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ilmwalker.bbs@ptt.cc (夢想起飛的季節), 看板 movie
標題 [情報] 張艾嘉談《20.30.40》
時間 批踢踢實業 (Wed Mar 10 03:35:04 2004)
本文節錄自台灣電影網
http://taiwancinema.com/News/view.php?id=70&a=full
問:這部電影的構想是來自何處?
答:都是劉若英想出來的。有一天她跑來找我說:“我們三個人一起錄製一張專輯,反正我們都是屬於同一家唱片公司嘛。”我說:“好啊,專輯名稱就叫做【20.30.40】,不過我們動作要快一點,不然我很快就要滿五十歲了!”那是兩、三年前的事。
於是我們找了李宗盛來填詞譜曲,開始製作這張專輯;此時我突發奇想,這其實也是電影或小說的好靈感,從二十歲到四十幾歲,正好就是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
我告訴劉若英和李心潔:“你們談談在自己這個年齡,會發生一些什麼事吧。”她們就提筆寫了自己的故事。李心潔的動作很快,寫了兩個女孩之間的故事,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她是馬來西亞人,她的故事就是敘述有個女孩來到台灣住了一陣子,和另一個女孩短暫地邂逅,她說二十歲應該是充滿了熱情,什麼事都會發生。我看完她寫的故事之後,覺得很喜歡,而且很真實,在那個年紀就是很多事都敢做,根本不會顧慮到後果如何結束,覺得很喜歡,而且很真實,在那個年紀就是很多事都敢做,根本不會顧慮到後果如何;她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
劉若英也寫了一個故事,過了幾個禮拜又寫了另一個故事,後來她遇到了瓶頸,我開始覺得劉若英就是這樣的人,她什麼都想要,在她那個年紀可以擁有很多事物,有時候選擇性太多就是別無選擇。我把她提供給我的三個故事靈感融合成一個故事主軸,也因此成為在電影中劉若英30歲的生活面貌。我接受了她做事情的方法,應該說是她的態度吧,人的態度會改變一生,我也把這個觀點融入了電影裡。
初稿是三個故事各自獨立發展,就好像是小說裡的三個不同的章節一樣,後來我決定讓三個故事交織在一起。
問:你以前編寫過不少劇本,為何要找別人來參與創作呢?
答:我沒辦法回頭去寫二十幾歲那時候的故事了,我喜歡看別人的故事,因為他們在說故事的時候正值那個年紀,我覺得由他們來敘述自己的故事比較合適。
問:這個故事的自傳成份有多少?
答:不能說是她們的親身經歷啦,那是她們的個性,而不是自己的故事,就拿劉若英來當例子好了,她在現實生活中,沒交過那麼多個男朋友,可是她對很多事都有自己的結束來當例子好了,她在現實生活中,沒交過那麼多個男朋友,可是她對很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她想擁有多重選擇,什麼事都想要最好的,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在面對感情的時候也一樣,我告訴她:“你永遠找不到最好的人,天下沒有完美的另一半。”
她們在故事中呈現出來的是自己的個性,並不是真人實事,只有個性和舉止相仿而已。
四十幾歲的那個角色也不是我本人,但是你可以從中看出我的個性,看到張艾嘉這個人,因為我對凡事都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不管有多困難都不怕,我喜歡幽默以待之,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事情,那就是我的個性,所以我就把她們的個性融入故事裡了。
問:這部電影在你的演藝事業中,就編劇和導演的身份而言,定位為何?
答:在拍完【想飛】(張艾嘉的前一部電影,應用了許多電腦特效)之後,我覺得應該拍點比較自然的東西,其實我的專長就是敘述女人和感情關係,所以我對這個構想非常滿意,但是後來我又覺得挑戰性很大,因為要讓三個故事交織在一起,在編寫劇本和執導的時候都是困難重重,我通常不會管那麼多技術層面的事,我只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敘述故事,不過這次我想來點不一樣的,讓這三個故事各有獨特的風格,但是整體上也要融合得恰到好處,這就是最高難度的地方。
我過去主要都是在感情的故事上著墨比較多,我覺得【想飛】拍得沒有【心動】那麼好。
問:為什麼要把背景設在台灣?
答:原本是想在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三個地點拍片,但我覺得這部電影單純在台灣拍攝更說得通,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就是台灣人吧!我、劉若英和李心潔都比較符合台灣的文化背景,和香港的文化背景有點不相容。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台灣女性比香港女性更有女人味,同時台灣女性在家庭和事業上,所背負的傳統壓力也比較大,還得照顧上一代的長輩,而香港是一個殖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多,所以在生活態度上也是大異其趣。
問:可不可以說,故事的主題之一就是夢想要遠大,在夢想破滅時也要面對後果。
答:我覺得所有的女性都面臨了這樣的掙扎,問題是怎樣才能善盡女人的天性,同時又能擁有自己的生活?
