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片「生命」看見另一種國片希望

作者  YRanger@kkcity.com.tw (堅持自然單純),      看板  movie
標題  從紀錄片「生命」看見另一種國片希望
時間  KKCITY (Mon Sep  6 11:19:08 2004)

如果說「國片不景氣」,大概不會有什麼人反對。不過,我們說的「國片」大多指的是「劇情片」或「商業電影」,其實,台灣另一種國片─紀錄片,最近這幾年的發展卻是十分蓬勃,不僅報名參加「金馬獎」的數量多過商業電影,每年也有各種大小影展熱鬧上場。

紀錄片不像商業電影強調娛樂性,但卻能較真實地貼近我們的環境,這種真實往往需要長期與細緻的觀察,甚至是情感與生命的投入,有時反而更能展現導演的思考與創造力,有些紀錄片更具有「針對性」,不僅是單純的紀錄,還能針對問題、感動人心。

例如,最近要在台北總統戲院上映的「生命」便是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導演吳乙峰是台灣著名的紀錄片工作者,九二一地震之後,帶著「全景傳播基金會」,歷時4年,長期觀察,終於完成7部紀錄災區生命歷程的影片。

 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似乎已經成了媒體每年一度固定的感傷儀式,但平日卻少真正關心,然而,震災之後,不少社區工作者投入物質與心靈的重建工作,甚至協助災區製作社區報紙、紀錄片拍攝,讓重建區的朋友透過自己的媒體重塑在地的記憶,重新面對生命。

這7部影片沒有主流媒體灑狗血式的悲天憫人、也沒有周年慶式的虛情假意,更沒有明星以及誇大的宣傳,但卻有真誠,套句侯文詠的話,「生命」有一種近乎神聖的誠懇。不過,「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呈現災區的現實與重建,或者創作者的真誠及反省,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得以感受人們面對災難時的生命態度與希望。

「生命」曾經榮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優秀賞、法國南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可見這部片的情感超越國界。

其實,台灣還有很多不錯的紀錄片,可惜的是,這個社會似乎不怎麼重視這類具有創造力與真實情感的「國片」,只有在少數的影展及公視「紀錄觀點」節目才能有機會看到。但這樣的影片不但提供我們另一種觀點與思維,並且也是台灣國片的另一種新的希望,在大家一致期待台灣商業電影能重新站起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讓台灣的另一種國片─紀錄片,有更多的掌聲與機會!

2004.09.06 中國時報    文/管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