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作者: dub.bbs@bbs.mgt.ncu.edu.tw (一個好人),        看板: movie
標題: [打破不賠磚頭"短"影評]《蒲公英》
時間: 中大資管龍貓資訊天地 (Sun May  6 21:20:16 2001)

[打破不賠磚頭"短"影評]《蒲公英》<--想不到短一點的名號,暫時延用舊名
片名:蒲公英    導演:伊丹十三(日本)
1
很久沒有出來砸磚頭了(也不過是第二次....)只偶而丟些破瓦碎礫
因為電影書寫對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與所看電影多只有一面之緣
很難讓想法在不斷辯證中焠煉    也與我的差勁記憶力有關

記得超過半年以前我就想寫《枕邊書》   但至今仍未能見人  
像《鋼琴師與她的情人》、《巴頓芬克》還有《鬥陣俱樂部》與
《美國殺人魔》的比較  《楚門的世界》與《極光追殺令》的比較
都只以殘缺的印象留存我腦中    或許哪天有緣再見就能化成文字吧.....

記得第一次看《蒲公英》已經是大一時「現代小說」課的事了    隔了三年
又看,視野已經不同....  但一部一九八○年代的片   寫它又有多少人理會呢?
閒話拉太長會被人討厭    不妨回到正題
2
先前我曾提及《蒲公英》可由兩種進路來看:
(1)「後現代」(2)「類型片」     以下先由(2)來談

本片可概略劃分三種敘事層面:
A,主線----蒲公英拉麵大作戰
B,役所廣司(就是片頭的白衣白帽男子)的後設說明
C,不時插入的飲食社會百態

就A來說,初始貨櫃車司機登場的黑白畫面    就已告訴觀眾本片將大玩古典
西部類型片    當然,這不是什麼新聞    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本片著重
的要點    在貨櫃車司機初次走進拉麵店時最為明顯  (像個走進酒吧的外地
牛仔一樣) 後來連打架也是西部打法(第二次他們單挑時)

我先前上通識課「電影與文化」時不用功,才拿七十幾分    造成電影基本
常識的貧乏.... ><    所以我對類型片分析的掌握不足,手邊也沒資料
但仍隱約看出本片除了西部片之外    流浪漢為小孩製作蛋包飯的橋段
似乎有卓別林式喜劇的味道    而老婦人亂捏水果食物那段後老板走出店門時
衣著場景也搞得像黑色電影意味的偵探片    因此本片裡不僅有單一類型,
而是綜合了兩種以上的類型    另外,在西部片裡英雄總是獨來獨往
本片幫助蒲公英完成拉麵大作戰的卻不只司機一人
結合眾男人之力幫助一個女人    大概可以歸諸日式小人物喜劇的橋段?

此處剛好可以讓我們思考「類型」這個概念

一般當我們提及「類型」時    意指統攝在好萊塢以獲利為最高目的
「夢工廠」制度下    各種不同訴求的電影所擁有的不同符號群
(如酷酷的牛仔、無所不知的酒保、愛找麻煩的警長、亦敵亦友的
印第安人……等符號    就可配成一組西部符號群)這些符號群相互配合
在古典電影敘述模式下產生販賣夢想的固定公式(古典電影敘述模式即自
1910年代以來劇情片所主要依循的敘述典範,基本上可以當做
現今好萊塢所量產的一切夢想的品管原則)造成觀眾的預期心理

通常類型電影的世界若不是單純的美夢(如歌舞片)就是單純的惡夢
(如恐怖片) 但類型片不僅由符號組構   其形成依賴觀眾投入情感與慾望
把電影當做奇幻瑰麗的歷史故事    彷彿是由自己扮演的個人史
好萊塢才能量身訂做塑造類型    為了不讓觀眾太容易從公式猜到劇節發展
也為了適應時空變遷觀眾的多變脾胃    類型也會世易時移

像現代牛仔的戰場已自沙漠轉往高樓叢林或外太空
《終極警探》、《異形》等片即是    另外,某些導演受到藝術電影敘述
模式的影響    也會試圖跳脫古典模式

那麼,若我們將目光移回本片    雖然《蒲公英》以西部片類型為主線
但過於誇張的配樂及行動反而滑稽,變成「反類型」 其中又穿插其他
類型,變成「混合類型」於是各種類型文本被互涉、諧擬、顛覆
後現代的狡獪笑容便隱約浮現