問:在電影劇情的架構上,你有沒有受到其他哪一部電影的影響?在故事中巧妙地交織各種巧合,有點讓人聯想起【藍色情挑】、【白色情迷】和【紅色情深】。
答:我的靈感來源和【藍】、【白】、【紅】都無關,這三部電影我很喜歡,不過它們觸及的層面比較深廣,我想拍的是輕鬆的電影,讓觀眾覺得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對愛情的夢想和熱情,同時也有自己的疑惑,這是我想傳達的訊息,意義沒那麼深奧,我受到阿莫多瓦的影響比較大,他的瘋狂和熱情在華語電影裡看不到,我想在電影裡融入這些特質。
通常華語電影都很沉靜、微妙,凡事都要壓抑在心裡,或許是因為我自己曾經在美國受過教育,所以才會對這些事比較敏感,我知道現代人都想表達自己的熱情,想要宣洩感情,不想再壓抑下去了。
問:就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你拍過的古裝電影並不多,不管是身為編劇或演員都一樣,倒是你在演藝事業初期拍過好幾部。你覺得現代人的故事比較適合你嗎?
答:我覺得現代人的故事和我比較息息相關,但是過去這幾個月,我都在構思一部古裝電影,故事是敘述一個美女,體驗了瘋狂的生活,背景是在唐朝,那是一個文化和政治全盛的朝代,民風非常開放,我覺得唐朝人想要怎麼樣都可以,凡事都沒有明顯的界線,不知道怎樣才算是違反規矩、怎樣才算是不違反規矩,是非的界線非常模糊,這點和現代社會的情況倒是很類似。
我在寫那個故事的時候,主旨是要和現代女性觀掛勾,我用的是現代的思維模式,改編自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本書,因為我從來沒有寫過古裝電影的劇本,我很想寫,只是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執導,也不確定想像力夠不夠豐富,畢竟古裝電影距離我太遙遠了。
問:你對編劇和導演的興趣是否與日俱增?
答:我想應該是吧,我對編劇和導演比較有興趣,不過我把編劇和導演劃分得很明確,我在編劇的時候會覺得怡然自得,導演要牽涉的層面太多了,對很多事都要有所涉獵,尤其是自我要求進步的時候,每部電影都代表著你個人的成長。但是你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那是與電影截然不同的現實生活,如果你沒空體驗人生,那麼你要把什麼經驗融入電影中呢?我覺得在兩部電影之間,一定要抽空體驗生活,導演工作實在是太耗費時間和體力了,不像在編劇的時候,還可以看書、吸收知識和新的經驗。
問:你想找尋的演員特質是什麼?飾演司徒(劇中劉若英的對象之一)這個角色的人並不是演員,而是你一個私底下的朋友,你如何認定他能勝任?
答:我在寫劇本的時候都會想起不同的人,為什麼要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角色?一定是你取自周遭環境的體驗,比如在尋找拍片地點的時候,不是找身邊適合的地點,就是參考雜誌,看看有沒有令你感興趣的地點,其實我是憑直覺來挑選的。我在寫司徒這個角色的時候,正好想起了我的這個朋友,他就是那樣的一個好好先生,非常得體,而且腳踏實地,但是縱觀藝壇的專業演員,每個人都長得一副演員的模樣,我覺得並不適合這個角色。
在片頭有一幕是還不知道他是誰,他坐在公車上前面的座位,劉若英就坐在他後面,他就靜靜地坐著,像個老百姓,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與現實生活中的宿緣比較接近,我覺得不應該找知名的演員來飾演,不然就顯得太假。
前幾天,我們在機場拍攝塔台的戲,司徒坐在塔台裡靦腆地笑著,我覺得這樣很好,這正是我想要的,我不需要任何演技,只要他表現出自身沉靜的風格就夠了。
問:剛開始採訪的時候,你說過從二十歲到四十幾歲,是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過了四十幾歲之後還有希望嗎?
答:我覺得有希望啊!未來還是未知啊。
當然人生難免會起起伏伏,不過等到快滿五十歲之前,你已經知道下半輩子會發生什麼事了,你知道自己的個性不會再有什麼改變了,所以如果你想要改變人生,最好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舉止言行,而不是一味地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