慢吞吞的故事推展,
像是想以一大堆靜物圖或無謂的瑣事把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塞滿似的,連一些似乎是想有點幽默的諷刺,都乾澀地讓人難下嚥。
唯一帶來幾許亮度與活潑氣氛的是那幾段楊貴媚配以葛蘭歌聲的俗豔歌舞,熱鬧誇張的歌舞段落均勻地穿插在低調灰冷的情節中,
雖然出現得生硬突兀,不過倒是比較看得出導演有調度場面的能力。

不過花俏的歌舞雖然讓原本看得心沉頭昏、意興闌珊的觀眾稍稍舒一口氣,但其實這種虛幻飄浮的夢幻卻反而把現實糾結、百無聊賴的厭倦與淒涼反襯得更讓人有想作嘔的無力感。

我想也就是這種一步步逼迫,一遍遍揪扭,一寸寸的墜落,把人心以孤絕、冷漠、疏離、病態、荒蕪、死板、無奈逼上了絕處,結尾那如真似幻、超乎想像的神來之筆,那感性而充滿憐憫的寬容與救贖,才會顯得如此生猛有力、撼動人心!

不過一部電影,光有一個極棒的創意概念,幾筆亮眼的佳句,一個絕妙神奇的結尾,並不見得會是一部出色的好電影,也許還需要一連串環環相扣、起伏有致的橋段設計及語言巧思吧!

《洞》是一部讓我喝欠連連、厭惡、反感、想吐卻不得不擊掌叫好的電影,它和《海上花》一樣都給了我一個關於數字的奇特觀影經驗,
《海上花》是用兩隻手就可以算出在兩小時的片長中有幾個鏡頭,
而《洞》則是用一隻手指的指節就可以算出戲院有幾個觀眾!
所以,如果對這部片還有興趣的人,手腳要快了!
幾乎可以確定它活不到下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