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Motorcyle Diaryies


發信人: "夢想" , 看板: movie
標  題: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溫暖送給奉獻的醫療天使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Fri Jan 28 01:15:53 2005)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願把溫暖送給默默奉獻的醫療天使

邱小妹事件在她終於撒手辭世,遺愛人間後告一段落,但期間所引發,對於醫病關係失衡與少數醫師缺發悲天憫人精神的檢討之聲卻異常激烈,嚴重打擊許多堅守崗位,默默為醫療奉獻的醫護人員。有鑑於此,發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片商正積極尋求醫療相關單位合作,希望能透過管道一方面邀請在醫療奉獻方面長期耕耘的先進們蒞臨觀影,對他們表達敬意,另一方面邀請仍在學的醫學院學生作校園試片,希望他們能從同樣學醫出身,對弱勢族群懷抱深切熱情並致力改造世界的切‧格瓦拉身上看見理想火焰。

電影中的主人翁原名埃內斯托‧格瓦拉,許多觀眾可能不認識他,但鐵定看過他的大頭照被印在各種海報、明信片、T-Shirt、帽子、背包、馬克杯、甚至水壺等商品上,曝光率超高,很多人只覺得這個帶著掛有星星軍帽、眼神堅定的大鬍子叔叔長得挺性格,於是不明就裡把他往身上穿,卻不知他在歐美及第三國家知識界是個響叮噹的南美傳奇英雄!

雖然逝世已超過三十年,但相關商品持續發燒熱賣,且經常「出現」在各種抗議場合,被左派及自由派人士視為挑戰帝國霸權的精神領袖。但也有許多史學家及媒體戲稱,也是因為格瓦拉長得帥,所以才能人氣歷久不衰,甚至有越來越紅的趨勢。

常看電影的觀眾不難發現,像是在電影「樂士浮生錄」及「愛在巴黎日落時」中都可以瞥見格大叔的身影,甚至連日本暢銷小說家村上龍的小說69裡,嬉皮男主角也老把「你這樣做不覺得對不起格瓦拉嗎!」放在嘴邊,十分爆笑。

和許多出色的政治領袖一樣(如孫中山、卡斯楚),格瓦拉乃學醫出身,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優渥家庭裡長大的既得利益階級。但在23歲那年和朋友阿爾貝托騎乘機車,貫穿南美大陸的「摩托車之旅」中,卻發現世間有太多苦難不是醫好一兩個病人就能解決的,於是決定棄醫從政,將醫治病人的精神昇華,投入改造世界的夢想中。

但千萬別誤會,這部電影裡可沒有槍林彈雨、戰場廝殺的革命場面,而是兩個不知天高地厚年輕人窮困旅行,一路騙吃騙喝,卻又被人世間種種苦難與不公深深震撼、感動的故事。

全片洋溢著青春爛漫,卻又深沈關懷的人道精神,片商希望藉由一連串公益及與醫療體系結合的活動,能鼓勵大多數為理想行醫、救世的醫療人員,也讓許多對未來茫然,沒有想法的年輕人拋下一切,在天寬地闊的旅行中看見世界,並思考人生的終極價值與熱情究竟為何?

> -------------------------------------------------------------------------- <

發信人: sakuqer.bbs@cia.hinet.net (織夢人),          看板: movie
標  題: [新聞] 切格瓦拉摩托車日記 一路上騙吃騙喝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Mon Jan 31 00:10:17 2005)

忘了年少的夢想和熱情?不論你是否是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信徒,相信看了巴西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你都會為之動容!

「革」片是曾拍過「中央車站」的巴西名導華特薩勒斯的新片,該片改編切格瓦拉年輕時的日記,描述當年就讀醫學院的他,出身阿根廷富裕家庭,原有「幸福美好」的未來。某年他與學長兩人決定騎乘機車,展開一場橫跨南美大陸的萬里長征,在天寬地闊的自助旅行中,體驗真實人生,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一路上騙吃騙喝,但也被人世間種種苦難與不公所震懾,暗自埋下未來棄醫投入革命志業的種子。全片洋溢青春爛漫,卻又不失人道精神,成績可觀。

除了編導、演員表現外,該片的配樂也極為出色。配樂製作人Gustavo Santaolalla 是知名阿根廷樂手與製作人。2003年他操刀製作的「平凡英雄」專輯,曾獲拉丁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最佳單曲等5項大獎。原聲帶以他拿手的吉他為底,揉雜爵士與搖滾風味,而主題曲「AL OTRO LADO DEL RIO」更獲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主題曲提名。

2005.01.30  中國時報    黃文正/綜合報導

> -------------------------------------------------------------------------- <

發信人: "邁入第八世界" , 看板: movie
標  題: 沈富雄、陳鳳馨、鄭村棋 為摩托車左右吵不停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Thu Feb 24 08:01:26 2005)

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昨天在台灣大學首映,片商為了宣傳煞費苦心,原本打算找一群年輕人騎摩托車造勢,但怎麼看都和電影的「氣質」不符,最後選在台大首映,並找來前立法委員沈富雄、媒體人陳鳳馨和前勞工局長鄭村棋參加首映後的座談。

「革」片描述西班牙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在革命前夕與好友騎摩托車走遍中南美的故事,格瓦拉是左派分子,三位來賓則為了「左右問題」爭論不休。「我是天生右派」,陳鳳馨說,她從小就對數字、能不能賺錢很敏感,雖然和格瓦拉立場不同,但她也是「外貌協會」成員,電影中的格瓦拉實在太帥,陳鳳馨很欣賞。

鄭村棋從年輕時就是左派,電影中的格瓦拉深入中南美的偏僻村落治療痲瘋病人,鄭村棋鼓勵台大學生不要因為身在第一學府就忽視社會底層的問題,「大家如果出去旅行,要記得除了風景以外,還有其他的東西可以看。」

沈富雄很佩服格瓦拉想做就做的精神,「趁年輕時盡量去做,年紀愈大會愈『右』。」他笑說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評價,一定要在「由左轉右」前趕快死掉。

【2005-02-24/聯合報/D4版/星聞 e把罩】記者林欣若/台北報導

> -------------------------------------------------------------------------- <

發信人: bluemilk.bbs@redbbs.cc.ntut.edu.tw (★藍色愛牛奶★),     看板: movie
標  題: 新片看板》摩托車日記 催生革命
發信站: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B (Fri Feb 25 23:08:47 2005)

片名: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
類型:真人真事改編的長途跋涉遭遇
演員:蓋爾賈西亞伯諾、米亞曼斯崔洛
看片重點:如何克服險阻的幽默遠足招數

劇情:1951年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蓋爾賈西亞伯諾飾)與死黨阿爾貝托,懷抱憧憬、帶著家當,駕著最心愛的屌車,自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展開貫穿南美洲的壯闊旅程,行過草原、高山、大河和深雪,碰到奇行怪色的風俗與過路人,也體驗到殖民主義入侵所累積的貧富懸殊與階級對立等現實,埋下日後改造世界的革命之火。

【聯合新聞網】記者 徐振富/整理報導 02/25 02:40

> -------------------------------------------------------------------------- <

發信人: YRanger@kkcity.com.tw (堅持自然單純),           看板: movie
標  題: 康熙來了」破天荒推薦【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KKCITY (Wed Mar  2 13:47:51 2005)

全國數十萬觀眾昨天十點在電視前一定傻眼,原本預告播出王力宏專輯的「康熙來了」前五分鐘竟突然冒出電影介紹!沒弄錯~主持人蔡康永特別拿出【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裱框中文海報,熱情為觀眾介紹這部另全球觀眾熱血感動的電影,並簡單敘述主人翁切‧格瓦拉傳奇而不朽的一生。這對「康熙來了」而言,完全是破天荒頭一遭。

事實上一向喜歡電影,甚至曾在UCLA攻讀電影碩士的蔡康永,早在過年前就為了在公視「今夜不讀書」介紹「摩托車日記」原參加試片。兩個小時後當試片間燈光亮起時,大受感動的他當場與電影公司的人商量,將電影中文海報裱框送到「康熙來了」製作單位,他要於年後在節目中大力推薦!