先前我提及既定的類型文本被反類型、混合類型電影互涉、諧擬、顛覆
可理解為後現代的電影表現方式之一    然而,類型片的形成當然包括反類型
及混合類型在內    它們也是好萊塢給予觀眾新鮮感的策略之一
前面曾例舉的現代西部片《終極警探》、《異形》等片就有不同以往的
類型面貌    而觀眾其實是類型變化的共謀

類型在電影史上的各種面貌總是電影工業與觀眾「對話」的結果
不受觀眾認同的電影無法參與類型塑造    於是,對類型的反諷與綜合實為
觀眾所熟知    在這裡特地貼個「後現代」標籤不一定能較類型片分析給予
我們更多訊息(當然,好萊塢類型文本被一個日本導演拿來玩耍,也許亦能
在全球化或後殖民語境中論述)那麼,我起初預告的分析本片的兩個進路中
的另一個:後現代    究竟意指什麼?這就得從B、C來談
3
本片除主線A(蒲公英拉麵大作戰)之外
B(役所廣司的後設說明)及C(不時插入的飲食社會百態)也佔有重要位置

當本片開始,觀眾坐好正準備聽故事時    畫面上出現的卻是電影院
和直視鏡頭說話的役所廣司   一般電影甚少出現劇中角色直視鏡頭的狀況
更不用說是對觀眾說話了    雖然現在已有許多電影沿用這種方式製造笑料
但本片不只對觀眾說話,還消遣觀眾    當役所廣司抱怨看電影最討厭有人
大聲吃東西時    多少觀眾在台下覺得自己被指涉到了?
螢幕上被役所廣司扯著領子大罵的觀眾    可能正是某個觀眾的化身
觀眾似乎就這麼被拍進電影裡

此種觀眾參與電影的方式是自我曝露的    參與者與被參與者都在這種情境下
被揭發   觀眾在溶入故事前即被打斷:「嘿!你正在戲院看電影,看完了
就得閃,這裡只提供虛構。」電影本身的虛構性同時顯現
因此,本片一開始就出現與大部分好萊塢電影的不同
觀眾參與後者的方式是訴諸認同,聽故事就得讓自己成為劇中人
這一但被打破,觀眾自我投入的過程便出現障礙    然而本片卻刻意佈下障礙

電影符號學有所謂「歷史」(history)與「言說」(discourse)之分
多數好萊塢電影即將自身偽裝成客觀的「歷史」我們總是看不見書寫歷史的人
而實際上電影是「言說」    它對觀眾述說著各種話語    有些電影會曝露言說者
或言說過程    也就是將電影的創作者或創作過程也呈現在電影中
例如: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有些電影則會曝露聆聽言說的觀眾位置,
如本片    言說的自我曝露創造了一個反省空間
它引導我們思考電影,而不只是把電影當歷史故事閱讀
此即後現代電影藝術的主要特色之一

另外    役所廣司於片頭埋下伏筆:喜歡看電影述說人的一生,卻不喜歡出現
哭哭啼啼    導致之後他被槍殺時便出現「自我指涉」的矛盾
劇中角色的他不就是在電影中完成一生嗎?他的女友不正為他在大雨中
悲傷哭泣嗎?這也同樣提醒觀眾:「你正在看電影。」
(同時揶揄了另一個類型:愛情悲劇?)
4
跳離電影形式的問題    換個角度自c著眼    亦展示了後現代文化的某些側面
據一同在場欣賞本片的朋友所言    所謂「廣告式拍攝手法」也值得注意
例如從打光就可看出本片與其他電影的差異    開頭青年請教老人如何吃拉麵時
尤為明顯    真的好像廣告一樣    每種食材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而廣告是神話    食物在裡頭越是顯得美味    它與真實的距離就越遠
這隱含了後現代消費文化的重要命題:被消費的總是符號,而非實物

