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點14分

發信人: tecofilmlove.bbs@bbs.wretch.cc (),         看板: movie
標  題: [情報] 好久不見的推理新電影 :【11點14分】
發信站: 無名小站 (Tue Nov 15 23:27:24 2005)

11:14,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寧靜的郊區小鎮,一切看來安詳無事,所有的人、事、物彷彿都將沈沈睡去。
但當午夜逐漸逼近,時間來到11點14分,所有互不相干的命運突然轉彎,
彼此撞擊,朝向不可知的方向瘋狂加速………

Scene One

高速公路上,酩酊大醉的轎車駕駛傑克(亨利‧湯瑪斯Henry Thomas飾演)猛然撞上一個年輕的無名男性………

Scene Two

五百公尺外的便利商店裡,爆發一樁槍擊搶劫案,女店員芭芝(希拉蕊‧史旺 Hillary Swank飾演)左肩中槍,血流不止。但稍晚,她便被警方以嫌疑共犯的名義逮捕………

Scene Three

鄰近鎮上的墓園裡,一位偏執頑固的父親-法蘭克(派屈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飾演)正焦急掩蓋一樁與他無關的離奇兇殺…….

Scene Four

馬路上,三個遊手好閒的少年正漫不經心開著休旅車四處瞎竄,朝經過的其他車輛亂砸東西,還往車窗外尿尿。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惡毒混蛋的玩笑,將把自己,以及這個看似平靜如常的夜晚,引向致命且具爆炸性的結局………………

Scene Five

同時間,舉鎮聞名的波霸辣妹雪莉(瑞秋‧萊‧庫克Rachael Leigh Cook飾演 )
正大玩劈腿遊戲,設計引誘剛搭上的男友,幫她謀殺某人………


【11點14分】敘事手法特殊,採取類似【衝擊效應】、【記憶拼圖】多線故事並行,卻又環環相扣的結構。導演則以五段不同故事,五組不同人馬,抽絲剝繭描述這件導致這件車禍的諸多事件。

這些事件看似無關分散、實則緊密相連,其中更牽涉到詐欺、劈腿、酗酒、色誘、謀殺等情節,巧妙融合商業元素與藝術手法,絕對讓觀眾大為讚嘆!

> -------------------------------------------------------------------------- <

發信人: lifefair@kkcity.com.tw (曾經愛你永遠愛你),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11點14分   /王志成
發信站: KKCITY (Fri Nov 18 03:19:58 2005)

用一個比較不敬的說法,《11點14分》是一個學生電影最愛的題材,把一個單一事件分成許多各不同角度陳述,環環相扣、互有因果,像是把《羅生門》跟《黑色追緝令》混血一樣,寫得好就叫「奇巧」、寫不好就是「牽強硬拗」,概念不算創新,但是《11點14分》幸好是寫得比較成功的那一種。

接近午夜的11點14分發生了一場奇異車禍,從這各因為喝得微醺、闖禍想逃的駕駛身上,引出其他4組不同人馬,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分別因為不同的動機和行為,一樁引發另一樁、最後所有角色都被扣在一起。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的罪魁禍首、出於善意卻幫了倒忙、分明無心卻害死別人,這些含有濃厚價值觀的事件,在片中卻完全只是為了嘲諷而刻意安排在一起。

1976年次出生的導演葛雷格馬可,完成的本片,就像頑童般,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奇巧連環扣的劇情安排上,不關注人性、把死亡和閹割當成笑話,《11點14分》因此變成一部刻薄的黑色喜劇,在精確攝影、剪接和音效的幫助下,達到可以博君一笑的娛樂效果,但是稍微成熟一點的觀眾,看到戲裡很多笑料可能都笑不出來。

和《衝擊效應》一樣,本片也有多位大明星助陣,從兩屆影后希拉蕊史旺、芭芭拉荷西到派屈克史威茲,這是好萊塢電影一個重要的傳統,大明星和老牌演員願意看在劇本的份上,拿少少的錢幫新人和獨立製片跨刀助陣,讓影壇可以一直有生力軍和創意加入,這種對電影工業的善行和投資,最值得台港影人學習。