「今夜不讀書觀眾鎖定精準,但影響比較難以擴散,會集中在藝文族群」蔡康永說:「如果能在『康熙來了』介紹,會對年輕人影響較大,」而原本只打算在節目中「偷偷夾帶」的他,沒想到卻在節目一開始劈頭就為「摩托車日記」大力推薦,也讓電影公司大感振奮。

而「摩托車日記」的首週票房亮眼,甚至在上週末擊敗拷貝數多一倍的「登峰造擊」,而在週一晚間即衝破百萬,持續飆高。但也讓許多居住在中南部的網友紛紛抗議,抱怨為何老是忽略台北以外其他喜愛藝術片觀眾的權益,有時等台北都上了一個多月都不見得看得到。但也有網友在BBS上炫耀自己不畏風雨,從台中殺到台北欣賞「摩托車日記」的悲壯舉動。儘管長途跋涉、風雨交加,卻依然在看完後熱血洶湧,大呼值得。

預計在網友口碑與各界名人的推薦下,「摩托車日記」可望成為近期奧斯卡片中票房氣勢最強的黑馬之一。也讓格瓦拉成為顯學,在各種論壇及BBS上引發年輕影迷的熱烈討論!

> -------------------------------------------------------------------------- <

發信人: YRanger@kkcity.com.tw (堅持自然單純),        看板: movie
標  題: [新聞] 摩托車逐夢 與格瓦拉共騎
發信站: KKCITY (Sat Mar  5 22:23:19 2005)

最近有許多奧斯卡佳片陸續在台上映,其中贏得最佳電影主題曲的巴西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雖然得的獎不大,且在台灣只有三個拷貝,但上周五上映後票房已突破200萬。因為「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敘述的是左派、自由派精神領袖格瓦拉的成長過程,他在台灣可是有著大批崇拜者。

格瓦拉雖是阿根廷人,但卻是古巴革命的靈魂人物,他的自由派理想與言論,讓他成為與帝國霸權主義相抗衡的精神領袖,所以他雖被剌過世多年,但至今仍是歐洲理想主義分子眼中的傳奇人物,更在第三世界被視為南美英雄。

格瓦拉雖已不在人世,但針對他的著作,卻不斷的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市場出現,這些新的書籍或討論他的理念,或敘述他的理想,或介紹他的種種背景,總之,格瓦拉不但未被世人遺忘,在知識界、學界、校園,一直是焦點人物。

就某個層面來說,格瓦拉已是無法取代的「商品」,他的大頭照常被印在海報、T恤、帽子、杯子上,而各種左派、自由派的抗議場合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許多大學生對他是「心嚮往之」。也難怪,「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上映前,在台大舉辦首映座談造成轟動,預售票賣了數千張,票房當然亮眼。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敘述的並非格瓦拉從事革命運動的過程,而是描寫他的理念如何形成,且意志堅定的準備實踐。此片的導演是執導過「中央車站」的華特沙勒斯,他的執導風格有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這回亦是如此,並透過鏡頭帶領影迷領略南美的壯麗風景與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全片敘述格瓦拉是23歲的醫學院學生,家境不錯,標準的白領階級家庭,不過一次穿越南美大陸的摩托車旅程,卻改變了他許多的價值判斷,激發出了自由派的思想,人生自此完全改變。

片中的格瓦拉與大他幾歲的友人一塊騎著車從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等國一路北上,歷經大雨、風雪、艷陽的大自然挑戰洗禮,不過帶給格瓦拉最大震撼的並非這些,而是他看到太多貧困的民眾,他發覺在制度的束縛下,就算認真行醫也救不了幾個人,必須投入政治,從頭顛覆,偉大的左派革命家自此誕生。

【2005/03/05 聯合晚報】

> -------------------------------------------------------------------------- <

發信人: lifepoem.bbs@bbs.cs.nccu.edu.tw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金馬影展電影評論: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貓空行館 (Tue Dec  7 10:59:47 2004)

這是我看"摩托車日記"的觀後感,與大家分享。

【旅途中的救贖】

一趟由阿根廷出發橫跨南美洲的旅程,卻是一場最真誠最感動人的人生,一段六個月長的旅途,到底可以改變一個人有多深,能看透多少的生命意義,摩托車日記給了我們許多羽翼下的啟示,公路的風景不停在流動著,不斷的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困難與不同的世界,主角藉由這許多歷程的反思,卻成就了他們心中最偉大的夢想。

為什麼人會走向旅途?是為了未知世界的渴望或是想去見證一些事實,一場長達一萬公里的公路旅行,本身就是對一種自我的挑戰,也是種對身體與心靈的艱困修行,有多少人會與你擦身而過,彼此間會發生多少故事,都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摩托車日記裡,兩位原本只想單純以摩托車旅行的伙伴,經歷了許多考驗,天氣的惡劣、四處行乞的生活到偷拐搶騙,他們為了能讓旅行順利,必須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去,直到摩托車已不能再行走,他們必須以步行來面對更艱難的旅途,但卻因此而開始這趟旅程最大的反省。

一雙雙無助的雙眼在看著什麼?他們開始見到了人性的不平等、生命的脆弱、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傷害,亞馬遜河將人分開了,界限正如同我們世界的分裂,同樣身為人,為何不能受到相等的對待?為何無法彼此信任?為何會越來越破碎?當火爆小子為了要讓麻瘋村的人一起幫他慶生,獨自游過大河時,是如此的令人感動,那對人的信任與平等是多麼偉大的事,一趟旅程,旅行者從自我的追逐一直到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與熱愛,那能量的巨大,似乎讓旅途中南美洲獨特又美麗的景物都相形失色。

人的一生到底在探求什麼?生命到底是什麼?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原因是什麼?這似乎是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但我們卻可以更堅定旅行的意義,他絕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自我放逐與享受,當我們碰觸到不同的文化、認識到不同的人、呼吸到不同的空氣,我們都必須學著去思考那許多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他可能正引發著許多改變世界的因子,摩托車的兩位主角因為旅途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他們嘗試的用革命與行醫來改變這個世界,無論他們最後的結果如何,那趟源發的旅程,本身就像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也造就了偉大的人、偉大的事。

