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永遠 Cosy Dens


發信人: shing519.bbs@fpg.twbbs.org (陌生人Je t'aime),         看板: movie
標  題: 甜蜜的永遠 Cosy Dens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Aug 29 15:04:12 2003)

甜蜜的永遠 Cosy Dens
導演:揚霍布雷克 (Jan Hrebejk)
演員:史黛拉查娜克娃(Stella Zazvorkova)、耶里柯達特(Jiri Kodet)

1967年冬天,在布拉格別墅區裡的兩家男主人-賽貝克和克勞先生,因為彼此的觀念想法差異甚大,相處得水火不容。

克勞的女兒金德若和賽貝克的兒子米修雖是同學,卻被雙方父親限制來往。米修喜歡金德若,而金德若則心屬同學艾倫。他們三人一起度過叛逆的青春期,相互為彼此心中的創痛療傷。

冬去春來,艾倫去了美國和父母團聚,約定一年後再回布拉格。金德若父親因為愛上了米修的阿姨,興起了再婚的念頭,決定全家先去倫敦蜜月後,再重回布拉格展開新生活。面對同伴相繼離開,米修雖感到孤單,但也對他們的歸來充滿期待。

然而命運之神作弄,1968年夏天,蘇聯大軍攻佔布拉格。一夕之間,米修的家庭有了劇變,每個人的命運也從此改變了…。(本資料由海鵬提供)預定上映日期:8月30日  (摘自世界電影)

> -------------------------------------------------------------------------- <

發信人: shing519.bbs@fpg.twbbs.org (陌生人Je t'aime),      看板: movie
標  題: 【甜蜜的永遠】讓人真正笑中帶淚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Aug 29 15:05:19 2003)

文/ S. T.

繼去年的【分道不揚鑣】、【禁果遊戲】與【秋天裡的春光】之後,【甜蜜的永遠】( Cosy Dens前譯:【一屋兩家三代情】)是另一部再度將於台灣上演的捷克電影。在去年台北電影節的專題介紹之後,捷克電影對於台灣觀眾而言不再那麼遙遠陌生,它在批判中帶著高度幽默風趣的寫實風格,兼具深度又不晦澀難懂,彷彿為台灣觀眾打開一扇新的電影風景。

  ‧ 捷克電影大師接班人

【甜蜜的永遠】是【分道不揚鑣】導演揚霍布克更之前的一部作品,描寫兩個對立的鄰居家庭,如何在峰迴路轉中巧妙結成親戚的故事。導演藉由日常生活的笑鬧喜樂中,還適度反映出捷克六0年代的政治氛圍,笑中帶淚的通俗劇風格令人如沐春風,完全展現揚霍布克嫻熟的敘事技巧,更不像是一個未滿三十歲年輕人所拍的電影。

這位捷克新秀導演在一九九九年先拍了這部【甜蜜的永遠】,然後才拍【分道不揚鑣】,但是現在才看時間更早的【甜】片,反而更能明白揚霍布克為什麼會被捷克影壇視為新一代的大師接班人,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 兩代差異幽默呈現

【甜】片整體來說是部通俗喜劇,背景設計在六0年代的布拉格,電影從一首俗俗的捷克老歌開唱,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因為所愛的鄰居女孩芳心他屬,決心上吊自殺。沒想到又好氣又好笑的是,綁繩子的木樑當場斷裂,連死都死不成的男孩只好跟在這對戀人身邊,尷尬地繼續在所愛的女孩身邊當個不適趣的「電燈泡」!

荒謬又莞爾的開場,完全預視了這部電影的基調──在笑鬧的情節之餘,反應出兩家人各自怪誕的生活型態,並隱然透露潛藏的危機與問題。

順著情節推展,兩家人都各自產生了「代溝」的問題。一個父親是軍人,愛用軍事化的專制法管小孩,其實自己無理取鬧,更像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另一個老爸則因為過去曾是戰俘,憤世疾俗的個性讓母親和女兒都難以親近。

可是當上一代還活在歷史與政治環境所造成的恩怨、創痛中難以釋懷之際,年輕的一代早已默默地被好萊塢電影與英美的搖滾樂佔據心靈,什麼家國恩怨毫不在乎,一點也不如個人的愛情重要。

  ‧ 複雜中每個角色都有戲

電影看似雜蕪的跳躍敘事,藉由大量的家庭聚會與嘮叨瑣事,其實暗地裡一步步剝開了兩個家庭的內在,也細膩呈現成員之間的關係與心理狀態。導演採用刻意暈黃的色調、打光,以及大量優美老歌的運用,都更加強了這部電影想以「家庭場景」為主的溫情氛圍。

作為一個導演,揚霍布克在【甜蜜的永遠】裡展現他純熟的導演功力,複雜的人物結構,兩個家庭共有十多個成員,可是隨著觀眾仔細玩味咀嚼,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戲,而且俯拾皆是的笑料趣味,讓電影沒有悶場,娛樂性也很高。不必太多的大場面,也沒有刻意賣弄的攝影機運動,純粹把故事說到最流暢的狀態,其實亦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如果這部電影只做到這樣的層次,那就不值得特別拿來討論了。妙就妙在,揚霍布克不只是單純地掌控笑鬧、溫馨的部份,電影前半部一直被當成「點綴背景」的政治主題,卻是一直隱忍到最後一刻才爆發出來。

  ‧ 師承曼佐的政治喜劇

【甜蜜的永遠】演到尾聲,樓上樓下的兩個怪怪家庭居然要結成親家了!一群人擠在小房子裡,笑笑鬧鬧、黃湯下肚,共度一個美麗幸福的婚宴夜晚,沒想到隔天,俄國飛機就浩浩蕩蕩開進布拉格上空。沒有多餘的哭哭啼啼,更令人感受到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無奈,而且沒有濃重的說教意味,情境的荒謬程度,就像片中爸爸驕傲獻寶般地拿出塑膠叉子,看似敲不歪、摔不壞,其實卻也是那麼地不堪一擊。

巧妙的首尾呼應,讓結尾同樣的一個上吊自殺戲,對比於開場那一場上吊自殺,變得殘忍的令人又笑又淚,這使得前半段的談談笑笑、幽默輕鬆完全變得讓人不勝唏噓。電影走到這裡,才更讓人恍然大悟揚霍布克調度電影情緒的揮灑自若,確實有不凡之處。

去年台北電影節引進不少捷克大師伊利曼佐的作品,有趣的是,老曼佐的作品擅長以幽默、詼諧的喜劇類型包裝電影裡的深沈主題,新一代的揚霍布克竟和他不謀而合,氣味相投,宛如得到曼佐的「真傳」。
(摘自世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