> -------------------------------------------------------------------------- <

發信人: tecofilmlove.bbs@bbs.wretch.cc (),      看板: movie
標  題: [新聞] 希拉蕊史旺 差點‘遜’斃了
發信站: 無名小站 (Mon Nov  7 17:20:39 2005)

「男孩別哭」、「登峰造擊」兩屆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旺,在新片「11點14分」裡演鄉下小鎮的土包子店員,打扮土、講話冷,還跟缺錢來店裡打劫的搶匪朋友串通,假裝中彈,想在警察面前蒙混過關,結果血流不止,差點休克掛點,遜到不行。

「11點14分」敘事手法特殊,多線故事並行又環環相扣,故事描寫美國小鎮午夜11點14分發生詭異莫名的死亡車禍,導演以五段不同故事、五組不同人馬,抽絲剝繭描述導致這件車禍的諸多事件。看似無關,實則緊密相連,其中更牽涉詐欺、劈腿、酷酒、色誘、謀殺等情節,巧妙融合商業元素與藝術。

2005-11-07/民生報

> -------------------------------------------------------------------------- <

發信人: jimulder.bbs@bbs.wretch.cc (金桔粒),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11:14》
發信站: 無名小站 (Wed Nov 23 11:00:30 2005)

如果說《衝擊效應》是多元觀點的單一事件的折衝,那《11:14》就是單一事件所幅射而出的多元面向。

《11:14》是一部帶有實驗性質的黑色喜劇,片中以六個不同的觀點,分別講述在單一事件中,被圍繞在相關時空下的不同角色的故事。由年僅29歲的新生代導演Greg Marcks所執導的第二部作品,《11:14》無可避免地承襲了學生電影最愛使用的多重敘事手法,利用最少的場景和演員去發揮最大的戲劇張力。

由學生/獨立製片的電影,由於在資金奧援上的捉襟見肘,往往必須靠劇情的設定與人物的調度,以最精簡的演員與場地來完成一部九十分鐘的戲劇。《11:14》巧妙地使用了許多重複地點,讓相關場景因人物背景的異質性而重複出現,不但節省來返拍片地點之間的費用,更能有效地調度演員,在最少的場景裡完成最多的演出。

劇本中每一場戲都是伏筆,每一句話和動作都與上下文前後呼應。每分每秒的劇情都在導演的精密計算之中,以全知觀點帶領著觀眾,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待一場看似平凡的車禍發生。

除了絕佳的劇本之外,演員的演技也令人激賞。派屈克史威茲重回睽違以久的大銀幕,身型略顯老態,演技卻顯得精進許多,飾演起一個幾近廢材頹廢的老爸簡直是入木三分;希拉蕊史旺賣醜裝了個大牙套,飾演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女職員,短短二十分鐘的戲將女職員從可憐搶匪男友的身份到幫他出點子的心路歷程詮釋的再生動也不過;

特別一提的是Rachael Leigh Cook,六年前以《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炒熱Ya片類型的她,飾演一位因為懷孕而詐騙眾男友墮胎費用的不良少女。Rachale Leigh Cook在裡頭的扮相簡直是風騷至極,與她六年前引領的青春形象完全不同。而整件故事也就是因為她為了墮胎的關係,進而與其他六個生命產生連動。

許多人喜歡將《11:14》與《衝擊效應》做比較。如果說《衝擊效應》是多元觀點的單一事件的折衝,那《11:14》就是單一事件所幅射而出的多元面向。《衝擊效應》的故事是流動的,由數個不同背景的人、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自己的所做所為,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另外一個人的生活。在人際關係的六度象限中,乍看之下既疏離又冷漠的都市人,一舉一動其實都和他人習習相關。這是社會網絡的重要性。

而在《11:14》中,導演利用倒敘的手法,去描述在抵達某個時間點時,不同時空的人的反應與作為。與其說《11:14》分與《衝擊效應》類似,倒不如拿《蘿拉快跑》、《蝴蝶效應》來與之比較要來得更為恰當。

劇本是一劇之本,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僅管是在大部份電影的製作資金不虞匱乏的好萊塢,仍然在劇本上的多元性和創意上下足了苦功。反觀國片的劇本,不論在形式上或是實質上,卻鮮少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劇作品,更遑論將其拍攝成影片了。看來國片如果要興盛,除了創投拍攝資金的環境必須活絡外,劇本寫作界的興盛與否,似乎也是關鍵哩。