漫無邊際的南美草原、雄偉的安地斯山、古老的馬丘比丘、熱情豐富的人文氣息,彷彿讓我們了解到何以馬奎斯會創作出百年孤寂的巨作,旅行到底可以帶來多大的救贖?我們在摩托車日記裡,似乎看到了極至,關乎天地、關乎人性、關於理想,黑白的照片穿插在豔麗的色彩中,那一對對的雙眼更顯得脆弱,或許我們永遠都在學習世界與生命是什麼?旅行似乎讓原本迷濛的拼圖可以慢慢清晰起來,但一趟摩托車日記卻已讓我們看見最燦爛的原貌。

25度C討論區 http://163.21.38.35:8080/phpbb2/

> -------------------------------------------------------------------------- <

發信人: hsntu.bbs@cia.hinet.net (偶然與巧合),        看板: movie
標  題: 【摩托車日記】與苦難者同在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Sun Feb 20 17:05:15 2005)

2005.02.20  中國時報    摩托車日記與苦難者同在    張世倫

    阿根廷出身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或許不被台灣民眾熟知,但早被全球反叛青年視為偶像,逝世近40年仍無退燒跡象。巴西導演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是部關於格瓦拉年少時在南美洲自助旅行經歷的電影。這段旅程,潛移默化地塑造了青年格瓦拉的社會意識,讓他最後踏上社會革命之路。

    華特沙勒斯的舊作如「海洋對岸」與「中央車站」,都具有公路電影的元素,亦即主角藉由旅途行走,經歷所見所聞,逐步產生心理與認同上的變化與成長,「摩托車日記」也不例外。

    我們見到生活優渥的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伙伴,年少輕狂雄心壯志地在南美洲自助旅行。原本幻想是趟充滿豔遇與驚奇的旅途,卻在各地看到各種備受剝削、壓迫、掠奪的人民後,格瓦拉才體會到自身地位的優渥與人世間的不公不義。

    旅行,可以是生活閒適者的自在遊走,卻也可能是政治與經濟剝削下、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口移動。讓「摩托車日記」與一般公路電影不同處,就在於大路上的真正主角,其實並非容貌瀟灑的兩位主人翁。那些不斷在路上交錯的無名旅者,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她)們啟蒙並重新教育了格瓦拉,使其認知到人世間的不公不義,為了改造世界,他最終決定棄醫,投身社會革命。

    古巴革命後為了追求理想,格瓦拉放棄官位前往各地繼續革命,最後雖於玻利維亞被美國中情局暗殺,但代表的理想主義與革命精神,使其成為40年來全球反叛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

    格瓦拉盛名在世,以其為題拍片極易淪為造神式的偶像崇拜。但在這部改編自旅行日誌的影片裡,導演刻意不強調他的革命事蹟,而把焦點放在青澀期的啟蒙之旅上,其實頗具深意。在這虛無的時代裡,不把理想主義窄化成個人主義式的英雄事蹟,而把焦點放在理想主義的啟蒙與萌芽,以及苦難者團結反叛的重要性,在這剝削依舊無所不在,反全球化運動此起彼落的當代,有著極貼切現實的進步意義。

    正因此,華特沙勒斯刻意在片尾讓那些飽受剝削流離失所的南美人民,宛如倒帶般再度出現在銀幕上,安靜又堅定地凝視著觀眾,這些彷彿古典黑白靜照的「召喚」之姿,以及格瓦拉所留下的反叛傳統,正是對世間不公不義不能再漠視的呼籲。

    格瓦拉的精神,因此不在於那些商品化的馬克杯與T恤圖案,而在他那與苦難者同在的精神。「摩托車日記」最大的成就,就在於避免去神化格瓦拉的革命事蹟,而是把受苦難者重新放到視野內,讓我們體會那來自土地與人民的真實觸動。

> -------------------------------------------------------------------------- <

發信人: sakuqer.bbs@cia.hinet.net (織夢人),          看板: movie
標  題: [藍祖蔚影評]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 流動影像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Wed Feb 23 22:26:46 2005)

http://140.138.147.33/twlai/archives/000080.html

停格的相片,供應未來的回憶和追思;流動的影像是當下的百態,我們在回憶中追思景仰 Che的英雄氣息,但是導演要讓你在當下中看到Che的平凡與自然

解讀「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這部電影有很多種方式,很多人會來歌頌這位古巴革巴先鋒Ernesto Che Guevara的浪漫傳奇;很多人會追思一位阿根廷醫生在二十多歲時遊歷南美洲的生命開悟之旅;更多人會拿他與麻瘋病犯結為摯交,又憑一股意志力就橫渡阿馬遜河的豪情……這是一部面向寬廣,內容豐富的電影,但我選擇從導演的照片處理手法來談這部電影。

一張好照片能說千言萬語,一張照片能夠紀錄青春、歲月、歷史和血淚,著名攝影師布烈松也曾發表膾炙人口的「決定一瞬間」名言。傳統照片中,一切都停格了,熱情和記憶都如此;但是數位時代的照片風格還會和以前一樣嗎?

電影是科技的產品,新的科技就會改變電影的美學,從無聲電影進入有聲片如此,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亦然,從標準銀幕到寬銀幕亦然,從美術圖卡到電腦動畫亦然……「摩托車日記」是數位時代的電影,對於傳統的照片美學,導演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Che在這趟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中,拍了不少照片,留下不少見証,以前的導演手法一定都是?嚓聲中,照片停格,音樂響起,感動的情緒就在觀眾的腦海、胸頭之間流動,但是沙勒斯放棄了這種已經用得太多以致於俗爛的手法。Che在按下快門之前,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在自然運動,你可以清楚聽見他按下快門的聲音,但是畫面沒有停格,礦工的運煤車繼續在走,乳牛也依舊在身後幌著頭……

透過聲音的導引,你可以想見這些照片裡面所捕捉的人影,肯定就是浪漫時光的見証,就是開啟這位革命先烈心靈的歷史畫面(事實上這些照片也都在片尾裡重見,大家可以從書上所翻拍下來的照片,彷彿又見到了英雄少年的英姿勃發神采);但是,透過畫面的敘事,你卻可以看見關鍵時刻的前一刻與下一刻,流動的影像讓人物與環境有了更精彩的對話關係,而非靠照片來將時間凍結,來神聖這些斑駁的記憶。

因為,華特很清楚,劇情片不可能如數搬演昔日風情,只能試圖重建,只能模彷,而且永遠都只是彷製,流動或許就比停格更接近真實,動的畫面美學,因而就取代了傳統的靜態美學。

當然,許多的科幻電影早就在玩這種影像照片的把戲,例如未來世界的身份証明,只要記憶圖夠大,真的可以紀錄,也可以儲存活動影像檔,而非單調的靜態照片檔;例如「哈利波特」裡的畫本就不再只是一頁頁靜止的圖卡,而是會蠕動也會呻吟的活動影像,這是虛擬世界裡可以放手一玩的假玩意假把戲,然而這與華特.沙勒斯的美學觀念一點關係都沒有。

停格的相片,供應未來的回憶和追思;流動的影像是當下的百態,我們在回憶中追思景仰Che的英雄氣息,但是沙勒斯要讓你在當下中看到Che的平凡與自然,影像因為靜止而永恆,卻因為流動而真實,永恆與真實的雙峰世界裡,你選擇停駐在那一端?