飲食是本片的主題    一句常有人以為是孔子所說的話:「食色性也。」
實際上出自《孟子》,乃孟子門徒轉述告子之言    因為這句話,不少人即
認為飲食男女之事皆人性本能需要    不過,許多後現代思想大ㄎㄚ都告訴
我們:人的慾望乃由社會建構    顯示慾望形構的社會因素較生物因素更為重要
縱然我們天生有食慾、性慾    但慾望對象的選擇可以由社會文化建構
如食慾是天性,想吃漢堡或披薩或牛肉麵卻無關天性
又如性慾是天性,想和飯島愛或蔡依玲或布蘭妮做愛卻也無關天性

慾望天性與慾望對象的斷裂蘊涵實用意義與符號意義的斷裂
從實用意義來說,飲料只要能解渴就行    然而從符號意義來說,各種飲料
可能代表各種社會符號    認同不同符號的人就會選擇不同飲料
舉我朋友一句話為例想必就很清楚:「說真的,我從來不認為啤酒好喝,
但不知為何心情鬱卒時就覺得該喝啤酒。」
喝啤酒是真的想喝,或是被電視廣告上的飲酒形象教導?

C的某些部分正展示了飲食的符號意義與實用意義的斷裂    也正由於這種斷裂
役所廣司與女友玩鬧的那場戲才能在食物與性愛間做出巧妙聯結
飲食的性愛意義掩蓋實用意義    此為C的面向之一

另外像:
1,婦人因為必須為家人作飯而多活了一會兒,作好即死去
強調家庭內妻子的角色完全被作飯佔據

2,老婆婆進入商場不買東西而只是抓捏食物
抓捏食物的快感已取代食物的真正功能

3,牙醫篇護士對鏡頭搔首弄姿和鏡頭對她們身體某些部分「刻意地」凝視
也呈現了護士被做為性幻想對象的白衣女體取代(這種取代或許亦蘊涵護士
自己的有意扮演)以上三例都顯示某種「非真實」對「真實」的取代作用
經由荒謬誇張的表現方式描繪社會上種種飲食面貌

本片較後面的部分    牙醫篇男人治好牙齒,終於可以享用冰淇淋時
看見身旁掛著「只吃天然食物」的小男孩
小男孩沒吃自己的胡蘿蔔,忍不住接過男人給他的「人工」冰淇淋
津津有味吃起來    而到最後一段畫面    卻又是嬰孩不停地吸吮「天然」母乳

本片立場至此鮮明    小男孩與嬰孩彷彿象徵人性自然的食慾
無論人工食品或天然食品都盡吃無妨    觀眾也能如此遊移在電影符號世界中
各種二元對立:天然或人工、真實或非真實、類型或反類型、
都能笑鬧嘻戲冷嘲熱諷    我們可以是熟悉法國料理令老板客戶羞愧的
小職員    也可以是無視禮儀逕自大聲進食的外國人
5
不過,若從女性觀點來看本片    女性角色幾乎都是較負面的、被動的?
本片遊戲人間的自由主義、多元主義    會否反而模糊女性的論述空間?
最後仍留下了點不安.....

> -------------------------------------------------------------------------- <

發信人: belly.bbs@cis.nctu.edu.tw (最愛吃香草冰淇淋),     看板: movies
標  題: Re: 關於日本電影蒲公英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Jan 27 07:38:30 1999)

> 是否有人知道:伊丹十三的老婆的名字?

  他老婆叫做"宮本信子"  伊丹幾乎每部片都有她.....像是民暴之女,女稅務員.

> 蒲公英這部電影中其他演員的名字?

 演出的有宮本信子和山崎努。

> 我只認識役所廣司,但是役所廣司在這部電影裡面的角色又很奇怪,
> 跟這部電影的劇情一點關係都沒有。不知道是否有人能說明導演為什麼
> 要穿插跟劇情沒什麼關係一男一女出現。

以寡婦學作拉麵的勵志故事為主線,加上好幾條支線,藉由每個故事點出食物和人的關聯。這一男一女以食物當作性愛的遊戲,則是賦予性慾的聯想,"食色性也"這句話剛好可以描述出這幅圖像.....

此外還有很多支線,比如貧困的一家人悲痛吃下母親生前做的最後一餐飯,老頭佯裝美食家騙吃騙喝,一群女孩子學吃西餐的禮儀......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和食物產生關聯,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故事就經由這樣的線連接起來了。

而且,裡面描寫的種種情境簡直就是日本當時社會的縮影......有寓意也有諷刺也有悲憫,堪稱導演最成功的代表作。可惜伊丹十三過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