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仔-網友討論-3

作者: sleep (睏螺旋) 看板: movies
標題: 忠仔 棒透啦!
時間: Tue Jan 28 02:41:31 1997

前面好多人已經在論忠仔
不過若不給標題聳動一點就不過隱

忠仔的電影可以從好幾個角度來     思考
    透過阿忠的眼睛
    我們進入了一種不一樣的世界 在一個暴力寫實的畫面下
    看到了大哥幫派間的互鬥與生存之術
    看到父權社會下被權力宰制的現象
    父親修理兒子 大哥兇小弟
    看到了民間信仰在日常生活的展現
    企圖揭開社會比較邊陲的生活

雖然很寫實 不過拍的卻很棒
   好幾個有感情的片段都以很美很自然的方式緩緩的停著
   讓人物活生生的感情溢出來 又不煽情

感覺是 他們的生活 就是生活 真的生活 活生生的生活
  縱使無奈 不爽 也得繼續生活下去
  卻在其中活出自己的個性與人生觀

如果沒去看真是太可惜了

========================================================

==> 在 Bogart_Lou.pbbs@jour.nccu.edu.tw (Bogart Lou) 的文章中提到:

雖然同是電影的開拓先鋒,盧米埃與梅里葉卻將電影帶向決然不同的兩條路。前者把攝影機當照相機,記錄了空前完整的人類生活面貌:後者則將攝影機當彩筆,任意繪出人類前所未見的新影像。盧米埃的寫實記錄,與梅里葉的自由表現,深深影響著往後的電影創作。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很難說哪一種路線是較正確或較道德的,因為它們同樣迷人、同樣感動觀眾。

令人困惑的是,台灣的電影評論體系似乎總是比較青睞寫實路線的電影。從健康寫實主義的「蚵女」、國聯的「冬暖」,到八0年代的新電影,寫實精神總是受到較多的讚美。寫實路線掛帥,一方面是因為台灣電影的形式美學的確乏善可陳,既不曾創作出德國表現主義那樣的作品,也未能發展俄國蒙太奇的理論觀念。整個創作技術的落後,深深影響了形式的表現。

而另一方面,傳統以來,中國美學評鑑的標準,總是輕形式,而重內容,形式的開創總不及內涵的道德境界。這也影響了表現主義在台灣電影的發展。

但是,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因為寫實之難得。在過去,政治的禁箍使得描繪真實成為一種禁忌。一部電影法使任何觸及社會面貌的電影動則得咎。電影紛紛轉向虛幻的愛情、或烏托邦的武俠世界。電影遠遠離開生活,成為人們麻醉自己的娛樂世界。但凡有一部電影敢於記錄真實,必然引起高度的尊敬,因為大家都明瞭追求真實的沈重代價。

今天,政治的包袱顯然輕了許多,講真話,已經不難,卻只怕太煩。大眾受夠了解嚴時的眾聲喧嘩,現在只管追求浮華逸樂,自動地奔向逃避主義的懷抱。寫實因此仍然受到尊敬,因為他們雖不至掉腦袋,但極可能當褲子。

「忠仔」就是這樣一部令人佩服的電影。它敢於在冷漠的個人主義時代,描述都市邊緣一群沒有人願意關心的畸零人口。而它描述的方式,則更是毫不媚俗、毫不迎合地「去劇情、去表演、去包裝」。拋去了商業電影的這些元素,「忠仔」成為歷來最貼近真實生活經驗的台灣電影。它使觀眾幾乎相信銀幕所現,是一個真正發生的世界。它給觀眾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看電影的經驗,好像銀幕變成一扇窗,我們看到的不是再現,而是真實事件出現。

    只是,我們不知道觀眾是否願意望向窗外的真實世界。

========================================================

發信人: mabel.bbs@maltese.gc.wcjc.edu.tw (橄欖樹下的情人), 看板: movies
標  題: 忠仔觀後感
發信站: 印象幼稚園 (Fri Mar  7 01:49:57 1997)

請大家多看看國片,不然我們唸電影的會失業。

故事發生在關渡平原,這個地方就像忠仔的命一樣身不由己,目前是水鳥保護區要變成體育場或停車場由不此地的人決定;忠仔對改姓、學八家將也不是自己作主。

他一面對他所處的環境反彈,一方面卻又深陷其忠無力自救,就如黑道殺陳銘時一般,只能在河中浮沈無著力點。雖他把他的不滿四處幹譙,但他還是守住他為人子、為人小弟的本分,站在他的位子上。他生活並沒有什麼目標打算,只是知道他不要些什麼,其實是個很平凡的人。

母親這個角色就如同生活在我門四周十分生動,那種強悍又任勞任怨的媽媽支持了這個家,不與丈夫書面離婚,維持了【家】的封號,說服姊姊不要怨恨父親,以保住已名存實亡對“父親“這個稱謂的尊重。很多父母對子女的錯都可以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帶過。

她十分相信宿命且對逆境具有超強的韌性,為了砂石車的問題要求召開村民大會,發現死雞在她家門口十更可見她的慓悍。

阿公在劇中是個很可愛的角色,有幾個阿公會教孫子釣馬子!而且他把門外的死雞拿來煮,邊說著『發財、發財』,對於門外的爭吵更是一種諷刺,他甚至把孫子要帶到學校的螃蟹煮來吃。對老人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祭祖和食衣住行,在此之外一切都是次要。而媽媽卻是意識到砂石車葛能危害到她的生活條件而極力反彈;反應了兩種生活價值觀;一種據理力爭,一則否。

 姊姊這個角色有蠻多情節在她身上,但她在劇中似乎不見了,未見其重要性,這個角色的扮演是劇中最不搭調的。在眾多個性鮮明的演出中,她顯得如此單薄。

作者以八家將為體材,道出了一種怪異的自虐現象,他們使人相信經由肉體的痛楚流血能達到通神的本領,但私底下就如陳銘一般;流血痛苦只是用來爭強鬥狠的管道。

不過對阿忠則否,他用自虐來發洩,生活中有太多不滿,對父親、對名字、對大哥、砂石車、關渡這個地方他有太多不滿悶在心中,無法克服的無力感使他習慣自虐。

這個家努力地在這環境的空隙存活下來,但他們的命運卻依然坎坷,就如同關渡這塊地在派系利益與政客間翻滾,前途未卜,混亂的時局中,我以為看見忠仔、媽媽、阿公他們三人不同的生活態度,阿中對現實的不滿做出消極的抵抗,媽媽相信宿命及努力維持不容侵犯的生存權力,阿公樂天知命。

片中也帶出許多的社會問題,如砂石車的問題,警察不幫忙解決反而勸媽媽不要生事、黑道仇殺、父親對姊姊做的侵犯、啟智兒**,作者有太多事情要交代,但沒有脫離這個家才不顯得混亂,在他的寫實風格中,得到最深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