> -------------------------------------------------------------------------- <

發信人: sakuqer.bbs@cia.hinet.net (織夢人),         看板: movie
標  題: [藍祖蔚影評]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 敢有歌吟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Wed Feb 23 22:28:05 2005)

http://140.138.147.33/twlai/archives/000082.html

青春就是要不顧一切,就是要浪漫,這樣的電影就像種籽,就像火苗,在各地燒起切.格拉瓦的魂魄。

誰是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要怎麼來拍他的電影呢?

他是醫生,也是戰士,
一輩子都想要打破社會不公不義,為貧苦人奮戰的熱血男兒。

他是阿根廷人,卻因為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既浪漫而又雋智的靈魂,而成為極富群眾魅力的革命領導人。他的傳奇包括率領八十二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划著一艘名叫格拉瑪號的舢板,搶灘登陸古巴,要去聲援卡斯楚兄弟領導的革命,但是古巴政府軍早就守候多時,最後只有十六人倖存。

但是,他不愧是「天才的遊擊英雄」,十六人就十六人吧,他帶領著十六人潛人古巴東部的馬艾斯特拉山 (la Sierra Maestra)開始革命大業,訓練出一四八名能征善戰的勇土,最後竟然能夠以游擊戰模式,擊敗了獲有美援的古巴政府軍,趕走了獨裁者。

革命成功後,成為古巴的第二號政治首腦,做過國家銀行行長,不時代表古巴走訪世界,宣揚革命理念,聲望正隆之際,他卻放下權位,繼續參加玻利維亞的革命,建立游擊隊的『國際基地』,雖然不幸殉身,得年才三十九歲,卻成為最傳奇的革命英雄,也被稱為是拉丁美洲的榮譽公民。

迷戀革命,也相信只有透過革命才能改寫人生的切.格瓦拉曾說過:「只要還有一個耳朵能聽進我的戰鬥號召,只要還有一隻手能伸過來接過我的槍,那麼不管在任何地方他突然喪命,都可以死而瞑目。」這樣的熱情意念絕對是感人的,但是革命容易,治國艱難,許多人親眼看到革命的血腥和殘忍,反而相信不流血的革命也是改善社會的另一種方式……

所有的辯論,其實無損於切.格拉瓦的光芒,因為所有的言語和文詞都是空話,他是真真實實的行動派,他用生命寫自己的詩歌。

面對這麼傳奇的人物,電影「摩托車騎士」非常機巧地選擇他在二十四歲那年花了八個月時間遍遊智利、秘魯等地的歷程做為主題,避開革命歲月的腥紅,而是回到少年立志的慘綠豪情。

導演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強調他和詩歌的密切關係,在「摩托車日記」的電影中,我們不時可以聽到他喃喃地唸著智利詩人聶魯達、西班牙詩人羅卡和萊昂‧費利佩的詩句,他也有在筆記本上抄寫詩句的習慣,他在山上打游擊的時候,還不時唸著聶魯達的『詩歌全集』。詩歌,激勵著他的少年意志,也在他革命歲月中鼓舞著他的激情。

詩人是浪漫的,主張流血革命的詩人卻因為詩的背書,而多添了神秘的浪漫氣質,每次當電影從他的日記裡摘錄出他的語錄,就是有一股熱情會穿透銀幕而來,我肯定地感受到當字幕打出:「真正的旅行者是那些為出門而出門的人,他們輕鬆愉快如同漂蕩的氣球。

然而他們絕不會偏離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為什?,他們總是說:『上路吧!』」這幾行字時,年輕觀眾心目中的騷動,我更相信有不少人在看完電影之後,就想「聽到他的戰鬥號召,接下他的槍枝」。雖然,人生越來越現實,熱情可能短暫就熄滅(不如此,切的熱情不會這麼珍貴)!

切,在阿根廷的語言世界中,是一句非常親切的問候語,意思就是「嘿,你好("hey, you!)」中的那個「你」字,好唸又好聽,成為浪漫英雄最有人味的暱稱,陌生人喊起來都像是相識多年的老友,你就可以想見當年他的革命父老是如何熱情地在呼喚他的名字了。

面對這樣一位傳奇人物,銀幕上的氣質相對重要。導演華特.沙勒斯找到近年來以「愛是一條狗」、「你他媽的也是」等片走紅的墨西哥影星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ia Bernal)來詮釋Ernesto Che Guevara的浪漫傳奇,其實是相當貼切的;才二十六歲的他,臉上還有股青澀,但眼神還會不時散播光與熱的火芒,遇上富家千金的熱情貪戀,讓人不捨,拿了她給的十五美元走天涯,寧可餓死也不肯花,卻給了一對露宿曠野的秘魯原住民時,一幅不值掛齒的模樣,你就是會動容……。

青春就是要不顧一切,就是要浪漫,這樣的電影就像種籽,就像火苗,在各地燒起切.格拉瓦的魂魄。

> -------------------------------------------------------------------------- <

發信人: "夢想" ,          看板: movie
標  題: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幸好我也有在22歲就去環島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Thu Feb 24 18:46:16 2005)

紀錄每一天
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2731&md=entry&id=4495

網路上有人以青春無敵形容它,我想…除了青春無敵之外 ,
它還具有一些與其他公路電影不同的地方。它就是即將上映的電影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 )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古巴革命領袖格瓦拉的自傳《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所以它與一般公路電影很大的不同是,這是真實事件的改編。

有人會問格瓦拉到底是誰?這一位古巴的傳奇英雄,在台灣的名氣不大,
但是他卻是左派的傳奇人物。雖然我對他也不是很熟,
但我仍願意簡單的介紹一下此人,也許等到電影上映過後,
台灣的人會流行格瓦拉也說不定。(就如同白色巨塔突然紅了起來)

格瓦拉--很多時候大家叫他切,他的名字其實叫做Che Guevara,
中文翻譯可翻譯成 切. 格瓦拉。古巴人喜歡叫他切,就是大哥的意思。

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可以說是有錢人家的少爺,當他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
,他曾經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希望可以利用醫術幫助別人。
在他23歲那一年,29歲的阿爾貝扥約他一起騎車在南美洲旅行。
所以兩人展開了以摩托車在南美洲實地遊玩。
(期間其實是摩托車、自行車、徒步兼具)

原是一趟青春冒險之旅,但在這九個月中,格瓦拉看見了殖民主義的種種
不合理之處、也看到許多民眾的苦難。這些事物震撼了他,
改變了格瓦拉的一生。他當時寫的日記,也就是後來出版的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國內由大塊出版社發行)。

畢業後,他跑去瓜地馬拉革命,但卻敗給了美國,他就跑到墨西哥去。
在墨西哥遇到了後來大名鼎鼎的大鬍子---卡斯楚。兩人一起打游擊戰、
一起革命推翻古巴政府。等到革命成功後,格瓦拉以對古巴的貢獻取得
古巴的國籍  (也有人說那個條款是為了格瓦拉設立)。
不管如何,格瓦拉成為了卡斯楚之下的政治人物。

過個幾年,格瓦拉又放棄古巴的國籍,跑去別的地方革命。(有人說他是因為
跟卡斯楚理念不合才離開),起先格瓦拉跑去非洲的剛果革命,但是可能是
他覺得非洲人都不認真,不好好革命。加上對當地氣候、環境的不適應。
格瓦拉放棄了他在非洲的革命,轉而跑到玻利維亞革命。後來在39歲那一年
在玻利維亞被抓到,並沒有送上國際法庭審問,而被秘密的殺掉。