原文刊載於:《金桔粒的影評部落格》

> -------------------------------------------------------------------------- <

發信人: zarathustra@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11:14》
發信站: KKCITY (Tue Dec 27 16:10:46 2005)

《11:14》:過於匠氣、言而無物的後現代解構劇

觀眾不難將《11:14 (2003)》與《衝擊效應Crash (2004)》、《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甚至《致命IDIdentity (2003)》、《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2004)》等產生直觀的聯想,併置比較。顯然,原因在於上述幾部作品於形式上、結構上、敘事上的相似性:皆充斥並實踐後現代性的解構主義思維,拆解分割重組敘事的時序,重新建構又還原所謂的「真相
」。

然而,主體意義並非絕對單一,而是變動有機地,隨剪接或扭曲而產生難以掌控的曲解、誤讀、或歧義,這些是解構類型文本共有的特性:強調客觀之不可能,真相之不可預知,真實絕非眼前所見所憑,就算親自經驗其中也難能大言不慚地宣稱一葉知秋。它們否定絕對真理、普世皆準的規範、或大ㄧ統的史觀。

它們的認識論、現象學上的認知訴求於經由大量的拼湊剪接,反覆驗證多元觀點、多元角度,從中抽絲剝繭,釐清可把握的真相,趨近完美真實的本質意義,而建構堅實可信的真相/假象。

這種新穎、時興的解構再建構的手法流行於近代新銳導演與編劇之間,充分彰顯後現代論調,運用得宜,往往能在形式上達到峰迴路轉的豐富閱讀樂趣;反之卻又容易流於媚俗氾濫,參次不齊、良莠不一。

就本片而言,我便認為過於流於匠氣、過多人工安排的偶遇,過於狡詐投機的巧合,過於賣弄文采。在敘事上的解構語彙表現在剪接上不比《靈魂的重量21 Grams》的破碎撕裂來得優異;在文本本身所賦予的精神性象徵或欲表達的母題上又過於淺薄,不比《衝擊效應Crash》大量的政治性意涵、《靈魂的重量21 Grams》的人性價值、生命意義;或《致命IDIdentity》的人格病態寓言。

即便在偶然性、巧合、可測與不可測的戲劇安排上,我給予《11:14》的評價仍遠遠落後上述所列舉的多部作品。理由無他,我厭惡過於精心設計的迴圈,過於巧妙安排的牢籠,過於狡詐而難以掙脫的蛛網。世界就算如何的窄小,也無法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環環相扣,這只發生於戲劇隻中,所謂蝴蝶效應在本片完全證實,五組人馬五場意外相互關聯,互為因果,又首尾呼應。慧詰的編劇企圖使人讚揚其劇本的完美結構。對我而言,那又如何?

《11:14》最大的劣勢與缺陷在於:缺乏更實際的意念與訴求,無論任何目的的言說或教化都可闡揚某種道德價值的判斷,但編導Greg Marcks對於文本給予觀眾的深層意義卻抱持敷衍的態度,缺乏嚴肅的動機,空洞的精神,安排令人難以發噱莞然的粗劣黑色幽默,徒具形式上的舞弄,實際上卻是言而無物卻精雕細琢的對仗辭藻,總令人悵然若失,步出戲院不得滿足。唏噓之後唯一的感言是:開車安全第一,路過馬路小心。

或許,我可能過於挑剔《11:14》,畢竟,諸多雷同類型的優越作品太多,要脫穎而出不是易事。但對於在片中僅僅飾演微不足道的便利商店店員 Buzzy 的金獎演員 Hilary Swank來說,本片的劇本大大吸引了她,令她降貴紆尊地演出,這點感人的小故事,倒是很類似於後來的《衝擊效應Crash》吸引諸多重量級演員的降價投靠,只為了好劇本。如此看來,《11:14》似乎又是不可多得的商業劇本?那麼我剛剛的評論是否仍可信?

你看完之後也跟我一樣感到空虛與空洞嗎?那就對了!