姑且不論格瓦拉所堅持的東西是否正確,
格瓦拉特別的地方是在於他不為權力所動,堅持著他的某種理想,
也正因為他短暫的一生都是堅持著理想,所以他成為左派的傳奇英雄。
推薦大家去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 -------------------------------------------------------------------------- <

發信人: "邁入第八世界" ,           看板: movie
標  題: 第一次在戲院大家都看到最後的電影--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Mon Feb 28 00:03:24 2005)

剛看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一進去時...有點嚇到    是大廳播映,而且...坐無虛席耶    黑壓壓的一片人頭

先是畫面帶領了我進入切.格瓦那的世界    雖說現在是"地球村"的二十一世紀
但在台灣    我們對南美的風光、景至、文化、歷史、民情....
比起美國、日本等"強勢"國家-__-||    我們對南美所知真的不多
就是因為這股新鮮、未知、神秘    更讓我期待這部片

因為旅行看見了不同的世界    因為旅行患難見真情
因為旅行激發了勇氣    因為旅行它不再是旅行.....

電影進入尾聲    黑色的布慕打上了白色字慕    而大家仍靜靜地坐在位置上
一動也不不動地    空氣和情緒瞬間凝結在這幾十坪的播映廳
還在等待著什麼    或者說根本不想離開.....第一次    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
"全場"的人堅持到最後一秒    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可敬的精神吧:P

> -------------------------------------------------------------------------- <

發信人: snowred.bbs@bbs.wretch.cc (happy cancerman),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問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發信站: 無名小站 (Fri Mar  4 23:20:06 2005)

以下文字是轉載去年底影展時BBS上的討論:

看完《摩托車日記》,那部帶著曖昧不清的革命情感的影展電影,
從華那威秀走出來,剛巧聽見一場奇異的對話:

「這部電影講格瓦拉,不過若是不太認識格瓦拉,怕是會有另一種解讀吧?」

「認識他,怎樣算是認識呢?」

「1952年結束摩托車之旅,其實他還沒真正參加革命運動,
     之後1953年在瓜地馬拉才開始的......」

「1955年遇到卡斯楚,他認為自己的青春與生命,應該奉獻給古巴革命。」

「嗯嗯,他與卡斯楚一起進入古巴叢林,戰鬥,反抗殘暴獨裁政權,
    要拿回被美國跨國公司控制的古巴土地與經濟......」

「美國控制下的拉丁美洲,貧富差距大,獨裁政權多......」

「美國支持這種政權的紀錄還真不少......只要對他們自己有利......」

「恐怖份子賓拉登不是也被美國支持過,都一樣啦。」

「1959年革命成功,進入哈瓦那,格瓦拉是最重要的革命軍將領之一......」

「格瓦拉居然當過工業部長,國家銀行行長,他會搞經濟嗎?
    那可和槍桿子是兩回事.......」

「用熱情照樣幹吧......1961年美國發動政變,想推翻古巴新政權,但失敗了,
    古巴人很憤怒。」

「那是豬玀灣事件......」

「所以,古巴開始倒向蘇聯,寧願在自己國土放蘇聯的核子飛彈對付美國。」

「那是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美國差點直接核攻擊古巴......」

「但蘇聯人退縮了,哼哼......」

「不過格瓦拉漸漸不喜歡蘇聯模式的共產國家,想找新出路......
     與卡斯楚意見不同.......」

「他不當政客爭什麼主導權,反而選擇繼續搞游擊搞革命......」

「是啊,辭去政府要職,離開家人妻兒,繼續上路......」

「在剛果打游擊失敗,人生地不熟,又回美國後院拉丁美洲,
    想點燃遍地烽火,拖垮美帝國主義......」

「美國CIA找波利維亞政府殺了他,在1967年,他39歲,屍體被藏起來......」

「法國人德勃艾一起被抓,後來被放出來,在西方大力宣傳格瓦拉的事蹟,
    和他的死......」

「活著的人對死去的戰友盡一點責任吧......」

「最近屍體被找到了......」

「屍體是一回事,思想與熱情又是另一回事;從熱血青年變成革命偶像,
    他自己也想不到吧......」

「多少學生運動、左派運動被他鼓舞,宣稱和他的思想有關連的游擊隊有一大堆......」

「1994年墨西哥契阿帕游擊隊就是......」

「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1996年秘魯的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劫持日本大使館的許多十幾歲青年
     也是......」

「他們都被秘魯總統藤森殺光了,一個活口也沒留......」

「幾個和美國唱反調的政府,委內瑞拉、巴西,都有政府要員說與
   格瓦拉精神相通......當然,還有古巴。」

「沒有格瓦拉所參與的古巴革命,拉丁美洲可能就沒有解放神學......」

「那巴西可能就沒有勞工黨執政......」

「嗯嗯,思想永流傳,火種永遠在......」

「這句切口真好笑...思想?革命嗎?現在的台灣,誰要革命?
    歐美流行格瓦拉,只是商品符號罷了......」

「在台灣,連變成商品符號的格瓦拉,似乎都不太流行......」

「歐美的活潑思想和激進傳統還是比台灣多......」

「這不就是差別嗎?格瓦拉就算只是個符號,還是有不能被隨便轉換掉
   的深刻價值......」

「哦?是嗎?看完電影,從華那威秀走出來,面前是新光三越,旁邊是101
  大樓,幾十億幾百億堆在你面前,叫你消費消費消費,還革什麼命?」

「不是那麼多人都喜歡消費到死的布爾喬亞生活......而且美國也還在亂搞...」

「在伊拉克,在巴勒斯坦......」

「美國現在把所有看不順眼的游擊隊,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當作恐怖份子......」

「那是故意混淆......真的恐怖份子,是以殺傷平民為主要手段,是無差別
   屠殺,許多政治性的游擊隊並不是......」

「......格瓦拉與伊斯蘭?哈哈,若真的湊在一起,那就太有趣了......」

「也許恐怖主義會少一點,游擊隊會多一點......不可以放棄爭取西方國家
   的民眾......」

「1980、199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有些學生也都有點小小革命感情,結果,
   現在也只是混飯吃......」

「不食周粟,要餓死嗎?起碼許多人都不去當政客......」

「拉丁美洲、西方1960末1970初的風起雲湧,是被創造的記憶,
    我們可沒那麼老......」

「那個看了以後說還會感動的老傢伙郭力昕,或許還記得......」

「感動又如何?現在並不比當年的古巴好搞。」

「情況是不同,當然不能任意亂套......」

「可不是?那些滿口理想的共產國家,都變成討人厭的獨裁政權......」

「不然就是說一套作一套......」

「革命, 要往那個方向革命?......我知道大家都很有點不爽,不過還要搞
   以前那一套嗎?」

「不爽是因為什麼?年輕人不容易出頭嗎?」

「不應該只是出頭問題......」

「那種年輕人啊...其實很羨慕當權者,吃不到又急著接班,就故意擺出一副
    激進的樣子....給他金錢地位他就不搞了。」

「格瓦拉可不是!」

「是,他不是,他真的拿自己的命去革,我沒說他是......」

「那個叫做南方朔的替《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寫的前言,
   說要記取浪漫精神,從現實出發......」

「他也只能說個大概,更何況他也老了,會生出什麼新東西嗎?」

「但是你不老啊。」

「你呢?你難道很老嗎?」
   ......
> -------------------------------------------------------------------------- <

發信人: lifefair@kkcity.com.tw (曾經愛你永遠愛你),         看板: movie
標  題: 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KKCITY (Sat Mar  5 11:07:20 2005)

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作者:Voice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上面這句話,重複出現在《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片頭,以及片尾。然而,同樣的一句話,卻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使我陷入完全不同的沉思當中…

大約一個多月以前,我就開始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因為,我有許多的好奇等著被滿足。關於電影中的靈魂人物─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的生平事蹟,以及他那如同火花一般,短暫而絢爛的不凡人生。終於,我盼到了它的上映,而它也如我所預期的,一點兒都沒教我失望。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描述的是出身自阿根廷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年輕時與友人的一段冒險之旅。

官方網站上的簡介寫得很不錯,所以我就不獻醜了,直接引用原文吧─

「1951年,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Ernesto Guevara)與死黨阿爾貝托(Alberto Granado),載著滿滿的家當與憧憬,跳上屌車(諾頓500重型機車),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揭開一場貫穿南美大陸,總長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壯旅。行過草原、高山、大河、深雪,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偶有爭執,樂天浪漫的倆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

隨著旅程逐漸開展,他們目睹、並體驗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帝國的壓迫,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老、病、死,都不斷激盪兩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裡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還差一個學期,就可以完成學業取得醫學院學位的格瓦拉在滿腔熱情與衝勁的驅使之下,和好友踏上了這趟充滿冒險與危難的旅途。

不為什麼,他們只是想看看這個世界,離開自己的故鄉,親自去見識見識這片大陸的盡頭。 從綠草如茵的家園到天寒地凍的異鄉,從遍地芬芳的平原到滿天風雪的高山,一路上,他們歷經了許許多多歷練磨難,除了大自然無情的考驗之外,離開了熟悉的故鄉的他們也得學著如何去融入全然陌生的國度、陌生的人群。他們為了無以名狀的堅持而堅持著,彷彿決心要找到些什麼似的努力不懈著。

在智利的某個小鎮裡。格瓦拉遇見了一位他(自知)無法救治的老太太。從老太太病的快張不開的眼裡,切看到了一種微乎其微,幾乎要被拋棄的尊嚴,這讓他產生了對於自身存在價值的懷疑與無奈。

而在途中偶遇的礦工夫婦,則是被土豪惡霸壓榨,不得已只好逃離家鄉,尋找下一個容身之處的可憐人。

當夫婦中的太太開口,問到兩人為什麼要出門旅行時,兩人竟有些無以自處的尷尬,「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罷了!」兩人如此回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後,女人先是愣了一愣,隨後寓意深長地說「是嗎? 那我祝你們好運。祝一路好運。」

在這段平淡無奇的交談當中,其實已經交換了多少對於人生的無奈、憤怒
「是嗎?不為什麼,只是為了旅行所以出門旅行是嗎….」
我私自猜想,這或許會是女人隱忍在心中沒說出口的真實想法吧

在秘魯,兩人前往當地的痲瘋村落去幫忙,面對著四肢不全或是面貌醜惡的病患,他們展現了難能可貴的高度情操,真誠地伸出雙手擁抱群眾,他們或幫助居民蓋房屋,或是與他們一起遊戲。有時候也只是陪陪這些居住於河的對岸,與健康的居民們遠遠分離的病人們說說話。

而這樣的無私付出與關愛,不但讓兩人獲得當地所有居民的感激與尊敬,也讓切與他的同伴有了從未有過的人生體驗….

就這樣,切與同伴一站一站地旅行下去,這場壯旅歷時八個月,橫跨南美大陸,共經過五個國家,總長超過一萬三千公里,每一次與人們的相遇,每一場與命運的搏鬥,都替兩人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全新體驗…

特別是切…在這趟旅途中,切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美好與苦難並存的複雜交錯,
那些片段式經過他生命中的畫面,都在他的靈魂上刻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而對於這個世界的關懷與自省,最終,則是使他走上了革命一途。

電影中並未多提他從事革命的軍事生涯,只是以一種充滿情感的溫暖筆觸,
嘗試性地記下了這一段深深地影響了切‧格瓦拉一生的不凡之旅,
告訴我們,在這趟旅行中,切是如何去體驗人生,又是如何去體驗這個世界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電影終幕時,這行字再度出現,
而坐在觀眾席上的我,一時之間似乎還無法從故事中抽離 。

> -------------------------------------------------------------------------- <

發信人: walter@bbs.ee.ntu.edu.tw (賴志偉),           看板: movie
標  題:  "摩托車日記" 中的 "契"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ue Mar 22 21:35:09 2005)

 "摩托車日記" 是 "契" 年輕時的冒險. 契是什麼人?

照片: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guevara/images.htm

契的本名是Ernesto Guevara , 他曾是古巴的國防部長. 殷琪說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契 (甘地最崇拜的人應該是希特勒) . 沙特說他是 "最完整的人" , 他下葬時卻少了兩隻手. 契的名字與肖象是革命的象徵, 他曾到中南美與中非宣揚革命, 幫助當地的人擺脫歐美國家的壓榨... 到今天這裡的農礦還掌握在歐美財團手中, 人民祇領最低的薪資.

他是阿根廷人, 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 小時候體弱多病, 家人擔心他活不過八歲. 他二十五歲以前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 也沒有任何仇恨背景: 政府沒有殺死他爸爸, 軍人也沒有強暴他姐姐. 讀大學時阿根廷流行學運, 學生反對強人貝隆 (貝隆老婆就是愛維塔) . 他卻對學運嗤之以鼻, 認為那是一群乳臭未乾的青少年, 沒有理想可言.

契年輕時好冒險, 兩度騎機車北上中南美. 一路見到中美各國的民情, 影響了他的思想. 電影就是以這為背景.

二十八歲時他與卡斯楚搭小船登陸古巴, 一百多人的遊擊隊被打到祇剩二十多人. 契與卡斯楚得到古巴農夫的幫助, 竟然推翻了美國支持的巴提斯塔總統. 革命前他天天登山建身, 擔任國防部長每天仍到碼頭幹粗活, 卡斯楚則去割甘蔗. 契曾代表古巴出使聯合國, 力倡將中華民國趕出聯合國, 因為它祇是美國的走狗.

古巴革命後他還跑到中非去煽動革命, 結果卻很讓他失望. 當地的部落酋長祇想跟古巴要武器好對抗其他部落. 契的構想是建立統一的中非共和國, 這樣才能團結對抗歐美財團.

他又到波利維亞煽動革命. 波利維亞大量向美國輸出水果, 大部份利潤被美國財團攏斷, 工人貧困不堪. 這些財團就是聶魯達筆下的 "香蕉共和國" . 契在波利維亞落網, 政府軍將他槍斃後雙手割下寄給中情局. 中情局做事很徹底, 他們要指紋, 但光是指紋還不夠.

> -------------------------------------------------------------------------- <

發信人: walter@bbs.ee.ntu.edu.tw (賴志偉),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摩托車日記" 中的 "契"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hu Mar 31 22:02:05 2005)

昨天去看了. 電影把Che 的性生活描寫得太客氣了.
根據Che 的朋友說: 不管對方年齡多老, 或是奇醜無比, 或是紅黃黑白棕,
祇要是個女人, Che 都能跟他發生關係. 祇差沒搞玻璃.
譬如電影中船上的妓女, Che 體弱多病引起她同情, 免費就跟他來.

Che 十七八歲時, 有次到保守的老姑母家做客. 大家用晚餐時, 他在廚房的
桌上就跟又老又醜的女傭搞了起來, 還故意不關廚房的門. 姑母背著廚房不
知道, 朋友都努力忍住不笑.

據說Che 倒是真的沒有跟初戀情人發生過關係, 因為對方是大家閨秀, 家教
嚴格. 但Che 可是早早就開過包的.

我不明白電影何必如此 "衛生" , Che 是有血有肉的人, 年輕做過很多荒唐
事. 跟我們唯一的差別是: 他長大了還繼續荒唐. 這是革命家本色.

Che 後來跟一位革命同志結婚. 對方說不上醜, 但長得很平凡, 胖胖的.
那女人讀過很多書, 我覺得很有知性的內在美. 女人長得甜甜美美又有個屁用?
還不是愚笨又膚淺.

> -------------------------------------------------------------------------- <

發信人: walter@bbs.ee.ntu.edu.tw (賴志偉),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摩托車日記】嗎?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ue Mar 22 21:38:15 2005)

> 寫CHE跟他的革命伙伴(後來)的那段啟蒙的旅途   不煽情不做作
> 把葛瓦拉的血肉都拍出來了 不再只是個符號   葛瓦拉電影沒拍的最後
> 是被美國CIA殺了  她們把他的手掌砍下來寄回去古巴給卡斯楚

你弄錯了    是波利維亞政府把他槍斃, 再把手割下來寄給中情局採指紋.

> -------------------------------------------------------------------------- <

發信人: walter@bbs.ee.ntu.edu.tw (賴志偉),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摩托車日記】嗎?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ue Mar 22 21:43:08 2005)

>  那個王八蛋沒什麼好同情的,如果真讓他得到最高權力,
>  也不過就是個毛澤東. 沒被凌遲處死,算老美客氣.

他革命成功後仍天天上碼頭幹粗活, 一個禮拜七天.
後來還跑去其他國家宣揚革命, 從未享受過權力.

> -------------------------------------------------------------------------- <

發信人: lifefair@kkcity.com.tw (曾經愛你永遠愛你),        看板: movie
標  題: [好文推薦] 醫者理想猶在 這不是最壞的時代
發信站: KKCITY (Tue Feb  1 15:59:29 2005)

這不是最黑暗的時代,只要每個人盡責守分地努力,未來仍有無限可能。一些七年級醫學生認為,每個年代擁有理想和夢想的年輕人差異不大;但時代背景不同,自然會影響他們的表現;而今日社會仍有許多人在默默耕耘,只是累積的成果未顯現,不必過早對年輕人搖頭。

即將上映的「革命前夕之麼托車日記」,是描述影響全球億萬青年的革命家切.格瓦拉與死黨騎重機車,繞行大半南美的狂野旅程;是國際名導華.沙勒斯繼「中央車站」後另一力作;何以這位醫學生日後踏上革命之路。這部片子也引起醫界諸多探討。昨天在由本報與騰達娛樂公司安排下,邀請立委沈富雄、小兒科醫師林哲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牙醫師陳時中與幾位台大與醫學生對談電影觀後心得分享,座談會由本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李淑娟主持。

昔日主編新潮文庫林哲雄,列舉孫中山、甘地、菲律賓國父黎剎、切.格瓦拉這四位他在課堂上介紹的「改變世界的人物」中,就有三人是醫師,可見醫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讓他們更早投身社會改革運動。

立委沈富雄則認為,學醫因較易贏得信賴、及便於觀察社會底層,確實為投身社會改革提供更多管道。他認為,切.格瓦拉是特例,在台灣如此裕社會裡,很難蘊育出像他這樣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對談的台大醫學系四年級生袁瑤笙可不這麼認為。她說,每一時代都有其特殊背景,回首切格瓦拉年代或前人,社會總習慣緬懷以前醫師如何、如何,事實上,今日的年輕人一樣充滿理想性,一樣在為改造明天默默努力;只是時間還不到,成效未顯現罷了。像她同班就有四位同學最近將到印度「垂死之家」服務,也有人最大的願望是到澎湖離島當個衛生所主任;這些想望有很多出於奉獻,和社會以為他們一追求事少錢多差距很大。

也念台大醫四的陳宜明認為,切格瓦拉所以不凡,是在他有夢想,所以他勇於跨上座騎,狂飆一萬三千里;但台灣學醫的路好像都被設定好了,很難突破,只有要求從自身做起。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呼應袁的看法說,台灣目前有不少醫師在海外服務,有的投身肯亞、奈洛比貧民窟,有的前進泰國偏遠地區,也有人加入全球性防癆工作,終日全球趴趴走;但他們旨在奉獻,多選擇默默付出,不願張揚,所以外界所知不多。

「做了再說!」這是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時中給現代醫學生的勉勵。他強調,不做,永遠沒有機會,每個人都做對的事,效果就會出來。

立法委員沈富雄表示,考進醫學系就讀的孩子都很聰明,我們雖不能要求他們都擁有顆熱忱奉獻的心,但只要從中找出幾株幼苗,再煸動他們熱情的火苗,就夠了。就讀台大醫學系4年級的李官燁及2年級的吳元宏也都認為,只要把這些火苗煸大,激發他們,進而帶動身邊的人,這種身教的效果,將遠比開幾門醫學倫理課還來得大。

然而,這些理想仍要現實環境的配合才能成真。沈富雄舉日前轟動一時的日劇「白色巨塔」為例,里見醫師幾成了「視病猶親」的代表,而財前則成了勢利的典型;但他認為,里見未免太輕鬆了,而財前所有錯誤都是「太忙了」造成的「如果里見忙得像財前那樣,他還能視病猶親嗎?」

反觀國內,醫師每診動輒要看八十、一百病患,沈富雄不禁感嘆,「看病都來不及了,那有時間關心病患?」在這種大環境下,很難以視病猶親的「高標」要求醫師,不如務實地做好至少可獲民眾認可的「低標」,起碼要做到「DO NO HARM」;王浩感則建議醫學生,多打開視界、看看外面的天空, 思考社會的需求,想想做為人的尊嚴與意義。

林哲雄則勉勵學醫者多閱讀,他反對醫學倫理列為學分,與其K書,不如好好讀切格瓦拉這一類傳記,從生活、從書中找學習典範,像「摩托車日記」這樣的電影,對思考的啟發更大。

【2005/02/01 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

> --------------------------------------------------------------------------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Motorcyle Diaryies  
 IMDB 8.1(Top 248)  爛蕃茄 82%

劉德湧
[優] 來自巴西的導演華特沙勒斯透過美到令人屏息的影像,重新走過古巴革命英雄切格拉瓦的足跡,那些浪漫的年少情懷、熱切的革命種子,讓本片不只是一部簡單遊記,也不是一部貧乏的公路電影
[缺] 華特沙勒斯在人性的挖掘上不若《中央車站》來的深刻

翁健偉  3.5
[優] 攝影與演出都很紮實,把一個革命家的青春時期,拍的很立體,
        而不會歌功頌德
[缺] 不知道何故我完全沒被感動到,為何先賢先烈在我眼中看起來不太特別

王麗莎  4
[優] 很有時代感,雖然是切格瓦拉的個人故事,很棒地把當年南美大時代講的很清楚,對照出今日的南美似乎比當時更糟糕,是很驚悚的一種經驗
[缺] 格局這麼大的電影,不該去挑缺點

愛麗絲  5
[優] 從演員劇本導演到意識型態與不可錯過的美景,樣樣都讓人感動不已,
     絕對不能錯過的好電影
[缺] 沒有機會發現

喬喬    5
[優] 紀錄一代奇人由平凡轉為不凡前的啟發經歷,平實中感動觀眾想去買部摩托車環島。導演技法純熟,演員演技自然,劇情鋪陳深刻感人,南美風光明媚,不容錯過的佳片!
[缺] 切格瓦拉是誰啊?建議看電影前,先去網路搜尋這個人的生平吧!

> -------------------------------------------------------------------------- <

發信人: bordergogo.bbs@bbs.wretch.cc (筆戰總比連戰好),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我看了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無名小站 (Fri Apr  1 13:15:32 2005)

> > 我看了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但是我看完後卻沒有特別的感覺!
> > 我只知道che guevara和大他六歲的好友一起旅行南美各國,後來看到
> > 許多貧富之間的差距,人民遭受到的迫害,於是最後改變了想法
> > 投入革命活動!! 我想要問的是,這部片子對你們的意義是什麼?
> > 我無法深刻的體會出這部片子帶給我的意義!
> > 我是各笨蛋,還請各位朋友講解講解!也許很多東西看不懂也不曉得
> > 很多人看完這部後大哭,我不明白這片影片帶給他們有什麼樣的感受,
> > 可否說明一下呢?

> 其實每個人經歷不同 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 也許你以後看了會有特殊的感受 也許沒有   不需強求

我想,可能跟台灣長期以來的反共教育有關係吧?

實則許多有名的藝術家文學家都是共產黨。台灣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於左翼的知識傳統長期以來缺乏有系統的介紹,所以我們對於左翼的世界革命史的認識是欠缺的,如果能夠先行閱讀過老馬、西馬、新馬的一些擲地有聲的作品,或許會對這部片子更感動。

> -------------------------------------------------------------------------- <

發信人: alcatela@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我看了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KKCITY (Fri Apr  1 13:47:35 2005)

我承認這片有點悶    中間看到快睡著    因為對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不是很熟
看的有點吃力

我一直在等"傳說中"會令人大哭的橋段    但是一直沒等到    倒是游泳到麻瘋村
慶生那一段倒是頗令人感動    雖然有點誇張,
因為河面那麼寬,他又有氣喘    真耽心他會出事...

"切"和朋友周遊列國的過程    是我比較好奇的    好像國與國之間都來去自如
從阿根廷到委內瑞拉    沒見到通關之類的畫面
長期生活在一個海島上的我    對這個過程真的感到很特別

最後的感想就是    好像看到宮崎 駿的真人版    服裝,風景,真的好像似曾相識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    共產主義真的給人無窮的希望,不是嗎...

> -------------------------------------------------------------------------- <

發信人: gp01gp02gp03@kkcity.com.tw (小小電影迷Jaron),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我看了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KKCITY (Sun Apr  3 22:50:55 2005)

的確,不同的人對同一部電影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沒什麼笨不笨的啦。
或許我跟Che在影片中的年紀相同,看了更有感受

雖然身在安逸的台灣,說要搞革命也太誇張了    但看了 Che 跟 Alberto
共乘一輛摩托車遨遊南美洲大陸,一開始的目的只是想多接觸
其他的國家跟人文風情(Alberto:搞遍每個國家的女人...)

藉由這趟一萬多公里、數個月的旅程,他們得到的收穫卻已是用再多金錢
都買不下的    他們的旅程點燃了我心中的一把火,人有太多的夢想常常
只掛在嘴邊或放在心裡終究無法去實行,Che自始自終都堅持著他的理想,
為了實現甚至連生命都可冒險(至於他做的是好是壞,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我愛死了本片的取景及配樂,尤其是濃霧瀰漫的高山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還登上了著名的古蹟馬丘比丘,看著看著宛如跟他們一起遨遊於南美似的
配樂也很棒,尤其片尾曲還得到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主題曲呢
原唱的聲音比較柔和比較好聽,但陽剛性較重的Antonio Banderas也不賴啦

講的沒啥重點...總之愛死了這部電影。bravo

> -------------------------------------------------------------------------- <

發信人: keepml@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我看了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KKCITY (Mon Apr  4 17:22:56 2005)

我也很愛這部電影.  不過除了南美洲的風景和配樂外,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部
電影中呈現出對人類的關懷與愛.
想想現在的社會裡,哪一個人不自私,不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
剛剛跟一個朋友在討論他背叛他女友的事情. 就算背叛者是他,
他竟然也能找出合理的藉口澄清自己的錯.

現在新聞媒體政治人物為了出風頭,竟然也能把別人隱私或國家形象擺在一邊.
錢,名聲和權力的重要性似乎早已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敬.
試問現在還有誰會先替別人想? 當人人都自以為是,哪個人會願意傾聽
別人的需要和想法?

然而在這部電影中, 當alberto想利用他們是醫生的身份騙取住宿和食物,
che選擇跟那位神父說實話並跟他說他們無法醫好他的病.
當alberto向che要錢去嫖妓時,che早已把他那僅有的十五塊美金給了那對在
沙漠中找工作的貧窮夫婦.

當alberto諂媚的稱讚一個款待他們的醫生的文筆時,che坦白且誠懇的跟那位
醫生說    他的小說讀起來一點也不通暢.

當在村落裡,其他醫生戴著手套接觸病人,藉此隔閡階層的不同時,che不戴手套.
che不但想打破醫生與病人間的層次差別,更想藉著與病人一起慶祝他的生日,
拉近醫生和病人的距離. 在他的心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不該有那一條河,
畢竟醫生和病人都是人啊. 人與人之間不該有什麼隔閡,更不該有如此大的
差別待遇,我想這就是他最終選擇革命的原因吧.

在這部電影裡,革命完全不是重點,原文片名(Diarios de motocicleta)中也沒提到
革命兩個字. 此片的中文翻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真的是多此一舉.

> -------------------------------------------------------------------------- <

發信人: walter@bbs.ee.ntu.edu.tw (賴志偉),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革命前摩托車日記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un Jul 17 04:43:29 2005)

Che在聯合國談台灣: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ust be represented, and that is why such
a conference must be held. But it would be much simpler for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to recognize the undeniable truth tha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ists, that its rulers are the onl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o give it the place it deserves, which is, at present,
usurped by a clique who control the province of Taiwan with United States aid.

The problem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the United Nations cannot, in
anyway, be considered as a case of a new admission to the organization, but
rather as the restitution of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to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 repudiate strongly the concept of "two Chinas." The Chiang Kai-shek
clique of Taiwan cannot remain in the United Nations. It must be expelled
and the legitima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people pu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